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雷雨》有感15篇

讀《雷雨》有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讀《雷雨》有感15篇

讀《雷雨》有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雷雨》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雷雨》有感1

一本好書,會讓你感動,會讓你有空靈飄逸感,會讓你百看不厭,會讓你捧腹大笑閱讀作爲人類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自有書籍文字伊始,人類就在閱讀中傳承着文化,開啓心智。而一些經典名著的閱讀,更是人類思想文明的精華,值得後人去研究,發現。讀後感欄目爲您提供以下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僞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感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卻又不知地犯下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族的祕密,身世的祕密,所有這一切都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周萍、周衝、四鳳死了,魯大海與生父周樸園反目,兩位母親亦走向了崩潰。

矛盾環環相應,扣人心絃的同時,卻做得那般自然,似乎從一開始我們讀到雷雨時,面前就有這樣一幅畫面:鬱悶燠熱,烏雲聚合,繼而有隱隱的雷聲,有詭異的電煽動着淅趨緊張的空氣,忽然天地間萬物止息,紋風不動,靜極了靜極了,就在人剛剛覺察到異樣還來不急思考時,當頭響起了一個炸雷電閃雷嗚,雨橫風狂,宇宙發怒了,這像是寓示劇中人物之間的危險關係。

蘩漪在《雷雨》中有些扎眼,但她澆不滅的熱情和顆強悍的心讓我喜歡她,儘管她的漂亮的心靈被環境窒息變成了乖戾,她不是所謂的“可愛”女性,她是辛竦的,尖銳的,有魅惑力的,甚至她就是所謂的魔。可能正因如此,我喜歡她,她爲愛不惜一切,她的執着我從內心敬佩,他們都沒錯,他們只是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可誰又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呢?我漸漸開始發現或許是封建社會所謂的門當戶對害了他們,或許當時樸大少爺娶了魯侍萍,那麼今天也就不會發生這一幕的哀嚎。

今天的社會佈滿着陽光,驅散了過去的陰霾,現在的天天對戀人都是幸福快樂的,因爲彼此是自己的選擇,我希望在今天的社會中不再會奏響雷雨天特有的隆隆樂奏,因爲今天是個陽光燦爛的世界。

看完故事,我很矛盾,我問很想知道這場悲劇誰是製造者?蘩漪嗎?還是周樸園和魯侍萍?可細細想想,他們又有什麼錯呢?

看了這本書,我最大的讀後感是:是時代和命運在扭曲的人性中塑造的這一出悲劇。這就是我的雷雨讀後感。

讀《雷雨》有感2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僞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卻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族的祕密,身世的祕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罪的人一起走向毀滅。曹禺以極端的雷雨般狂飆恣肆的方式,發泄着被抑壓的憤怒。

《雷雨》的戲劇衝突是具有夏日雷雨的徵候。開始是鬱悶燠烈,烏雲聚合,繼而有隱隱的雷聲,有詭譎的閃電煽動着漸趨緊張的空氣,忽地,天地萬物止息,紋風不動,靜極了,就在人剛剛察覺到異樣還來不急思忖,當頭響起一個炸雷,電閃雷鳴,雨橫風狂,宇宙發怒了。達到此種戲劇效果全憑劇作家牽動劇中人物之間“危險”關係。比如周萍,對父親是欺騙與罪孽感,對蘩漪是悔恨與膽怯,對周衝是歉意,對四鳳是希望振作,對侍萍是難逃宿命。

《雷雨》的確才華橫溢之作,在戲劇藝術上臻於完美。《雷雨》成功塑造了劇中的人物。如果一齣戲沒有令人難忘的人物,那麼無論它的劇情衝突多麼緊張激烈都不過是一時的熱鬧。《雷雨》中的人物是豐滿而複雜的。即如周樸園,曹禺將他歸於僞善卻仍然爲他分辨出剎那間幻出的一點真誠顏色。面對周衝,曹禺也細心區分着單純與癡憨,讓現實的鐵錘一次次敲醒他的夢。

當然,在《雷雨》中最獨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個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熱情是澆不滅的火。上帝偏罰她乾枯地生長在砂上,她的美麗的心靈被環境窒息變成了乖戾。她有一顆強悍的心,她滿蓄着受壓抑的陰鷙的力,她不是所謂的“可愛”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銳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種詩意之美。這不單單得自文辭的優美,許多段落被人們反覆背誦,也不僅是得自劇中人物詩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說,是所有這一切,包括舞臺提示,角色分析,彙總而後升發出的一種形而上的氣質和品質。

讀《雷雨》有感3

讀《雷雨》,我只用了一天時間就從頭到尾,一氣呵成了它的通篇內容。在感受了其神韻的文字魅力和行雲流水的情節之後,那樣突如其來的死亡的結局,到讓我在匆匆的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復了那些紛亂的情緒,反念想一想,也許“死”,對於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們來說,也算是一種痛徹心志後的解脫吧。拋離愛恨的糾葛,解繫世俗的仇恨,最終還是要把靈魂交還給上帝的。“死亡”一詞其實幾乎貫穿了整部《雷雨》的脈絡,姑且以此爲線索梳理一下思緒,到也不失清晰。從序幕中兩位尼姑談論的鬼神論,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爲了愛而萌生出的懺悔和執着,最終直指那些爲愛徇情的無知青年,每一個佈景和情節都瀰漫着對死亡的輕聲嘆息。死掉的人也許是終會獲得新生的愉悅,而活着的人到是要被一輩子的苦痛所折磨。

愛上週萍的繁漪,愛上四鳳的周衝,愛上週萍的四鳳和愛上四鳳的周萍,還有恨上週樸園的侍萍、繁漪和魯大海,交織成一張巨大的情感之網。這張網,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夏日裏被無情地撕破。一個資產階級家庭的腐朽和罪惡,也隨之暴露無遺……

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絕對權威的長者形象——臉上帶着多年的世故和勞碌,一種冷峭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逼出的冷笑,顯示出他平日的專橫和倔強。這,就是周樸園。

看過《雷雨》的人,都在痛斥着周樸園,痛斥他對侍萍的無情與冷漠,痛斥他金錢至上的貪婪與自私。

然而,周樸園對魯侍萍,真的沒有一絲的感情嗎?

如果沒有,他爲何要在屋內一直襬設着三十年前侍萍最愛的紅木書桌和帶有鏡臺的櫃子?如果沒有,他爲何會向人打聽侍萍的消息?如果沒有,他爲何要在搬家之時還不忘帶上侍萍年輕時的照片?如果沒有,他爲何要在侍萍再次出現在周家客廳時,命令兒子周萍向自己的生母下跪?

