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10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10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瞭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明白蘇東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僅有他自我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

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表達了自我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他寫詩諷刺“羣鳥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堅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先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蘇東坡傳讀後感2

向來相信緣分,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而且人與書之間亦如此。中學時代,語文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另一本像是《朱元璋傳》(不確定,但前一本很確定)。當時的反應是我怎麼可能對這種書感興趣呢?!遂不以爲意。然而喜好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隨着知識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你會自然而然的對一些東西產生興趣,甚至是以前不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說這本書……

多少年之後,初到杭州,求學於此。期間與好友漫步於西子湖畔,走到蘇堤的南端,旁邊即是蘇東坡紀念館,遂進去參觀。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語堂的話深深的吸引了我。話是這樣的: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部……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看完這番話,很有共鳴。心想多麼有意思的人生啊,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嗎?活的瀟灑自在、灑脫率性,做着各種各樣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靈,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懲惡揚善,有強烈的正義感,有着知識分子階層的悲憫情懷和極高的道德修養,不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樣的人生,堪稱完美!

之後與好友漫步於林木茂盛、鬱鬱蔥蔥的蘇堤之上,堤上有六個拱橋,甚是美觀。一千年後還能享受到蘇東坡提供給我們如此的雅緻的環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偉大,對他的崇拜也劇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後就毫不猶豫的把《蘇東坡傳》給買了下來。

看完後,確實是本好書,對自己很有啓發:人生還可以這樣有趣,原來心靈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時也進一步明白了應當怎樣做人。林語堂先生,這位學貫中西,兼具西方浪漫與東方雅緻的江南才子,以他優美的文筆把這位極爲有趣惹人喜愛的文壇巨匠活生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回味無窮!

下面就簡單的說說自己的感悟:

首先,蘇東坡是一個讀書人,而他對人對事的態度則告訴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不是讓自己變得更清高—你們這羣凡夫俗子我纔不跟你們玩呢—而是變得更加包容,更加隨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種對這個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對萬事萬物的包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蘇東坡的這句自我評價可以說是對此意一個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國著名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經典的詩《如果》裏面也寫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卻拒絕隨波逐流;或與王者同行,卻不忘,庶民本色……可見,在這個話題上了東西方思想巧妙的達到了統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這個道理蘇東坡可以說是踐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貶到偏遠落後的地方,他仍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臺記》中所說: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藍天、白雲、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橋、星辰這些意象哪裏都有,在蘇軾眼中只要它們隨機的自由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擁有發現美的眼睛關鍵要有一顆美妙的心靈,讀完蘇軾的文章往往會情不自禁的拍手稱妙,寫的這麼美,這麼妙,驚歎其心靈之如此美妙!所以蘇東坡文章的魅力不僅在於文筆,更在於其心靈的美妙,在於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而想要使自己的心靈優美,最關鍵的是要有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一顆心無雜念的孩童般的心靈。蘇軾無疑全都具備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過人的才華—既有真性情,肚子裏又有東西,那他就完美了。而蘇軾是把這兩點結合併發揮到極致的。

一顆美妙的心靈還不足以成就蘇東坡的成就,他的樂觀豁達的心態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語堂對他評價的第一印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歷盡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會一蹶不振,但蘇東坡終非常人。對他來說生活是要繼續的,遭遇挫折更要樂觀的面對生活,更要積極的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既然官場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別的地方尋找成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着隱士般逍遙自在的生活:散步、讀書、耕種、釀酒、與好友遊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後再寫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着呢,生活終歸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發掘和經營。

在我看來,正是由於蘇東坡有一顆孩童般的心靈,使他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靈才能如此美妙,成爲一個有趣的人,一個真性情的人。樂觀豁達的心態,使他樂觀的面對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過人的才華和極高的道德修養,一個名垂千古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的蘇東坡也就不足爲怪了。

  蘇東坡傳讀後感3

縱覽一生坎與坷,笑見東坡是何人

要說我對蘇軾最初的印象,便是那早已流芳百世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些親似孩童般的語言,給當時還在牙牙學語的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不禁讓人對這位甚是富有情調的大詩人產生了好感,也帶我走向了一個新的天地,爲那時的我打開了一個小小的詩詞之門,雖然很小,但也讓人流連忘返。把蘇軾說是我對古代詩詞的啓蒙導師,一點也不爲過。但那時你要是問我,蘇軾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卻或許只能回答,他是一位詩人,是一位詩詞寫的很好的詩人,沒有更多的了;再後來,也不過是坐倚窗前,靠窗而飲,望着那十五的圓月,感觸良多,揮筆灑墨,大發情感的那一位詩人吧,因爲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他的印象也不過如此,再無其他了。

可乃至至今,我卻仍無法用一句話來描述在我心中的蘇東坡,不僅僅因爲他是詩人,更因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者,是瑜伽術者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的發聲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這些卻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在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人身上,又如何可以概括出他的全貌呢?

