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蘇東坡傳有感15篇

讀蘇東坡傳有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讀蘇東坡傳有感15篇

讀蘇東坡傳有感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蘇東坡傳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蘇東坡傳有感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首膾炙人口的《念奴橋》讓我認識了他——蘇東坡。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才華顯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心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爲國家憂憂愁愁

他的詩詞文章,或如行雲流水,或如清新可人,或如慷慨激憤……是豪放與婉約的最美結合。他一生瀟灑,在王安石變法初期,因爲看不慣天下百姓的痛苦,挺身而出,痛斥“青苗法”,數次上書,可正當他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自以爲可以青雲直上之時,一個晴天霹靂炸在他的心間,令他透不過氣來——貶謫。這兩個字可謂是刀絞一般在心間作痛,可又能怎樣呢?抵抗?痛罵?諷刺?無論怎樣都不能引來收回成命的結果。

都說政壇多風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東坡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麼王安石之後,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遠遠超出了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出莫須有的罪名,製造“烏臺詩案”,更甚者,將元佑年間覆被啓用的以蘇東坡爲首的一批官員,污衊爲國之妖孽,將它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的柱上,是爲“元佑黨人碑”也。其後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貶到定州、幷州、黃州、常州……最後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後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時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不晴。”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處,病無藥可治,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時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於精神上的擊節和共鳴。

蘇東坡的氣質,有儒家的“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勇者無懼,有道家的認真自然,騁目遊懷的順從天道,還有佛家“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自得。這是文人的理想壯志,然而能夠身體力行者,幾千年來,又能有幾人?

蘇東坡,向我們展示了最真實的自己,最豁達、最豪放、最滄桑的一面,我們一直在感悟他冷靜、曠達的心靈世界,去學會用他的智慧和精神,俯視生命中的苦難,這種思想和心靈不過在這個人世間上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可遇而不可求。

“一顆沙裏一個世界,一朵野花裏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天堂上,永恆在一剎那間收藏———”文字背後的你,蘇東坡,你的榮耀與艱辛,脆弱與堅強,無不訴說着你經歷了世間無數的繁華與滄涼,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你————“東坡居士”。

時光早已滌盪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貶滴、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而生髮出的一切憂憂愁愁與不達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的羈絆,人事的糾紛的大文學家形象,由宣紙上的墨跡、石碑上的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的面前。翻開舊書,在那無數豪情四射的詩詞筆墨間,我看見令我溫溫暖暖的老東坡,帶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遊走在世間......

讀蘇東坡傳有感2

他像一陣清風,從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於江蘇常州,都是不沾染惡俗的。他像一輪明月,照耀華夏,歷經千年,都是不沾微塵的。清潔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蘇子!——題記

今夜,點一盞心燈,掛一彎醉月,手中一捧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靜靜地合上了最後一頁。而此刻,心燈未熄,醉月依舊,思緒遨遊在蘇軾的宦海沉浮,詩詞酒畫……我忘不了,我永遠忘不那蘇子芒鞋竹杖敲踏過的青山依舊。

試想,多少月夜,東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舉匏,或空對妝影,於是他的一生也便離不開了月。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欲與嫦娥共舞,卻捨不得家人,捨不得弟弟,感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此詞一出,中秋便成了蘇軾的了,月也只願聽東坡訴言。又是一個明月之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一曲未完,我已淚如瀾珊,東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舊,照在路邊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風吹過,好風如水,東坡註定是和水有緣的。

至西湖,他寫下“水光洌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遇大雨,他作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赤壁,他詠歎“捲起千堆雪”。在甘州,他題寫“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至廬山,他寫下:“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陣清風,他飛來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他抱明月,寄清夢,一尊還酹江月。

林語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衆生萬物。”

徜徉在西湖的蘇堤,想起了東坡說過的:“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

斯人已逝,清華留人間。

東坡先生還說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語堂先生也說過:“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難怪,直到千年以後讀起東坡來,心裏覺得暖暖的;捧一本《蘇東坡傳》,學東坡攬清風入懷,風居然從我的身邊溜走了,若水一般;學東坡掬月入水,月華漣漪,銀霜一片。

讀蘇東坡傳有感3

“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這句出自《蘇東坡傳》的話,既是對東坡先生的高度評價,又是對蘇東坡的真實寫照。作者林語堂先生帶着滿腔的熱情,花費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實,相對完整地勾畫出了東坡其人。翻閱此書,東坡先生彷彿穿越了近千年的時間,鮮活地展現在我面前。他的天縱之才、卓越風姿,他的文學才華、個人修養,他那似乎永遠豁達樂觀的心境,以及隱藏在超然脫俗的外表下憂國憂民的心懷,都讓人由衷地欣賞他、敬佩他、仰慕他。

當然,東坡先生所爲人稱道的,不止這些。我們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以東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他幼時讀四書五經,能做到所有課文倒背如流滾瓜爛熟;他爲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抄書的方法,這使得他的文筆在日後可以影響皇帝的食慾。他剛正不阿,因爲看不慣當時官員的做派,所以不支持當時的兩派,這使得他被兩派的人一同排擠。他的這些品質,和他的作品一樣,熠熠地散發着光彩。

