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流浪地球讀後感14篇

流浪地球讀後感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流浪地球讀後感14篇

流浪地球讀後感14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流浪地球讀後感1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這便是《流浪地球》這部小說富有詩意的開頭,一段富有旋律的樂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無法釋懷的,除了人心,還有小說的內容。

在這部小說裏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沒有能大幅度地改變歷史,正如人們不能操縱太陽氦閃隨便爆發一樣。而這個小說講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學界和科幻小說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點發酸的問題——太陽爆炸,地球何去何從?全書講述地球逃亡的過程則近乎瘋狂——人類通過岩石,以重元素核聚變的方式將它們轉變成燃料,而用無數的巨大的地球發動機來消耗這製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個發動機都堪比甚至超越當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峯。就這樣,人類帶着地球上路了。

在很多小說家的筆下,也有許許多多人類逃跑的辦法,但是由於品種內容雜亂無章,這裏不再一一列舉了,但是細細看去,纔會發現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說裏面描寫的人類在歷經文明災難的時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說裏面,人類不是異化了自己的身體就是異化了自己的靈魂。而在《流浪地球》裏的人類,並沒有賦予自己一個無比強大的身體,也沒有歪曲各種人性。可以說,這是最符合人類價值觀的一種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讀後感2

從《三體》知道大劉,看了一點點,篇幅過長還在閱讀過程中,同是雨果獎的《北京摺疊》也看到豐富的想象力和對現今世界的解讀。只有簡單涉獵科幻的經驗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劉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稱讚,雖沒三體精妙,但卻能有人之不能想,帶着地球一起流浪,厲害。只是在這流浪途中,似乎沒有了人情味。宏大敘事和全局觀念雖在其中,但大劉因爲這更大的災難而放棄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當妻子面對丈夫的出軌沒有絲毫波瀾時,讓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個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這長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災難情感這樣的東西還是不會消失,不會不珍惜。也或許是大劉的短篇,沒有空間去展開這樣的情節。不,應該就是在這樣的描述中,他不抱有這樣的家庭觀念,心中因爲有了所謂的全局觀念就捨棄了小情懷(但卻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愛情、後代……

對於瞬間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絢爛),以及對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鳴的。

流浪地球讀後感3

《流浪地球》是科幻作家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小說,它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把地球當作交通工具,向宇宙深處航行、尋找新家園的故事。航行的路上危機四伏,人類爲了能在2500年後抵達新家園,開始了爭分奪秒的戰鬥。

整本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男主爸爸說的一段話:我們必須懷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爲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爲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懷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今年我們過了一個不平凡的寒假,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打破了往日熱鬧的過年氛圍。疫情之下,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我們全家雖然呆在家裏,仍時刻關注着疫情的變化,儘管有些不安,但是每天看到電視裏的新聞報道,讓我知道很多人默默的支持着武漢。人們捐款捐物,三萬多名醫護人員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趕到武漢救助病患,科學家們奮戰在科研一線,研製抗病毒疫苗。我相信,只要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懷有希望,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讓武漢不再“流浪”,大家一起加油!

流浪地球讀後感4

我們就退一萬步說:人類將自豪地死去,因爲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

被這句話感動,一直相信這是人類面對浩劫時最大的驕傲。就像那5000名科學家一樣,即使真的死去,依然像雕像一樣站立!

想起電影《絕世天劫》裏的一段臺詞,我想這不是大劉筆下人類的傲慢,而是文明層面上,生而爲人的尊嚴。

“我今晚不是以美國總統的身份向各位發言,我也不是一個國家的元首,而是人類的一員,人類面對的最大的挑戰。聖經上說這是世界末日,萬物毀滅。不過這是地球歷上人類首次有能力避免遭到毀滅,我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已經盡一切努力避免這場浩劫,人類追求的知識結晶,對科學的苦心鑽研,冒險飛向太空的努力,現代科技的成果和想象力,甚至來自戰爭的`經驗,都爲這場生死戰提供利器,在多災多難的歷史上,人類曾經犯過多少錯,人類曾經受過多少苦難,經過這麼多年。只有一種情操,能讓人類繼續存在下去,那就是勇氣,全世界的希望都寄託在這十四名勇士身上,他們將飛向太空。讓全球的人類目睹你們的英雄事蹟,願上帝保佑,祝你們好運。”

