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精選22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範文(精選22篇),歡迎大家分享。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精選22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

在歐美出版界,英國作家福萊特這個名字就是暢銷的象徵!讀了《巨人的隕落》Part1《天地失色》、Part2《巨人之戰》、Part3《世界重生》,不由得感激萬分——這是我多年來閱讀的、極爲罕見的、西方作家的一部小說鉅著!正如《TimeOut紐約》所題:“福萊特再次創造了一個既熟悉又美妙的世界,以及一種純粹的閱讀樂趣,讓你根本放不下這本書。帝國衰落,英雄崛起,真愛無敵,你會忍不住和書裏的角色在戰火硝煙中同呼吸、共命運,並希望福萊特的下一本大部頭趕快砸過來。”小說線索多而不復雜,人物多而不累贅,虛構的人物、事件與真實的人物、事件並存,既有個人的愛情故事、成長經歷、爭取權利、參戰等,又有幾個代表性家族的興衰,還詳盡地描寫了俄國十月革命過程,戰後歐洲衰落、美國趁機崛起,舊貴族的衰落、男女平等觀念樹立等重大歷史的演變。整個小說寫得波瀾壯闊,震撼讀者。

  一、寫作方法方式獨樹一幟。

福萊特用記載歷史的經典手法——“編年體”的手法來寫《巨人的隕落》,即小說的每個章節均以時間爲標題,如“第一章1911年6月22日”,這種精確到月,甚至精確到日的寫作方式,需要作者具有極大的寫作耐心和非凡的執着。因爲,寫到月份,甚至日子,第一個要覈實的就是當時的天氣,當時的居民生活狀態,當時的社會狀態,來不得半點虛假!

  二、小說中的歷史故事均請歷史學家一一覈對。

福萊特公開宣稱:他的小說出版之前,都會請歷史學家審讀書稿,決不允許出現任何史實錯誤——能夠達到這種忠於史實境界的小說,你認爲還只是小說嗎?讀畢《巨人的隕落》,我深切感覺到這不是小說,是歷史的演義,是把歷史故事用小說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歷史再現!可以說《巨人的隕落》是20世紀之初歐洲社會的百科全書!

三、Part1《天地失色》、Part2《巨人之戰》、Part3《世界重生》給我帶來最多的就是閱讀之後的快樂感。

《巨人的隕落》這本鉅著,既描繪了一戰時期歐洲相關國家、全體民衆(包括上層人羣、下層人羣等三教九流)對待戰爭的態度、思想和行動;又以實戰的筆法描繪了戰場交戰雙方的攻防態勢、作戰情形、士兵和軍官等形形色色的情感狀態;還以細膩又流暢的章節真實再現了20世紀初歐美國家各個階層民衆的生活、愛情和人生觀;同時,其寫作水平達到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敘述水平,既生動又忠實地記錄了歐美幾個國家的社會、國家政權等重大歷史的變遷過程,又細膩地記敘了上層人羣和下層人羣的愛情經歷和生離死別的種種人生際遇……福萊特無論寫大場面,還是小細節,都能輕巧而又幽默地駕馭紛繁複雜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毫不費力。比如,自1848年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之後,西歐大多國家都爆發了工人運動,Part1《天地失色》就以英國國王慰問遭遇礦難的礦工家屬作爲開篇第一個宏大的場面,作者對這個大場面的描寫線條清晰而不累贅、敘事清楚而不混亂。最令我感到美妙和快樂的是該書給我帶來了“一種純粹的閱讀樂趣,讓你根本放不下這本書。”

  四、書中無論寫什麼階層的人物,都會令人以急不可耐的心情一氣呵成地讀下去。

小說虛構了許多栩栩如生人物,比如有英國的菲茲伯爵和茉黛兄妹、艾瑟爾和比利姐弟,有美國白宮的青年幕僚格斯和獨眼無政府主義記者羅莎,有來自德國又深愛茉黛的沃爾特和他的同性戀兄弟羅伯特,還有俄國的格雷戈裏和列夫兄弟。他們的故事既有不同國家和不同階層的青年人面對愛情,面對參戰的激情和熱血,也有貴族人物面對自身權威被挑戰,舊有觀念無奈地逝去和悲傷,還有那些尋找爲之奮鬥終身的事業過程中的逐漸覺醒和理想信念的堅定者。