東坡先生最廣爲人知的品質,應該是他的豁達樂觀。東坡先生生前絕筆,寫的是“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東坡先生一生,最爲輝煌的應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個地方都是他謫居之地,這是何等的豁達樂觀,纔可以讓一個人認爲自己的貶謫之地,是自己的功勞所在。想象一下,年老的東坡先生,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認真又坦率地認爲自己的功勞,是那些自己身處貶謫之地時的所爲。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人們認爲是他天性使然,實則不然。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長的貶謫歲月中,其天性必定是會被磨損的。依我看來,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應該是緣於極高的個人修養的沉澱吧。東坡先生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儘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組成,可在調節自己心態這件大事上,東坡先生可從未讓人失望啊。

這般的豁達樂觀,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質的。東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極容易的吧!可他沒有,他流連在人間瑣事中,他入世、鮮活,所以他被人熟知。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可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善於在困苦中尋找出快樂來。他曾和弟弟子由說,他因爲買不起羊肉,所以只能買羊脊骨,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烤,烤到香味溢出,他就用牙籤,把骨縫裏的肉挑出來吃。他和弟弟說這肉有股螃蟹味道,對他誇耀自己的創意,不過也很無奈地表示旁邊等着吃骨頭的狗有點生氣。在我們看來,這位風光時位極人臣的大文豪,此時的行爲屬於“和狗搶骨頭吃”,可不是嗎?但東坡先生明顯對此無甚不快,還將此事當作和家人的談資。他開解自己,同樣也幫助別人。他在貶謫的每一處都兢兢業業,認真治理。他在徐州時與百姓一起抗洪,到杭州後治水,疏浚西湖。他在西湖留下了“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在密州捕蝗蟲,在惠州修水管,在黃州治瘟疫。他立良行,且從不記恨他人,他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人,因爲他擁有赤子之心,他的心靈至誠至善,滿含溫暖。

我們不是蘇軾,沒有他的天才,沒有他的坎坷,也許我們會一生順風順水,永遠也無法像他那樣豁達樂觀,但我們仍然可以學習他,學習他的博覽羣書,學習他的赤子天性,和他一樣立良行。

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東坡先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讀蘇東坡傳有感4

說起蘇軾,我最初的印象是聽媽媽唱的《明月幾時有》,其次是在牛毛細雨中沿着蘇堤漫行,去樓外樓品嚐“東坡肉”,然後是對蘇家父子三人並列“唐宋八大家”的豔羨。其實,我曾經在課本中學習了很多蘇軾的詩詞,對他的豪放派風格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但直至這次認真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才能算真正地認識了蘇軾。

我最喜歡的是蘇軾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他用最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眼光獨到地發現世間之美並安然享受。他在《赤壁賦》中的那句“得失不計定白駒”想必是他的信條。人的一生會擁有很多榮耀,更會經歷無數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應該是最適合的人生方式。

我最佩服的是蘇軾的多才多藝。他不僅在詩、詞、散文上留名千古,還擅長書法,精於繪畫,會釀酒,會修堤,簡直無所不能。他在六十餘年的人生中,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幾千首可圈可點的作品,儘管他在每一個領域都不是最頂級的人物,但是,沒有人能夠像蘇軾一樣在文學、史學和藝術上都有傑出表現。

可是,再完美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最完美的人生,讓我最感動的是他的感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一直住在他心底的那個人,縱是夢中相逢也“相顧無言”,到了“鬢如霜”的年紀,哀嘆“千里孤墳”,那該是怎樣的一種遺憾與淒涼。

“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這是蘇軾題在蓬萊閣上的一副對聯。當初看到的時候,只是覺得字漂亮,讀過《蘇東坡傳》,突然就體會到了他空有一身才華,卻無人賞識,空有一腔熱血,卻不能用於朝堂,空有滿腹經綸,卻不能造福人民的不甘。

蘇東坡在學術、人格等各方面都堪稱“典範”。我想,縱使究我一生,也不可能觸及他的高度,但他仍是我追尋的方向吧!

讀蘇東坡傳有感5

寒假時我讀了一本書,是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它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了蘇東坡的一生,讀完這本書,我才真正瞭解了才華橫溢的蘇東坡。他的許多品質都讓我敬佩,但是,他最讓我敬佩的一點,就是他那積極樂觀的品質。

