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國超越》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中國超越》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中國超越》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中國超越》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超越》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超越》讀後感1

近日,通過閱讀張維爲撰寫的《中國超越》一書,使本人感悟頗深!作者從“追趕”到“超越”,從“神話”到“實話”,從“制度超越”到“話語超越”,從“顏色*命失敗”到“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書中用了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證明,中國的崛起一定是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一定會深刻地影響世界未來的格局和秩序。讀完此書,讓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讓我對我們這一代能幸運的成爲21世紀中國崛起的中堅力量,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一、堅定對中國製度的信心

在我看來,不管世界風雲如何突變,中國始終不變地在堅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斷用更加科學的社會主義制度去完善鄧小*同志提出的“摸着石頭過河”的實踐經驗,通過長達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逐步形成了一套“實踐理性、政治定力、穩定優先、民生爲大、漸進改革、混合經濟、對外開放”的中國模式。讓我清楚的看到,正因爲沒有拄着別人的柺棍,堅持獨立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我們才能始終站穩腳跟,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發展之路,形成了一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制度體系。也讓我更加清楚的看到,過去30多年中國所取得的成就超過了其他發展中國家成就的總和,也超過了其他轉型經濟國家成就的總和。如此之大的成功,難道不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好詮釋嗎?

“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惑,既然是成功的制度體系,爲什麼還要改革呢?堅定製度自信,當然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的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更加成熟而持久。只有看到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看到我們的制度還沒有達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甚至某些方面制約着發展和穩定,我們纔能有決心改革創新,有勇氣攻堅克難,最終才能在適應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因此,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不是要走別的什麼路,而是更好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堅定對中國力量的信心

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與政治走向,其仍然處於深度調整期。如果說“阿拉伯之春”寄託着一些西方勢力扳倒中國的希望,那麼“顏色*命”則更是西方勢力企圖顛覆中國政體的樣板,只不過西方勢力打錯了算盤,“顏色*命”很快失敗了,這讓很多西方人感到臉上無光。原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法律事務顧問瑞納·穆勒森教授曾經比較了鄧小*和戈爾巴喬夫的差別,他認爲:“戈爾巴喬夫只是一個天真的政客,而鄧小*對自己國家的瞭解、對外部世界的瞭解、對對西方國家的瞭解,遠在戈爾巴喬夫之上”。他認爲這個差別是中國改革成功和蘇聯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無疑,中國有了鄧小*是幸運的,中國的政治、社會、資本力量的結構,決定了中國可以避免“阿拉伯之春”和“顏色*命”的局面。成功的中國模式已經證明它在許多方面確實比西方模式做的好,可以給國人乃至世界帶來更多的財富和利益。這些優勢更加堅定了我對中國力量的信心。

現在的世界經濟既有復甦跡象,也面臨着基礎不穩、動力不足、速度不均的問題。因此,實現世界經濟全面復甦和健康成長,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面對世界經濟形勢帶來的新挑戰,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都在努力尋求新的增長動力。那麼動力從哪裏來?在我看來,就是從中國崛起力量的信心中來。

中國力量的信心來自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穩步提升。我們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爲立足點;中國力量的信心來自中國經濟的強勁內生動力。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拓展內需和消費市場,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更廣泛地區、更廣大民衆;中國力量的信心來自中國擁有13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國傢俱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更具有無比堅定的凝心聚力。這些都是我們堅定中國力量信心的源泉和動力。

三、堅定對我們自己的信心

合上《中國超越》一書,我就想到了我們自己。我們這一代人在承載着中國製度、凝合着中國力量的道路上,如何來堅定自己的信心,堅定未來的信心呢?

一要堅持理想信念和品德培養。注重身體力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關鍵還在於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看待事情,用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指導自己的人生;要追求先進、崇尚進步,自覺抵制消極腐朽價值觀的侵蝕,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二要堅持能力提升和服務基層。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活到老,學到老,與時代賽跑,才能保證自己永遠進步。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善於做好羣衆工作。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羣衆,以最親切的態度、最樸素的語言面對面地與羣衆溝通交流,用心傾聽老百姓最真實的聲音,切實瞭解羣衆的所思所想所盼,用最果斷的決策、最有效的招法及時解決羣衆的困難和疾苦,進一步密切黨羣幹羣關係,樹立起黨員幹部在羣衆心中爲民愛民的良好形象。在工作中不講空話、套話、假話,以紮紮實實的工作作風、真真切切的有效成績來團結幹部、凝聚黨心,不斷築牢黨羣幹羣的魚水關係。

