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選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選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選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後感1

要說美國19世紀的超自然主義之父大衛亨利梭羅,不免想起田園哲學筆錄《瓦爾登湖》。這部書都圍繞梭羅爲了驗證自己離羣也能生活的想法,並對當時底層農民的眼界狹小的不滿,決定靠自己,靠智慧和雙手生活,因此在一個叫瓦爾登湖畔定居,自己建造小木屋,說實在的,我自己很喜歡木屋的,還有草場。木屋裏的東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個燒水壺,一張牀,還有一些工具和乾糧。每天出去捕魚和翻地種豆,這不免讓人想起了中國東晉的陶淵明,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

在一個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時候,偶爾有一些過路人來拜訪,大家一起談論些發生在自己身邊有趣的事,是一種原始的最質樸的生活。

然而在過了將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懷戀當年梭羅離羣的原因,在如此喧囂的世界,是否還真的有人類安居樂業的寶地,不用關注現代科技的文明,遠離紛爭和鬥爭,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瓦爾登湖》詮釋的是一種最原始生態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見底的湖泊,不用擔心魚的過度捕殺,只在需要是一種含信念,一把鋤頭,力量是不大,創造不了摩天大樓,但對一小塊土地實則是厚愛,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潤,使作物成長。梭羅做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事的活動,但最後爲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要效仿,但最後又放棄了呢?原因嗎,是複雜的,在經歷了幾百年後,人類是否還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說,梭羅做的是我們嚮往的生活,但能體會其真正滋味,非梭羅莫屬。

  《瓦爾登湖》讀後感2

一邊讀《瓦爾登湖》,一邊在腦海裏刻畫棱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眼眸、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心中不禁會好奇,什麼樣的生活纔會打造出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棱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樂在這寂寞當中。棱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樹,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屋,並在小木屋裏居住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後,他認爲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漠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默地等待了一個世紀,它孤獨依然不倦息不緊不慢地對每一個讀者說着一個男人在湖畔的光陰。

棱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裏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地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瓦爾登湖》記載着他在小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問候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棱羅並不排斥,只是批判我們沒有更好的運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來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並未用它來交流人類的思想。”但是,棱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評,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說,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世界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它多餘的東西摒棄。

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深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地生活,怎樣體驗與經驗有意義的人生。棱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簡單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焦慮來打擾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世界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棱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瓦爾登湖》讀後感3

初讀《瓦爾登湖》是由於海子喜愛這本書,但是那時候稚嫩猶存的我不明白書裏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歷史典故。伴隨着時間的流逝,經驗的提升,我再度舉起該書細膩訪問,才略懂在其中的一絲最高境界。

這書是一八四五到一八四七年梭羅獨自一人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記錄。書裏將很多的歷史人文、自然地理、歷史時間及其生物學專業知識融進到優美的文字中,精美的語言釋放着濃濃生活哲理,使我們體會甚多。

梭羅的文本如山泉水般甘冽,將青山綠水與內心切合。讀一個人的故事時大家進入了一個純粹的全球,恍若大家也在河畔歇息,在田裏辛勤勞動,和他一起體會那花香鳥語。

哈丁曾說,《瓦爾登湖》主題鮮明,實際意義長遠,是簡單的生活的權威性手冊,是對自然界的真心敘述,是向金錢社會的征討檄文,是一本聖書。

梭羅歸隱在瓦爾登湖時恰逢第一次科技革命。在大夥兒爲錢財沉迷之時,梭羅決然撇開一切,隻身一人趕到河畔山林間,剛開始他寧靜當然的日常生活,在那一汪湖泊中找尋內心的棲息的地方。設想那樣的不拘一格,豪爽瀟灑,恬淡平靜有幾人能夠保證?

