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史記讀後感範文900字(通用11篇)

史記讀後感範文900字(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史記讀後感範文900字(通用11篇)

史記讀後感範文900字(通用11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讀後感範文900字(通用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讀後感900字1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記》的書。

《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聖”司馬遷的著作,記載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國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歷史,爲“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馬遷在史書著作上的創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編年體。以時間順序寫歷史,而《史記》以人物傳記爲主,並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其它史書記載的歷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資治通鑑》,也只是記載了從戰國至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史記》卻記載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的史書。我更佩服司馬遷那種絕不違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記》中卻並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他在《史記》中直言不諱地記載了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爲,惹惱了漢武帝。而當時正好發生了李陵兵敗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替李陵說了幾句解釋的話,觸怒了漢武帝,便把他投下監獄處以宮刑。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自殺,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宮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爲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本紀》。我覺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貢獻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爲中華文明的強盛打下了基礎。但他也非常殘暴,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萬人,是個殘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滅亡了。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在巨大恥辱下寫成的著名史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治國不能太殘暴,但也不能偷懶放鬆。我要讀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創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代。

  史記讀後感900字2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全書共有五十餘萬字,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歷史變化的規律。

在本書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人物,那就是藺相如。他的機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義令我折服。

戰國時期,和氏璧流落趙國,並歸趙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給趙王的信中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下,趙王可犯了難:換吧,怕這秦國耍賴不給城池;要是不換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國以此事作爲把柄與趙國交手,那後者定不是強秦的對手。於是,趙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藺相如到達秦國後,秦王在章臺接見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卻一點都不記得他的許諾。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計上心來。他謊稱玉有瑕疵,於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裝要指給秦王看。

誰知,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說:“大王根本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這塊玉,如過您要硬搶,那我的頭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擔心玉,便把地圖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又道:“我們趙王爲了表示對玉的誠意,特意齋戒了五日,那麼您也該表示誠意齋戒五日。”秦王答應後,藺相如就命人祕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後,藺相如說明玉已回趙國,並對秦王說:“請您派人向趙王要回和氏璧,趙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將城池交出來吧!”秦國當然不依,只好就罷。

爲了表彰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爲上大夫。爲此,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想:“老夫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號。他藺相如就是個鼠輩,僅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贏得了我嗎?”這件事傳進了藺相如耳裏,不知爲何,他聽後總是避着廉頗。廉頗得意極了。可後來,他又得知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爲他們不能互相矛盾。秦國對趙國之所以有所顧忌,是因爲有他們兩個在。他們兩個要是互相矛盾,那麼秦國就能趁虛而入,趙國也就不保了。廉頗爲了向藺相如請罪,於是就赤着上身,綁着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誰知,藺相如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爲了知心朋友。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是關於藺相的故事,在《史記》中還有很多與他一樣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古爲鑑,可以知興替。”我喜歡這本《史記》,更喜歡學習書裏面的故事。

  史記讀後感900字3

在你眼裏,英雄應該是怎樣的?

有人說:“英雄者,有凌雲之壯志,氣吞山河之勢,腹納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我想,每個人都有着當英雄的渴望吧!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當的,如果那麼容易,世界上豈不人人都是英雄?老師說過,有人主張成敗論英雄,有人主張君王草寇論英雄。在我眼裏,《史記》就是一部中華兒女英雄傳——命運不濟的英雄,成就霸業的英雄,仁勇集一身的女英雄……

春秋戰國是貨真價實的亂世,又是人才英雄輩出的大時代。有一羣人不想在亂世浮生,成爲了《史記》裏叱吒風雲的辯士英雄。而蘇秦便可以稱爲其中的超級辯士了。他主張合縱,遊說六國聯盟抗秦,從而掛六國相印,名震於下。