三要堅持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大局意識更多地體現爲一種雙贏意識和團隊意識,並不是單純對個體利益和個體價值的忽視。自覺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做到“舍小家爲大家、舍小利講大局”。責任意識要求我們時刻銘記自己的所應當爲和所不應當爲。要敢於承擔而不要臨陣脫逃;要敢於批評和自我批評,而不是徇私情、找藉口;要敢於創新、勇於嘗試,而不能墨守陳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中國,正當中年的我們,正承載着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和夢想,讓我們一起爲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應有的智慧和力量吧!

  《中國超越》讀後感2

張教授走訪百國後的第三部思考型著作,由引言和從“追趕”到“超越”、從“神話”到“實話”、制度超越:三種力量的關係、話語超越:誰的終結?、”爲何失敗?、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六章和結論:一個“文明型國家”的邏輯及後記組成。從《中國觸動》到《中國震撼》再到《中國超越》構成了對中國崛起、中國模式、中國話語思考的三部曲。三部曲貫穿了一個主題,即中國人要用自己的思考和話語來評述中國的事情和天下的事情。

在《中國觸動》和《中國震撼》的基礎上,張教授探討了中國對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包括在經濟總量、百姓資產、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制度安排等領域的超越。在這些領域中,中國在不少方面已經超越了美國,在許多方面不久將超越美國,在另外一些方面,通過繼續不斷的努力,最終也可能超越,而其中最有意義的,無疑是中國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超越。此外,作者還從“文明型國家”的視角,探討了中國話語對西方話語的超越,解釋了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製度安排及其背後的理念,論證了中國許多做法的深層次的合理性。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維繫了五千年文明而沒有中斷的偉大國家,歷史上長期領先於世界,落後於西方是在近代,而自現代以來,中國迅速“趕超”西方的背後是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總體成功,這種成功源於對中華文明底蘊的把握、對中國紅色傳統的承襲,以及對國際有益經驗的借鑑。中國正帶着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實現中國人百年奮鬥的目標,重返世界之巔。

夢是一種昇華。平時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我們可以在夢中實現,而平時已經初步做到的事情,我們可以通過放飛夢想來展望未來。而“中國夢”寄託的“家國情懷”、“大國情懷”、“天下情懷”將激勵着國人沿着自己的文明和成功之路繼續前行!

  《中國超越》讀後感3

按照諮詢公司《中共中國電力建設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委員會關於開展“讀好書強素質促發展”讀書活動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我認真精讀了《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這是作者張維爲走訪百國後的第三本思考型著作,在《中國觸動》和《中國震撼》的基礎上,作者探討了對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包括在經濟總量、百姓資產、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制度安排等領域的超越。作者從“追趕”到“超越”,從“神話”到“實話”,從“制度超越”到“話語超越”,從“顏色的革命失敗”到“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用了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證明,中國的崛起一定是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一定會深刻地影響世界未來的格局和秩序。

一、讀完此書,在對於中國的鉅變深受鼓舞的同時,直面的第一感受也不禁讓人思考:國家的強大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一份不基於任何條件,不需要努力,我們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在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第三季裏來自哈佛肯尼迪學院的中國留學生許吉如的演講《國強則少年強》中提到,一位敘利亞留學生告訴她:“雖然在今天,我們倆都是在美國的留學生,但是我們各自還有一個身份——我的身份叫敘利亞難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國國民。”

以下是她在演講中的內容“同學的話讓她意識到到不安全感對於一個國家和他的國民而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樣一種不安全感,一旦滲透進每一個國民他自己的生活中,一旦蔓延進每一個國民他自己的心裏,會讓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釋你國家存在的正當性,你不需要時刻去提防國土安全,你更不需要擔心國破家亡而流落他鄉。這份安全感是一個國家給國民最根本的安全感。國家層面的安全感,是拋開個人因素不談,只因享有國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於恐懼。

安全感所帶來的自由選擇的權利,是一個國家賦予年輕人最好的禮物。因爲這意味着你不必因爲在一個別國的國土上成爲一個非常優秀的個體纔可以被尊重。你就踏踏實實的做一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也會被善待,因爲你的背後是一個穩定的國家,而世界對你的國家充滿敬畏。”