蘇東坡的一生是曲曲折折,他遇到過許多困難,遇到過許多磨難與坎坷,可是他呢,卻是那麼的樂觀,他被貶到過許多地方,但是不管貶到哪裏,他都是有生活的勇氣,都會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甚至還可以找到一些樂趣,可以說是“既來之,則安之”了,特別是在海南的時候,那是海南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可是蘇東坡呢,在環境那麼差的地方,竟然還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我到了那裏,會像他一樣嗎?他這種樂觀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爲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而在這種最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蘇東坡這種樂觀的精神,因爲樂觀能讓我們有面對困難的勇氣,能讓我們去克服困難,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光明,在雪地裏也能找到溫暖。難道他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蘇東坡這種精神讓我想起那天,我養了許久的貓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那幾天我非常傷心,整天無精打采的,連飯都不想吃了,覺也不想睡了。因爲那隻貓是我最好的朋友,它這一丟,對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一天中午,我坐在書桌前發呆,看着我那隻貓曾經的照片,眼裏含滿了淚水,這時候,媽媽走到我的身邊,輕輕的對我說:“孩子,樂觀一點吧,那隻貓已經丟了,傷心也不能讓它回來呀,你還要學習,不能因爲那隻貓而放棄學習,一定要樂觀一點呀”說完媽媽就走了出去,我想了想,是呀,那隻貓對我來說很重要,可它只是用來裝飾我的生活的,雖然沒有了它,但我依然可以很快樂的生活下去呀,而且,這可以讓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學習,而不是邊與貓玩邊學習,還有,我的玩伴還是有很多的,並不是只有這一隻貓,我還可以看書,可以與其他的朋友玩耍來放鬆心情,還能加深我們的友誼……我還想了許多許多,這時我感到豁然開朗,已經不在那麼傷心了。我把這種感覺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是的,在感到傷心的時候,一定要樂觀,才能化傷心爲喜悅,才能讓生活更快樂,樂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

做一個樂觀的人吧,這是《蘇東坡傳》告訴我的,這樂觀的精神將會伴隨我一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6

暑假裏讀完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感觸頗深。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把人物 、個性 、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讓我讀起來輕鬆愉快,越看越想看,讓我對東坡先生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態度。

在這裏,我主要講人不講詩,因爲東坡先生的詩書數不勝數,並有他的詩具有當年赴考過長江三峽水流的氣勢。蘇東坡的真名叫蘇軾,雖文章聞名天下,可仕途卻歷盡艱辛,多次遭人迫害,可他依舊保持着樂觀的天性。就像在“烏臺詩案”中被冤枉、貶職,他仍在逆境中表現出樂觀向上的精神。這不正是“誰道人生再無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最完美的詮釋嗎?

在書中,作者林語堂更是巧妙地寫出了東坡先生識大體、顧大局的長遠胸懷。當蘇東坡悠閒地游完變幻莫測的廬山後,由衷感慨地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詩。其中詩裏有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更寫出了一個哲理。由於人們身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面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這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嘛!”

書中最讓我感觸的,還有他那一顆純潔明澈的心。他的好朋友劉景文剛有成就,卻在兩年後一命嗚呼。蘇軾覺得他命運坎坷,遭遇不公,便爲他寫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首名句。蘇軾不僅自己樂觀,還勉勵他人也要堅持不懈,積極向上。有一次,林語堂的一個作家朋友在寫作中遇到了低谷,缺失了靈感。他就寫了信給他。信中寫到“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不肯放棄纔是你的姿態,別忘了你還有個朋友。信中還運用了東坡先生給他的朋友寫的名句。林語堂朋友看完信,深受啓發,完成了第一個報刊文章。

書中說到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貶惠州之時,興修水利工程,大力發展農業。著名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他所修建,“蘇堤春曉”已成爲西湖十景之一。爲此今年暑假爸爸媽媽還特地帶我去杭州西湖看一看。“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讓我近距離領略了西湖的神韻之美。這讓我更覺得東坡先生真是偉大,一生漂泊還到處都留下他創作的詩文名句,令人佩服。

是啊,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假道學的反對派,一個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千古傳誦的詩人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東坡先生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今後我在生活、學習、爲人處世中也要向東坡先生那樣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用寬廣的胸懷去對待他人。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塑造出一個豐富多彩的蘇軾,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去閱讀!

讀蘇東坡傳有感7

讀蘇東坡,感慨最深的就是他的真性情。做人真實,待人真誠,追求真理。他不僞裝,也不妥協。在詭譎多變的宦海中,他浮浮沉沉,雖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但卻一直主宰着自己的靈魂和良知。他備受打擊,九死一生,但真誠依然,胸中跳動的仍是那顆赤子之心。問世間,有幾人可比?

也正因爲他的真,他方能創作出那麼多的美來。他的灑脫遒勁的書法,他的自成一家的“黑竹”,他的無懈可擊的政論,他的豪邁奔放的詞章……他就像一個藝術的寶庫,蘊藏着數不勝數的寶藏。

看過許多傳記,或產生嚮往之情,或生出崇敬之意,但是還有一個人能像蘇東坡這樣,引發我這樣複雜的感情。當然有崇敬、有嚮往,但是更多的卻是感受到他的可親,可愛,而且,一個古人,第一次就那麼久地那麼深地走進了我的內心深處。也正因此,極喜歡林語堂先生的這段話“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爲同代人,不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鎰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爲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爲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爲我喜歡他。”我不敢說我瞭解他,但是,通過讀他的詩文,通過林語堂先生的介紹,我得以走近他,並試着去揣摩他的內心,在他的故事中,我流淚,我扼腕嘆息,我拍案而起,更多的是低頭沉思。

