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今天感覺悵悵然,很失落,一時之間還沉浸在一種歷史的感覺中,因爲我終於合上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一個月來,我一腳跌落進明朝裏,再也出不來了。隨着當時明月那獨有的、千年不遇的文筆,或悲或喜,或驚或嘆。不知多少次,我會搖着頭自言自語,“原來張居正是這樣的人”、“原來袁崇煥是如些的性格”、“崇禎真是生於末世運偏消啊”,不知多少次,我會爲作者那幽默的文筆而莞而,“他無法逃脫,因爲他的面前有一條大河,波浪寬。”;也一次次爲他的獨到的見識所折服,“歷史是精彩的,但無一例外是悲劇,正常人讀歷史,只能是看故事,卻很難以之爲鑑,比如岳飛,比如袁崇煥,千年後,他們依然會死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篇文章,純粹原創,絕無抄襲,在書寫屬於自己的這段文字的同時,我們眼見得它高樓起,高樓塌;眼見得他牛了,又慫了;眼見得他興了,又廢了。正所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想起了曹雪芹的話,“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如何做好自己這篇文章,如何寫好自己這點事兒,還真是個事兒,也不算個什麼事兒。不過,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對未來抱一分善念,一分堅持,一分希望,一分浪漫,相信這篇文章也不至於糟到哪裏去。

謝謝當時明月,謝謝您寫出這麼一本千古奇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王守仁的一生,可謂十分精彩,他不僅創立了心學,武藝也十分高強。總的來說是齊名於孔、孟、朱聖賢。

王守仁12歲已經相士點撥,立志要做一個聖賢。他父親卻十分不贊成,他參悟聖人之道,開始格竹。連格了好幾天,最終只獲得了感冒。探索了兵家,理學,辭章,道家,佛家,希望有所收穫,可是年過30,仍一事無成。更有趣的是他去參悟佛家時還把一位資歷很深的老禪師勸回了家。後來他一直在尋找理。終於,他被貶到只有龍能住的地方——龍場,在一個幽靜的夜晚,他找到了理,理便在心中,天理即是人慾。他便躋身於聖賢。後來他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尋找盟友,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並且不求功名利祿,還教了許多弟子,名滿天下。

在王守仁的頓悟中,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他的心學是十分奧妙的,幫助了他解決了許多很難解決的問題,並且平定了叛亂,使人民的生活變的幸福,在生死一線時,化險爲夷,讓人心服口服。

王守仁的箭法十分好,有一次朝中太監想羞辱他,讓他在練兵時射箭。他連發三箭,都命中紅心,迎來陣陣掌聲,那太監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從這件事可見,一個人沒有真正的本領是不行的,想要化險爲夷,不僅要有聰明的頭腦,還要有真正的實力。

王守仁在平定叛亂中,心繫人民,冒着生命危險,不求任何功名利祿,正因爲他有這種精神,才感動了朝中太監,與他並肩作戰,平定了叛軍,讓人民過上了好生活。

王守仁足智多謀,善用兵法,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巧妙的打退了寧王朱宸濠的叛軍,我認爲他可以當一名合格的軍師。他在妖孽橫行的宮廷裏可以來去自如,說明他隨機應變,頭腦靈活。

生於亂世,有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朱厚照,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卻還能心繫人民,不求功名利祿,平叛亂,使人民的生活少遭受着災難,並且還創立了心學,這纔是真正的聖賢!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算把《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讀完了。它的內涵在深深吸引着我。

在這本書裏,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並深深爲其折服。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後的,還有那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於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恆在,往復循環,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着歷史的軌跡。

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醉最我獨醒。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這是我對於謙的評價。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來,有幾位能出其右者?我們理應牢記這個名字,記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遷者,可斬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書生之力,披甲上陣,力挫來犯之敵。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戌輪臺。這是我看到的袁崇煥,儘管這是一個爭議性人物,但在我心裏他就只是一個英雄。我記得的袁崇煥,是一個堅守孤城,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沒有後援,沒有補給,依然奮力堅守,頑強禦敵的堅韌的人。他的行爲只因兩個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終看到的,就是堅持。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任由多麼強大的敵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鎩羽而歸。

明朝向來不缺少愛國志士。儘管明朝是一個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麼王振,什麼魏忠賢,什麼嚴嵩、溫體仁,禍害無數黎民百姓;但同樣也是一個英雄豪傑展翅翱翔的年代,徐達,常遇春,于謙,袁崇煥,孫承恩,張居正,王守仁……數不勝數,正是有了他們,才使得明朝的歷史,變得更爲絢爛多姿。

也許,我們憑藉一己之力永遠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在這部書的末尾,我讀到了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歲月在期間上演了一幕幕成功與失敗、歡樂與哀愁的鬧劇。等到風消雲淡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人們終究無法改變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平時一提歷史,腦子裏立刻蹦出“枯燥乏味”“刻板”“無聊”之類的詞。但《明朝那些事兒》卻一改常規,用調侃的方式、代以幽默風趣的筆調,向讀者詳盡敘述了元朝末年至清朝初年240多年的歷史。從翻開第一部開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節環環相扣,讓人慾罷不能,直至花費近兩個月的時間,拜讀完七部,還感覺意猶未盡,思緒依舊暢遊在明史之中。

摘錄當年明月原話“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範圍內,都沒有什麼大團圓結局,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落寞、追悔,它都沒法改變。”而作者當年明月是用直白的口吻,白話的方式把人物形象刻畫出來,把故事情節凸現出來,歷史不再枯燥。