二、在這樣一種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我們才能取得驕傲的成績,正如書中提到:“中國在火電、水電、核電、特高壓電網、地鐵、高鐵、造船、裝備製造、預警飛機、海底勘探、太空航天等許多領域都‘趕上’甚至‘超越’了西方,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以下列舉幾個電力兄弟單位取得的振奮人心的實例:

(1)國電泰州電廠二期工程是由中電工程華東院公司設計的世界首個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項目,同時也是國家能源局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發電示範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依託工程。該工程走自主研發、自主設計和自主建造之路,使我國在高參數大容量機組方面徹底擺脫國外知識產權的束縛。

6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到北京展覽館參觀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國電集團展臺,習書記參觀瞭解了世界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發電機組的知識產權情況,機組排放水平、推廣情況等,並瞭解到該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優於天然氣機組排放的限值水平,且優於歐盟、日本、美國最好排放水平,是世界最環保高效的火電機組。

(2)7月3日上午10時許,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自治州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大窩凼”窪地,由中電工程華北院參與設計的世界最大單口徑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這個“觀天巨眼”的主體工程順利完工!

(3)作爲目前國內乃至世界已投產項目中規模最大的風、光、儲、輸示範工程,位於張家口張北、尚義兩縣的國家風光儲輸示範工程由於其顯著的規模效應以及“四位一體”能源建設的示範效應,再次聚焦世界目光。

作爲該項目一期參與設計單位以及二期工程的設計總協調單位,華北院始終致力於張家口全球能源互聯網“樣板間”建設、爲“綠色奧運、低碳奧運”持續提供創新設計支持和綜合服務保障。

(4)迪拜哈翔(HASSYAN)4×600MW潔淨燃煤電廠項目是根據《迪拜整體能源戰略規劃2030》,爲滿足2020年迪拜世界博覽會的用電需求,規劃建設的潔淨燃煤發電廠,建成後將成爲中東地區的第一個潔淨燃煤電廠,也將成爲該地區規模最大、各項指標最先進的燃煤電廠。同時,該電廠是東北院公司在中東地區開展的首個燃煤發電項目,也是中國電力企業在阿聯酋的首個電力項目,是中國電力企業在國際高端電力市場的又一重大突破。

在迪拜哈翔項目初步設計階段,東北院開展了“全專業、全空間、全項目”範圍的三維設計,共完成P&ID設計圖紙81張,PDMS佈置圖紙152張,建立了全廠建築和設備模型,成功搭建起國際高端工程數字化電廠“樣板間”。

三、既作爲電力行業的一名員工又作爲一名黨員同志,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幸運的成爲21世紀中國崛起的中堅力量,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同時也承載着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和夢想的重大責任!我們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要不斷地實現自我超越和追求卓越,一起去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中國超越》讀後感4

中國崛起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這個文明型國家有八個特徵,簡稱爲四特四超:超大型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身後的文化積澱,獨特的語言,獨特的政治,獨特的社會,獨特的經濟。其中每一點都包含了傳統文明和現代國家的融合。文明型國傢俱有超強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會跟着別人亦步亦趨,不會照搬西方或者其他國家的任何模式,它只會沿着自己特有的軌跡和邏輯繼續演變和發展。

爲了讀懂中國崛起,建議從三個視角來審視中國:

採用板塊及板塊互動概念。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人口與美國相當的“準發達國家”板塊和一個更大的“新興經濟體板塊”,兩大板塊之間實現了高度的良性互動。這是中國迅速崛起的祕密所在。

採用購買力平價的方法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它比官方匯率計算法更接近真實的中國。用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中國經濟總量當在一至五年內超過美國。

用包括房產在內的家庭淨資產來衡量中國人的財富,從這個角度看,多數中國人的財富上了一個大臺階,而多數美國人的財富不增反減。

在不少方面,我們的成就超過了西方國家。我們雖然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包括腐敗、環境污染、貧富差距等問題,但我麼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國際比較,並得出一些審慎和全面的結論,中國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說清楚,最終也都有解。

中國模式在狹義上指中國自己一整套的做法和經驗總結,廣義上與中國道路的概念相通,指的是中國一整套做法經驗理念和制度的安排。

中國模式的八個特點: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爲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