我不自量力地在和自己敬仰的這位偉人相比。才華自是不敢提及,所以比較的就是性情和爲人處事的原則。我越發覺得自己是卑微的。在不公正面前,無論是在蘇州還是在海南,無論是當官還是爲民,他的心裏都裝着蒼生,他爲百姓殫精竭慮,卻處處受打擊,遭陷害,而他卻依然故我。他的確是“不合時宜”啊!和那些見風使舵的政客比,他真的不適於做官,在如此惡濁的官場中,他能夠保住性命,沒英年早逝,實屬造化。既然如此,自己不見容於朝廷,何不思退?保全自己,退隱林泉,保持沉默?在他的心中,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是佔上風的,所以他以有用之身,不避刀斧,每到一處,都竭力爲民請命,救百姓於困厄。這種精神常讓我有淚欲流。如果換做是我,不用說屢次,一次都足以讓我心灰意懶吧。或者我會改變自己,去隨波逐流,也未可知。蘇軾,在我眼前矗立起一座人格的高峯。

在心胸上,我也從蘇軾身上,看到自己的狹隘。他對於拼命往死裏整自己的政敵章惇能夠真誠寬宥,讓我極爲震動。我以前是喜歡魯迅的那句話的,對於自己的敵人,死也不寬恕。我當然沒有敵人,但是,遇事時缺少豁達之心,愛較真,認死理。尤其是自己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我氣衝斗牛,會記仇。從蘇軾身上,我看到了寬容的魅力。做人理應如此啊。一個懷着怨氣生活的人,會快樂嗎?一個心懷恨意的人,能有平和的心態去做事嗎?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定風波》,一直貼在案頭。或者說,一直在心靈深處置頂。失意時,恐懼時,落魄時,抑鬱時……吟誦幾遍,頓覺一股豪氣漸漸盈繞於胸。於是,前行的步子就走得更加沉穩,也更多了一點灑脫。

讀蘇東坡傳有感8

餘秋雨貼地穿行一千多公里,橫跨歐亞版塊,探微究深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與各古文明。荒野的冷井,沉默的風雨閣,陽關塞外悽迷紛飛的風雪,收歸於他的《文化苦旅》。其間,他特意從書裏挖出一塊空白,盛放啓迪他的林氏《蘇東坡傳》,與深思之後感知到的,蘇軾身後醇和而圓熟的生命形態與厚重從容的文化面貌。

動容之餘,心生好奇,遂取《蘇東坡傳》,細細讀來,念罷擲筆,我沉默而滿足。

我向早已溘然長逝的大師深深致敬。林語堂先生本人博聞強識,通曉古今,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毫不費力,着實令人難以望其項背,而同時,又秉承着對蘇軾這位大文豪的一派熱忱與景仰,爲其筆耕不輟,以一隻燦然生花的妙筆,行文腔調詼諧輕鬆,一字一句又壓得端莊肅穆,使整本書並不流於富豔輕浮,也不過分地板正迂腐,將蘇東坡本就波瀾壯闊的一生,寫得更添風起雲涌,頓生心生望洋興嘆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經非常全面了,少時才華橫溢,得到當時文壇泰斗歐陽修刮目相看,以至於因福得禍,科舉中屈居第二。慷慨陳詞,直言不諱,鍼砭時弊,非但沒有被"察納雅言",反而觸怒新近,囿於囹圄之間幾陷於死也,衆友力挽狂瀾,免其一死,而後,又屢屢捲入雲譎波詭的政壇時局,一邊流離着爲生計奔走,一邊自得其樂地縱情逍遙,一直到客死異鄉。

生命的終了,是一抔黃土,三兩悽悽哀哀的啼哭,幾縷悠悠盪盪的青煙繚繞不絕。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終究難逃生死兩個大字,不過,能用他晚年最傾心的五柳先生的詩去歌詠他的一生,也堪稱圓滿,蘇軾若泉下有知,定會歡喜異常,取酒醉飲。

筆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纖薄的紙張上暈染出一個黑黑的圓點。這是篇讀後感,這樣有讀無感,寥寥幾筆,猝然結尾,顯然不行,無形中令人覺得態度敷衍而輕慢。

我輕輕地撥開記憶,慢慢思索着我眼中的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有一句庸常的話可用以描摹,"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正如蘇轍點評,"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蘇轍真是太瞭解他的哥哥了。蘇軾的文章如此渾然天成,他的筆端如此行雲流水滔滔不絕,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觀火鍼砭時弊。毫不誇張,蘇軾悠遊地握住了一個時代的文脈。小人在濃稠綿密的黑暗恨得牙癢癢,眼發紅,瘋狂地想鞭撻摧毀他的靈魂。即使蘇軾並沒有很主動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詩名早已讓他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註定了他人生的並不樂觀的走向。

這同時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縱容小人爲所欲爲,而讓懷揣家國情懷,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天下開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沒,被吞噬。古中華文化脈絡中缺乏明辨真與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漸顯露,一呼而天下應和,雲集景從,然而沒有自我辨別的前提,文字就變成相互攻伐的利刃,傷得人體無完膚,着實是一種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東坡僥倖得雪,那麼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歸正傳從細微處看,蘇軾被一代又一代樸實的人銘記。其偉大之處,恰恰不在於他的偉大,——當然他遭的罪都是源於爲民請命——而是他的真實,可愛,可親。

他是如此鮮活的在十丈紅塵裏摸爬滾打,卻不是擺在神壇上慈孝溫文的聖人。東坡嘗過戰慄的滋味,欽差奉旨前來提他時,他棲棲惶惶,藏匿於屋裏不敢出來;他也手足無措,對家人的安危憂心忡忡,幾欲投江以解當前困境。這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於每個人能從中窺探到曾經狼狽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誕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學不會沉默,蘇軾恰算是其中拔尖兒的。記得滿城風雨的"烏臺詩"案,潑得他滿身髒水,拉得他鋃鐺入獄,身心俱疲。然剛踏出牢獄,酒香濃郁,穿巷而來,他頓時忘乎所以,揮毫潑墨"畢生文字爲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塞翁失馬""曹操竊祿"的暗諷,辛辣更勝往昔!直教人血氣上涌,仰天大笑,不愧是蘇東坡!