至此,他讓一個個歷史人物形象鮮活、豐滿。如:我在一般史書上見到的朱元璋能征善戰、鐵腕治國,當朝明月筆下的他還能鐵血柔情,對髮妻馬皇后恩愛有加,對她提出的建議也能採納。對於一代名臣張居正,不僅懂得權術同時他對權利的慾望一點也不比大反派魏忠賢差。抗倭大將戚繼光,懂得排兵佈陣的同時,收受錢財的事情也沒少幹。大奸臣嚴嵩與髮妻最終恩愛終老。他還原了歷史原貌,給原來讀者只能見到片面的人物刻畫有血有肉,就如同把一個個帝王將相、奸臣走狗還原成我們身邊的小人物,有感情,有家庭,不再冰冷,在現實中感受鐵血也柔情,名將亦苟且,奸臣能終老。

以史爲鏡,下面談一下明史帶給我的感悟。

居安思危,這是老生常談的詞語了,說的是挺多的,但真正落實下來的沒有多少。開國皇帝朱元璋知道打天下不容易,所以他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朱棣瞭解奪權太艱辛,他兢兢業業,遷都北上,開創永樂盛世。時間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大臣們習慣了太平,如同溫水煮青蛙,完全沒有危機感。嘉靖帝一心煉丹,只求長生,從此君王不早朝。萬曆帝更是一心一意要打破嘉靖的不上朝記錄。朱常洛直接就當起了木匠,朝中大事小事全由大反派魏忠賢處理,奸臣當道,民不聊生。任由崇禎帝怎麼努力,也沒能擺脫滅亡的宿命。這些,的確很熟悉,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是這樣。問:怎樣才能長治久安?如何才能永世太平?答:時刻爲廣大人民着想,居安思危。

歷史不只是精彩的,也是殘酷的,歷史只留在時光裏,不可能改變。但歷史可以被寫活,被賦予血和肉,讓我們去欣賞,讓我們去借鑑,感謝當朝明月的文筆,感謝歷史的饋贈。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以前,我讀過一本好書,書名是《明朝那些事》(貳),內容自永樂皇帝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記敘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的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皇帝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代。死太監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這本書。而且知過好道這本書先是一本網絡作品,由於廣大網友們的追捧,好評如潮,作者當年明月把博客裏的連載送進了印刷廠,一口氣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後還是好評如潮。我還知道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爲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看過的人沒有人說不喜歡讀這本書的,我還知道但年明月寫這本書的時候好像才27歲!當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讀讀。正好一個好朋友購買了這套書,就討來一睹爲快。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楊士奇,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他爲人十分謹慎,別人和他說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裏,從不輕易發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可見一個厲害的人從不會把自己的想法輕易說出去。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其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爲一句話: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經歷了那麼多的波折和陰謀,自己身邊的同伴不是被殺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爲了自己的信念,楊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經有很多機會向朱棣揭發朱高煦的不軌行爲,但作爲一個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權力鬥爭就如同劍客比武,一擊必殺才是制勝的王道,因爲一旦寶劍出鞘,就沒有收回的餘地。

歲月不饒人,明朝時期的事情發生了種種事情,看完了這兩本書,我深有感觸。這部書是當年明月,也就是石悅寫的明朝“通史”。這書從明朝開國的朱元璋說起對當時的十七帝王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充分的體現出當時政治思想與當時開國皇帝建立的帝國進行了詳述。

讀了幾個星期了,還沒有讀完,但是收穫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穫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

我是一個簡單的人,而且性情有點直率,沒有什麼城府,一點兒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讀了這套書,我不禁被書中表現的"厚黑學"驚呆了!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人與人之間哪裏還有真誠、信義可言?彼此經常搞些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多有才華的人:唐寅、徐文長、方孝孺、解縉,哪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鬥爭中得到了極其可悲的下場。他們的失敗有的源於一句話,一篇文章。真可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被別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給大老闆——皇帝奏一本,說上句"此人別有用心",再分析一下這句話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辦妥了。聖旨很快下了:滿門抄斬,滅九族,還有的滅十族!冤案就此誕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明朝那些事兒》這篇文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了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明朝那些事·洪武大帝》是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

潘陽湖之戰是朱元璋的成名之戰,鄱陽湖之戰也奠定了他統一中國的基礎。在潘陽湖之戰中,朱元璋之所以能贏是因爲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陳友諒錯誤的結果。面對艦隻龐大、裝備精良的陳軍,朱元璋冷靜、敏捷地捕捉敵方的弱點和失誤,化不利爲有利,進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陽水與鄱陽湖、長江與鄱陽湖各隘口,層層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開,阻止其發揮多兵大艦的優勢,形成了對陳友諒的戰略包圍,因此從開始便掌握了戰略主動權。然後又集中大部戰船和兵力逐次打擊陳軍,並善於利用風向、水流等自然條件,及時搶佔有利攻擊陣位,不失時機地實施火攻,充分發揮火器的作用,終於以少勝多、以小擊大、以弱勝強,創造了我國水戰海戰史上的著名戰例。

潘陽湖之戰因爲朱元璋的冷靜才以少勝多、以小擊大、以弱勝強。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不能慌張,要冷靜,不會因此而受到干擾。當事情露出破綻時,我們要迅速的觀察到,並將破綻弄得越來越大,再因此將事情化不利爲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