其實,周樸園年輕時也是一個接受過新思想的青年,呀接觸婚姻自由、愛情自主的新觀念,因而纔會大膽地追求愛情、享受愛情,和美麗善良的下人侍萍陷入愛河。然而,他終究不能與自己的出生階級徹底決裂——這不是瓊瑤小說,最終又回到封建禮教的束縛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內心。作爲資產階級,他在“吃人”,然而作爲他自己,他又何嘗不在被人“吃”?

一道不可逾越的階級壁壘,把他們雙雙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一場勢不可擋的大雷雨,註定了這個有着千絲萬縷關係的大家庭的悲慘命運。

由曾經豪華一時的周家大宅改成了的醫院裏,是由麻木生存到最後死寂般沉默的、神志不清的侍萍。

遠方,傳來一陣衰弱的咳嗽聲,他,懷着懺悔的心情,邁着蹣跚的步子,悄然來到她的身邊……

讀《雷雨》有感4

讀完《雷雨》,我的內心似乎有太多的感慨,我總是想曹禺先生要顯示的並不是因果,並不是報應,而是我覺得的人世間的殘忍,這種社會自然的冷酷,四鳳與周衝的遭際最足以代表,他們的死亡,自己並無過咎。

故事發生在夏天,夏天是個悶熱又讓人不安於狀得季節,苦熱會逼走人的理智。夏天的時候,炎熱高高升起,天空變成一塊燒紅了的鐵,人們常常會不由自主更歸回原始的野蠻的路,即使不是頭破血流地回去,也是將自己一切都走向極端,要如電如雷地轟轟地燒一場,中間不容易有一條折衷,代表這樣的性格是周蘩漪,是魯大海,甚至於是周萍,而流於相反的性格。這樣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協,緩衝,敷衍便是周樸園,以至於魯貴。但是後者是前者的陰影,有了她們前者才顯得明亮。魯媽,四鳳,周衝是這間明暗的間色,他們做成了兩個極端的階梯。所以在《雷雨》的氛圍裏周蘩漪最顯得調和。她的生命燒到電火一樣地白熱,也有它一樣的短促。情感,鬱熱,境遇,激成一朵豔麗的火花,當着火星也會消滅時,她的生機也頓時化爲烏有。曹禹最喜歡繁漪這個角色,但他沒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發瘋是她唯一的下場,因爲她的性格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一個佔有慾如此強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後,她只能瘋。我也很可憐她,兩個男人都拋棄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爲是的愛情中毫無頭緒地磕碰,也許她只有這個下場,也是因爲作者憐惜她,確實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憐的女人!

故事的開始是回憶,開局便給讀者留下了種種懸念,樓上的夫人是誰?爲什麼會那個樣子?樓下的太太又是誰?爲什麼每當臘月三十他會總到窗前觀望然後陷入深深的冥思?她盼望的是什麼?這一切的疑問每一個讀者不會不想弄明白,這就要求每個讀者必須讀下去以揭開這種種謎團。

周樸園,是礦廠的董事長,是家裏的絕對權威,所以在他的性格方面也處處爲“絕對權威”這四個字服務,或許正因爲如此纔會在現代社會裏演出這一幕封建家庭的悲劇,周樸園的性格或許只能從它對女性的態度上來反映,他年輕時愛上了自家的女傭梅媽的女兒侍萍,但是爲了娶一位門當戶對的小姐周家人逼使侍萍投河自盡。儘管可以說此事主要是封建家長做主的,但周樸園本人似乎沒有做出任何形式的反抗,而是默然的接受了,這就是他要在周宅內擺着侍萍的照片,以及她愛的那些傢俱,甚至保持着夏天不許開窗戶的習慣,這家人包括僕人只是覺得有一點奇怪,但沒有知道這故事裏的故事。

前面我們所說的門當戶對的小姐就是後來周樸園的妻子周蘩漪。蘩漪的出場我記得作者是用了這幾個詞的,它們是“文弱、哀靜、明慧”。可以說她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的女性。蘩漪由愛到恨、由倔強到瘋狂的轉變就已經是一部悲劇了。她是不顧一切的愛着周萍,或許可以說是不顧一切的追求着自由和幸福,但周萍又不得不背叛這愛情,這不能不使蘩漪發瘋、變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肯定的絕不是關係而是蘩漪爲了追求自由和幸福所做出的犧牲,和在這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敢。

周樸園怎麼也不會想到多少年後,自己的故事又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從新上演。由此我想到一句話“歷史沒有絕對的重演,確實驚人的相似。”我認爲用在這裏最恰當不過了。

書中的人物每個都有自己的性格。周衝,周蘩漪的兒子。周衝是可喜的性格,他最無辜,而他與四鳳的同樣遭受了殘酷的結果他藏在理想的堡壘裏,他又許多的憧憬,對社會,對家庭,以至於對愛情。他不能瞭解自己,他更不瞭解他的周圍。一重重的幻念束縛住了他。他看不清社會,看不清他所愛的人們,他犯者年輕人犯得病,有着一切青春發動期的青年對現實那樣的隔離。他需要現實的鐵錘來一次一次敲醒他的夢。在喝藥的那一景,他才真認識了父親的權威籠罩下的家庭。在魯貴的家裏,忍受着魯大海的侮慢,他才發現他和大海之間隔着一道不可填補的鴻溝。在末尾,蘩漪喚他出來阻止四鳳與周萍逃奔的是偶,他纔看出來他的母親全不是他所想的那樣,而四鳳也不是能與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向着無邊的理想航駛去的伴侶。連續的失望都是一隻尖利的錐,那是他應受的懲罰。他痛苦的感覺到現實的醜惡,一種幻滅的悲哀襲擊他的心。這樣的人即便不爲殘忍的天所毀滅,他早晚會被那綿綿不盡的渺茫的夢掩埋。到了與世隔絕的地步。甚至在情愛裏,他依然認不清真實。抓住他心的並不是四鳳,或者是任何美麗的女人。他愛的只是“愛”,一個抽象的觀念,還是個渺茫的夢。所以當着四鳳不得已說破了她和周萍的事情,使他傷心的卻不是因爲四鳳離棄了他,而是哀悼一個着一個美麗的夢的死亡。待到連母親那是十七歲的孩子的夢裏幻化的最聰慧而慈祥的母親,也這樣的醜惡地圍着情愛痙攣地叫喊,他才徹頭徹尾地感覺現實的粗惡。他不能再活下去,他被人攻下了最後的堡壘,青春期的兒子對母親的哪一點憧憬。他於是整個死了他生活中最寶貴的部分——那感情的激盪。以後那偶然的或者是殘酷的肉體的死亡對他算不得痛苦,也許反是最適當的了結。其實在生前他始末不隱隱覺得他是追求着一個不可及的夢想。他在魯貴的家裏說過他白日的夢,那一段對着憧憬的四鳳講的。在四鳳和周萍同走的時候,他只說,我好像覺得……似乎……我是在胡鬧。於是他慷慨的讓四鳳跟着周萍走了。這不像愛一個人在申說,而是一個夢幻者探尋着自己。