雖然《戰國策》裏對蘇秦的描述也並不正確,其實蘇秦與張儀並不是同學,蘇秦更沒有同時佩戴六國相印等等。但這些並不重要,《蘇秦列傳》依然很有文學價值,因爲正是它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一大批像蘇秦一樣的縱橫家們,是如何在各國之間推銷自己的獨特見解,闡明自己的政治觀點;讓我看到了他們是如何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來說服君王、贏天下的。縱橫捭闔的即使不是蘇秦,也一定會有一個像他一樣的超級英雄來拯救黎民百姓。

可以說,蘇秦的智慧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他憑一個人的力量使得戰事頻發時期各國和平共處了十五年,沒有了戰爭,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他遊說時,立論之前先鋪墊,否定外交政策,會出現的惡果並警示;一個讚頌,一個類比,一語點明實行合縱之策;然後,正反論述如何實行合縱之策。最終成就了六國軍事聯盟。他可真是氣勢磅礴、雄辯方法多變的超級英雄!

然而,我並不認爲所有的縱橫家都能成爲英雄。大時代的縱橫家亦是魚龍混雜,參差不齊,不乏有些前倨後恭,毫無品行之人。歷史證明只有那些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爲民着想的辯士提出的見解才能真正被人們所接受。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少年兒童,要學習辯士們“語言的藝術”,而不是權術。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部《史記》幫助我們看清那段風雲變幻的時代。習爺爺說的沒錯,我們從小就應該多讀《史記》這類國學經典,幫助我們樹立科學的英雄觀、歷史觀。每一次讀《史記》,我都會有不一樣的領悟。

這一次,我明白了——英雄者,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思,不懼強權之勇,能言善辯之才,爲國爲民之懷。

  史記讀後感900字4

歷史是活的現實。一部《史記》,有人看到權謀,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現實,看到生活。真實的歷史每一天都在我們眼前鮮活地上演。有人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的,從歷史中,我們會看到自己的過去,也能預知某種未來,而更重要的,或許是面對人生無常,世事輪迴,我們更多了些達觀與釋然,這是歷史教給我們的眼光。

兩千年來,對於《史記》從來就不缺溢美之詞,當然它也完全擔得起這種溢美。一部《史記》,創造了歷史學與文學的兩座高峯,後世兩千餘年,學界內外,無不受其沾溉,以至於今日我們一家族論壇,仍以此爲主題欲討論之,其影響深遠足可見一斑。而作者司馬遷以殘破之軀,忍精神巨創,仍創作出如此驚世力作,其毅力之驚人,決心之深絕,實在令人歎服不已。

司馬遷絕算不得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寵兒,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業之人,又有誰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許從未主動追求過富貴,心心念唸的就是繼承父親治史的遺願。倘若沒有那一場變故,司馬遷或許也能完成《史記》的創作,然而生活從來不是人們想象得那麼簡單。突遭橫禍,身心巨創,巨大的屈辱足以讓司馬遷有理由自殺一千回,消沉一萬回。然而,強者就是強者,或者說,完成《史記》的理想給了他面對屈辱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治史,給了司馬遷非同尋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輕如鴻毛,有的重於泰山,倘當時慷慨赴死,顏面似暫得保存,卻並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給俗世之人一個輕薄可悲的談資,並終將化作歷史的塵埃,再難尋覓,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

從歷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司馬遷終於意識到屈辱並不爲自己獨有,不幸也並不單單隻降落於自己。相反,不幸有時恰恰是激發人生另一種輝煌燦爛的誘因和轉機。面對屈辱,面對苦難,司馬遷在此時終於站在了命運之上,他參透了俗世的累紲,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終於由他創作完成了!而當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們消費的那份談資呢,都早已被人們的頂禮膜拜所取代!司馬遷以當時最被人輕賤的屈辱之身,終於站在了這個社會的最頂端!儘管,他或許並不在意這些……

