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小學數學概念與思維教學》有感

讀《小學數學概念與思維教學》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最近看了《小學數學概念與思維教學》一書,作者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普通教師和家常課上,讓書中的觀點更接“地氣”更容易讓人接受。而書中一些作者自稱的“另類解讀”有幾個觀點也讓我感想頗多。下面是我讀後的一些感受。

讀《小學數學概念與思維教學》有感

一、教學不僅應當讓學生有所收穫,更應注意分析學生獲得的究竟是什麼。因爲,這正是這方面不應被忽視的一個事實:人們經由(數學)活動所獲得的未必是數學的活動經驗,也可能是與數學完全無關。

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和探索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積累探究經驗不是通過簡單的活動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強調的是一種真實的情境,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和體驗。因此,教師應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組織適度開放的探究性活動,啓發學生拓寬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獲取多樣化的信息,積累豐富的探究經驗。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每個學生準備平行四邊形,然後想辦法轉化成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學生自由操作,自主探究,開放的環節贏得了豐富的課堂回報——學生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經歷了割、拼進行圖形轉化的活動經驗,積累了從特殊情況出發獲得一般性結論的探究經驗。

正因爲此,我們就不應唯一地強調學生對於活動的參與,而是應當更加重視這些活動教學涵義的分析,也即應當從數學和數學學習的角度深入分析這些活動能夠的教學意義,並應通過自己的教學使之對學生而言也能成爲十分清楚和明白的。

二、我們應特別重視如何能夠促進學生由“經歷”向“獲得”的轉化。更爲一般地說,這顯然也就直接涉及這樣一個問題:數學學習中不應“爲動手而動手”,而是應當更加重視對於操作層面的必要超越,努力實現“活動的內化”。

數學是以課堂思維爲主的,要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去探索,進行的是有意義的思維訓練。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時必用的方法,也是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必備的基本功。教師的課堂提問指向性極強,往往直接引領學生的思維向預期的方向推進。在設計問題時一般不要出現下列情況:教師設計好每一個細節問題,學生順着教師解題思路解答;有的還是一問一答,還有的是教師說上句,學生說下句……這些設計都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更不利於學生的創新。那麼在講解新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儘可能地從孩子的`實際生活經驗中引出問題,使學生了解這些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能應用於生活實際,從而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教師也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中進行分類,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打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也正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顯然就不應唯一地關注活動經驗的簡單積累,而是應當更加重視如何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所說的思維發展,因爲,後者不可能通過簡單的反覆得以實現(“熟能生巧”),而主要是一種反思性的活動,也即是以已有的東西(活動或運演)作爲直接的對象,並就主要表現爲由較低層次向更高層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