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正面管教》有感範文

讀《正面管教》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媽媽問自己的孩子:“你知道媽媽真的愛你嗎?”

讀《正面管教》有感範文

歲孩子的回答是:“是的,如果我乖乖的,你就愛我。”

12歲孩子的回答是:“我知道你愛我,如果我得了好分數。”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了女兒,她回答是:“愛啊。”我追問:“爸爸媽媽經常會提很多要求,你還會覺得我們真的愛你麼?”當時她正在玩公主穿衣服,擡頭看了我一眼,又低下頭說道:“沒有條的時候,愛我;有條的時候,也愛我。”

再次讀完《正面管教》後,我更加深刻體會到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感謝女兒的寬容和包容。

我們總是口口聲聲說“愛孩子”,經常嘮叨要孩子做這個,完成那個,希望孩子做我們認爲對她好的事情,這樣她以後學習會更優秀,生活更加幸福。

我們經常意識不到,爲了達到我們的期望,在孩子不配合、不合作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運用起強迫、命令、威脅、懲罰等各種能夠讓孩子屈服的手段,這些短期能讓孩子聽話,從長遠看,只會導致孩子憤恨、報復、反叛和退縮。

在愛的名義下,我們總是述說孩子的各種不理解、各種不聽話,各種叛逆,並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標籤,殊不知過於關注孩子的不良行爲,我們看到什麼就得到什麼,這恰恰違背了我們的初衷。

在愛的名義下,我們總是會以受害者的姿態展現我們的各種焦慮、各種無奈、各種身心俱疲,對於孩子的要求也慢慢地少了底線意識,少了堅定的態度,在孩子不斷試探我們所能承受的最大底線過程中,要麼淪爲被孩子操縱的木偶,要麼就由過度放縱切換到完全控制,從一極端直接過渡到另一個極端。

如果你也面臨着這樣的困惑,那麼《正面管教》值得你擁有。很多時候,別人要求我推薦家庭育兒方面的書籍,《正面管教》是必須推薦的。

作者簡·尼爾森,是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簡·尼爾森開始接觸到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學生)的教育理念,隨後結合自己的認識,把阿德勒的教育理念發展成了正面管教理念,寫出了《正面管教》。《正面管教》自出版以,已經成爲美國管教孩子的黃金教科書。

說起這本書,很多年前我就讀過,只是當時讀的時候比較囫圇吞棗,加之當時關於家庭教育的積累不夠,所以理解的很膚淺。反而是之後幾次大咖關於家庭教育的講座,不斷加深了我對正面教育的理解。

當我再次捧起這本紙張有點微微泛黃的書時,原先無法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一下子都通透了。何謂經典,就是每字每句都透着智慧的光芒。或許是這些年的不斷實踐,或許是這些年不斷閱讀家庭育兒的書籍,我經常會在一個頁面反覆停頓,閉上眼睛,細細回味字句中蘊含的深意,以及在面對同樣情況時,我與女兒日常互動中哪些只有堅定少了和善、少了耐心、少了接納,媽媽與女兒日常互動中哪些只有和善少了堅定、少了原則、少了底線。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的方法,和其他傳統管教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正面管教既不會羞辱孩子,也不會讓家長感覺難堪,它以相互尊重和合作爲基礎,把和善與堅定融爲一體,然後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他的各項能力。正面管教的基石是和善而堅定,這是因爲“和善”可以表達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而“堅定”則可以幫助家長維護自己的權威,同時向孩子表明尊重事實的態度。

作者介紹了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讓孩子重視解決問題。做到這四個步驟,可以更好地讓孩子與自己合作,從而達到正面管教的目的。

作者還分析了孩子不良行爲的四種目的: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在孩子們眼裏,尋求過度關注和尋求權力,是因爲他們害怕失去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報復則是他們希望通過破壞性的行爲,補償自己受到的傷害;如果孩子選擇了放棄,那是因爲他們真的失去了信心。書中,作者給我們指出了分辨孩子錯誤行爲背後目的的方法和應對方法。

即便專業教育孩子的老師,在學校裏可以是學生的心靈導師,但是回到家裏也照樣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知易行難。我們教育孩子切忌不能太容易受情緒的支配而陷入權利之爭。我們的目的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是激勵孩子做的更好(孩子在感覺更好時會做得更好),而不是讓孩子放棄自己;是啓發孩子探索式的思考,而不是在命令、責備中招致孩子的戒備;是讓孩子決定做什麼,而不是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實踐正面管教不會一蹴而就,過程可能會有反覆,這點作者在書中就曾說道:想把《正面管教》的書扔到窗外,不想讓人知道寫《正面管教》的作者也會反覆犯錯。

面對女兒的不配合,我就經常忘記運用和善而下意識採取過分強硬的態度顯示我的堅定,好在事後我都能察覺到。

人無完人,要有接納不完美自己的勇氣,錯誤是我們學習的大好機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回到正面管教的原則上。

學習了正面管教,孩子也不會從此完美了。完美是一種極不現實的期待,過分追求完美往往會陷入深深地沮喪之中。即使我們的孩子還不完美,我們也不完美,但是相處的很快樂,或者這是正面管教帶的最大變化,即讓父母與孩子彼此之間感受到愛,讓孩子擁有滿滿地歸屬感和價值感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顆愛心,更需要知道如何去愛。

記住,我們能決定是:

我們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