蘇軾固執並且超然地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深層的生命自信,雖自嘲曰"無藥可救",竊以爲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脫出常人碌碌無爲,日復一日生活軌道,拋棄慾望的追求,唾棄名利的纏繞,從而獲得個體的獨立,逃離人生的困境,縱使塵滿面,鬢如霜,也能同歲月一起悠悠變老,同生命並肩走到白頭。

,念蘇詩,高唱赤壁賦,追溯時間洶涌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詞句的濃郁芬芳剎那間馨香滿懷,東坡巉巉矗立,雲深沾衣,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蘇東坡傳有感9

《巨人傳》中曾寫道:“人與人之間最使人心痛的,莫過於自己以誠懇的態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友好,結果卻得到了惡意和傷害。”用這句話來形容蘇軾再合適不過了。

紹聖元年,蘇軾因洛蜀黨爭被貶惠州,船到岸邊時,蘇軾驚喜的發現那裏的父老鄉親都站在碼頭上迎接他,他熱淚盈眶的寫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雖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貧,行動還受到管制,但他並不泄氣,依然每天讀書,還爲惠州百姓做了幾件好事。奸臣章淳見狀,把蘇軾貶到更偏遠的海南。

宋元符三年,蘇軾被赦,結束七年的流放從海南迴到朝廷。章惇的兒子章援,害怕他的父親對蘇軾的迫害甚多而受到打擊報復,特意寫了一封信給蘇軾,請他寬恕。蘇軾立即回信:“伏讀來教,感嘆不已。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這種既往不咎,重情重義,以德報怨的胸懷,實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這樣。

當年,蘇軾、蘇轍兄弟倆和章惇都是同榜進士,而且做了頗有情誼的好友。但在章惇當權後,因爲政見的分歧,將蘇軾降職免官。章惇不但在事業上對蘇軾打擊,而且在生活上也對蘇軾處處刁難,不讓他住在官宿,蘇軾只能租用民房。真是風餐露宿,備受摧殘。這樣的壓迫,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都是難以釋懷的!但蘇軾竟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說何益”一筆帶過。這種寬宏大量,實在是少見。讓人特別感動的還有,蘇軾還常懷念與章惇的友誼,而且還爲他的生活、健康而牽掛。在給章援的信中,蘇軾叮囑他好好照顧父親章淳,蘇軾還給生病的章惇寄去一些藥方,囑咐他多多保重自己。蘇軾對章惇仍然像對老朋友那樣關心,不計前嫌,如此寬廣的胸襟,即使放在現在,又有幾人能及?

現在的人,一個個只顧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社會上XXX的風氣盛行,世界上各事各物都是向好的方面發展的,人類也是越來有智慧的,但是人類的道德已經慢慢的丟失了。人們總是往前看,爲什麼不多回頭學習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呢?

讀蘇東坡傳有感10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着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纔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爲“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爲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爲,而“頑”又帶着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裏,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佈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美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1、是文學的支持,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誌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纔有了不朽的價值。

2、是衆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爲知己。他像一株散發着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初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癡,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癡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

3、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

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製藥方,聽說曾經還創造了制墨祕方,差點把房子燒燬,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纔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僞裝。

讀蘇東坡傳有感11

他即將到來情溶化爲筆端流蕩的華彩;

它用豁達大度凝鍊成筆上飄蕩的節奏;

它用痛苦壓抑感成觀念奔涌的章節;

蘇軾是一杯綠茶。他將伴隨我一生。苦味中隱藏着的清香洋溢着碧玉般的碧瓶,沁在心裏的是,祝願人長,千里共婁娟的祝福,每年腸斷,也是明月夜,短松岡的追憶。這種苦澀的思念被分配給一杯茶,被放置到滿月。淡的思念,淡淡的憂傷不用言語,沉寂便是全部。

蘇軾是一江碧海,他將伴我一生。掩蓋不了心裏的孤寂,傾吐不絕高處不勝寒的滄桑。是揀盡寒枝不願棲,寂寞沙洲冷的孤獨。在鬢髮好幾百之時,故友沒有,來源於心裏的孤寂。安葬,便是全部。

蘇軾在它用文本手工編織的美好中暢遊,在它用詩沉積的象牙之塔中放肆。蜉蝣天地之間放浪形骸外是他所有想念的凝結點,是里程數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望蘇軾,我無奈。由於我已經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風流韻事。讀文章蘇詩,品味蘇詩,終於明白,一切的痛苦只是過去的雲煙,既不風吹雨也不清。

蘇軾如茶,伴我一生要我平平淡淡;

蘇軾似水,伴我一生要我平靜。

蘇軾:我心中的永恆不變!