若單論名氣,李白,杜甫,蘇東坡自然還是不能與他們平起平坐,可爲何我卻獨偏喜蘇東坡呢?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又何人不喜呢?

笑看官場沉與浮,豁達之心如清流

我喜歡蘇東坡,更多的不是因爲他的詩作,而是他那顆從來都不加修飾的,質樸無華的,無所畏懼的,這人世間最爲純淨,最爲豁達的心。正是那顆心,常常不經思索,感由心發。當我理解了這顆心時,我才發現蘇東坡是如此的獨特,如此的元氣淋漓,富有生機,是這世間不可多得的,這樣的人,也難怪不被世人理解,而這樣一顆不入濁流,以己爲清的心,又怎不被世人所向往,所敬畏。當我理解了這一顆心,我才真正理解了蘇東坡這一個人,才理解了他的詩句,字字真心流露,透露出的,又是怎樣純真無畏的本性,那一刻,我釋然了。

在他人生巔峯之時,他曾想隱退官場,想離開那個是非之地。可他爲什麼不呢?不只是因爲皇太后設政,太平當道,他直接從常州的團練副使直逼宰相。更是因爲他看不慣老百姓受苦,有天災卻多爲人禍。他想爲老百姓發聲,除去這朝廷上的不忠之人,除去走狗,更想扶救這天下蒼生!這,便是他留下的理由吧!

爲此,他不停用職位之便向年輕的皇帝和皇太后上書直言,毫不畏避這樣的後果。當然,這樣的性格雖然讓他猶記世間疾苦,卻免不了朝場上的紛爭,使他壯途變得更加坎坷。可我卻欣賞他,更加嚮往這樣的心。因爲這顆心是自由的,是不帶約束的。雖然知道“禍從口出”,卻仍然會去大聲宣告,不害怕那一句話的後果,即使是丟掉性命,也無所畏懼。

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宛如人生悲劇中的主角,大起大落,經歷着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可這些對於他來說,又是註定的,因爲他這顆心是壯志的,是有婦人之仁的。他不忍看這世間的疾苦,卻不願融入紛爭,又註定融入紛爭。

他雖有最爲讓人不平的人生,卻從未恨過任何人,從沒有往他的心裏去過,像一個聖人一般,對每一個人都報以他的真心。

記得他在晚年被流放的時候。他給人的感覺依然是笑容常面的,無官一身輕,亦是讓他欣喜吧。經常與故友寫信,每天也便是寫詩,釀酒。

這等清淨,又何樂不爲?爲何不樂呢?

洗淨心靈塵與埃,鑄就人生樂與真

我想,這就是樂觀的最高境界吧,而現在,斤斤計較,一做不好便想放棄的我們是否佔太多數呢?所以,我佩服蘇東坡,如果是我的話,早就悲嘆而死了吧,又怎能堅持到他那個時候,又怎能有他那樣的心態呢?像蘇東坡這樣樂觀的人,古往今來,又有幾人呢?他的樂觀,又有誰能做到呢?這樣的樂觀,這樣的豁達。使他那句句發自肺腑的詩句,都彷彿流露真心,爲後人所銘記。總能讓人在白熾之中感受到一股清泉,洗淨人生。所有人在讀他的詩時都會流露出最本質的自己,不無緣故。這或許也是蘇軾爲後人所喜愛的一大緣故吧。

我忽然明白了,爲何蘇東坡自己都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從未恨過任何人,他認爲恨一個人,是無能的表現,所以林語堂纔會說“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此生。”

我想,蘇東坡生來便是不凡的吧。

生在太平的宋朝,卻經歷了宋朝最爲荒唐的時期,便決定改變它!他註定是不凡的,可註定又是不幸的。他有着孩童般的純真,他相信這世間必定有美好的一面,只要有人願去改變它。所以,他去了。奮不顧身的去了,留下了一絲清影,與一股清風。

就便是命中註定,歷史給了他一顆獨一無二,獨作清流的一顆心,更給了他這樣一個現實與難題,讓他來改變,讓他來創造。這便是在磨練這顆心是否堅強與高尚。

我想,他成功了。縱然,他最後並沒有完全成功,但他依舊,依舊保持着那顆心,那顆潔白的心。

那一個純潔、樸真、美好的心,讓人舒服,讓人嚮往,像那山中的一股甘泉,沁人心扉,純潔透明,清澈見底,一覽無餘,給予衆生。

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能成爲天空中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耀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衆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恆在剎那顯現間的一顆微粒,他究竟是哪一顆微粒,又何關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或許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祕的一面吧。