周樸園,作爲劇中中心矛盾的焦點,無疑是情感衝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輕時愛上侍萍的周樸園,或許還能說是仍有一絲純淨殘留。可自那個年三十之夜,他聽任家中長輩將梅侍萍趕走,隨後娶了門當戶對的闊小姐時起,他的心靈已徹徹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寫照。在三十年後,他重又認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來的情感,不是久別重逢的喜悅,而是徹頭徹尾的猜忌,懷疑與恐懼。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來也許會對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脅,是真相揭穿後自己將面臨的尷尬處境,而不是對侍萍悲慘遭遇的同情和憐愛。他口口聲聲的說他一直留着她喜歡的傢俱,說他保留她的習慣,珍視那繡了梅花的舊襯衣,可說到底,這些都不是因爲愛,都是因爲要彰顯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個有情有義的君子!”其實哪裏有什麼情呢 即使曾經有過,那也在三十年的時光中消失殆盡,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給侍萍五千大洋,承諾包管她的生活開支,要她們永遠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門——全都,全都,是爲了他自己。對他而言,愛情早已是漫長生命中的一點佐料,可有可無,如夢一般不切實際。這個資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薰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劇中周衝是一個年幼無知的孩子,當然這是較之劇中的其他人物而言也是其他人對他的看法,但他並非真真正正的年少無知。這不僅表現在他懂得了愛與憎,還在於他的言語是自然的,行動也是發自內心的,這其中少了許多人們經常加上去的封建的、傳統的東西。或許這個人物被作者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來挽救這個封建的家庭,但結局卻那麼不盡人意,他死了,他的死我們不得不真真正正的去深思一下。

至於蘩漪爲什麼會愛上週萍這個卑怯、懦弱而又不負責任的人呢?我們或許只能問蘩漪的命了,她爲什麼落在周樸園的家庭中。這或許只能歸因於時代,這是時代的不幸。

還有四鳳和大海,長輩們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呢?是快樂、是幸福?他們的人生又是怎樣的灰暗,他們又是多麼的無辜,許多書在分析《雷雨》時通常只會分析,周樸園、蘩漪、周萍的性格特點和他們的命運,可我認爲四鳳也是一個應該值得重視的角色人物,雖然她沒有文化,但他卻懂得自己的愛與恨,雖然他沒有貴婦人的氣質、儀態。但他卻有着屬於她的那份善良、淳樸、美麗。他在世上沒有享受到什麼,除了她心中的那點所謂的愛情,可在她知道了事實的真相之後,那麼她的死亡似乎又成爲必然,對她來說一切來的多麼的突然,又是多麼的難以自信。這世界對四鳳來說是不公平的,她的死也是雷雨這一幕大悲劇中的重要的一幕悲劇。想想,這個世界給她帶來的是些什麼?長輩們給她留下的是些什麼?多麼滑稽! 多麼荒謬!!!

矛盾的衝突穿插在文章的字裏行間,每個人也由矛盾的驅使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下場,似乎唯獨周樸園的例外,可我還是不明白,他爲什麼苟活。

讀《雷雨》有感5

何爲悲劇?悲劇就是將最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合上《雷雨》的最後一頁,我的心情無疑是複雜而又沉重的。擡頭看了看天空暗淡的星光,腦海裏的影像卻久久揮之不去。我不知道是否也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狂風霸道的席捲着天地,似是要毀滅一切;雷雨交疊,奏響的是最後的哀樂。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四鳳,得知即將與自己共度一生的竟是自己的親哥哥,不堪忍受打擊衝入雨中,去不辛觸電身亡。我想知道她在那最後一刻是否後悔過?她單純的幻想甜蜜的愛情,對未來充滿了熱情。以至於一心在勾勒辛福藍圖的她,卻忽視了和睦下的波濤洶涌。可當殘酷的現實,像被接開傷疤一樣,一層一層的接開,相信她痛得不只是皮肉,涌入心頭的更是無法言喻的苦楚……。

同樣是一個爲愛情撞得頭破血流的女人,瘋了纔是她——繁漪最終的歸宿。繁漪惹人憐楚的外表下,有着一種極端,敢愛敢恨的性格,從骨子裏流入出了無法抑制的蠻力,這使她忽然做出了不顧一切的決定。爲了留住心愛的人——周萍,她將自己與繼子畸形的戀情告訴了自己的親身兒子——周衝,那她還有什麼不敢做的呢?繁漪的一生是有愛恨交織而成,對周萍的愛,對周樸園的恨,一點一點編織成了繁漪破碎的人生。她周身無不透着冷漠,妖嬈,詭異的氣息,散發着最悽美的寒冷,直逼進你的靈魂,尋找苦海中最深處的共鳴。正如曹禺先生評價的那樣:“繁漪是個最動人憐憫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執勤的馬,毫不猶豫的踏着艱難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夢而救出自己,因這條路也引向了死亡。”

周樸園無疑是整個悲劇的製造者。30年前,他同侍女侍萍私下相愛了,他們有了愛情的結晶,生下了兩個兒子,但是因周家父母的反對,硬是把侍萍給逼走了。侍萍懷着滿腔的悲憤拋下大兒子,抱着小兒子投河自盡……因果循環,造化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因,哪兒有後來悲劇發生的苦果。周樸園形象的塑造,無疑是代表了冷股無情的資產階級,是整本故事的矛頭指向。

就如別人稱讚朱迪-皮考特的作品那樣。曹禺他藉由家庭的疏離,情感的背叛與救冷峻地描寫出舊社會的大家庭中無所畏懼卻有恐慌的微妙的心理變化,令人感概萬千。更令人稱讚的是他以毫不矯情的文字,令人心碎的情節,使一個萬般糾結,焦灼悲傷的故事曲折豐滿,將讀者的胃口一直吊到了最後。

讀《雷雨》有感6

初讀《雷雨》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當我一口氣讀完併合上最後一頁時,仰頭卻發現天上的星星也在對我慘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重讀《雷雨》時,我的心不僅是初讀時被那波瀾磅礴般的內容吸引,更多的是作者對那家庭中的專制所表現出來的永久的厭棄與詛咒的情緒。

作者曹禺生於沒落的舊軍官家庭。家裏終日彌散煙霧,永遠是下午的昏暗鬱悶,專制的父親,廢人一樣的哥哥……這樣的生活場景,讓作者註定永久的厭棄與詛咒的情緒,奠定了作者寫作《雷雨》的無限情懷。《雷雨》所展示的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僞善的家長年,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患卻又不自如地犯下更大錯誤的公子哥,還有家族的祕密,身世的祕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無罪的,無辜的人也一起走向毀滅。