中國模式的相對成功離不開中國的制度安排,概括爲一國四方。即中國式一個文明型國家。政黨制度方面,是一個國家型政黨,代表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民主制度方面,是協商民主,包括在決策領域內實行的新型民主集中制;組織制度方面,中國是選賢任能制度;經濟制度方面,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一種混合經濟。

中國崛起背後的八個理念:實事求是,民生爲大,整體思維,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和選賢任能、兼收幷蓄和推陳出新、和諧中道和而不同。

中國超越西方的四條思路與經驗:民本主義,組織起來,綜合創新,上下策結合。

  《中國超越》讀後感5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鬥,我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迅速崛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令炎黃子孫爲之驕傲,令海外友人爲之動容。但是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腐敗問題、環境問題、產業發展問題等諸多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也讓我們困惑。如何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中國夢?如何實現對西方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超越?這些都是見諸報端、引起網絡熱議的話題,也是作爲當代中國人應該深思的問題,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中國模式與中國超越

張維爲教授在《中國超越》中提出,中國崛起的背後是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中國模式即不照搬西方,不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不放棄自己的優勢,在這“三不”的基礎上大膽探索體制創新,大膽學習和借鑑別人的長處,同時也發揮自己的優勢,逐步形成自己的發展模式。“中國模式”包含了“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爲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八個特點。實踐理性就是在“實是求是”的思想指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搞本本主義,不斷總結和汲取自己和別人的經驗教訓,推動大膽而又慎重的體制改革和創新,使中國避免了一個又一個的政治和經濟陷井;強勢政府就是以政府來保障改革的穩步推進,推動現代化;穩定優先即“穩定壓倒一切”,有了穩定,才能保障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民生爲大就是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標;漸進改革是即採取漸進的方法,增強改革的效果;順序差異即先農村改革,後城市改革,先沿海後內地,先經濟改革爲主,後政治改革;混合經濟就是以公有制爲主體的各種所有制經濟,“市場”和“計劃”雙管齊下;改革開放即取長補短,吸收其他文明之長處,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國模式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地理性地處理好經濟改革、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大膽改革,對外開放,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取長補短,以強勢政府來推動漸進式改革,保障穩定,以改善民生爲工作根本目標,發展以公有制爲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採取這些模式的背後原因是中國具有人口、地域、傳統、文化四大“超級因素”,這四大因素合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

《中國超越》讓人倍感鼓舞的是張教授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角度,探討了中國對西方和西方模式,特別是對美國和美國模式的超越。全書從經濟總量、百姓資產、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制度保障等領域,通過數據、實例和體驗進行分析,探討了中國追趕並超越西方的過程,橫向分析了中國模式相對西方模式的獨特性和合理性,也縱向釐清了中國崛起的歷史邏輯。書中提出“有利於多數人利益的政治、社會、資本三種力量平衡”的“中國模式”在過去30多年中讓大多數百姓生活水平實現了大幅提高,而這種“平衡”,即“實事求是地、理性地處理好經濟改革、社會改革與政治改革之間關係”。

從中美三十年來發展的此長彼消,我們更加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我們更加堅信,只要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二、超越的思路與經驗

中國模式的相對成功離不開制度安排,即:在政黨制度方面,中國是一個“國家型政黨”,代表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在民主制度方面,中國的最大特點是“協商民主”,包括在決策領域實行的“新型民主集中制”;在組織制度方面,中國實行的是“選賢任能”;在經濟制度方面,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些制度安排均包含了中華文明的底蘊、中國的紅色傳統和西方的有益經驗,這三大元素的有機結合形成的新制度推動了中國的崛起。三十多年來,中國“趕超”的步子穩健紮實,超越的基本思路和經驗是民本主義、組織起來、綜合創新、上下策結合。民本主義是中國人數千年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中國模式中民生爲大的特點以及中國基於民本主義的制度安排是中國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一個主要思路和經驗;組織起來即整合各種力量,確立基本秩序和規範,使大家各盡其責,各顯神通,創造人間奇蹟,正是靠這種組織起來的凝聚力,我們戰勝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在更多的領域內實現了對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綜合創新即綜合別人的經驗,根據自己的國情民情進行借鑑並創新,這是中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趕超西方的一條重要經驗,無論是政治領域的選拔加選舉制度的確立,還是經濟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有機結合,無不體現了這種以我爲主、綜合創新的精神;上下策結合即把託底的下下策與最優的上上策制度安排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對社會的有效治理,如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民意與民心相結合等,這是我們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一條普遍思路和經驗。