流浪地球讀後感5

當我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才發現電影即將上映了,於是一邊期待書的情節一邊期待電影的情節。

一直很喜歡科幻的關於世界末日的美劇,因爲會警示我們珍惜當下愛護當下的資源,警示我們千萬要可持續發展,但人類啊,總是到了懸崖無退路才知道來補救,或者說,總是有一部分人類已經察覺到這警鐘已經敲醒,於是他們開始去警示其他世人,但始終敲不醒他們的警覺。

是說他過於樂觀嗎,如同他們覺得我們過於杞人憂天,感覺這世界的分化是理性樂觀的人和過於樂觀的人之間的較量,是聰明的人和假聰明的人之間的較量。

或者我們都需要一個英雄或者一羣英雄們,不顧一切地帶領着大家義無反顧地前進,帶着信念,帶着正確的預知,帶着無所畏懼。我們也需要正確的認識,我們選擇站在真理還是假像的隊伍呢?當然是真理,但我們究竟如何得知哪個是真理呢?不言而喻,學習,探索,求知。

如果到達了那一天,沒有了春夏秋冬,世界只是灰色,不停息的發動機,我們的信念是否依然堅定?

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奢求。

“不知是我身處噩夢中,還是這整個宇宙都是一個造物主巨大而變態的頭腦中的噩夢!”

還是更多地去想,怎麼避免這麼噩夢吧,希望這個流浪時代只是一個遙遠的警示,希望更多的人提高意識保護地球吧。

#全文有幾處高潮,人物刻畫輕描但深刻,

這短篇小說跟三體對比,我覺得對於故事的情節性描述得更加到位,比較深刻,可能這也是短篇小說的魅力吧

流浪地球讀後感6

電影很棒,卻並不棒在電影本身,而在於其背後社會意義,開創性且完成得還不錯,便成就了票房奇蹟。

但我始終認爲,文藝作品的社會意義不該高於其藝術價值。

很多人並不這樣覺得,覺得一定要有深刻意義要影響社會到什麼程度才能堪稱偉大堪稱經典。但是這樣的標準本身就太過於功利性,文藝作品給人帶來的力量不是標語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藝作品是給人以靈魂上的共振,再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意識形態的。甚至很多時候,文學作品是滯後性的,是在思想萌發之後纔有相應的作品產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電影或者一本書籍能有多大影響力,是我一直不認同的評價標準。

因此,電影並不讓我覺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電影過後反觀原著本身,卻讓我驚喜。深度比電影高出幾個等級,篇幅雖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體在文學敘述上的流暢性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對人類依然是一針見血,集體無意識下的憤怒被諷刺得淋漓盡致。地球派真的是錯的嗎?無法被證實。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個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劉作品,推薦。

流浪地球讀後感7

“我知道已被忘卻

流浪的航程太長太長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東方再次出現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卻

起航的時代太遠太遠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

我知道已被忘卻

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們一聲啊

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這是本小書,才2萬多字,講的是太陽即將毀滅前,地球在人類控制下經歷的幾個時代中發生的故事,人們絕望着,希望着,淡漠着,理性着,無奈着,孤寂着,懷念着,流浪着,不捨着,而我們現在所處的前太陽時代(黃金時代),是永遠一去不復返了。

雖然是科幻小說,跟小說《活着》某些方面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令人無窮回味:

“親愛的,痛苦、恐懼這些東西,也只有在活着時才能感覺到,死了,死了什麼也沒有了,那邊只有黑暗。還是活着好,你說呢?”