當我看後,我被深深地震動了。《雷雨》震動了文壇,巴金看後也被深深地震動了!不錯,這本書深深地抓住我的心與年靈魂。看時,我曾幾次流淚過,但當我看年後卻流不出任何一滴眼淚,更多的是心中的那份沉重與悲哀。我曾看完開頭後,試圖看最後一章的結果,卻又怕忽略了書中精彩的一幕幕。在書中讓我深深地感嘆到生命的脆弱。

培孕了幾十年對它格外珍惜甚至爲了它而努力了幾十年的生命,卻在一個晚上一瞬間的時間內飛快地失去了生命。真可謂是“死得容易,活得難”一個人的離去是命中註定,從我們赤裸裸地降生於世的那一天起就註定要承受的一個必然的終結,我從來也未曾想過要去逃避這樣一個問題。但是不明白的是,一個已經參透的問題,當他真正來臨時,爲什麼卻總會給生者一個措手不及的打擊?無論她做足了多麼充分的心理準備,仍然會嫌它來得太快,太突然,也太殘酷。

前幾個星期,我父母口中知道一個消息。我們的一個親戚得了癌症,聽後我感到無比的沉重。一年前見時,他是神采奕奕,一年後見時,卻是頭沉沉而淚汪汪。生命是最容易變得脆弱的,如一隻手裏握着的雞蛋,手一打開,雞蛋在一瞬間碰到地面,碎在地上。流出心中的蛋黃與蛋白。

命是如此的脆弱啊!人,一不小心就出來了,同樣的,也一不小心就走了。生命就只有那麼一次,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無人可以總結生命,歸納生命。生命就好比紀實電影。一卷卷膠片就是你一路走來的印跡,見證了你的生命。生命的脆弱是因爲生命中禍福難料。但我們可以體驗人生中的一切,苦辣酸甜,喜怒哀樂,這都是極爲珍貴的財富。可嘆的是:生命一次,脆弱一次!

讀《雷雨》有感7

因爲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的緣故,重讀了曹禺先生的劇本《雷雨》。這是一段不輕鬆的閱讀過程。劇本並不長,人物也不多。慢慢的展開劇本,沉進去,慢慢的讀。80年前,舊上海,那一個鬱熱的夏天,一幢老宅子,兩代人在冥冥間遭遇了命運的雷雨。一瞬間的痛快淋漓,釋放塵封二十年的恩怨,開啓半生不絕懺悔。

掩卷沉思,有很多感慨,似有所悟,卻又說不出更多的新東西來。

喜歡《雷雨》的人,多半喜歡談論那幾個老一輩的主要人物:雷雨的化身——周繁漪,罪惡的始作俑者——周樸園,矛盾中的母親——魯侍萍。她們佔據了大部分的舞臺,吸引了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尤其是周繁漪,這個讓人慾愛不能,欲恨不忍的女人,是很多學生喜歡討論的中心人物。

我一遍一遍的讀,一遍一遍的感慨。在那些主要人物的光彩背後,我開始越來越多的注意到兩個年輕人:四鳳、周衝。我越來越多的去感慨這兩個年輕人的命運,感慨他們那一場如夢的青春。

看完劇本,我常常會想到一句話:性格即命運。在這場悲劇中,懦弱使周萍選擇了自殺,隱忍使魯侍萍成了一個沉默的精神病人,爆發使周繁漪成了一個狂躁的精神病人,頑強(不得不承認這是周樸園的特點)使周樸園成爲這場劫難之後唯一的精神正常者。兩個年輕人,兩個對未來充滿夢想的年輕人(雖然他們夢想的方向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擁有夢想的年輕人)——四鳳和周衝,雙雙倒在那個雷雨之夜。是偶然?是必然?

在圍繞着周公館的所有紛擾之中,似乎只有那個年輕的周衝是在世俗之外的,他天真,明朗,陽光,不諳世事,沒有周樸園的心機,沒有周萍的猶疑,沒有周繁漪的決絕,有時候,看着劇本我真的會奇怪,周公館那麼一所陰森的大宅子怎麼會走出周衝這樣的陽光少年來?!舞臺提示語中是這樣形容他的:“他身體很小,卻有着很大的心,也有着一切孩子似的空想。他年青,才十七歲,他已經幻想過許多許多不可能的事實,他是在美的夢裏活着的。”真的,這是一個生活在夢想中的孩子。夢境是美好的,可一旦夢醒了,就是該走的時候了。

周衝正是在迷迷糊糊的夢境之中被歇斯底里的母親喚醒的。那一瞬間,周衝突然發現,母親不再是母親,父親不再是父親,兄長不再是兄長,情人不再是情人。夢醒後無路可走的周沖沖進了雷雨之中。也許死亡是他最安詳的、最永恆夢境。

曾經有人把周衝稱之爲《雷雨》中的“仲夏夜之夢”。甜蜜、溫馨而短暫,最終被夏夜的雷雨席捲得無影無蹤。

讀《雷雨》最讓我感動的不是周樸園和魯侍萍二十年後的相認,也不是一切真相大白時的爆發,而是周衝對四鳳的那段表白:

“有時我就忘了現在,(夢幻地)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親,並且忘了我自己。我想,我像是在一個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無邊的海上……哦,有一條輕得想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風吹得緊,海上的空氣聞得出有點腥,有點鹹的時候,白色的帆張得滿滿地,像一隻鷹的翅膀斜貼在海面上飛,飛,向着天邊飛。那時天邊上只淡淡地浮着兩三片白雲,我們坐在船頭,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們的世界。”

“對了,我同你,我們可以飛,飛到一個真真乾淨,快樂的地方,那裏沒有爭執,沒有虛僞,沒有不平等,沒有……(頭微仰,好像眼前就是那麼一個所在,忽然)你說好麼?”

那樣一顆純淨的心靈,無遮掩的奉獻在四鳳面前,卻無法吸引四鳳那被世俗迷惑的雙眼。四鳳感覺不到,我卻依稀聽到那顆水晶心破裂的聲音。

但是,我沒法責怪四鳳。我沒法站在道德先生的角度去指責這個十七八歲的少女。我總覺得不能簡單地說她世俗或者勢利。

魯四鳳,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健康,誠懇,愛笑。她知道自己笑起來是很好看的。母親不在身邊,跟着一個酒鬼、賭棍、勢利眼的父親魯貴在周公館做女傭。不可否認,魯貴帶她進周公館,打的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的如意算盤。事情也真的就這麼發生了。儘管四鳳以爲一切都是悄無聲息的,可到底有哪件事逃過了魯貴那雙精明的醉眼呢?四鳳不懂什麼女性解放、人權主義、勞工剝削等等大道理,她只想踏踏實實的獲得自己的幸福。我們的道學先生們啊,站在這個孩子長的角度爲她設計一個將來吧,有比得到少爺的愛而一勞永逸的解脫自己的更好的辦法嗎?尤其是這個少爺看起來又那麼真誠,那麼依戀她的時候,她還有其他的選擇嗎?她錯了嗎?她就錯到了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嗎?

