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1

看完這本書,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主要動力是什麼?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一)主要動力

主要動力意味着真正激勵你的東西,這能讓你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職業。

錢,是真正激勵人的東西麼?其實錢只是基礎因素,它能做到的只是讓人不討厭這份工作,卻沒法讓人愛上這份工作。而真正動因會讓人發自內心地想去做。

比如,有挑戰性的工作、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成長和進步、成就感、學到東西的感覺、成爲團隊主力隊員、取得有意義的成果、對社會有所貢獻、能夠幫助他人等等。這些纔是真正讓人愛上一份職業的東西,所以不難理解爲何有人拿着微薄的薪水,經常加班依然願意工作下去。

(二)最重要的東西

明白什麼纔是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東西,然後以它爲軸心來規劃自己的人生,樹立人生的原則,並去堅持。

每個人最重要的東西都不同,也許是家人朋友,也許是職業成功,也許是幫助別人,也許是自我成就。但一旦知道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就要考慮資源分配是否合理的問題。

有一種現象叫做“錯位激勵”,什麼意思呢。就比如一個職位選擇候選人,實際要真正做好一個項目需要五六年,而爲了競爭這個職位,將資源錯誤地分配在一些立竿見影的表面成果上,只需要一兩年就能有光鮮的成果,但實際上效果大打折扣。

其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把資源放在能立竿見影的活動上,沒有正確分配資源,與目標有了偏差。比如初衷是爲了讓家裏過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卻在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幾年時間裏,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無法陪伴家人。表面上也許家裏條件越來越好了,實際上忘記了最重要的初衷,孩子也未必幸福。

我想起在書聲聽一名講者講過核心能力的問題,想來也是有關資源分配。他說,把你的核心能力寫下來,然後算一算你有多少時間、多少錢、多少人脈是花在覈心能力上的。如果無法合理配置自己擁有的時間金錢人脈,如何讓自己成長進步,去實現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目標呢。

(三)關於計劃

可能你對如何實現最重要的事有一個周密的計劃,或者也可能你在中短期計劃裏不斷找尋最重要的東西。但通常計劃趕不上變化,再周密的計劃,也會出現一些意外機遇或事故,何況一生這麼長的時間跨度,但計劃的調整改變並不是壞事。

比如,本田公司當年計劃將自己的摩托車打入美國市場,與哈雷摩托車競爭,雖然他們做了周密的計劃,效果卻很不好。結果有一次本田員工騎着員工跑業務專用的小型摩托車,在山上發泄心中苦悶時,被當地年輕人看到,覺得非常拉風,本田的小型摩托車就這麼在美國風靡起來。本田在做計劃時,肯定萬萬沒想到會以這樣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但當時有這樣的機遇當然要抓住,那麼需要做的就是及時調整計劃。

很有意思的是,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另兩本書,引爆點和從0到1。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引發流行的例子,另一方面又是個很好的競爭與壟斷的例子。正如從0到1裏提到的,競爭很可能會兩敗俱傷,而壟斷纔會有豐厚的利潤,本田公司放棄了與哈雷競爭大型摩托車市場,進而壟斷了美國的小型摩托車市場。

書裏還提到在假設一件事能夠成功時,列出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別人幫助的,把這些假設條件列出來,看看是不是可控的,這又讓我想起了六頂思考帽裏的黑色思考帽,設想一些相對消極的情況如何解決。在看一本書時聯想起好多本書的感覺非常不錯。

回到主題,其實大部分人和企業都很難一開始就做對,成功需要不斷實踐直到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就像paypal一開始也沒有做對,最初它選擇了用掌上電腦來轉賬,在掌上電腦未被普及的那個年代自然是使用者寥寥。但並沒有關係,辦錯一件事不意味着失敗,相反,你只有知道了什麼東西行不通,纔會去嘗試別的辦法,直到成功。這不,paypal從當年的失敗中創造性地開發出用電子郵件來轉賬,找到了成功的途徑。

(四)人際關係

工作能帶來成就感,但與家人好友培養出的親密關係能帶來長久的幸福感,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考慮自己需要什麼,而沒有考慮對他人而言什麼是重要的。