讀蘇東坡傳有感12

時間過的真快,又到週五,離下班還有半個小時,簡單的寫寫吧。最近在讀《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

一個星期的功夫,讀了這本書的68%。我是一個很容易被別人的思想左右的人,在十分鐘以前,我和作者是一樣的,對蘇東坡是十分崇拜,對王安石是十分討厭的。但是最近的十分鐘裏我去豆瓣裏看了一下這本書的評價,很多人的評價說作者寫的過於片面,對喜歡的人無限推崇,對不喜歡的人無限貶低。現在想來作者確實有些偏頗。

首先這本書是林先生移民以後寫的,寫的是英文,我們看到的版本是英文翻譯過來的。讀起來難免會有點不舒服。另外,書中大量引用了史書中的原文,對於我這種沒有太多文學功底的人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些吃力。但是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對蘇東坡的興趣。如果有人想讀《蘇東坡傳》的話,我提幾條建議吧:

1,提前熟悉一下蘇東坡在世的那段歷史時期當政的皇帝,瞭解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爲當時的時間都是按皇帝的年號來計算的,比如說神宗元豐七年,還有什麼英宗,哲宗之類的,看的我是眼花兩亂。讀後感·分不太清楚年份。還有就是書中大量的篇幅寫了蘇東坡周圍的人,與其說是寫的蘇東坡傳,不如說是寫的那段時間的歷史。

2,讀的過程中做好百度的準備。或者提前學習一下古文,這樣讀起來就沒那麼吃力了,文中有太多太多的之乎者也,很多故事我都沒有讀到要義。當然,我這種不拘小節的人是沒有去百度的。哈哈哈哈。

3,文中作者的主觀色彩很嚴重,大家心裏最好有個準備。大家都讀過王安石的是詩詞,在語文中知道他是大文學家,在歷史中學過王安石變法,知道他位居宰相。但是在本書中,他是小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優點。而蘇東坡基本上就是沒有什麼缺點,唯一的缺點就是性格太過豪放不羈,容易得罪人。但是在作者看來,認爲這是歷史中的一股清流,不認爲是什麼缺點。但是東坡居士真的沒有缺點嗎?我不清楚,但是但凡生而爲人,就有缺點。

讀蘇東坡傳有感13

在20xx年寒假到來之前,我拿到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細細讀來,甚爲林語堂先生的才氣所歎服,對蘇東坡這個大文豪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和認識。蘇東坡爲人豪放,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樂天知命。蘇東坡的詩文更是冠絕天下,流傳至今。對蘇東坡的稱頌,已經有很多的文章。再美的華麗辭藻,也無法表達出我對蘇東坡的崇拜,當然亦因我沒有出衆文采,優美的文筆,所以不再狗尾續貂。今天,我想說些其他的想法。

作爲一名歷史老師,從《蘇東坡傳》中我看到了更多在我們歷史教材上所看不到的東西——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高中對王安石變法的介紹,是在歷史教材選修①《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教材主要講述了王安石變法的積極意義。也正是因爲王安石變法所發揮的積極意義,王安石被列寧譽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面臨嚴重社會危機、財政危機和邊疆危機的背景下實施的,從理財、軍事、文教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積極的影響: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收復了一些失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了扭轉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在變法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利益的情況,加上嚴重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更主要是變法的堅強後盾-------神宗去世,王安石失去皇帝支持,最終變法失敗。

在《蘇東坡傳》中,我沒有想到王安石變法的另一面-----消極影響會這麼嚴重,林語堂先生在這本書中通篇講述的都是這次歷史上著名改革的很多弊端。

書中說:“宋朝國力之消弱,始之實行新法以防“私人資本之剝削”,藉此以謀“人民”之利益,而有一個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對國運爲害之烈,再沒有如庸妄之輩大權在握、獨斷獨行時之甚了。”這樣的描述,好像是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當權把宋朝給葬送了一樣。當然書中還說到:“王安石在熱衷於自己的那套社會改革新法之下,自然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自然會將倡議之人不惜全予罷黜,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主張,永遠是危害甚大的。”王安石有性格上的特點或者說缺陷,他變法不爲個人私利,只想要讓國家富強,想把北宋朝發展成漢唐盛世一樣。夢想很美好,現實也很骨感。王安石變法中,聽不進任何一點的反對意見,把反對改革的官員甚至是自己的朋友,全部或罷免,或降職。只任用支持變法的人,甚至用謊言糊弄皇帝,粉飾太平,任用的這些官員並不是真正的支持變法,只是爲了謀取私利,中飽私囊,變法造成了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最後新法被廢除,變法失敗。

我們評價變法,不應該從一時的得失,變法者的命運如何,也不應該用我們今人的價值觀來評價。而應該用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把改革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用一分爲二的唯物史觀來評價,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我認爲這場變法有功有過,整體上講,變法是積極意義大些。但只是評價爲功大於過或者過大於功,都太過於簡單了。