以下是作者描述的幾個時代。

[右太極]剎車時代: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

[右太極]逃逸時代:

人們在看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時都莫名其妙,他們不明白,前太陽時代的人怎麼會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傾注那麼多的感情。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

[右太極]流浪時代:

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軌道,航出了太陽系,在寒冷廣漠的外太空繼續着它孤獨的航程。

流浪地球讀後感8

老師的話:屹洋通過一部電影《流浪地球》,對作者劉慈欣產生了好奇,於是找到一本他寫的《十億分之一的文明》來看,獲得了很大的啓示,看到了人類的智慧、勇敢、不服輸、善戰以及捨己爲人的精神。我們就來一起分享他的這篇讀後感吧……

在看過《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之後,我就對作者劉慈欣產生了好奇,於是我又找到一本他寫的書來看,就是《十億分之一的文明》。

小說講的是:人類從波江星人那兒得知世代飛船“吞食者”來了,便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其實,“吞食者”上的居民就是當時地球上的恐龍,因怕生態不平衡而移民到“吞食者”上。後來使者大牙訪問地球,勸人類投降,但人類不肯。之後經過最後一場史無前例的星戰後,人類輸了。但是恐龍都讚歎人類的勇敢。之後,地球被“吞食者”吃了,人類也被恐龍飼養。地球吐出來後就像它剛形成時的那樣。等地球冷卻後,倖存者回到了家園,他們犧牲自己救了地球。之後,被飼養的人類回到了地球上。他們證實太陽要閃爍一次,地球將再次毀滅。人類便想方設法通過科技,把一些人變成了微人。微人只有一個普通人的十億分之一大。最終,微人生存了下來,人類文明保存了下來。

讀完這本書我看到了人類的智慧、勇敢、不服輸、善戰、捨己爲人。人類的這些行爲令別人都讚歎不已,這本書也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作者給出了恐龍滅絕的新想法,以及有外星人的想法。

流浪地球讀後感9

得知電影要上映,搜索到小說看了一遍,氣勢很恢宏,人物形象不夠豐滿,這是我的初次感覺。

今天,看了電影,前面的鋪墊很長,故事也完全改變了,其實一開始我是失望的,但後面慢慢漸入佳境,到了韓朵朵通過廣播,要求增援那一段,我居然哭了。總體感覺還是不錯的,雖然故事情節老套,但畫面唯美深邃,蒼涼悲壯,在3D的效果下,也令人動容。

回來後,又看了一遍小說,覺得修改故事也很正常,小說中的原故事確實不適合搬上大銀幕,用上這個故事,雖然是老酒,也算用了個新瓶。只是不知道大劉對於這個改編是否滿意?

再說句題外話,得知這篇小說是《三體》之前的作品,我不禁在裏面尋找它的影子。當我在大屏幕上看到大劉的名字時,我甚至爲他感到驕傲,那麼多年的堅守,最後的成名,是多麼的不易!可是,一個心中有着整個宇宙的人,應該不覺得寫小說和成名是最重要的吧?他的世界應該不只有賺錢和買房吧!但是,他肯定是願意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書的。

硬科幻,我無法企及的領域。我甚至已深深覺得能將自己寫的小說搬上大銀幕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而這小說,不是小情小愛,而是———硬科幻。

流浪地球讀後感10

在未來,太陽最終將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人類爲了繼續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進行星際移民,目標星系是半人馬座比鄰星。但是對於移民方式存在飛船派和地球派之爭。飛船派計劃人類乘坐飛船逃離地球,但是依照當時人類的技術,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由於飛船設計的太小,內部生態系統會失去平衡;地球派則計劃在地球上安裝發動機,使地球飛向比鄰星。最終執行了地球派的計劃。

依照地球派的設想,人類的逃亡過程分爲五步: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第二步,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到達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第三步,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爲這顆恆星的衛星。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爲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

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本文爲處於流浪時代I的我回憶逃亡過程的前三步。逃離過程中一方面要應對地球逃離過程中所引發的一系列挑戰,另一方面還要和飛船派進行抗爭,使得地球逃離計劃能夠成功執行。經過重重困難,最終地球成功逃離了太陽系,進入流浪時代I,加速飛向比鄰星,等待着地球的仍然是長達兩千四百年的的漫長飛行。

流浪地球讀後感11

今天剛剛看完電影《流浪地球》,現在看到原著,居然覺得是兩個故事。

我還是更喜歡電影版,因爲電影版把人刻畫的太好了。除了吳京這個角色太過於完美(當然,他爲了戶口活下去也是做了很多瘋狂的事),但是這類災難片,人難道不應該這樣刻畫嗎?