書裏有一句話叫“奶昔被僱來做什麼?”意思是人們付錢買奶昔是爲了什麼呢。在奶昔店換位思考站在客戶的角度,找到奶昔“被僱用”的真正原因時,他們很快突破了營業額瓶頸。

在社交過程中,可以多從需要完成的工作角度去考慮“我被僱來做什麼”,比如我的伴侶最需要我做的是什麼,我的父母最需要我做什麼,我的老闆、同事需要我做什麼。經常改變看問題的角度,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哦。

(五)堅持原則

關於堅持原則,書裏提到不多,但這卻是讓你的人生不走偏的最佳方法。

作者說,以100%的堅持來保持原則要比以98%的堅持來保持它更容易實現。他舉了自己參加足球比賽的例子:有一次比賽要在週日舉行,而他曾在上帝面前許下承諾不會在週日踢球,但如果他不參加的話,他的球隊很可能輸掉這場比賽。他掙扎許久,決定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放棄比賽。結果是,他的球隊在沒有他的情況下依然贏得了比賽,他也沒有違背自己的承諾。他說如果當時他去參加比賽了,一旦將100%的堅持降低爲98%,那之後他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違背自己的原則,無法再堅持。對我們來說這也許只是小事,但對作者來說有關信仰,生活中很多有關原則的錯誤,犯一次可能就會毀了一生。

確定你要堅持的事,然後始終堅持它。面臨選擇時,在考慮每種行爲將產生的後果的基礎上做出選擇,讓每個決定都符合自己要永遠堅持的原則,不容易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

這本書好的地方在於,不是純雞湯,也不是純商業理論,而是把管理學創見運用於生活中,在選擇職業、家庭、人際關係、建立原則方面都充滿了管理的智慧。據說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已經被查出患有癌症,那麼這本書可以說是凝結了作者這一生商業與生活的智慧與感悟。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2

此爲看書之後的綜合筆記,宏觀的提取了主旨,結構,以及每一個具體議題下的理論和描述。主要爲個人學習和回顧做指導。

這本書主要談的是如何把商業理論應用在個人生活的建立上,以幫助我們發展並實現我們內心期望擁有的人生。

他通過回答主要三個問題來開展論述,如何擁有好的事業,如何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包括伴侶、家庭和朋友),以及如何確保自己不會犯法。每一個議題之下,作者都通過商業例子來帶出商業理論,並籍此來闡述如何運用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

作者要問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有限的個人經歷和視角來確保未來的生活可以如我們內心希望的去發展?現實告訴我們,不論事業成功與否,或者所處哪種社會階層和文化,年老時回望年輕時候曾想象過要過的生活,差異在所難免,而最令人遺憾的是,往往那些對我們至關重要的事情以及逝去太久而變得面目全非,釀成了難以彌補的結果。

作者同意,作爲個體,由於時間和精力的有限,對於我們的人生我們往往缺乏像其他領域那樣的學習成本。我們無法承擔在孩子成人之後或者伴侶與我們離異後才意識到我們學會了如何做一個家長和配偶的結果。

不僅如此,每個人的生活都來自不同背景和擁有自己的性格,作者的第二個問題是,作爲一個過來人如何可以幫助並引導年輕人管理並構建自己的生活。作爲教授,作者一直秉持的觀念便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於是良好理論的優越性,在此凸顯。由於良好的理論往往可以在事情沒有發生前就對行爲的結果作出預測。所以他認爲這些經由全世界無數的商業機構鑑定的理論是有效的,並可以同樣被推廣運用在管理我們的人生上。顯然作者對於“管理”這個概念有至高無上的崇敬。他認爲管理是世上最好的職業之一,因爲他賦予了更多人成爲更好的人並且擁有更好生活的環境和能力。

每一個生活大議題的闡述,作者都運用了從關鍵目標、到策略以及具體執行這樣由上而下商業邏輯順序,並穿插着各種小理論對於容易發生疑問的支線觀點進行進一步說明,並指導行爲。