魯貴需要女兒去攀龍附鳳。

周萍需要一顆真誠的心給他擺脫不倫之戀的力量。

四鳳需要從灰姑娘的故事中得到自己人生最大的肯定。

於是,帶着少女粉色的夢想,四鳳執着的走上了母親的老路。

悲劇,就此不可挽回。

錯過了周衝那水晶般純淨的心靈是四鳳的遺憾,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們都看到了周萍凝視四鳳的雙眸中有太多愛情以外的東西,只有她看不到。

實際一點吧。魯迅當年很尖刻也很殘忍的爲我們指出,娜拉走後怎樣,不外乎回來或是墮落。從夢想的天堂墜落到現實的地面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讓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吧。如果四鳳幸運的躲開了那場雷雨,在不知道兄妹相戀真相的前提下和周萍成功出走,她真的會得到幸福嗎?歷史總會出現驚人的巧合。這場四鳳投入全身心的愛情不過是周萍擺脫後母畸戀的一根救命稻草。除去身份的差距,這是一場感情投入完全不對等的愛情。當擺脫周繁漪的威脅,當生存的經濟危機擺在眼前,我們無法不爲四鳳的明天嘆氣。

魯侍萍用二十年的苦難,半生的沉默等待來爲自己年輕的夢想買單。

魯四鳳用生命爲青春的夢想畫上句號。

雷雨之夜,周公館明亮的燈光下,一切都扭曲了。被真相驚得無路可走的四鳳衝向沉沉黑夜。死亡張開雙翼收容了這個年輕人,也一同帶走了年輕的夢想家——周衝。

走吧,現實已經沒有他們的存身之處。

留下那一場如夢的青春。

讀《雷雨》有感8

那是我不能理解的感情,尤其魯侍萍。她不懂反抗,默默忍受。她自己承擔了那個時代那樣社會造成的悲劇。然而這種妥協傷害了她的女兒,一個天真的嚮往愛情的少女就無辜的陷入了這場可笑的情感拉鋸戰中。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裏,人們的性格已經被扭曲。可她們把一切都歸於可笑的命運。

曾看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命運這個東西有時候太黑暗了。我們都認爲是我們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時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運在向我們開玩笑,還是我們在向命運開玩笑。雖然不能理解他們之間不理智的感情,但大體也看出了這背後些許的一己私慾。曾經嚮往愛情卻終究妥協的周樸園因爲自己的私情與侍萍相愛,卻又爲自己狠狠拋棄了無依靠的侍萍;周蘩漪爲留住周萍,使盡手段。當他們被一時積澱已久的強烈個人情感衝昏了頭腦,他們不再掩飾,展現扭曲的人性,猙獰的面目,一切是那麼觸目驚心。曾經的我也經歷這樣的“雷雨”,但那是我初中時代的友情。

當利益產生衝突,所有和善的目光就不會再掩飾內心的猙獰。那時候的我鋒芒畢露,倒是有些像這裏的蘩漪。但我沒那麼執着,我軟弱的逃避了。然而,我來了現在的高中,一個有大片梧桐的地方。我開始變得堅強,像沿着校牆的梧桐,高高的,擋住了所有的光。擋住了所有能摧毀我的東西。每天迎着陽光,站在五樓,看鮮紅的灼熱的陽光穿過鏤空的冰涼金屬,溫和的依附在身上,一瞬間竟失了所有棱角。

命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投身命運的漩渦,忘了自己最初的單純。我用陌生的風景回覆我最初的單純,因爲我知道仇恨它會侵染我的心。當一切的本性暴露,誰還記得當初單純的愛情,誰還記得當年的溫存,都忘了的。

讀《雷雨》有感9

前幾天,看完了<雷雨>,想寫一寫讀後感.

故事先從10年後的場景寫起,待到引出故事的線索,又用插敘的手法,回到10年前的某一天.並就這一天展開描寫.故事以一場雷雨做大背景,故事的跌宕起伏全跟這場雨緊密相連,這是文章的一個亮點,看似只是描繪天氣,卻更加渲染了故事的悲劇情節,這是無可厚非的.

文章另一個亮點自然是作者對情節的描寫,作者單單描繪了一天裏發生的各種事,卻揭露了10幾年來的恩恩怨怨,足見其寫作功底的高超.

作爲話劇,人物形象要鮮明..周樸園看似冷淡,但內心還是對孩子有着深深的愛;周蘩漪雖然有違婦道,但也體現了她對周萍執着的愛;周萍深深愛着四鳳,卻迫於種種壓力,只能以酒解愁;四鳳天真,純潔,心地善良,她深愛着周萍,卻不想她竟是自己同母異父的哥哥;因接受不了最後的實情,奔出大門,最後竟和周衝一同電死~~~這些,在作者的描繪下,各個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鮮明.

花了3天,看完"雷雨",感受很多.現在不知爲什麼喜歡看名著了,而且一讀就愛不釋手.誠然,看完一本書,不會記得裏面的內容,甚至可能看了就忘了,但讀書過程中的收穫,那種心裏的共鳴,情緒受書中的情節牽動,這樣的感覺想必就是讀書的樂趣吧.

這麼多年,終於找到了讀書的樂趣,那種精神的陶醉,是一種享受.晚上路過書店,又有了興致,買了本<歐葉妮>這本書是以前初三老師課堂上介紹的.

愛上讀書,並快樂着.尋找到讀書的樂趣了,因爲喜歡讀書,所以喜歡讀書.

讀《雷雨》有感10

《雷雨》是曹禹的代表作,作於1933年大學即將畢業之際.這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悲劇.描寫了一個具有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大家庭的崩潰.故事發生在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裏.其中真實而又形象的表現了周家內部的種種衝突和周、魯兩家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其中又交織着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沒矛盾衝突,所以它成爲了中國話劇創作走向成熟的標誌.

《雷雨》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蘩漪了.曹禺先生曾這樣評價蘩漪:“蘩漪是個最動人憐憫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執勤的馬,毫不猶豫地踏着艱難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夢而救出自己,因這條路也引向了死亡.”蘩漪,《雷雨》中被愛情傷得最體無完膚的女子,她在周家18年,不但沒有得到丈夫的愛,反而在精神上受到長期的'摧殘.她知道丈夫的荒唐事,她眼睜睜看着丈夫爲紀念另一個女人而保留的房間.在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下壓抑這的她,產生了強烈的反抗心理.當她發現周萍拋棄了她,她徹底的爆發了!最後,周萍自殺,四鳳和周衝被電死了.蘩漪將愛與恨的交織詮釋的如此淋漓盡致,她瘋狂到讓人心痛!