幾乎書中描寫的所有人物,我都喜歡:比如煤礦工人代理人戴同盟的兒子比利,跟中國解放前的兒童沒什麼區別,比利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就下到礦井謀生,小說從比利的生理、心理和對聖經的信念等主要方面進行描述,尤其是比利第一次下礦井時被工頭陷害遇險的種種情形,以及比利堅強的信念和早熟的思想,屢遇險境都讓他化險爲夷……這種生動的描寫,讓我覺得比利的兒童生活就是舊中國兒童的生活,可是,堅強的比利自己卻不覺得艱辛!我在同情比利等下層人物的同時,卻又感到閱讀之後那種精神上的、不可名狀的愉悅!再比如:戴同盟的女兒、比利的姐姐艾瑟爾,被選中作爲英國伯爵菲茨的女管家之後,艾瑟爾辛勤工作,也學會了不少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最後被菲茨引誘懷孕……直到艾瑟爾決定離開菲茨,離開孃家,獨自去倫敦謀生,而且決定把菲茨的私生子生下來,對外宣稱私生子的父親被國家徵兵參加一戰之後就杳無音訊……還例如,隨着越來越多的女性參加工作,女性參政意識愈發強烈,艾瑟爾與菲茨的妹妹茉黛雖然身處不同階級,卻始終在爲女性爭取選舉權等等,這些凡人的經歷儘管心酸而又悲慘,但我讀了之後,除了心生憐憫,卻有閱讀後的那種油然而生的閱讀愉悅感!我認爲這與福萊特的寫作手法關係很大,他能夠把悲慘的經歷,用一種平凡人都必須經歷的方式和筆觸寫出來,讓我覺得平凡的人,不經歷艱難挫折,就很難獲得成功,而所謂的種種人生磨難,也許就是上帝對你成功之前的各種磨礪和考驗吧?!這也屬於人生難得的、卻又必須經歷的一種特別的挫折教育吧。

還有,對菲茨的妹妹茉黛與德國外交官沃爾特跨國愛情經歷的描寫:茉黛與沃爾特偷偷地領取結婚證,又偷偷地結婚,婚後又由於一戰而讓這對情侶分離達兩年之久,而茉黛與沃爾特那種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以及茉黛、沃爾特各自經歷非常人的慾望考驗,等等描述,都讓人牽腸掛肚,既唏噓不已,又皆大歡喜,最終讓讀者看見愛情的結果。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本書對愛情、情慾的描寫,讓讀者恍如身臨其境,情不自禁。

令我興奮的另一個閱讀點是:書中有對列寧流浪外國如何回到俄羅斯,以及如何組織工人階級進行革命的比較忠於史實的記敘!!!還有,小說對美國總統威爾遜與其幕僚格斯的幾個場合的描寫,尤其是關於美國是否參與一戰的討論,作者對這段歷史的演繹,也讓我大開眼界,大飽眼福!在此,我不再揭祕了,如果你讀了本書,你一定對列寧的革命經歷有個全新的瞭解哦,也對美國在一戰時的角色有個全新的認識,呵呵!

  五、小說揭示了不同類型巨人的隕落與崛起。

我讀了這本書,深深感受到:戰爭是國家之間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因爲,戰爭不僅能改變每一個人的命運,更能改變國家的命運。小說的總名字叫《巨人的隕落》,我認爲:一是,有隕落,就有崛起;二是,既有國家的隕落與崛起,也有階級的隕落與崛起,還有家族的隕落與崛起……甚至有舊的觀念和情感的隕落和新的思維和愛情的崛起……

從思想觀念來看,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共產主義不僅在俄國,而且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傳播,成了新的國家制度多種可能的選擇。此外,傳統歐洲貴族因漸漸失去土地而衰敗,貴族們那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奢靡生活漸行漸遠,平等、自由的觀念取而代之。正如小說在最後一幕所描述的,艾瑟爾與菲茲在樓梯間狹路相逢的那一刻,卻不再像過去在莊園,身爲女僕的艾瑟爾向伯爵習慣性地低頭讓路,而是艾瑟爾向前邁進一步,伯爵菲茨則是無奈地站到一旁,爲艾瑟兒讓路!這不僅僅是兩人愛情的終結,更是兩個階級之間的妥協,甚至是顛倒過來。而在政治權利上,女性通過鬥爭逐漸掙得更多的權利,比如,1918年,英國規定滿30週歲的女性擁有選舉權……