在事業篇章中,作者引用了“雙因素理論/動機理論”來闡述我們如何找到讓我們認爲有意義的工作。生存動機確實可以確保我們繼續工作並且不討厭我們的工作,但是,是否有挑戰,有學習,有個人的成長,讓我們承擔更多責任並且實現意義,是真正讓我們愛上我們的工作的原因。其實我認爲,這個原因在尋找人生重要伴侶上一樣適用。沒有經濟基礎的結合永遠會因爲生存壓力而出現裂痕,然而最終讓我們愛上伴侶的原因,永遠是,這段關係中是否有挑戰,有成長,它讓我們承擔了更多的責任並且發現並實踐了自己的意義。

因此爲了找尋這樣的意義,作者提出瞭如何轉換的策略的議題。主要的兩大前提是,一,大多數的人一開始都不知道自己人生的目的以及真正讓自己快樂和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二,基本90%以上的企業最終執行的策略都不是最開始創始時期提出的'策略。因此,他鼓勵大家保持警醒,對於機會保持開放的思路,並且不斷來調整自己的策略,以幫助我們拓展我們的世界並最終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其中有一個小理論我認爲非常有現實作用就是“what has to prove true for this to work?”由於短期利益和已知的經驗都是比較容易判斷的,但是往往新機會帶來的也是無從判斷的未知領域。如何判斷新機會是可以操作的,“what must be true”就變得非常重要。他能幫助我們看到關鍵因素來判斷是否要繼續某一個工作。

最後他提出了執行層面經常遇到的兩難境地。就是短期利益如何與長期利益的交鋒。策略與執行的自相矛盾。他提出,通過看一個公司如何分配資源能夠正確判斷他們的策略,而一個公司的執行策略同時又能夠左右結果是符合長期利益還是短期利益的。因此他奉勸人們,要不停地檢驗自己的時間,精力以及才能的所用之處,來對自己進行客觀的判斷。說與做永遠是做更指向實質。

人際關係,相對於事業來說有兩大不同的特點。一是生命重要的關係,因爲人的因素往往並不受我們所左右,二是由於事業短期結果的緊迫性,往往讓我們忽視了對於我們人生幸福至關重要的長期元素,重要的家庭和朋友關係。因此,家庭成爲了每一個人需要切實運用管理的最抽象而令人迷惑的部分。本書中,作者運用了最大的篇幅來提出理論並給出相應實踐的領域。其中包括“好錢/壞錢”,“理解自己身份的job特徵”,“外包理論”,“RPV”,“如何培養領袖”,以及“企業文化的建立”來闡明我們需要如何制定對於人生關係投入的策略,如何成爲一個好的伴侶,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以及如何形成家庭的氛圍來幫助並鞏固我們對於孩子以及家庭的良性影響和指導。

好錢/壞錢理論非常容易理解,放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在對於我們至關重要的人際關係裏,並沒有“等到…我再開始..”這樣的說法。這些關係至於我們的人生幸福而言,就如同是企業運轉的核心引擎和基礎建設。由於必要的擴大規模我們需要在第二輪投資的時候對其加大投入,以應對第三階段的擴張需求。但是關係的建立並維護是由始至終不能間斷。也就是我們對於這些重要關係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是不能犧牲的。因爲等我們回過頭來就會發現,已經逝去的事情無法再次重建,正如同企業,沒有成熟的基建也就無法支撐更大範圍的擴展。

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外包理論”和“RPV”。關鍵核心引擎和基礎設施在淨投入產出比中成爲了固定資產的分母。因此爲了實財報更好看,很多公司會外包這些內容。直到我們外包掉了企業或者家庭最核心最精神的部分。“如何做一件事情,以及爲什麼要做一件事情”

因爲核心的基礎建設,比如物聯網的拓展以及核心配件的製造,設計和分銷是一個企業不停發展和學習的關鍵點。對於一個家庭亦是。孩子是如何在與我們共同相處的時間中學會了承擔責任,學會了主動處理問題,學會了成爲一個更好的領袖以及獨立思考。如果這些關鍵時間點都不是和父母在一起,或者不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我們能夠說這還是我們的孩子麼?