當那個雨夜過後,歸於平靜,只有我們的心,還在顫動……。

讀《雷雨》有感11

今天上了四節課,四節課四種講法。

十班很順利,學生的感悟從結構到人物,從語言到主題,基本上把我想講的都說了,特別感謝張曉宇、欒博玉、王琪、譚嘉、何欣、馮琦。

十二班遭到我的批評,學生準備不充分,只好又用一節課時間寫感受。明天交流探討。

十三班剛接手,強調讀戲劇的的方法,寫感受。

十四班也是才接觸,仍然是強調讀戲劇的方法,還講了大概情節,領着初步感受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寫感受。

周樸園:

僕人滿園,這裏沒有溫情脈脈的親情,沒有相濡以沫的親人,沒有生死相許的愛情,沒有天倫之樂的幸福,只有統治與被統治,只有主人和僕人。在這個令人壓抑、窒息、沉悶、黑暗的周公館,不要奢談真情,真情有幾許,真情值幾文。

周樸園是可憐的,是孤獨的王,他的僕人或敬而遠之,或畏而避之,或冷漠而不屑之。生冷的牆壁隔在他和每一個人的中間不可逾越;他是可悲的孤獨的王,連腰纏的萬貫都可能會嘲笑他,連不可懷疑的威嚴都可能會可憐他。最高的統治者、富有的資本家,你已經不是人了。倘若還能些許嗅到你身上一絲人的味道,也就是那些舊傢俱,那家舊雨衣和繡了梅花的舊襯衫,還有關窗的習慣。真的是不思量,自難忘嗎?我不得不懷着叵測的居心,惡意地去推測你的用意。大概是想以此來告示天下人:看!我是個有情有意的君子!其實哪裏有什麼情,即使曾經有過,也在三十年的時光中消失殆盡。看似好像樸素地守着真愛,但那五千洋錢、生後開支的籌碼以及永不踏進周家大門的條件又怎能掩蓋住你虛僞冷酷的嘴臉。你寧願活在想象和過去,寧願對着一個死去的侍萍懺悔,卻不願面對活着的證據。相認的那一刻,哪有久別重逢的喜悅、互訴衷腸的纏綿、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斷腸,有的是徹頭徹尾的掩飾、猜忌、懷疑、驚慌、恐懼和竭斯底裏的憤怒。我不得不懷疑,你貌似情誼深厚的自難忘了。當年的侍萍是多麼的溫順,小鳥依人,唯命是從,那朵梅花是爲你開得鮮豔嬌媚,開得芳香四溢。繁漪可是一匹難以馴服的野馬,她是不會輕易就範,屈從你的淫威,她的繁漪漣漣是一絲生氣,是一絲打破死寂的生氣,是一種挑戰,是一種對權威的挑戰。她是異類,讓你搞到麻煩和不安。你的藥治不了她的病,你的藥只能讓她更亢奮,反抗更瘋狂,不惜代價,甚至是病態的追求,畸形的執着。

如果說三十年前的三十之夜將侍萍冷酷地趕出周家是情不得已,情非所願,暫時算作你還有一絲人的良知尚存,那麼,在此之後,你徹底地墮落,墮落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三十個工人,兩千二百個小工的

的性命,只爲那使你更加墮落的金錢。社會名流、優雅風度下是蛇蠍心腸。此時你一定會得意洋洋地看着魯大海吧,因爲你的金錢加大棒的伎倆有一次得逞了。但那絕子絕孫的昧心財是怎樣的一句具有報復性預言,更有報復性的是不該死的都死了,想死該死的偏偏活着。

雷雨過後,天依然陰沉,周樸園,在此之後你的記憶裏不止一個魯侍萍吧!

周樸園真真地一個可憐可悲孤獨的王,你的僕人都已死去,剩下的只有蒼老。

讀《雷雨》有感12

一段錯誤的情

那個下着雷雨的夜晚,似乎縈繞耳旁的並不是雨聲而是那驚心的悲聲,無情的雷擊打着,擊打那脆弱的人心,淅淅的雨滴沿着屋檐滲透進那古老的屋中,打碎了屋中的“人生戲”。

一段錯誤的情

人生如戲,人情如雷雨。人之間的情有對有錯,選擇的不同也意味着演繹最終結局的不同。掩上《雷雨》那一段段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我不由感慨這上輩人留下的情,這兩個不同階級的人產生的“愛情”, 這錯誤的情。而他們的情卻難逃以“悲戲”終了。深愛周公子的侍萍帶着年幼的小兒子含淚投江,她的“死”沒有挽回這段“情”反而爲自己留下“千古罵名”。而那位放蕩成性的周公子,在他拋棄侍萍之後娶了富小姐忘記了那個“小丫環”。或許是老天想“延續”這段情吧,讓這受了“情傷”的魯侍萍活了下來。回眸,《雷雨》外的人兒在同一個社會,不一樣的地位依然可以相愛,他們的情有了可喜的結果,而那“周魯”的情爲何是錯誤的悲劇呢?

一段可笑的情

在《雷雨》中有這麼兩段可笑的情。情可激人但又能傷人,侍萍的大兒子竟會愛上自己的後母蘩漪,讓這個失去“情”的女人重新有了感覺。當年少無知的周大少爺明白後決定與後母劃清界線但又偏偏愛上了同母異父在家做下人的妹妹,可悲可笑啊。當他們卿卿我我時,卻不知自個已經陷進了無法挽回的泥潭中。當侍萍埋怨自己造下的惡果竟在兩孩子身上靈驗。而得知真相後的四鳳接受不了這殘酷的現實。在那雷雨下,被橫躺的電線給觸死了。“當年海上驚雷雨”,我看“驚”的是那一段可笑可嘆可悲可惜的情吧!

一段仇恨的情

常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兒子是爸爸的貼心寶”。但在《雷雨》中我看到了一對互相敵視的父子情,當初被侍萍帶走的小兒子大海成了周府礦上的礦工,但他不滿周樸園對礦工不理不睬的態度,帶頭罷工,也正是因爲這樣糊里糊塗的父親叫人打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後來,周樸園知道真相想要彌補大海,可一切都太晚了。兒子心中對這個多餘的仇人地主父親充滿了仇恨,對自己的親哥哥也想“一斃而快之”。就這樣,本應該幸福的父子情,手足情竟充滿了仇恨。

一場雷雨,一場人生戲。當年的雷雨停了,屋中的人生戲終結了,但他卻留下了“千年不朽”的期盼和思索。《雷雨》,你將人心的情感呈現在我的眼前,你詮釋了錯誤,可笑、仇恨、悽慘的情。小小的你蘊含大大的哲理,你讓我內心的雷兒顫動,雨兒不止,讓我懂得學會用不同眼光去看待別人留下的傷痛!