而現在疫情之下,在家中的我們,整日呆在家中,誰不是連聲抱怨,卻又一籌莫展,我想,或許蘇東坡在,就不會如此吧。身在危難之中的我們,又有誰能擁有如蘇東坡這般的心呢?又有誰能做到蘇東坡這般的樂觀豁達?或許這也是蘇東坡如此受後人喜愛的另一大原因吧?因爲繼蘇東坡之後,世間無人能再有這一顆無暇之心!

所以,我佩服蘇東坡,敬畏蘇東坡。

當他流放荒島的時候,依然恰然自得,只因他心中便是一波湖水,毫無波瀾。

當我再讀起《水調歌頭》之時,便越發感觸良多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心緒,思念親人之情,在皎皎明月之下,婉婉道出,這或許在常人眼中是高明,可在他自己看來,自己只不過是酒後的自然流露,透露真心罷了。他便如同這詩中的明月一般淒涼潔白,高處不甚寒,如同朝堂上孤身一人爲百姓伸冤的淒冷,又有誰能夠懂得呢?那種孤獨,如明月一般,他也便相信只有明月能夠懂得。

這,纔是我眼中最爲真實的蘇東坡,纔是我心中所理解的蘇東坡。

  蘇東坡傳讀後感4

讀了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不禁想起蘇東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東坡的一生,飽經憂患,幾經沉浮,但蘇東坡人性更趨溫和厚道,過得快樂,無所畏懼。蘇東坡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爲的正直作風,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萬古不朽的偉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極令大衆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於他總是英勇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東坡的一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5

從小我就讀蘇東坡的詩。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悲傷;還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氣勢……這些無不體現出蘇東坡的豐富情感以及豪邁的氣概。昨天我讀完了蘇東坡傳這本書,讓我對蘇東坡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又有多少不爲人知的幾度升遷的心酸呢?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還一生與大文豪,大政治家,宋朝的宰相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是好是壞,我們先不管。但是蘇東坡敢與皇帝的寵臣,宋朝的宰相相逆而行,用那顆博大的心去鬥那些排擠良臣,任人唯親的小人,就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呀。

說到底,就是蘇東坡的人生目標就是爲了百姓的生活。蘇東坡關注的更多地是百姓的愉悅或疾苦。只要他認爲某一條政策不利於百姓,與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相逆,就一定會對此對抗。

讀完這本書,我總結了一個問題:如何在當時步步高昇?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不要得罪當權者。比如鄭俠,是全國第一個重挫王安石的人,結果慘遭流放。再比如雷州太守熱情招待宰相章惇的敵人蘇東坡,結果被開除。

把蘇東坡似乎不懂這一點。他一生堂堂正正,明辨是非,實事求是。一心只爲國家人民。這是多麼值得讚頌啊。

讓我們走進蘇東坡,見證這個傳奇人物,領略他的傳奇一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6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著名的詞人、詩人、散文家、畫家、書法家等衆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世人稱爲“三蘇”,佔據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見,蘇家個個都是大才子,猶以蘇軾爲甚。

蘇東坡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藝,不僅擅長寫詩作畫,還是工程師、瑜伽術的修煉者、皇帝的祕書、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連著名的東坡肉都是他發明的呢!

蘇東坡的一生雖仕途坎坷多舛,但與生俱來性格樂觀豁達,隨時隨地廣結摯友,無論爲官還是被貶爲農,所到之處都把生活過成了詩,把自己的感受賦予了不朽的藝術形式,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豪放奔騰、時而雋永樸質,使之流芳千古,驚豔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氣,剛直不阿,他是官員中的智者,強者,仁者。

他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罕見的全能天才、一位曠世奇才!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更是那麼的光輝耀眼,將其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童年嶄露頭角,青少年脫穎而出,中年精彩綻放,晚年顛沛流離,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卻在人生的舞臺上演繹了一場永不謝幕的詩意人生。猶如一個和尚對他的讚譽,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間暫時做客而已!

雖然蘇東坡用盡了他的浩然之氣已離我們遠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也正如蘇東坡自己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的:“浩然正氣,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嶽,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何嘗不是對自己的評說呢!