  史記讀後感900字5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大文豪魯迅對《史記》這一經典名著的稱讚,《史記》無愧與這個稱讚。中華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史記》正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史書中的地位無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馬遷也因這本書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記》主要描述了從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及其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這其中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項羽;有統一六國,功大於過的秦始皇;還有“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他們都彷彿出此刻了我的.眼前,太史公極高的文學素養讓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不禁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滄桑的歷史中。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多少英雄逝去。在《史記》中,我最敬佩,也最印象深刻的一對人物,正是廉頗和藺相如。剛開始時,因爲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了大功。廉頗認爲他只是呈口舌之利而已,居然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很是不服,藺相如怕和他產生矛盾,就總是躲着他。之後,廉頗明白了藺相如的良苦用心,就背上荊條,向他請罪。他們最終成了好朋友。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負荊請罪的故事。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僅僅感慨萬千:如果藺相如沒有讓着廉頗,而是跟他爭鬥,廉頗如果沒有知錯就改,而是顧及面子,不像藺相如認錯的話,那趙國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見寬容大度和知錯能改有多麼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別人犯了錯誤,我們就應寬容他,原諒他;而如果我們自己犯了錯誤,就就應知錯能改,像別人承認錯誤。有一次我弄壞了別的同學的東西,同學不明白是誰幹的,大發雷霆,但是我沒有猶豫,毅然向他承認了錯誤,他也原諒了我。試想,如果我沒有向他承認錯誤,我有可能就失去了這個朋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太史公雖然被施了宮刑,但他仍然自強不息,奮發圖強,以頑強的毅力,就像鳳凰涅盤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忘記了屈辱,最後完成了《史記》這一不朽的經典。他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讀着《史記》,淡淡的油墨芳香撲鼻而來,令人神清氣爽。品讀《史記》,回味無窮。

  史記讀後感900字6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司馬遷發奮寫《史記》的故事,現在的語文書又有了這樣的一篇課文,因爲喜歡司馬遷,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翻開課本再讀這篇故事,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張近東,臨死前囑託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身,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一部鴻篇鉅著《史記》誕生了。

《史記》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史記》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第一次以人爲本位來觀照、審視、記載歷史,表現出對多種人物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對歷史人物心靈與命運的極大關注。

《史記》的史學價值還體現在:司馬遷雖是王朝史官,卻保持了相對獨立的學者立場,爲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一部批判性的歷史著作,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讀正是由於司馬遷對歷史和社會具有獨特而深刻的理解與感受,對各種人物在歷史座標中的生存狀態和活動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並突破了正統思想的束縛,從客觀的角度書寫歷史和人物,才使得《史記》的內容豐富博大,獨具魅力,而區別於後代的正史《史記》同時有着很高的文學價值。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啓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讀後感900字7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從《史記》的光華中我們可以看到王朝的興衰,得以窺見世事發展的道理。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爲“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劉向等人認爲此書“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一些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爲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用的說法。其文字運用的傳神也令人慾罷不能,如劉邦聽聞韓信死後的反應,用了五個字“且喜且憐之”將劉邦複雜矛盾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這裏有英雄窮途的奮勇,有帝王孤獨的無奈,又復仇者絕望的空虛,也有聖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貴的形式刻下名字。

瞭解完其內容的“雄、深、雅、健”,我們同樣可以關注太史公的寫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記》的。創作《史記》時,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剃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腐刑無論是從身體上還是生理上都對他是極大的摧殘。在這樣的雙重摺磨下,他儘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憤,但他最終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時代,只是從歷史的亂石堆裏擷取最耀眼的碎石來築造一個民族的豐碑。

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溫潤而莊嚴,其中熠熠閃耀的流沙萬千等着我們小心翼翼的擦拭、領會它的光芒。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於聖賢;既讀史,復讀史,則觀書不徒爲章句。讀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認識自己和世界,同時更是在傳承中華原汁原味的文化。

  史記讀後感900字8

我的身邊總帶着一本書,它古老而陳舊,每當翻開它,濃濃的書香瀰漫在空氣中;每當翻閱着蠟黃而脆弱的書頁,我總會被它那一章章的精彩故事吸引進去。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書——《史記》。

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確如此,作者司馬遷用了畢生心血凝聚成的洋洋三萬言的作品,怎能不妙呢?