那個下着雷雨的夜晚,似乎縈繞耳旁的並不是雨聲而是那驚心的悲聲,無情的雷擊打着,擊打那脆弱的人心,淅淅的雨滴沿着屋檐滲透進那古老的屋中,打碎了屋中的“人生戲”。

讀《雷雨》有感13

四幕情節,高潮起伏,跌宕不已.

周樸園與周繁漪,雖爲夫妻但沒有感情,繁漪吃了好多年的藥,吃膩了,不願意吃了,而周樸園卻逼着她喝下去,但只是爲了建立一個最圓滿的,最有秩序的家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形象。

第三幕主要講述在魯貴家中,魯貴與魯大海的衝突。

悲慘的結局,給人以震撼和無限的想象,本是美好的愛情卻發展到最終的死亡,這隻能怪這腐朽的舊制度。是這舊制度產生的人導致這一切,人們的心都被利益染黑了,心中只有錢,去不顧別人的死活,如文章中的魯貴與周樸園。正是由於這,進而產生了悲劇的魯侍萍與四鳳,瘋狂的周繁漪,以及無辜的周衝。

我們記住了《雷雨》,亦不能忘記他的偉大的作者,我們應懷着感恩的心去讀書,且不止這,應該懷着感恩的心讀千萬本書,感恩這些偉大的作者們。

讀《雷雨》有感14

以前在只在電視上看過一點蘇州評彈,唱的基本上是一些傳統曲目。這次居然看到了蘇州評彈版的《雷雨》,這樣的創意這是令人耳目一新。

評彈版的《雷雨》抽取了周萍、繁漪的情感糾葛。一共分了三場戲《山雨欲來》、《夜雨情深》和《驟雨驚雷》三回。

第一回一開始以旁白的口吻介紹了周樸園一家,還意味深長地加了一句“從照片上看這是一個有秩序的家庭。”起到了反諷的效果——因爲家庭表裏不一30年間兩代人制造了3段孽緣(周樸園與梅侍萍、周萍與繁漪、周萍與四鳳)在這一回裏,表現的是周樸園回家,繁漪和周萍怕他們之間的事情敗露。在原著中大段的對於周樸園的外貌的描寫被刪去了,只留下了寥寥數筆——但是有意點名“周樸園有一種從骨子裏冒出來的威嚴”這從他逼迫繁漪喝藥與周萍勸藥的細節中可以看出了。我個人認爲這是周樸園長期出門在外回來後重整家風確立威信的。因爲是以萍、漪二人的情感爲主線,所以刪去了周衝的很多臺詞,添加了萍、週二人的心理描寫——兩人一直在揣測是不是被周樸園有所察覺,在刻畫心理的片段上,評彈配上了音樂使得糾結矛盾恐慌的心態配上纏綿婉轉的江南絲竹顯得更加有感染力了。周樸園讓周萍向繁漪下跪說:“母親,請喝藥。”周萍一方面迫於父親的威嚴不敢不跪、不得不跪。另外心想如果不跪會不會使得暴露?繁漪更不希望周萍跪下,否則他們之間的關係完全不倫不類也等於否認了兩人間的愛情。所以編者在此處花了許許多多的筆墨細緻地刻畫了兩人的心思。在原著中繁漪不等周萍跪下就將藥一飲而盡,而在這版《雷雨》中,周萍下跪,喊繁漪母親。一言既出,繁漪非常崩潰,看出了周萍的軟弱與妥協。滿含淚水地將藥喝完,直衝回自己的房間,趴在椅子上大哭一場——這裏是一個矛盾衝突點,演員的情緒已經被推向了極致——編者筆鋒一轉,使其感情趨於平緩——繁漪忽然想到周萍主動請纓去礦地,明白他是在故意擺脫自己,便欲下樓挽留。於是重整妝容,下樓去。編者恰到好處地處理了演員的情緒,推動了情節的進一步發展。

在繁漪下樓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周萍與四鳳約在晚上見面,她的直覺告訴她另有隱情。但是繁漪卻在周萍面前不露聲色。在這段繁漪勸說周萍留下的戲中,評彈版《雷雨》增加了一個“團扇”的意象作爲萍、漪二人的定情之物。團扇本是周萍第一次見繁漪時候送她的見面禮。後父親長期不在家,周萍送了繁漪一件生日禮物——借戲班的名義請周老爺和周太太去聽《遊園驚夢》父親不在,周萍作爲長子,名正言順地陪繁漪去看戲。繁漪嫁入周家以來第一次有人爲她慶生日,自然是感動得不得了。回來後就在扇面上繪了杜麗娘的形象,並請周萍題詞。按常理論,他題詞的內容應是《牡丹亭》中著名的那個唱段皁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可是編者在這裏讓周萍提的卻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繁漪一下子在此中找到了自己——我不就正像杜麗娘一樣在尋覓知音嗎?轉念也感受到了周萍看到了、理解了自己長期孤獨無依無靠的生活狀態。這段還有個細節我很喜歡——繁漪盛裝去看戲,上車的時候順手拉上了車簾,周萍勸她將簾子放下。於是一路上繁漪看到了賞心悅目的美景,收穫了路人讚許的目光。領略到了周萍和她說的“周園之外別有一番天地。”

在周樸園那裏沒有得到的尊重、體貼與關愛在周萍這裏全部得到了補償。繁漪自喻爲一隻枯荷,覺得是周萍使得自己重新獲得了活力,這也是他爲什麼一直對這段感情不後悔的原因。

在《夜雨情深》一回中,四鳳是個純潔善良、善解人意的形象,當然人物內心也有掙扎——自己喜歡周萍,母親卻絕不允許她與周家來往。剛剛發過毒誓周萍便來找她,兩人只好隔窗對話。這給周萍的懺悔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其實四鳳對周萍與太太間的事情略知一二,但是她並不計較,而且當週萍說願意娶她的時候,她說這次是她聽得最踏實的時候。於是拋開毒誓,啓窗讓周萍進來。四鳳的不計較不僅僅是主僕關係她沒有資格指責對方,而是她很寬容很理解周萍此時此刻的處境。這回中繁漪一直站在不遠處聽着這一切——聽到周萍的悔不該當初、聽到四鳳的好言相勸、聽到他們兩人的互相表白。大雨中的繁漪妒火中燒。魯大海的出現再次激起了矛盾:周萍想逃,窗戶卻被繁漪死死地頂着——開窗與定窗正好是四鳳與繁漪兩人對於愛情的不同詮釋:前者大度後者自私。最終周萍與四鳳的會面讓魯大海逮個正着。梅侍萍被兒子魯大海叫醒,看到3個兒女一時無言以對,要周萍立刻就走。