  蘇東坡傳讀後感7

他是林語堂筆下的那位樂天派,他是平民百姓口中一聲聲的“東坡先生”,他更是弟弟口中“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黎民百姓”的蘇東坡,他更是蘇軾。

道說蘇東坡的一生,一字足矣:苦。蘇軾一生勞累奔波,他去過海南、去過惠州、去過黃州,可以說人不是老死,而是累死的啊!我覺得蘇軾與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很相像,像是在何處呢?在同樣的爲平民百姓一次次的申冤中,在一次次爲人民着想時,在一次次警醒自己應當潔身自好,應當盡好大臣的本分裏,在爲國家付出,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假思索,再到最後心無愧對,無愧對於一切,蘇軾的身上讓我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向我描繪了正人君子的故事。

還是聊回蘇東坡吧,雖說蘇東坡確確實實是受了家庭的影響,促使他成爲蘇軾,然,更爲重要的莫過於是他自己的努力。他若不勤奮,就不會在險境中做一回以耕田爲生的農民,就不會有遠近聞名的東坡肉了,好學是他在朝堂上的盾,善心是一把鋒利的寶劍,勤奮是幫助他逃脫生天的刀,勇敢是使他不懼艱難排擠的矛,四個兵器他都有,怎能讓他不名列前榜呢?“最怕天才也勤奮!”朱載上曾如此形容蘇軾:“先生開卷一覽便能夠終身難忘,爲何還親自抄書呢?”蘇軾卻道:“不是的,我抄《漢書》已有三遍了,邊抄邊背,抄第一遍時,每段專抄三字做題目,第二遍則選兩個字,到了第三遍便只取一字,只要提起這個字,我便能接下去。”朱載上覺得有趣,隨後念一字,蘇軾便應聲背,且一字不差!足以證明,即便是像蘇軾這樣天分高的天才,學習還這般努力,那麼天資庸俗的人應當更加發奮努力啊!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什麼意思?就是上到上的玉帝太后,下到下的市井百姓。畢竟,在蘇軾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從前,回想起背誦蘇軾寫的詞《蝶戀花》,只因爲好聽,卻獨獨未料這詞背後的憂愁與無奈,蘇軾的詩詞別有一般韻味,那不是喜怒,更不是悲歡,而是發自內心的淒涼,就像蘇軾的人生貶官,一貶再貶!直到天涯海角,無處不去!艱辛與痛苦,背井離鄉是體會不到的。讀了書後,瞭解到《蝶戀花》絕非字眼上的美好,此詞乃是形容蘇軾的人生,如野草般春風吹又生。一輩子都在路上的他,又告訴我,自王朝雲離世後蘇軾便“終身不聽此詞”命運如此無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論人或事,終難完美,不論什麼都不是絕對的。與弟弟難再相見之情。人間友人知己離別之痛,世間國家朝堂亂之苦。縱使蘇軾的一生,盡都是苦,但是他沒有,他,仍舊是別人居心叵測挖空心思對付他且都能一笑而過之人,蘇軾的身上,盡是難得可貴的精神。蘇東坡,一個不平凡的人。

  蘇東坡傳讀後感8

蘇軾的人生態度在於他不畏艱難,敢於對文學進行大膽的革新和創造;在於他忠心爲國,愛民如子,勤政爲民,與民同樂的氣概;在於他感懷傷事,對於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夠胸懷祖國,情繫民生,將自己的滿腔熱血付之與詩詞創作的另一種生存力量。

蘇軾的命運可謂悲慘,但我們翻看他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卻幾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總是幽默、樂觀地去看待挫折。

蘇軾的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深深印在他寫的每一行詩詞上。他的一首詞就很形象的反應了他的這一特點。就是他在經歷了文字獄,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幾個好友出去遊玩,遇上了雨,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處奔跑,結果還是被淋得溼透,十分狼狽。只有蘇東坡不在乎,好像沒雨一樣,一邊走一邊吟詩。過了一會兒,天就晴了,他就此寫了一首《定風波》

蘇軾就是以這樣一種淡薄達觀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無數風風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歡“回首向來蕭瑟處”和“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兩句,在晚年貶居海南的時候,還在自己的詩裏用了這兩句。

“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態度,貫穿了蘇東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種高貴的人生境界。

蘇軾所以能如此開朗樂天,絕非偶然,這是與他超塵脫俗的人生悟性分不開的。他爲人超拔物慾,淡漠富貴,而傾情人格品第、學問文章。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時時體現。如“心閒萬緣空,身安一牀足。豈惟忘淨穢,兼以洗榮辱。”“浮雲時事改,孤月此心明。”

結語:

最喜歡蘇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虛爲喻,闡明天地永恆及人生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人生榮辱譭譽之變化不可免,無須悲觀失望,應豁達開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蘇東坡傳讀後感9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裏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讚譽。