《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幫我的印像很深:“很早以前,我遺失了一條牧羊犬,一匹棗紅馬和一隻斑鳩,迄今我仍在找尋他們。”他把自己的期待和理想形容成牧羊犬,棗紅馬和斑鳩,儘管很早以前以前就遺失了,但一直永不放棄找尋。時下社會發展愈發節奏快、物質化,空氣中散發出心浮氣躁、功利性的氣場。大家多少人能將理想一路堅持到底?把眼光立即向着心裏看,我們要的究竟是什麼?青年人時懷着豪情壯志結果卻變成賣國賊的汪精衛;天性善解人意卻謀害年幼寶寶的三鹿執行董事;“寧坐着寶馬五系裏哭也不肯在單車上笑”的馬諾;及其一個個只追逐名利的大家......環顧全國性很多變成房奴的老百姓,她們要的不過是溫暖的日常生活,現如今卻變成令人透不過氣的還款工作壓力,房屋什麼時候比日常生活自身更關鍵了?這些表層光鮮亮麗喧囂的化學物質什麼時候又越來越比心裏的平靜欣然更關鍵了?

梭羅說:“不必給我喜歡,不必給我錢,不必幫我殊榮,幫我真正就行。”

非淡泊何以明智,非平靜何以致誠。不管怎樣必須爲心裏留一片淨土。就要大家飲一杯清茶,同梭羅一起展翅翱翔于山水間,走進自然,重歸純真,重歸內心的寧靜。

  《瓦爾登湖》讀後感4

心藏湖泊,一起聽大自然的聲音。

繆爾說過:“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是走向內心。”這可視爲梭羅於瓦爾登湖湖畔獨居時的內心獨白。他提起斧頭,在樹木蓊鬱的湖畔爲自己建造起棲身的木屋,他把心靈高掛在世外桃源不染纖塵的枝頭,修身養性,感受自然的純淨,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長與凋零中,梭羅剔除生活的繁文縟節,隨着自然一同呼吸,迴歸心靈的本真與純淨。

《瓦爾登湖》是本自然之書,書裏裝着森林、湖泊,還有林中的動物;也是一本日記,記載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着明亮的晨光,伴着林間拂過的徐徐清風,在林木茂密的小徑上,默默看着兩隻螞蟻在爭鬥;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綠的湖上,輕搖小舟,驚起白翅鷗鳥,揮灑釣線漾起點點漣漪,將漂浮的思緒拋灑進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靜聽冰湖隆隆作響,漸漸開凍,等候百鳥,萬物復甦;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勞作,“帶月荷鋤歸”,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時,他在瑟瑟秋風中看落葉蹁躚而下,在透明無垢的湖面上鋪開;冬天,他緩步於如水般晶瑩剔透的冰面上,看着皚皚白雪勾勒出湖邊幽徑。“如谷之歌,紮根土裏。與風共存,與種子越冬,與鳥歌頌。”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還凌亂地散步着破碎的森林”,“這裏成了一個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間,我生活得像一隻海豚”,“這一面鏡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銀永遠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裝飾,大自然經常地在那裏彌補。”梭羅筆下的自然美的驚心動魄。慢慢品味這本書,會發現,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瓦爾登湖的熱愛,對山林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瓦爾登湖是他的庇護者,大自然是他無窮無盡的良友,於是梭羅寫道“到了這裏,他們填充着的小房屋是,不尋求那些本來就沒有的娛樂;休息好比宴席,一切聽其自然,最高貴的心靈,最能滿足自滿。”“我隱居在樹林,因爲我希望活得從容”,一泓碧水將他身心的濁氣滌盪盡,坦蕩如赤子,讓他放空內心,思考哲學,給他保持純淨的力量。正黃昏,雲朵暖暖地凝着,泛着夕陽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藍,低低掠過水麪的是幾隻白鷗,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樹的根節—這,不就恰是瓦爾登湖嗎?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