小說三個部分的小標題精準地總結了《巨人的隕落》,從天地失色,到巨人之戰,再到世界重生。新的世界屬於順應潮流的弄潮兒,屬於不屈不撓鬥爭的無產階級階級,屬於不甘屈辱的新女性,屬於熱愛和平、自由、平等、友愛的人民。

更有意思的是:從本書對美國崛起的描寫,讓我看到了我們國家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你想了解20世紀之初的歐洲國家和社會嗎?你想了解那個時期這些國家政權的變遷歷史嗎?你想了解一戰的真實背景和戰場上硝煙瀰漫的味道嗎?你想了解當時歐美國家的外交趣事嗎?你還想了解當時歐美各階層人們的真實生活和情愛狀況嗎……Part1《天地失色》、Part2《巨人之戰》、Part3《世界重生》爲你一一解答,強烈建議親們閱讀《巨人的隕落》。呵呵,我個人認爲:福萊特是英國現代的莎士比亞!《巨人的隕落》不愧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紀實主義的寫作典範!我在閱讀的時候,能感覺到從書的字裏行間撲面而來的形形色色人物的氣息……真是一本好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呀!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2

書的開頭便具有一絲諷刺的意味,在英王喬治五世登上王位的時候,一個年僅13歲的男孩比利卻要冒着生命危險下煤礦採煤。我對兩位人物頗有興趣:菲茨和格斯。

菲茨作爲一名貴族,一直享有奢侈的生活,自詡爲一名優秀的英倫紳士,擁有極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認爲自己生來就是要讓他人聽命於自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說到底,他是一個對生活很懦弱的人,他沒有勇氣去對生活做出改變,也不想因此讓自己失去自己原有優越的一切。在維護自己利益的時候甚至用極其卑劣的手段替自己的政黨做辯護,其辯詞之低劣,甚至讓我反胃。不過正是如此,我對人格中隱藏的貪婪與狡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瞧,這便是當時時代的陰暗所在。格斯這個人,我承認,十分複雜。他的城府並不深不可測,但性格卻十分複雜。他在勇敢承擔對國家的責任的同時又在愛情的戰場是怯弱,一方面在極力鼓吹和平,另一方面又極度渴望戰爭的勝利。這纔是真正的人性啊,複雜而又多變。

最讓我稱讚的是他冷靜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對於戰爭理性的分析,對俄國政黨變更的預測,這也是一種大智慧,我們需要的一種智慧。格斯所代表的便是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屬於新人的時代。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3

我最初看到“巨人的隕落”這個書名,以爲講的是某個偉人的故事,之後看了簡介,發現寫的是以一戰爲背景,六個家庭的故事。這樣我就有疑問了:“巨人”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帶着這個疑問,我開始看這本書。然而我完全被書中鮮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吸引。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爾。

小說開頭是講的13歲的英國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礦井被欺負的故事,一般小說寫的第一個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讀者也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個人物身上,有帶入感,我也是這樣。看到跟我兒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樣掙錢補貼家用,而且是那麼危險的工作,心就不覺揪起來。當看到第二次出現的16歲的比利沉着冷靜的處理了一次礦難,救了一百多名礦工,我頓時有種“吾家有子初長成”的欣慰。之後比利跟隨父親組織工會運動、罷工,但以失敗告終;之後參軍,親歷一戰,在俄國戰場用密信泄露“軍事信息”被發現,判刑十年;事件被報紙媒體曝光,成了風雲人物,減刑爲一年,出獄後成功當選爲工黨議員。

艾瑟爾是比利的姐姐,在一個英國貴族家做僕人。一次英國國王到訪,艾瑟爾抓住機會,安排得體,成功升爲管家。之後因爲未婚懷孕不得不離開,到了倫敦做縫紉女工,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了報社的主管,根據弟弟比利在俄國的信息發表了聞名全國的文章,最後也當選爲工黨議員。姐弟倆的故事都是逆襲成功的典範啊。