在這兩個理論中,作者闡述瞭如何做更好的父母以及如何選擇學校或者孩子的其他體驗的標準。這個產品設計的理論應用在此非常有趣。“你知道作爲一個配偶的指責麼?知道一個學校應該做的工作麼?”往往我們缺乏對於這些指責的認知,就像企業缺乏消費者實際或深層心理動機的認知一樣。這種換了一個說法的“站在別人的鞋子中step into other people’s shoes”觀點闡述,很能夠幫解釋清楚爲什麼有些伴侶可以成爲更好的組合而有一些沒有。那就是個人對於伴侶關係基本需求是否趨同。我們是否主動的願意爲伴侶承擔這樣的責任,作出這樣的犧牲。最終作者描繪了犧牲與承諾之間難捨難分的關係,也就是投入越多,連接越強。

培養領袖的“正確的功課”理論在此顯得非常客觀。每一個人是否在某些共識領域有所成就並不僅僅是先天的能力所致,而更由於他/她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無論失敗或者成功與否。所以在對孩子提供不一樣的資源,或者說對我們自己帶來不同的體驗的時候,我們可以對體驗進行如下的檢驗。這樣的體驗是否能夠教會我如何客服挑戰,如何獨立面對問題,如何解決一個棘手的團隊問題,諸如此類在人生和事業中都會面臨的大小問題。

最後企業文化在家庭文化中的延展就相對好理解的多,人天生的模仿傾向是企業和家庭文化形成的前提。領導者以及長輩的行爲潛移默化地影響跟隨的人,而假以時日變形成了習慣,習慣積累變形成了文化。

書寫到此,作者已經講述完畢事業與人生的兩個問題,讀者也確實非常容易理解其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而第三點,如何確保不會坐牢,其實是由於作者的特殊社會位置導致的觀點。哈佛商學院的教授的對象是全世界的商業領袖,以及未來領袖。在權力金錢以及慾望面前,如何讓自己不被眼前利益所驅使而釀成大錯的疑問因此凸顯。然而這個問題對於絕大多數還未擁有如此多的權利和地位的人來說也有指導意義。究其根本我們都是自己的領導者,我們對於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其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如何保證我們不會因爲一時的疏忽或者被短期利益所矇蔽而畫地爲牢是每個人都需要鄭重其事考慮的問題。

邊際成本和邊際利潤的理論確實可以套用,也就是不要以爲一點點問題沒有關係,但是其實積累起來確是非常巨大的,但卻顯得有點用牛刀殺雞。堅持100%的執行比98%的執行更容易倒是一個很值得推崇的執行建議。但同時,我反而認爲作者引用了他在《創新者的窘境》裏面的例子來說明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成功經驗來判定未來趨勢,或者不能用大企業的模式來預測小企業的結果是有借鑑意義的。這些巨大的失敗都是來自於自傲和自大。認爲自己的經驗以及權利可以說明任何問題,同時認同新事務或者新現象也意味着和舊自己告別。這種斬殺個人曾經認定的事情,對於大多數領導者來說都是無比艱難的行爲。然而如果此時我們再次回首作者在書中描繪的第一個理論,動機理論,就會發現一種無比美妙的首尾呼應。就其根本,創建企業也好,過一個人生也好,我們到底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想要成就什麼樣的使命至關重要。能夠達成目的以及使命的策略就是應該執行的策略。曾經正確的,曾經有效的策略,若在現在不再有效,或者由於未來可能改變而必須做出改變,那麼我們確實就應該作出改變。

因此最終,作者呼籲我們每一個人需要花時間來發現自己的使命和人生的目標,並且他也表達了,這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需要經年數月的不停實踐和思考。沿襲了之前的寫作風格,他也提煉了三個元素的框架來幫助讀者進行人生目標的尋找和勾畫。首先:自己內心需要有一個草稿,一個對於期望的人生大概的樣子,這可以指導我們尋找和實踐,在此基礎上,第二我們對於我們所有的實踐和尋找要有深入的承諾,也就是時間與精力的不斷投入。第一和第二元素的相互作用下,會帶出最終的元素,也就是衡量我們在人生目標上前行的如何的指標。我們會發現,或許不是我們擁有的東西以及達成的成就幫助我們衡量了我們是否活好了這一生,而是其他一些對於我們目標更重要的指標。於是,整本書最終回答的問題就是,它希望可以幫助每一個人找到那“衡量是否過好了一生的重要指標”。

