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行與思》有感

讀《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行與思》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這個月我選擇拜讀林武老師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行與思》。本書分六章內容,分別從數學概念的含義解讀、概念教學的獨特價值、概念教學的支撐理論、概念教學的常見誤區、概念教學的典型關係、概念教學的常見模式等方面闡述。林老師帶領我們從縱向(數學發展歷程)和橫向(國內外各學科對概念的解讀)來認識數學概念的含義。讓我們全面感受數學概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來認識和把握數學概念。作者在第3章從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三個方面對概念學習理論的研究進行綜述。

讀《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行與思》有感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細胞”,是一切數學規則的研究、表達與應用的基礎,是構造數學大廈的基石。林老師從案例描述,問題診斷、矯正策略、矯正案例等四個角度爲我們詮釋了概念教學。讀完這本書我對概念教學有了以下幾點淺薄的認識。

  概念教學需重視語言概括

《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和質疑”。教師重視學生在“做”中學的同時,更不能忽視讓學生在“言”中悟。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衣,教師要培養學生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比較完整地用語言敘述思考的過程。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邏輯推理過程中,能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討論和判斷的能力,培養學生有序推理的意識。

  概念教學應重視學生經歷活動的過程

小學生掌握數學概念,是一個從感知到表象,從表象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認知過程。作者藉助“循環小數”這一案例提出概念的理解不是從重複背誦中記憶的,而是建立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獲得的。讓學生經歷概念生成、整理和歸納的過程,才能讓學生充分地感知、體驗概念的意義。在充分感知和多樣練習的基礎上梳理感念的體系。數學概念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學完一個新概念後,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新概念納入系統中,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概念系,建立一個“概念圖”。

概念教學應重視概念中對象的本質屬性的豐富外延

弄清屬性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的標準之一。教育心理學家認爲:概念的正例傳遞了最有利於概括的信息,反例則傳遞了最有利於鑑別的信息;而分析概念內部各要素的相同點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關鍵,明辨不同點則起到進一步釐清概念外延的作用。釐清數學概念的外延就是要求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反映的一個個、一類類的事物,理解概念與概念之間的互相聯繫與區別。

  概念教學應重視表象形成

兒童思維發展的三種水平(操作水平、 表象水平、分析水平)對應着兒童的認知發展三個階段(動作認知、圖形認知、符號認知)。概念在學生頭腦中是沿着“具體—表象—抽象”的認識過程逐漸建立起來的,教師要重視從形象到抽象的“中介”——表象。林老師指出,學生的感性認識越豐富,表象就越清晰,想象也就越生動,理解和掌握概念就越容易。

  概念教學應重視學以致用

概念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理解並能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正確的概念後,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概念,使其得到鞏固。要以運用爲基礎,建構概念,鞏固概念。教師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角度,精心設計優化練習,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運用概念去判斷、推理,解決問題,從而鞏固概念,提高能力。

讀完這本書最讓我感慨的是自身理論知識的匱乏,林老師在書裏提到的各種理論和部分參考文獻讓我覺得似曾相識而又模糊不清,因此有了再次去翻閱被我遺忘在角落裏許久的教育學心理學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