讀完書回過頭來思索“巨人”指什麼這個疑問,發現應該是指“帝國”或者“帝國主義”。《巨人的隕落》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戰摧毀了俄、德、奧匈、土耳其奧斯曼四大帝國,削弱了英法意三國,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一些國家的民主、工人運動,婦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英國和德國的關係。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英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後來成爲德國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統轄德軍與英國開戰。要不是因爲有這麼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於受到國人非議,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傳姓氏。所幸的是,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最初,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間有着複雜的聯姻關係,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麼英國式。於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民意,結果在戰爭進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發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英國王室將以“溫莎”作爲家庭的新姓氏,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國式”的頭銜。溫莎從此作爲英國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

聯想到今年轟動一時的英國脫離歐盟事件,歐洲也是這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書,讓我這個從不喜歡戰爭歷史、不喜歡政治的人也對這些感興趣起來。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4

在這個假期中抽空把肯·福萊特的兩本書《巨人的隕落》以及《聖殿春秋》看完了,就我個人的閱讀感受而言我會更喜歡《巨人的隕落》一點。因爲它讓我感覺更真實、更震撼一些。

我親眼目睹,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的生長。

本書虛實結合的敘事手法和精彩的人物線索我覺得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讀完整本書下來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恢弘大氣,猶如一部史詩。本書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爲背景的,其中大量的情節都是歷史的真實事件,但在這些史實中間穿插着精彩的虛構人物情節線索,並且結合的天亦無縫,有一種很真實的感覺存在其中。

人物的塑造,人物之間的情感刻畫的很是細緻。五條故事線的敘事,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信仰的衝突,但在着其中產生的親情,愛情,友情的不同情感,會讓人不自覺地深入其中。每一個人物所表現的都淋漓盡致。

整本書的節奏,情節推進的還是比較快的,以至於最後一部分的內容快的有點讓人齣戲。不過並不影響整體的感受。有人墮落,必將有人崛起,爲着貴族的利益,或者爲着工人階級,又或者爲着女性權利的平等。戰爭所改變的是否又會是一個自由民主的未來嗎?那是一種完全、極致的生命之美。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5

終於得空來寫書評。天吶我哪有資格來評論這本書,每一章節 每一個人物 細節的描寫都讓我驚歎於作者的縝密。

我最害怕的是我被一家之言矇蔽了眼睛。我在教科書裏遇見的列寧沒有狂躁,丘吉爾沒有這麼殘忍好戰,托洛茨基也沒有如此軟弱。當然作者寫出來的也只是他們的一面,他們依然偉大,只是也和常人一樣存在些微瑕疵。我只是個普通人,但在某些事上我卻會對自己十分苛刻,那份執着更多情況下是在毀滅自己,不管是精神 心態 或者是健康。我不允許自己的失敗弱小無力,我想成爲一個完人,可是哪裏有完人?

我依然有討厭的人物。奧爾加的傻 菲茨的傲 列夫的無良都讓我恨的牙癢癢,領導者的無能與自私帶來了數以百萬千萬計的生命陪葬更讓我唏噓不已。我慶幸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度,感恩生活的美好。

看了這部書裏的愛情,我對這件事情更加的謹慎了。我羨慕茉黛和沃爾特,但卻一次次的爲他們間的感情感到擔憂,會不會輸給旁觀者的態度?會不會輸給柴米油鹽?他們一起經歷了戰爭的隔絕所以每一天都在感謝心上人在身邊,可是這種由失去造就的珍惜始終讓我覺得有些唏噓。我更喜歡格斯和羅瓦,他們之間的惺惺相惜倒是讓我覺得多了份真實以及美好。

小人物的崛起讓我讀的酣暢淋漓!爽快!耶穌比利說我們不靠出身,我們要看的是清醒的頭腦,未來是我們的!OK我會好好努力的。我會去努力學習比利的堅韌,格里的隱忍,艾瑟爾的自強,茉黛的獨立,米德里爾德的大膽,諸多諸多。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朝着內心的理想努力奮鬥吧。艾瑟爾花了七年才重新走進議院,我的時間還長。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6