從張教授對中國在許多方面對西方和西方模式尤其是美國和美國模式的超越的思路和經驗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出,三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實踐上不懈探索,在理論上不斷創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的成績,所以爲了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爲了實現“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我們要一如既往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立足現實,放眼未來

張教授在充分肯定中國在諸多方面超越西方的同時,也客觀地分析了西方國家、制度所存在的問題與中國社會目前面臨的各種挑戰與困境,提出中國要在制度上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增強道路自信,建立以科學發展觀等爲中心的話語體系,捍衛國家核心利益,提升國家軟實力,以堅定清晰的話語應對世界質疑。所以,我們在爲中國模式的超越而自豪之時,也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心態,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現代化程度現在仍然低於西方國家,中國的科技進步、技術創新仍然較爲落後,中國的產業發展仍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中低端,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方式仍有較大不足,中國話語尚待真正建立並在世界發聲。而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承擔的實現“中國夢”的重擔,需要我們堅定信心,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振興中華爲己任,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克己奉公,勇於創新,服務羣衆,奉獻社會,實幹興邦,共同踐行中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

  《中國超越》讀後感6

近日閱讀《中國超越》一書,感悟頗深。本書作者張維爲,中國政治學者、作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致力於國際關係、中國模式和西方發展模式的對比研究。

書中作者從經濟總量、百姓資產、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制度安排等方面,探討了中國對西方模式,特別是對美國和美國模式的超越。全書通過數據、實例和故事進行分析,闡述了中國追趕並超越西方的過程,橫向分析了中國模式相對西方模式的獨特性和合理性,縱向也釐清了中國崛起的歷史邏輯。並最終得出結論:中國的崛起一定是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一定會深刻影響世界未來格局和秩序的。讀完此書,我對中國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能有幸成爲中國崛起中堅力量的一員,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以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並且在短短几十年間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成就,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進步。這令許多西方國家感到迷惑和驚恐,同時也使發展中國家深感敬佩和鼓舞。但是在發展的背後也存在着貧富差距大、腐敗嚴重、環境惡化、產業發展不協調等諸多令人困惑的問題。如何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如何實現對西方國家真正意義上超越?纔是作爲當代中國人應該深思的問題,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在不失去自我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中國超越。中國的崛起並非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中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堅持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學習別人的長處,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我們是張教授在書中所述的“文明型國家”,是文明古國與現代國家相交疊的國家,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基因決定了中國社會未來演變的大趨勢,它不會是西方所希望的“社會與國家”高度對峙的模式,而更可能是“社會與國家”互動互補的模式。我們這種包含中華文明基因、社會主義基因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制度模式將使中國社會比西方社會更具有凝聚力和競爭力,也必將帶領我們實現對西方的超越。中國目前在一些方面還不如別人做得好,但別的國家很難達到中國未來可能達到的高度,這就是一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底氣所在。只要我們學習別人之長,發揮自己的優勢,“中國夢”的前景必將比“美國夢”更廣闊。

其次,我們作爲民族復興的主力軍必須做到“立足現實、放眼未來”。要從制度上不斷各處體制機制弊端,增強道路自信,建立以科學發展觀爲中心的話語體系,捍衛國家的核心利益,提升國家軟實力,以堅定清晰的話語應對世界質疑。所以我們在爲中國模式的超越而自豪時,也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心態,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現代化程度仍然低於西方國家,中國的科技進步技術創新仍然較爲落後,中國的產業發展仍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中低端,中國話語尚待真正建立並在世界發聲。而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承擔的現實“中國夢”的重擔,需要我們堅定信心,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振興中華爲己任,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克己奉公,勇於創新,奉獻社會,共同踐行中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

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建立起對當前發展模式的信心。中國的發展速度是當代世界大國中罕有的,發展模式當然也是史無前例的。我們完全有能力在借鑑西方國家的基礎上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立足中國實際的發展模式。這是對一個有着五千年不曾斷絕的文明的信心,是對一個有着五千年政治智慧積累的國家的信心,是對一個有着五千年和諧、包容文化沉澱的社會的信心,也是對全國人民擁護的黨和國家領導集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