之前剛出來的時候,豆瓣上有人說給特效滿分,給對白零分,也有人說是爛片。等了好久,發現片子的票房越來越高,這至少證明了是值得一看的。

我喜歡裏面的劇情,而且這特效也已經是不輸於外國大片了。雖然有些臺詞太過於官腔和偉岸。

但是裏面有好幾個場景讓我熱淚盈眶:

劉啓姥爺死的時候脫下頭盔看向外面,那是生他養他的故鄉,雖然上海已經面目全非;

劉啓找到運輸機,找到救援隊長兩人聯合;

所有的救援部隊聽到廣播調轉回頭;

最後吳京駕駛着飛船衝向木星和劉啓的聊天。

總得來說邏輯上面沒有什麼問題(地球運行過程中,大氣層真的能夠繼續保有嗎?我不清楚)

雖然說,人因理性而高貴,可是讓人永遠保持理性是不可能的。

這個物種,有着無限的可能性。

哪怕面對一個百分之零成功的方案,依舊會去嘗試。

哪怕是死,也義無反顧。

電影比原著好看,雖然我不是科幻迷,但是這個故事滿足了我對他的期望。

真的很棒。

流浪地球讀後感12

說實話,我是學渣。評論裏面各種物理學霸的科普其實我都不是很懂,雖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識。

小說很精彩,但我更喜歡電影的版本。

作爲一個物理白癡,我只有以下這些感想:

1.如果我們當下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但這種優越的生活條件是建立在後代子孫痛苦之上的,我想我們這一代人也不會覺得高興。本書的男主提到,當他聽到那首讚頌太陽的歌時,想到將來他的第一百代子孫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星球,感動到流眼淚,即便第一百代子孫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孫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電影裏莫斯向全球宣佈“流浪地球”計劃宣告失敗時,裏面有的人用槍自殺;有的人則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擁,度過最後的時光。我則握着我的愛人,試圖記住他臉龐上的每一根毛髮,每一條皺紋。雖然這只是電影,雖然還沒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結束時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着自己愛人的手,而且大家都還活着。真是太好了。

因爲我是又感性,又矯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來,整部戲的內核就是在表達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問我死前我最想做什麼事?我想應該就是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讀後感13

看過電影后再看小說,感覺不完全一樣,還是說說電影《流浪地球》觀影體驗:越來越喜歡吳京塑造的每個角色!整部電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發自內心的求援,對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喚醒了那些爲了與家人最後短暫相聚而撤離的救援隊伍,詮釋了希望的意義;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測算精準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前,感嘆在危急時刻只有中國人勇敢的站出來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對生的渴望和對全人類的貢獻;在經歷了17年領航出征任務,已經辦完交接手續的最後一天,劉戶口的爸爸選擇了犧牲自己衝向木星、點燃木星、帶全人類回家的時刻淚流滿面……我們的地球是需要每個人去愛護和保護的,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和教養,在災難面前只有我們的祖國才能真正的保護我們!看了流浪地球爲我們自己的科幻電影有了這麼大的突破而開心,更爲了那些讓我們可以在這和平發展的時代裏實現夢想的人而自豪,爲我們可以幸福快樂的生活而慶幸,中國雄起,中國威武,中國最棒!!!

流浪地球讀後感14

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將地球家園推離太陽系軌道,往半人馬星系去,歷時2500年,100代人。這時,人們會發現,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餘對功名利祿,出人頭地的追求都無甚意味,職位和金錢都不再值得耗費思慮,就連愛情都無價值,親情也可以隨意捨棄。人生價值的排列僅僅在於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條長長隊列的先後。

而人類的可悲在於對生命的感悟,並不能致死地而後得只有在懸崖勒住馬轡,看見碎石自馬蹄處墜入無盡不見底的深淵的那一刻,那一剎,才能突然體會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圓餅圖上,把它從一輪新月瞬間標註成了一個圓盤。

但還好。生活,生命的意義會在煉獄時頓悟,也會在天堂裏發現。

看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如置身隔絕凡塵的世外桃源,亦會豁然開朗,看向遠方。亦會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實則輕如鴻毛的塵事,而是着眼人類不過短短几十年的壽命本身。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道生活,無顧功名,大概與此無異。

保護好地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