總體而言,由始至終,作者的描述結構清晰,邏輯嚴密,首尾呼應。理論闡述與事例的結合也深入淺出,非常容易理解。是一本難得的把商業理論運用與個人生活的好書。可謂是一本人生管理導論。然而人生的問題,就如何千變萬化的商業問題一樣,那麼豐富多彩,沒有任何一本書或者一個理論可以涵蓋所有。只有通過我們自身的不斷實踐和總結才能書寫出專屬於自己的書,然而這也是人生最精彩的部分不是麼?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3

這本書是一個很特別的朋友推薦給我的。在我眼中這位朋友博學而透徹,他一貫主張理性之上,慣於使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且言辭犀利,雖然讓人“討厭”,但不得不承認他看問題深刻,所以難以想象他給我推薦這本書並對我說這本書是他本科畢業在圖書館搜書找到的,對他的人生產生過很大影響。

這位朋友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我剛好在圖書館找書,這讓我能夠在第一時間找到書並閱讀它。這本書講了三個問題:怎樣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怎樣營造一個幸福的人生?怎樣避免走上人生歧途?這聽起來像極了時下各種使人走上人生巔峯的勵志書籍,用一本書解決人生困惑,提供走向成功的方法,晉級人生贏家。但閱讀後,發現它並非雞湯。它最大的特色在於作者將自己的人生經驗昇華爲各種理論,再用理論指導未來的生活。正是對人生施以理論,很多看起來複雜而令人煩惱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PS:我相信很多小夥伴和曾經的我一樣,提到理論就滿腦子的excuse me,明明很直白的事情爲森麼要昇華成理論,用明白人都不理解的語言解釋一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這裏我就要說道說道了,作爲一個過來人,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小夥伴,不迷戀理論的魅力,但是理論是對瑣碎日常的總結,掌握理論能幫助我們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看見事情的本質,就像作者大大所說,它能解釋將要發生什麼,甚至在你親身經歷之前就能告訴你將要發生的情況。如果你實在對本質和將要發生什麼不感興趣,那麼管它森麼理論,who care,你開心就好)

當我們把人生化簡發現不過兩件事情:找到可以做很久的事;找到可以愛很久的人,而所有的迷茫、煩擾都來自於對這兩件事的追尋。得之幸之,不得尋之,反反覆覆不斷尋找嘗試。我們都希望能夠儘快找到這樣的事這樣的人,告知自己即使不得也要堅持追尋,甚至不惜爲此遠走他鄉。但遍尋無果筋疲力竭時,我們也會懷疑我們追尋的是否有意義。本書作者深知每個人追求美好人生的願望,且深知其中不易。因爲他也曾經歷過這樣的追尋,所幸他最後找到了這兩樣東西,並理解了人生幸福的全部意義,所以他在書中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在追尋事業,找到自己可以做很久的事上,他建議我們使用戰略理論。爲自己設置周密(長期)戰略,這是你的人生目標,但同時設置你的應急(短期)戰略,並把握每一次機會,將應急(短期)戰略轉化爲周密(長期戰略)。如果我們已經找到我們的人生目標並且指定了周密(長期)戰略,我們需要爲實現該戰略做必要的努力,分析自己擁有的資源,利用資源實現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戰略設置必須是可行的。不過大多數的我們一開始並沒有周密(長期)戰略,這時候我們就要啓動應急(短期)戰略,這是一個嘗試的過程,既然不知道喜歡的事情,就要儘可能把握每一次嘗試的機會,在不斷嘗試中我們終會發現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個時候就把我們的應急(短期)戰略轉化爲周密(長期)戰略。一言以蔽之,要設置可行的人生目標,因爲它在引領我們的人生走向。至於如何設置人生目標制定戰略,作者對比激勵措施和動因理論指出制定戰略要綜合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要明白基礎因素決定生存問題,動力因素決定成就感,這兩者缺一不可。所謂基礎因素包括薪酬、地位、環境、福利,在戰略初期基礎因素主導我們的選擇,而動力因素則包括挑戰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成長,是更高層次的滿足,也是我們戰略追求的終極目標。