在第3回中,當所有人都聚集到周家的客廳,當繁漪知道周萍要帶着四鳳一起走。絕望的她叫起了周樸園將她與周萍間的一切公之於衆。一則細數嫁入周家以來所受到的冷落、二則點名自己與周萍的感情緣何而起、三則指責周萍沒有責任沒有擔當朝三暮四。自己對這段感情完全絕望。周樸園如五雷轟頂,但表面上故作淡定說繁漪的藥要接着吃——一方面稍稍解了圍,此外還有開頭強行勸藥相互照應。如此以來,周萍的身世之迷也就紙包不住火了。一個大家庭瞬間土崩瓦解。

評彈版的《雷雨》中塑造了一個敢愛敢恨、孤獨寂寞、最後被始亂終棄的繁漪。她很痛苦,兩位男士一個冷若冰霜一個軟弱善變。周萍面對父親的威嚴,背離了與繁漪間的海誓山盟,恐懼、後悔之後想到的只有逃避。都說繁漪自私,周萍何嘗不是呢?說對不起說有人,唯獨漏了繁漪。

值得一提的是,結合評彈“噱”的表演傳統,在該版《雷雨》中,加入了大量的“雷人”的語言以逗樂“。”兩位夫人,三個兒子,侍萍的兒子,這儼然是周樸園的一場追悼會“、”於是我做了一件中國人不會原諒,外國人不會原諒的事“、”今天你叫我娘,不是親孃的娘,而是丈母孃的娘“這些跳出角色之外的評論性的”雷人“語言讓觀衆暫時從悲劇的情境中解放出來,很好地調節了氣氛。

當身邊所有的人都已經改變,變得不認識,不熟悉,每個人的內心包裹着外殼,那麼有什麼信心繼續活下去?去面對原本不屬於他的世界,他很悲慘,

無疑的,我看到了一個罪惡的社會,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的社會。但是這也更多的是對世界的一種感覺,不僅僅存在於某個歷史某個時期,這也正是我在這個時代去讀的時候,還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現的那個家庭,那個社會給我一種無路可逃的感覺。周萍、四鳳、周衝,還有蘩漪似乎一直都處於一種想要逃離這一切的狀態裏,他們想要離開,想要擺脫,想要征服。但是他們的痛苦卻始終沒有出路,反反覆覆地掙扎,甚至死成爲了唯一的解脫。是的,那個社會,那樣的生活沒有給他們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霧般不能真實地抵達。探索真理的路上他們已經不能忍受,我想這也正是一種無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爲自己作品集寫後記的時候說:”今天看來,必然有很多缺點和謬誤“,然後他談到沒有寫一個無產階級人物,沒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卻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會跨越時代,跨越階級。

從周魯兩家的衝突上,表現了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之間的衝突。侍萍和四風是舊中國兩代勞動婦女的典型。但是同樣她們有很強的侷限性,以至於很多時候是她們的軟弱造成了自己悲慘的命運。這也是一個時代賦予婦女的不幸,世界沒有告訴她們:她們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負重,遭遇那麼多不幸,卻只認爲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裏承受所有痛苦。這或許是社會和家庭給予一羣人的悲哀,卻正是這樣才被展現地淋漓盡致。他們的確可以在黑夜裏去尋找一個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對於他們已經太難了。

最後,評彈版的《雷雨》對於原著的改編也結合了評彈自身的特色。主要是表演的形式:沒有太多肢體語言更沒有有誇張的動作,有的話也是從座位上站起稍稍意思一下,主要是藉助絲竹來表情達意。在服裝設計上也獨具匠心:男演員一身淺灰的長袍、幾位女演員身着長旗袍,更細緻的是每回根據劇情的不同旗袍是不同的——第一回中詞中說到繁漪換了件湖綠色的旗袍,臺上的盛小云女士正好穿的是同色的旗袍;在風雨之夜,繁漪偷聽四鳳與周萍的談話身着一襲黑色的旗袍,盛女士亦是一身黑旗袍亮相。除了與的契合,服裝與人物性格也很相配。演四鳳的陳琰女士是一襲粉色鑲邊白底暗花的旗袍,凸顯了四鳳純潔的性格特徵。

評彈版的《雷雨》的悲劇性不是特別的強烈,大動我的恰恰是那些伴着琵琶、三絃的優美的唱段,主人公的種種難言之隱都盡在其中了。有道是”低眉信手續續談,說盡心中無限事。“評彈版的《雷雨》是一版悽婉優美的《雷雨》。

讀《雷雨》有感15

周樸園是名聲和地位顯赫的地主階級,帶着資產階級的特點。對他而言,頭銜和金錢是最重要的。年少時的愛情也要屈服於此,於是他努力創造一個“年輕。賢惠、規矩”的小姐侍萍,他欺騙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兒子。他把自己塑造成重情重義、遵守封建禮儀的正派人物。

再看30年後的相逢,在周樸園認出了眼前的魯侍萍後,他感受到了威脅,但這威脅是他自己加給自己的,他試圖使用金錢擺平一切。在這裏不僅僅是虛榮心,還有對聲名的貪戀和緊握。

在那段地位身份懸殊的感情中,周樸園也曾用心過,總是關着窗的房間,遇到還不明身份的無錫人最先詢問的是三十年前的事,最後無法迴避時還是讓周萍與魯侍萍相認了……把這些部分簡單地說成周樸園自欺欺人是不妥的。在時代背景下,周樸園當年的拋棄妻兒是有其他封建人物支持的,他的行爲是受封建擺佈而做出的順應的選擇,他不過是可憐的封建思想的奴隸。

經典中的人物、情感基於現實,對人的評定、人與人間的關係都不是可以用好壞來簡單概括的。所以回到現實中來,所有的人、事也不能單純看待。人是複雜且矛盾的。侵華的日軍固然可很可惡,所犯罪行固然罄竹難書,但我們不能抹殺他們在親人面前的情感是善良真實的,同樣也是自私的。舉這樣極端的、國人皆知的例子並不是想爲當年的侵華的日軍罪行抹些明亮色彩,而是要指出在人性的分析上,不能單從一種行爲中片面判斷。

而單純的好壞標籤的濫貼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隨處可見的影視作品中,反派角色大多壞的徹底,不見一點人性的閃光點。家長在面對不利於孩子教育的人事時,也習慣於用“他是壞人”或“這是壞事”來簡單概括。這就養成了單純的一代,不會全面評點,也會給閱讀帶來障礙,無法理解經典中的人物的飽滿的人性,提出“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樣的疑問。這是可悲的,看不清人和世界。

品讀到了這些,在成長中,也就學會了客觀和全面,拒絕單純武斷的貼標籤。品讀經典,重要的是從中抽離出現實,作爲自己的人生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