研究歷史,研究變法,更主要是的是要從吸取經驗,吸取智慧,爲我們今天的國家建設提供借鑑。王安石變法中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值得借鑑。但王安石在變法中所表現出的剛愎自用,不肯聽一點反對意見和任人唯從的性格,對改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王安石變法搞的民怨沸騰,民不聊生,這也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因此,變法需要從實際出發,量才使用,用人得當。綜上所述,一次變法,需要改革的領導者既要有大局意識,超前意識、全盤意識,又需要在改革中要注意維護人民羣衆利益,真正的從人民利益出發,循序漸進,才能取得變法的勝利。

以上僅是我對王安石變法的一點看法,和書中所述有着不同觀點,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同行斧正。

讀蘇東坡傳有感14

雖則現在的電子書既方便攜帶又便宜、書本之多可謂任選不惱,我仍然固執地鍾情於紙質書籍,就爲手中的一縷墨香。當然,也是爲了讀到精妙之處可以在書本夾縫中寫上當時的隨想。看電子書則沒有了這種趣味,如同隔靴搔癢,難以盡興。

我是去年八月份買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真是一本好書。這本書我讀得很慢,因爲要查很多資料。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不瞭解的典故或人物要問度娘,都不記得用多長時間纔看完。今年7月初我和永澤去美國遊學觀光,這本書是帶着的。可是永澤讀不下去,我知道不怪他,這是一本需要喝着香茶,靜心閱讀的書。

回國以後的某一天早晨,永澤在背誦暑假作業中的古詩文。讀到《記承天寺夜遊》時,我順勢翻出《蘇東坡傳》中記載蘇軾寫下這篇散文名作的一段文字。蘇軾夜不成寐,因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共賞如水月色,心境無比寧靜欣悅。永澤專注地看,一頁頁地翻,突然他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已經喜歡上它啦!之後,我們母子輪流閱讀。經常因爲看到有趣的地方我們會相邀共賞。要麼哈哈大笑,擊掌叫好!要麼搖頭晃腦,感嘆一番!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在林語堂看來,這是一個富有創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羈;又是一個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一個元氣淋漓富有生機、多才多藝多姿多彩的人!

跟隨《蘇東坡傳》,我們看到一個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心懷天下、品格高尚;天真淳樸、灑脫爽朗的可愛可敬的曠古奇才。也看到一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個飲酒成癖的美食家;一隻處於政壇風暴中的海燕;一個庸妄官僚的仇敵、保民抗暴的勇士!一個具有偉大人格魅力無邊的至情至性之人。

蘇軾確有奇才,文章寫得實在漂亮。宋神宗用膳的時候舉箸不下,臣僕們便知道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在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期間,他擬了約八百道聖旨,每道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簡練明確。聖旨的文字往往引經據典,富有例證譬喻。蘇東坡信手拈來,輕鬆完成,毫不費力。蘇東坡去世後,一洪姓人士接他的職位,此人對自己的文才自視甚高,他問當年伺候蘇東坡的老僕,他比蘇東坡如何?老僕回答:“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看到此處不僅令人撫掌大笑。

蘇軾一生爲官,可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關心國事,勤政愛民。他爲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與醫院,創監獄醫生制度,嚴禁殺嬰。在王安石變法後所留下的惡果遺患中,他隻手全力從事救濟饑荒,不惜與掣肘刁難的官場抗爭。他畢生都在爲老百姓的安樂奔走,不顧個人安危。蘇東坡敬重朋友範鎮,說他“雖不學佛而達佛理”。蘇東坡不也如此,踐行善念而非空談佛法。林語堂說“他行的纔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令人敬重欽佩!

蘇軾性情疏闊、爲人曠達,不諳俗務,待人接物遠沒有他的賢內助髮妻王弗來得精明。每當蘇軾與來訪的客人談話之時,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於蘇軾。有一次王弗在客人走後,就跟丈夫說這是個投機取巧之人,你幹嘛浪費口舌跟他講那麼多話。蘇軾說,哦,是嗎?竟渾然不覺。真是一派天真爛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很傻很天真!

蘇軾爲最愛的人、事物可以寫下最美的詩篇。他和弟弟蘇轍書信往來,與好友詩詞相和,無不美妙絕倫。他可以讚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他懷念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他寫詩詞只爲抒發自己的感情,自得其樂。而這些有感而發、自然流露出來的詩文竟爲他留下千古美名。

蘇軾仕途坎坷、跌宕沉浮。在錯綜複雜的北宋政局中,作爲保守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蘇軾成爲新黨圍攻的目標,遭遇人生的一大劫難——“烏臺詩案”。他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被降職,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爲生性倔強,富有捷才,憤世嫉俗,又口直心快,儘管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但還是屢遭貶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他的政治抱負在一次次貶降中受到打擊。因此在遠離政治中心的時候,他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爲田舍翁”。他寄情山水,邀月對飲,竹風詩韻,過着神仙般的日子。他認爲“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有意思的是,在他最失意的時候竟寫出水準最高的好文章。在這期間,他貢獻給天下人四篇絕世妙文: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一篇我們上文提到的《記承天寺夜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所寫的詞作。他在黃州開荒種地,把這塊五十畝貧地取名爲“東坡”,並自稱“東坡居士”。建“雪堂”,常在雪堂宴請賓客。與之並稱“蘇黃米蔡”的大書法家米芾就是在雪堂認識的蘇東坡。 此時的蘇東坡無比愜意。他脫去長袍,摘下方巾,穿上短褂,跟普通農民沒有兩樣。可以爲孩子們打的井出了水、自家地裏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而歡欣雀躍!孩童般率性本真,可愛極了。

他夜遊赤壁,忽生懷古之感。他是如此喜愛月夜。常常與友人月夜漫步,人影在地,明月在天。或泛舟江上,飲酒賞月,小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聞簫動情,望月傷懷。這段時間他已然沒有了年輕時的年少氣盛,更多的是曠達超逸。每讀至此,着實令人心生羨慕!