我們也需要注意所有的戰略都遵循過程管理原則。我們要實現人生目標,必須明白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參加一次課程、努力學習一段時間就就能達成,它需要我們持續管理追尋過程,直至實現目標。這看起來很難,但當你下定決心做出選擇時似乎也沒有想象的那麼難。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某大熱電視劇女主在結尾時說“我們的人生基於我們的選擇,未來是什麼樣從我們選擇時已經定下了”。

在追尋幸福,找到自己愛的人上,他建議我們使用好錢和壞錢理論。儘早投資我們與家人、朋友和孩子的關係,事業對於個人來說很重要,但抽離工作我們還需要幸福生活,這看起來有點貪心,但如果我們儘早意識並做出努力,我們值得擁有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生活。

對於婚姻,他說:“通向婚姻的道路是找到你想讓她幸福的那個人,她的幸福值得你付出”。大致我們總是在某個年齡感覺到有必要完成婚姻這件大事,所以選擇與某個人共度一生,我們希望對方能夠愛我們讓我們幸福,可對方也帶着如此希冀走進婚姻,所以在婚姻中理解對方想要的並給予對方是一件非常有美德的事情。爲對方付出並努力讓對方幸福,這是婚姻幸福最重要的意義。

關於孩子,他說“不要將家庭和孩子未來外包給各種機構,多些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孩子成長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父母陪伴,提供資源和機會讓他們在經驗學校學習,這是做父母的責任所在。對於曾經的留守兒童我來說,陪伴的意義不只停留在字裏行間,而是刻在心裏。家庭和家人的缺失,讓我帶着某種遺憾長大,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對家庭相當冷漠,迷失在天南海北,但停下來才發現正因爲缺失所以才忽略。但即使忽略也擋不住內心的渴望,所幸我正視這份渴望,選擇迴歸。我們有太多理由可以選擇忽略家庭,“我們也沒有辦法,要外出賺錢,才能支撐家庭”、“如果我不去工作,這個家就要垮掉”、“我工作也是爲了能夠讓你們過上好日子”,但或許有家人的陪伴纔是最好的日子。

關於培養家庭文化,他說“家庭文化是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價值去想的保證”。我理解家庭文化類似中國的家風,這種東西遺失太久,以至於現在我在這位外國教授的著作再次發現。雖然社會越來越開明包容,各種婚姻家庭形式都被人所接受,但我從小生長人很多的家庭,喜歡家人之間相互支持相互羈絆的感覺,喜歡家庭帶給個人的幸福感。家庭文化對於個人成長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而且對於維繫家庭情感也有重要意義。家庭文化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在組建家庭之初就有意識地於伴侶一起去構建,這對於未來地家庭將會有重要地意義。

最後,作者以完全成本理論和邊緣思維理論討論瞭如何避免走上人生歧途,不要利用邊緣思維做選擇,在涉及原則問題即使一小步也不要鋌而走險,也不要給自己任何藉口退讓一次,必須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當我們確定什麼於我們重要時,我們有責任堅定守護這些東西。

這本書只能告訴我們該如何追求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無法替我們去完成這個追尋的過程。它對於我們的啓示在於確定人生目標,忠於目標,實現目標,這就是衡量人生的全部意義。

今年是我真正意義上的工作元年,雖然在學校裏已經思考過無數次自己的職業和人生使命,但每次思考都無疾而終,所以直到畢業直到工作還沒有思考出所以然。走在夜幕下人來人往的馬路上我腦子裏閃過很多想法,雜亂無章,我不知道你此時此刻的狀態,但我希望曾經有那麼一本書曾給過你一閃而過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