這本書記敘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之初年間共三千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史記》共130篇,其中最讓我難忘的,也是最讓我有所感觸的便是周幽王《烽火戲諸候》的故事了。周宣王去世後,兒子周幽王即位,周幽王昏庸無道且固執貪色,曾有大臣勸他多理朝政,卻被他攆了出去,這又引來了大臣褒響的不滿,卻不料褒響被他關進監獄。後褒響之子將褒姒獻給周幽王,周幽王對褒姒一見終情。而褒姒卻總皺眉,也從不笑。周幽王想盡法子引她笑,而褒姒卻仍愁眉苦臉。後礁石父心生一計:讓周幽王把烽火臺點上,讓諸候們上個大當,褒姒見着這兵馬跑來跑去,一定會笑的。於是,周幽王點起烽火,戲弄了諸候。隔了不久,西戎打到京城來了,周幽王趕忙點起烽火,諸候了上回上了當,這次便以為又在開玩笑,於是,沒人理會他。最後周幽王和礁石父被殺,褒姒被擄走。

讀完這個故事,我感慨了很久。這不是和《狼來了》裏面那個騙人的牧羊童一樣的嗎?一而再,再而三地糊弄別人只會使別人再也不相信你,最終也只能自食惡果。在生活中也一樣,我們常常騙老師:作業沒帶、忘在家了或是找個理由蒙過老師。若三番兩次,你覺得老師還會信你嗎?

《史記》還寫到了許許多多著名的歷史人物,有臥薪嚐膽的勾踐、有坑儒焚書的秦始皇、有指鹿爲馬的趙高……而我最敬佩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了。

楚、漢相爭中,項羽被漢軍和諸候軍隊包圍,四面楚歌,虞姬拔刀自盡,項羽跨上戰馬,率領800多名騎兵,趁夜色向南突圍,到了烏江邊,他本可渡江而去,但他卻因無顏見江東父老,帶着寥寥二十多名騎兵與漢軍奮戰,後在烏江邊自殺。

好一位有骨氣的項王!好一位傲氣凜然的“西楚霸王”!

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寫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想必也是古人對項羽的最高評價了。

現在回憶起這本《史記》,我還是對書中的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留有餘味。同時,讀了這本書,我不僅明白了一個個歷史故事背後所蘊含的道理,更體會到了我中華歷史的偉大以及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史記讀後感900字9

讀《史記》有感從來沒有一本史書,將看不見觸不到的歷史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歷史長廊的風雲變幻,文化長河的源遠流長,人物長幅的千姿百態,戰爭長卷的硝煙瀰漫,盡在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之中。此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

它是我國曆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是一部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經過細心品讀,不難發現,《史記》最難能可貴的在於其思想性。它正視當時的社會現實,不滿黑暗的統治,揭露罪惡,伸張正義的人民性因素十分豐富:荊軻爲了國家的利益,以獻逃將人頭與地圖爲名,暗藏匕首,伺機刺殺秦王,可惜功敗垂成,只留下易水之濱高漸離反覆悲歌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只留下保家衛國的大無畏,以及頌唱千古的友誼;陳涉雖是一名小小庶卒,卻身懷鴻鵠之志,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大澤鄉的揭竿而起,註定了給予秦的以沉重的打擊……爲什麼說史記會有如此大的人民性因素呢?是因爲客觀地評價史實,對於任何人,事,物,都評價得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會因爲某人是權利者就懼怕,阿諛奉承,而是勇於揭短,記錄最真實的歷史,也不會因爲某人出身寒微就不屑一顧。對於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褒貶一致。史記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因爲它字斟句琢,每字每句都經過嚴格加工整理。三千年的歷史,是區區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就能精闢概括的嗎?這足以體現其文學功底的深厚。很多歷史典故,成語都源於史記,當我們讀到“完璧歸趙”,請不要忘記藺相如“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的承諾;當我們有所成就,成爲獨當一面的人物時,請不要忘記淮陰侯韓信“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的智勇雙全……