“無論兩條腿怎麼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訪客是他冷眼審視塵世的一扇窗,心靈有意識的努力與思索,自然不可描寫的純潔與恩惠纔是他真正的佳鄰。無人爲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藍澄澈的湖水中,翻滾的不只是梭羅的軀體,還有鮮活豐盈的思想,思想的盡頭是神聖的神祕,拓開了宇宙空間,又化成獨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飄逸不知處。那個時代,是風起雲涌的工業革命時代,當各類吊車馬不停蹄的建起越來越高等娥摩天大樓,人們一窩峯地離開耕地,涌進城市,生態環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壞,梭羅被人們視爲異類,遠離朋友、親人,離開工業社會,走向田園,走向瓦爾登湖,因爲他覺得,遠離世俗的時光是拋卻外在束縛獲得豐富內心的自我修煉時光。克萊爾麥克福爾《擺渡人》中有“假如說人生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我覺得梭羅就是瓦爾登湖的擺渡人,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給予這位哲學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荒地裏,奮力揮動着開荒鋤,—就像安泰一樣獲得了力量,他在湖邊,享受着孤獨與寂靜,像一棵樹,不妨礙他人生長,它孤獨的站立着,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發出許多蒼綠黝碧的、快樂的葉子。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一書中寫道“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愛自己,也學會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爲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梭羅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孤獨境遇的?“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孤獨……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醡醬草,或一隻馬蠅,或一隻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寂寞”,梭羅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爾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間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棲居的家園,一個人的生活終究是孤獨,但是在梭羅看來,孤獨是一種享受,懷着一顆嚮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寧靜的踏上了這段洗滌心靈的道路,,而在這個被世人稱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間裏,孤獨的在思想中,享受着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美好,孤獨不但沒有讓他變得閉目塞聽,相反,他的生命變得更加圓融通達。

無論是世界的另一端,不同時空下,“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阜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陶淵明,還是梭羅筆下那願以血肉擁抱自然的純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歸真思想的結晶,他們似乎擁有共同的共識—精神的貧瘠遠比肉身的貧瘠更可怖。梭羅如是說,他靈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維的深邃,是內心的寧靜……他將在利慾中燻烤過的靈魂搖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滌去殘留的塵垢。任世界喧囂直上,淡然獨守一份古井無波的安恬平靜,他的一生是如此簡單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他一個人,一支筆,爲我們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他曾說,他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誕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卻說,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孕育了這位孤獨的思想者——梭羅。

  《瓦爾登湖》讀後感5

走近梭羅的小木屋,走進那片翠藍色的湖畔,呼吸都變得順暢而舒適,彷彿終於覺察到了,自己在這世間,是如此美好而又獨特的存在。

我走進文字,不由自主就走入了那片比桃花源更美好而生動的世界中了。春夏秋冬,稀疏的人來車往,幾個偶爾拜訪的客人,小木屋外各種被作者細心用文字照料到的珍木花草和各處棲居的小生靈……

當然,最令人心馳神往的就是那潭湖水,倒映着碧藍的天空,通往無限的湖底,我永遠都會記得,冬天,那湖水會結成碧藍的,翡翠一樣的冰,裏面還有各種形狀的小氣泡……

作者說,瓦爾登湖是大地的眼睛,湖岸上的樹木花草是它的睫毛,周圍的山脈則是眉毛。自然最傑出的作品應當是水,是這萬物之源啊!

我想,瓦爾登湖不僅僅是地球上的一個座標,更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內心都存在的一片廣闊而深遠的地方,清澈,明亮,包容所有,潤澤萬物。

“至於未來或者前景,我們應該抱着開放的態度,順其自然,別明確限定我們將來應該是什麼模樣,至於過去或者從前,那就像我們的影子,無非是表明我們還在陽光下活着而已,應該將其拋在腦後。”

當然,我也並不是完全的認同書中提倡物質極簡的樸素主義,因爲在現代社會裏,那些凡事自給自足的情況已經相去甚遠,人與人之間,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成爲某種產業鏈所連接的共同體。

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讓自己被外界所困,要讓內心時刻保持獨立,清醒地期待每一天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