作爲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於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

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僞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爲,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爲他爲人十分樂觀。他經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每一個人。第二是因爲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並且他的詩永遠是那麼清新。

同時我也異常同情他。一個人被貶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終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可真夠可憐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10

自長江逆流而上,經漢口,過名滿天下的三峽,再沿江上行,過重慶,直到水源,峨眉翳下,樂山之北,便是眉山鎮——蘇軾的故鄉。

我前幾年曾隨着他的蹤跡,訪眉山,遊黃州,過惠州,走在長長的蘇堤上,欣賞他留給西湖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彼時,河山大好之地,處處是遊人如織。而今年冬天,全國人民都度過了一個空前沉悶壓抑的春節。在閉門不出的日子裏,我翻開了林語堂撰寫的《蘇東坡傳》,感受“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千古境界之人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

“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大概就是對蘇東坡最好的詮釋。

蘇軾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二十一歲初次赴京參加科舉考試便名動京師,文壇領袖歐陽修說:“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盛讚“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他交際廣泛朋友衆多,每日裏來往的不是高官公卿就是名人雅士,蘇軾光彩四射意氣風發,文壇官場對他來說都是陽關大道。

然後忽然間發生了“烏臺詩案”,險些喪命,最後死裏逃生,被貶到了黃州。這時候的蘇軾四十三歲。

人到中年掉入低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困頓的連飯都快吃不上了。換了別人早該一蹶不振自怨自艾長吁短嘆了吧!

蘇軾沒有。他深入骨髓的樂觀曠達挽救了他。他是個到哪裏都能夠安然享受生活的人。在黃州這個窮苦骯髒的小地方,他開始了另一段傳奇人生。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棵。今年乂草蓋學堂,日炙風吹面如墨。”懷着對城東山坡上五十畝荒地的感恩之心,他給自己起名叫東坡居士。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蘇東坡煞費苦心,開發了新的做法“洗淨鐺,少着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除了東坡肉,還有東坡魚、東坡湯、東坡肘子等菜餚傳世。有個廚藝節目說,把山珍海味做成美味佳餚不算本事,能把平庸食材做得好吃,纔算真正的好廚師。從這個角度來說,蘇軾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等廚師,而且他最擅長烹調的不是蔬菜魚肉,而是人生百味。

在去年水利部公佈的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中,蘇軾的名字赫然榜上。從北到南一路貶謫而下,但他每到一地,都是盡心盡責,力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當時的杭州連連遭受水災、旱災、瘟疫,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減免了杭州的稅收。在瘟疫之時,大量購買藥材,帶領懂醫術的僧人研製藥劑。

蘇軾每到一任上,都把興修水利放在公共管理的重要地位。在中國古代主要是靠天吃飯的情況下,興修水利保證生產和民衆的生活之需尤爲艱鉅。

初到杭州時,西湖荒廢,唐代時形成的供應市民飲水的六井也荒廢了,既造成民衆生活和生產的艱難,也導致了自然災害屢屢侵害杭州當地民衆。對此,蘇軾主持疏浚茅山、鹽橋兩條河流,以防暴雨水澇時水淹杭州;第二在西湖邊修建一座堰閘,以控制湖水的儲積和放出;第三是開挖西湖葑田,徹底治理西湖水患,又用挖出的泥土在湖中築起一道長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棲霞嶺,上建六橋,溝通裏湖和外湖。

如此,既讓西湖成爲真正有巨大容積的湖,又方便了杭州市民的出行,市民的南北往來再也不必繞湖而行,“蘇堤春曉”也名列今天的西湖十景。

今年二月底,在所有人“閉關抗疫”時期,“杭州西湖有序開放”成了一個令人安心的消息:在保證健康的前提下,可以出門,畢竟春天到了。當天有兩個景區衝上微博熱搜:一是安徽黃山景區僅迎來一名遊客,二是杭州西湖景區千人涌至。

真正熱愛腳下的土地,到一個地方就造福一方水土。十里蘇堤,是蘇軾在祖國大江南北留下的真實印記之一,直至今日我彷彿仍能看到他走在這長堤上,一蓑煙雨任平生。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無論好的壞的,他都能變成生命裏的風景,這跌宕起伏、四海飄零的一生,卻被他過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這份樂觀的精神,也鼓舞着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個人。

林語堂先生寫道: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

這個冬天,國人經歷了太多傷痛的陰霾,也看到了無數閃耀的光輝。“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場逆旅,願我們每個行人與浩然之氣同在,橫掃陰翳,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