意猶未盡。想要續集,又覺得畫蛇添足。其實就算到了二戰,事情也大致相同。戰爭從來都不是一方挑起的,政治的複雜性和衝動程度都超出我們的想象。整個故事龐大又細緻入微,鉅變下的個體,因爲性格和時勢走出了一條條不同的道路,最後繪成一幅歷史地圖。但是……是因爲我看書時間拖太長了嗎?列夫和奧爾加的結局,茉黛和沃爾特的結局,都讓人感覺是戛然而止。人物太多,支線繁雜,作者前面都遊刃有餘。後面卻感覺有些倉促了。雖然中後期茉黛身上那種天生貴族氣讓人覺得她多少侷限了,但她和沃爾特的勇敢、無畏、開放和包容卻是書裏任何一個角色都不及的。只是最後,工人統治了世界開始執政,貴族落沒變成平民。而有些貴族依然樂在其中。

世界會變好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我們在活着時進行改變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在各個方面。和平、民主、女權、教育、工人權利……書中連帶着討論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並且給了我許多新的視角。對於一戰,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概念。能夠讀書真好啊,課本外的世界,或許並不客觀,但一定是個補充。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7

看完此書,的確有一種震撼之感。讀起來暢快淋漓,1000多頁的書,絲毫不會有睏倦感,反而期望一氣呵成。

在英國,一戰之前,礦工給貴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卻拿到很少的報酬。礦難中遇難的礦工家屬也得不到賠償。英俊瀟灑又亂性的貴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導致女管家懷孕。他爲了維護自己的榮譽,用錢解決了這件事,最後女管家被掃地出門。

在德國,同樣英俊的貴族男子愛上了英國貴族女子茉黛。由於戰爭即將爆發,不得不祕密娶了茉黛而無法聲張,因爲擔心娶了敵國女子會有叛國罪。

在俄國,失去父母的格雷戈裏和列夫兄弟,一個敦厚善良,一個狡詐自私。同樣,因爲戰爭,一個參加了俄國布爾什維克,一個偷渡到美國娶了美國大哼的女兒。最後機緣巧合,兄弟倆在戰場上見面了。

在美國,美國總統威爾遜正在暗中策劃着整個戰爭走勢。他運籌帷幄,使用各種辦法去遊說選民最終獲得連任。當然,美國借錢給這些參與戰爭的國家,使得他們又發了一筆戰爭財。

整部書中出現了丘吉爾、威爾遜、斯大林、列寧的名字,讓我不知道這個是小說還是真實的歷史場景,分不出來,一切感覺很真實。

每個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鮮明,整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礦工比利、布爾什維克格雷戈裏、英國女伯爵茉黛、美國總統助理格斯他們對他們所選擇愛情的忠貞。也可以看到英國貴族菲茨、俄國工人列夫的亂情亂性。

對於第一次大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從歷史書上或許只能看到一些精煉的記載。而在這部小說中卻讓我們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實而豐滿了一些。

亂世出英雄,被英國菲茨伯爵拋棄的女管家最後成了英國自由黨的領導人。爲英國礦工遇難而打抱不平的礦工比利,最後成爲了一名優秀的戰士。在俄國從小受苦的格雷戈裏因爲戰爭加入了布爾什維克,追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從而成爲了一名領導者。

戰爭也讓一部分人地位和榮譽大不如前,英國女伯爵茉黛嫁給了德國貴族後,德國貴族的沒落,使得這個從小衣來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總會上班賺錢補貼家用。英國貴族的地位,也因爲自由黨的興起而逐漸落魄。

俄國沙皇倒臺後,沙皇的繼承人,也被俄國人民打死了。……

各種故事、各種人物交織在一起,從中你可以看到任何的真善美、任何的假惡醜還有任何的對社會的無奈與對社會的奮力抗爭。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8

讀完書,總有寫點什麼的習慣。關於這本小說,我想區別於其他讀者的角度,講講四個愛情故事和一個人。故事的主人公分別是菲茨與艾瑟爾、格斯與羅莎、卡捷琳娜與格雷戈裏、沃爾特與茉黛,而那個人是美國總統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

在此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對這本書做一個宏觀的評價,它不是神作,部分讀者過譽了,甚至,也達不到書籍推介腰封上的自譽全球讀者平均三個通宵讀完的迷人感,這反而讓人有所失望。但它仍然是一本好書,一本講述歷史,將整個波瀾壯闊的世界歷史,毫無違和感的融入某些國家,某些社會,某些階層,某些小人物身上。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有意與無意間推動着歷史進程。