當我們旁徵博引,嫺熟地運用着成語與寓言的時候,其實已經明示《史記》早已經深深植根於我們心中,只是我們不自知罷了。有句名言這樣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學習歷史,瞭解歷史,尊重歷史纔可以做到古爲今用。洋洋五十萬字的《史記》,作爲我國一部歷史鉅著,應該大家一起來鑑賞!

  史記讀後感900字10

司馬遷的著作——《史記》。爲了寫作,司馬遷可以說耗盡了畢生的精力,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爲衆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也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爲司馬遷有意爲李陵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徵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著作公諸於世,一直流傳至現在……

漢景帝至漢武帝年間,在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誕生。司馬遷的祖父喜在漢文帝詔入粟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粟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於徭役。

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世本》等書。漢武帝建元年,司馬談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一隻,而司馬遷則繼續留在龍門老家。

他從小接受父親關於歷史的教育,對歷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從二十歲開始的幾次全國性的遊歷,獲得了史籍上沒有的大量史料,同時初步熟悉了全國的地理環境,廣泛接觸了廣大人民和現實生活,更加促使他立志要寫一部空前的史書。

爲了集中精力寫好這本書,他杜門謝客。每天一辦完公務,就鑽進書房裏去了,一直寫到深夜,正當他寫的比較順利時,又因爲意外的事,逼使她不得不臨時中斷寫作。

後來因爲李陵之事,司馬遷被關入大牢。司馬遷在牢中受盡了折磨,但他還想着出獄後,接着完成他的著作,誰知一年以後,司馬遷不但沒有被釋放,反而加重了刑罰,對他施以宮刑。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想一死了之,那種刑法把人弄得不男不女,但他又想起了自己還未完成的著作,便咬緊牙關,接受了這殘酷而又野蠻的刑法。

後來,他遇赦出獄,並奉旨當了中書令。但那些官僚扔不時嘲笑他的長相和近似女人說話的聲音,面對這麼多困難,他沒有放棄。

就這樣,整整寫了十八年。直到成爲六十歲老人時才完成五十二萬多字的輝煌鉅著。如果從二十歲蒐集資料時算起,他完成了這部著作共用了四十年時光。

我想:爲了這部著作才活下來的,他一定會向窗外的古板一樣,不怕風吹雨打,堅持寫到底。所以豆蔻年華的我們更應該拿出一份自信與間以迎接風雨的洗禮,做一個成功的追夢人。

  史記讀後感900字11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但此書之意義,我理解,卻並不在於它是開了紀傳體的頭。相反,它的意義在哪兒?我看,倒是在於它不是一部以朝代爲斷限,乾巴巴羅列帝王將相,孳孳於一姓興亡的狹義史書,像晚於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現在稱爲“正史”的書。我欣賞它,是因爲它視野開闊,胸襟博大,早於它的事,它做了總結;晚於它的事,它開了頭。它是一部上起軒轅,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的“大歷史”。當時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當代史”,它都講到了。特別是他敘事生動,筆端熔鑄感情,讓人讀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在歷史的長河中,《史記》記載了一些豐富的歷史知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更加深入的瞭解了一些歷史知識,是我收穫不小呀。

從秦始皇到唐朝這一段期間,是這本書的重點在這裏面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李廣爲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裏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李廣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亦以射箭來賭酒爲樂,一生都以射箭爲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爲他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這麼一位可敬的大將,在最後還是自盡了,哎,這是可惜中的可惜。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歷史中的寶書,可貴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