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不是孩子的錯》讀後感

《不是孩子的錯》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剛過完年,工作比較清閒,閒來沒事兒靜下心來很認真地閱讀了一本書,看完這本書後,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確實家庭教育對於我們來說,是不能不去重視的,讓我對教育孩子又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不是孩子的錯》讀後感

《不是孩子的錯》通過七個方面詳細、充分地向我們介紹了歐美最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並且結合現階段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總結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常犯的種種誤區,同時也指明瞭糾正的方法。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書,其中書裏有幾個要點我認爲寫得非常好,例如: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成長比分數更重要、讓孩子做一個誠實善良的人、不要過度表揚孩子,要有適度的表揚和批評、成就孩子一生的好習慣、學會關心,學會感恩及學會生存,培養自信心和競爭力等。每個要點都用了很多實例來說明這一方面的重要性。

在這本書裏我感受最深的應該是:“學會關心、學會感恩”這個話題,因爲當今社會不管是中小學甚至大學很多老師都是隻管抓質量,家長只管讓孩子吃好、穿好、整天忙着學這學那,分數第一,更加認爲孔融把大梨讓給別人純屬“弱智”,只想着不讓自己的孩子吃虧,人與人之間變得自私自我。據日本青少年研究中心曾主持一項調查,問卷對象選擇了日本15所高中的1300多名學生,美國13所高中的1000多名學生,中國內地21所高中的1200多名學生。在“誰是你最尊敬的人?”一問中,日本和美國的學生將“父母”作爲第一選擇,而在中國孩子的心目中,父母位列第十位以後。

專家分析,這表明代代傳遞的父母偶像在我國這一代獨生子女眼裏已經越來越弱。另一份調查說我國約有63%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齡。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父母給子女過生日卻高達93%。難道這單是孩子的錯嗎?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就沒有責任嗎?小學生應該是天真的、可愛的、誠實的,可是現在的小學生爲什麼都變得那麼冷漠、自私呢?究其原因,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與中國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太愛包辦及毫無原則的溺愛有關,它“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爲中心且獨立意識很差的孩子。很多小學生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是家庭的寵兒。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的不正確不科學導致了現代孩子缺乏獨立與寬容。所以感恩教育真的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那麼,我們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呢?古語說得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想首先要開發感恩教育的內容。我們要感恩的是自己周圍的人,那些幫助過我們,關心過我們,鼓勵過我們的人,這裏包括我們對父母、對家庭的感恩,對其他親人的感恩,對老師、同學的感恩,對國家與社會的感謝,對大自然的感恩等。通過課堂德育教育,讓孩子瞭解什麼是恩情,形成“知恩”的道德共識。讓孩子充分認識到家長、老師及其他人爲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讓孩子知道,無論是父母給於生命,還是老師教給他們知識,這一切都是恩情。古人有“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古訓。感恩是做人應有的最起碼的道德準則。

最後還要讓孩子有一顆感激之心,對別人爲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別人的恩惠,不管是禮物、忠告或幫忙,而你也應該向對方表達謝意。讓孩子在受到周圍的人關愛與幫助時說一聲“謝謝”,意義就顯得相當重要。因爲只有讓孩子對社會對周圍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難時得到更多的幫助,教育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知道回報不光是物質的,還包括感情世界的回報。回報從學會感謝做起,說一句感謝的話,打一個感謝的電話,用一句禮貌用語表達謝意等。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的有效途徑。例如在生活中,可引導孩子爲長輩做力所能及的實實在在的小事。如幫父母幹家務活;在他們累時爲他們揉揉肩捶捶背;或者遞上一杯熱茶。體會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艱辛和不易,弘揚孝順父母、報答父母的傳統美德。

有一首歌裏唱到:“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教育孩子,讓孩子時時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心存感激;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我們爲人父母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