被愛妾王朝雲嘲笑“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蘇大學士還是個美食大家。他爲後世貢獻了一道著名美食:東坡肉。這是他在黃州的另一個研究成果。蘇東坡喜愛飲酒,作畫之前必需飲酒。不僅如此,他還釀酒。寫總結,記錄釀酒過程,《東坡酒經》便是學術論文。 蘇東坡還研究茶道。他認爲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對烹茶的水溫還有研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實在是個很有趣、對生活無比熱愛之人啊!

蘇東坡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兼有博學高才,爲人處事不拘泥俗套,他鍼砭時弊,亢言直論,不顧後果;他感受敏銳,隨時隨地歌唱美好。他嘲笑程頤迂腐不近人情;他結識一生至交高僧佛印,與其參禪論道,嬉笑怒罵,優哉遊哉。蘇東坡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蘇東坡,“有李白曠逸超凡的氣概,有杜甫執著堅守的忠義,還有白居易窮達融通的從容,陶淵明採菊東籬的悠然情懷。”

說不完的蘇東坡,品不完的《蘇東坡傳》。

永澤還沒看完這本書,我沒催他。與其追求形式上的看完,囫圇吞棗,我更願意他了解蘇東坡,喜愛蘇東坡,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和藝術天才,品味他留給後世美妙絕倫的詩文字畫。學習他的沖天朝氣,瀟灑神韻和灑脫不俗的胸襟。

蘇東坡形容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因此他過得很快樂,很自在。他光風霽月,如清風一陣,呼嘯而來,拂塵而去。

讀蘇東坡傳有感15

讀罷林語堂先生所書全卷,腦海中似乎只殘留這一句話,和那個似清風恬淡飄逸的東坡,那個似清泉平淡無波的東坡。

舉杯邀月,踏雪尋梅,如此與詩意棲居的生活很清瘦,如一泓碧波,柔弱中卻猶見風骨。東坡一生卷在北宋的政治漩渦之中,無論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都不與他爲友。烏臺詩案,元佑黨人案,被貶海南、黃州……時代的洪流把太多的沉重摺疊成薄薄的一枚底片,以眼淚溼影,以痛苦定格。但是他卻光風霽月依舊,高高凌駕於狗苟蠅營的政治鬥爭之上,那麼自我,那麼灑脫。

眼前彷彿正是這白衣男子,瘦削,眼神憂鬱,蘊藏着透析人生苦短的滄桑,深埋着關懷天下蒼生的執念。清晨的寒風舞弄着他的飄飄衣帶,絢麗的朝霞燒了天際,與銀袍互相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如此凌風出塵的仙意,遠離宦海沉浮,把世間的紛擾和喧囂隔絕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興許是那一次次貶謫,一次次難以言喻的孤獨,東坡褪去了一身浮華,去尋無言的山水,去尋遠逝的古人。

“物與我皆無盡也”,天地歲大,惟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你我共適之物了。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河流匯成了湖,成熟了的東坡於一場場災難之後重生。少了少年時的不羈與張狂,沉澱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與豁達。處逆境而不沉淪,才藝不展而不怨天尤人,爲多少歷代文人所稱道。

貶謫蠻夷之地,東坡自嘲“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空留明月高懸,東吟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黃州懷才不遇,東坡慨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固是有太多心酸過後的無奈,對黑暗官場的牴觸,東坡依舊選擇“兼濟天下”。那一種“悠然見南山”的田園圖景固然很美,可縱然逃離了現實,又如何避得開命運的桎梏?與其逃離,不如歸來。歸來在密州建超然臺,歸來在西湖修蘇堤,歸來爲大宋百姓謀萬千福祉。如此“海納百川”的胸懷,“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的氣魄讓人如何不爲之嘆服?

自古英雄多風流,東坡的愛情亦如一首跌宕起伏的樂曲。一生三位女子相隨,無不死心塌地、死而後已。王弗逝後,絕貫古今的《江城子》令後世嘆惋,情切切,意深深: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他與王弗的點點滴滴,在“相顧無言”的氛圍中,思念化作無言在痛苦的夢中醞釀着。第二任妻子王閏之伴隨東坡走過了命途多舛的二十五年歲月。在春月滿空的夜裏,迴廊後梅花的婉娩香,輕雲薄霧。無比美妙玄幻的意境,最後“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而侍妾朝雲則是東坡的紅顏知己: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最後能夠陪蘇東坡終了的也只是心甘情願陪伴他、愛他的王朝雲。“人生有味是清歡”,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一顆琥珀的心,飲一泓泉水,掬一捧清澈,與蘇東坡的天地浩然之氣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