此外,我甚至也覺得有必要說說經濟學和歷史的關聯。今天在聽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講的時候,裏面提到現代經濟學派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奧地利學派所堅持的基本經濟假設真正能夠思考和行動的只有人類個體,國家也好,集體也罷,組織本身是不具備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的。所以當我們說某個組織有所行動的時候,具體得落實到某個人,或者某些人身上,纔有意義。否則,孤立的分析國家和組織的行爲,而不對行爲的具體策劃者與執行者進行分析,這肯定是有偏差的,有時甚至會非常大。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觀察歷史,是一種難得的體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資本論》中我認爲非常正確的一個論斷,遺憾的是,對經濟學有着深刻理解與洞察的歷史學家就像國家瀕危動物,大部分歷史學家是缺乏較爲深厚的經濟學修養的。

回到本書,《巨人的隕落》正是通過非常微觀的個體,以及這些個體矛盾的,甚至有些幼稚的思想,折射出人類歷史,或者說世界歷史的偶然與荒誕。比如沃爾特既會思考德國與世界的命運,又會權衡他和茉黛的關係,他極力阻止戰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戰爭將他和茉黛分開。這是《巨人的隕落》最難爲可貴的歷史觀。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9

書的名氣很大,1168頁的篇幅,卻號稱着平均每位讀者耗時三個通宵讀完,可以想象到讀者對這本書的喜愛。而作者肯·福萊特更是一個在老外眼中可以和金庸在國人眼中地位比肩的人。

《巨人的隕落》是本很不錯的歷史小說,通常的歷史類讀物總是擺脫不了枯燥、乏味。過於嚴謹會使小說失去可讀性,無法吸引讀者;而如果當成野史來寫又總是存在着不夠嚴謹,誤導讀者的嫌疑,但是肯·福萊特不愧是頂級的暢銷作家,能夠在小說不失趣味的情況下保障小說背後歷史的真實性。

作者採用歷史鉅變下個人和家族命運改變這一經典手法,展現了一副一戰、二戰(第二部)波瀾壯闊的畫卷,書中人物繁多,幾個主角設定具有比較強的代表性,如英國德哥的老牌貴族,俄國的底層人民,美國的暴發戶,這些典型形象折射出那個時代各自國家的命運。

正如廣告宣傳的那樣,全書最大的賣點在於歷史事件的真實、確鑿,除了虛構的主角,很多真實的歷史人物也有出場並和虛構的人物產生互動,而且作者在後記中提到,這些互動中真實歷史人物的言論都是有憑有據,絕非杜撰,這就使得本書更可作爲了解那段歷史的窗口。高度尊重歷史,絕不戲說誤導後世,這是國內作品最爲缺乏的精神。

同時本書對於時代背景的還原也是鉅細無遺,絲絲入扣,讀來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個人感覺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第一部還有點生硬,人物形象較爲單薄,第二部更爲成熟和流暢,人物形象也更加豐滿。

戰爭是明線,而民主的實現則是貫穿全書的暗線。作者在書中對於民主意義,通過不同國家,不同人物的故事做了深度探討。讀完全書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英美式的漸進的民主是持讚揚態度的。

小說中的一大亮點在於,作者不但處理好了虛與實的關係,而且做到了宏觀世界和微觀個體“大”與“小”的關係。通常的小說一旦涉及了歷史的宏大背景,小說中對人物的情感把控和細節的描寫就不再細膩,甚至說會逐漸忽略個體的情感,而無論是威爾士的礦工少年,窮困潦倒的俄國兄弟,出身顯貴、爲愛敢於放手、敢於放下身段的茉黛,做過僕人、當過小三、終而事業愛情雙豐收的艾瑟兒,身世悽慘、受盡欺凌、緊緊抓住救命稻草、終而獲得幸福的卡捷琳娜……,每一個都有血有肉。肯·福萊特卻做到了兩者兼顧。

而讀完小說後,再細想小說爲何以“巨人的隕落”爲名,那“巨人”究竟是什麼?其實巨人的隕落,含義就是貴族階級的衰落,民主的實現和普通階層的崛起。當然巨人也是那些在反抗世界、追求平等的平民英雄,或許小說中不只是有巨人的隕落,還有巨人的崛起。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0

從小我對歷史便沒有太多興趣,感覺這些歷史事件似乎離我很遙遠。這本書卻讓我對一戰二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實的歷史事件隨着小說中五個家族人物的愛恨情仇而展開。

