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雷鋒車的故事》讀後感

《雷鋒車的故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月上枝頭,我聽着打牌室傳來的類似於“胡”“七萬”的聲音,變相賭博去賺取金錢。我想,這不是我的夢。

《雷鋒車的故事》讀後感

陣風蕭瑟,我立於城市十字路口,看着一些老人殘疾人坐在馬路邊,靠着他人施捨混日子,不能自力更生。我想,這不是我的夢。

那麼,我的夢該是什麼呢?

我生在中國,短短人生路上已經目睹了太多這個國家的奮力拼搏與輝煌成就。有戰士爲保衛祖國而獻身的壯烈,有科學家爲祖國發展而沒日夜的研究調查,有政府爲人民安康生活而勤儉的舉措......我想,我的夢不一定大,但一定是用自己的努力去爲別人做些什麼。

讀了《雷鋒車的故事》後,我更加確定了我的夢!

“雷鋒車”組是由一批批普通女工組成的,是一直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學雷鋒模範羣體,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1963年以來,“雷鋒車”組50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學雷鋒,先後500多位“雷鋒車手”傾情奉程17多萬公里,免費運送旅客26萬人次,行包22萬餘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期“大愛連雲”的港城。

這一位位“雷鋒車手”,用她們的雙手,用她們永遠爲他人着想的心,用她們的大愛,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幫助了一位又一位旅客。她們的熱心感染着身邊每一個人,感染着號召着所有人像她們一樣,爲社會和平作出貢獻!她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雷鋒精神”!

書中介紹着這樣一個人物。她叫朱秀蘭,是一名“雷鋒車手”。在她得知自己患癌症的時候,也一直在爲他人着想:“爲了不給組織上添麻煩,我就在本地人民醫院做手術吧。”手術後三個月,傷口還沒癒合的她又一心撲在了雷鋒車?上。病情繼續惡化,朱秀蘭日漸消瘦卻不願意停止爲人民服務。她又說:“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快要結束了,就讓我再拉幾次‘雷鋒車’吧。”這樣質樸簡單的語言着實讓人爲之動容。可這樣的精神並沒有得到病魔的憐憫,年僅37歲的朱秀蘭在病痛的折磨下永遠的離去了。

朱秀蘭把她的整個生命都獻給了人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做雷鋒那樣的人,寧願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這種敬業樂業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歌頌,不值得敬佩和學習麼!

各種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目的和夢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只想着自己,要升官發財。而有些人則永遠只先考慮他人,別人的快樂就是他的快樂,他爲人民而活。

我要把我的夢和中國十三億個微小的夢融合在一起,在宇宙中閃爍發燙。我也要爲他人做些什麼,傳承雷鋒精神,圓了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