小說裏的五個家族分別分佈在“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因此作者着重描繪了這些國家之間的戰爭糾紛。印象深刻的“索姆河戰役”中德國在英軍炮火轟炸下艱難的戰壕生活;正式戰爭開始前英德兩國士兵們越過無人區,在平安夜裏互相問候,交換禮物;英國指揮官愚蠢無能直接把十幾歲的年輕小兵推到戰場的無人區,列隊站立成爲德國槍口下的炮灰。

主角之一是俄國的工人階級,當時沙皇的統治下民不聊生,人人爲了一個麪包可以犧牲很多東西,極境下最底層的革命者奮力崛起推翻沙皇,那一刻我似乎親生經歷了這熱血沸騰的年代。

還有兩位女性,一位時英國貴族女爵,一位是平凡的人家的女孩,她們聯手爲爭取女性權利而奔走:支持婦女參政,爭取婦女投票權。書中的一個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在推動歷史進程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厚厚的三大本書,看起來卻一氣呵成。

“我親眼目睹,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

在書中可以看到人們不斷的追求美好、幸福、和平、平等,以及對現實社會的奮力抗爭。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1

《巨人的隕落》是一部有三冊六十多萬字的長篇歷史小說了,讀完我最大的收穫是讓我通過這部小說了解了一些爲什麼今天的世界是這個樣子,是如何發展而來的。歷史是漸進發展進化的,和基因遺傳類似,基因突變會有大的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歷史上也算是一次大的基因突變吧,影響了後世的發展和世界的版圖。

本書寫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世界史,主角是西方世界各國各個階層的代表任務,有英國的保守貴族階級、工人階級、積極爭取女權的工人階級和貴族階級女性,有德國的貴族階級、外交官、軍人的代表;有俄國的貴族階級、農奴轉化的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者的代表;有美國的外交官、移民代表,通過政治、軍事、愛情、經濟工業發展,世界的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各個階層的突破和堅守、善和惡的交織,用歷史學者的客觀、理智的筆調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了一個時代縱橫交錯、錯綜複雜的歷史畫卷。

故事並不複雜,以一個英國工人階級家庭出發,以童工礦工的視角爲起點描繪工人的工作環境、當時的社會環境,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下,蒸汽機的發明讓煤礦業成爲最熱門的行業,工人階級組建了工會,工會會爲工人爭取權益,但是資產階級並不真心關心工人權益,英國貴族們雖然以紳士淑女進行自我標榜,認爲打罵男僕女僕是不文明的行爲,不屑爲之並看不慣出身俄國的貴族辱罵僕人,但依然會把歧視不尊重下層階級的行爲做的理所當然。俄國的封建貴族階級對待農民殘暴,觸犯一點貴族階級的利益就被絞死,最終在一站前後被顛覆,奪取政權的俄國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以牙還牙也以同樣的手段對付了沙皇俄國的王公貴族,血洗了整個王族。

德國和美國的貴族、外交官、軍人交叉在這段歷史中,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個人是渺小的存在,被時代裹挾而生,整個人生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愛好和平不想打仗依然要上戰場,士兵們不知道爲何而戰卻要流血犧牲。

在這個故事中,美國依然是充滿希望的新大陸,俄國農民階級轉化爲工人階級一心希望能去美國,尋找自己嚮往的生活。

這些人物生活環境、人生經歷不同,性格各有特點,唯一的共性就是都有勇敢的品質,都有自己的堅持併爲之勇敢奮鬥,都是勇敢者,勇敢去追求信仰,勇敢去追求愛情,勇敢去突破自身的侷限追求更好的自我和推動社會、時代的進步,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共同推動時代的發展,讓世界逐漸發展進化爲今天的樣子。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2

讀完《巨人的隕落》一段時間後,想着,還是寫點什麼吧,否則,用不了多久,這本書的影響就會消失殆盡。

“世界是屬於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屬於我的”這本書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階層來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面貌,讀來,似有些許無奈。

  一、關於社會階層的認知。

有時,非常不願意承認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但是,越來越感覺到原生家庭在每個人身上的烙印。茉黛,貴族出身,思想叛逆,與貴族的理念相悖,爲女性權益積極奮鬥,屬於思想開放、追求獨立的新一代貴族女性的代表。艾瑟爾,工會領導人出身,在革命統一戰線時,彼此的知己和好朋友,而當意見發生分歧時,就暴露出無法調節的矛盾和階層侷限性。茉黛已經習慣了發號施令和唯我獨尊,或許,從內心深處,艾瑟爾也不過一直是她的管家和隨從,是應該聽命於她的。而真正可以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依賴的,還是在同一背景下生長起來的同一階層。

  二、關於年輕人的價值取向。

改變其文化,統治其思想是最好的革命手段,在一戰期間,包括很多年輕的貴族,又對戰爭有多少了解,有誰去思考過戰爭是否正義,戰爭的原因及目的,只是在軍國主義的鼓吹下,以作爲一名戰士而榮耀,年輕不當兵似乎就是做了什麼讓人恥辱的事情,正是因爲媒體的鼓吹,讓太多懵懂無知的青年踏入了一條不歸路。最震撼的一個鏡頭就是一個美國士兵的死亡,而他死亡之後的五分鐘隨即發出停戰命令,拿他的犧牲價值何在?而在和平的當代,依然是浮躁的價值觀作祟,人們一切向錢看齊的時候,又有多少清醒之人可以執着的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呢?

  三、關於自我成長

書中有幾個女性形象非常明顯:茉黛,艾瑟爾,羅莎,奧爾加。奧爾加是一個富商的女兒,從小在父母親的嚴格保護下成長,或許不懂什麼叫人生疾苦,她所面臨的最大的困境或許也不過是偶爾嚴厲的父親,但,很失敗的是,她的不學無術,因爲不學無術所以顯得異常的愚蠢。羅莎,一位獨眼美女,當智慧的光芒散發時,一切身體的缺陷都悄悄消失不見。無論如何變革,獨立的智慧從來都是奪人心魄的美麗,既如此,又如何可以不成長?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3

挺好的一本書,以普通百姓的視角來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來龍去脈,世界主要國家以後的政治制度形成緣由,以及戰後世界秩序形成的前因後果。這本書不應該算是部僞歷史書,而是本關於一戰歷史的生動詮釋。

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章《天地失色》交待了戰前各國的基本情況,各國國內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及各社會階層的生存狀態,各國之間的矛盾等。簡單點講,就是交待本書的背景吧,肯福萊特虛構五個主要參戰國家中的各一個代表家庭。第二部分《巨人之戰》則將小說與歷史史實進行融合,將虛構的人物安插入真實歷史事件,令人有一種親身經歷的體驗。第三部分《世界重生》則更關注史實,儘可能以中立的立場不偏不倚的講述戰後各國政治制度形成原緣。

總體來說還是挺不錯的,肯福萊特擅長構建懸念,但本書中的懸念不多,然而以市井百姓喜怒哀樂、油鹽醬醋、雞毛蒜皮來寫波瀾壯闊的一戰,竟更加生動、豐滿。也許一部偉大的作品就應該是這樣。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4

如此鴻篇鉅製對於第一次寫書評的人還真是很難駕馭,但既然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就要邁出第一步。

小說描寫了一戰時期,以英國、德國、俄國、美國的幾個代表家族爲主線,通過幾大家族的興衰更迭,愛恨糾葛的描寫展現了一戰的歷史畫卷。戰爭的殘酷,家族的興衰,時代的變革。書裏保守貴族腐朽的思想,固步自封導致了最終的沒落;新興無產階級在社會磨練中練就的洞察力及果敢的意志力時期在戰爭的洗禮中崛起;具有進步思想的年輕貴族既想改變腐朽的現狀,又囿於身份的束縛的無奈。

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從不同主角角度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主角們在戰場上的表現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體現,國家對待戰爭的態度能夠反應出歷史走向的必然性。俄國的腐朽已經深入骨髓,急需一次徹底的變革,舊貴族草菅人命,以格雷戈裏爲代表的無產階級在戰爭中迅速成長,當格雷戈裏在戰場上殺死了指揮官標誌無產階級衝破階級的束縛。以菲茨爲代表的保守資產階級貴族自命出身高貴,自私好面子又缺乏擔當,當社會變革威脅到他的利益蛋糕不惜煽動戰爭。

最愛茉黛沃爾特這對,愛情堅持了整個一戰,希望他們能一直走下去。愛情戰勝了戰爭,戰勝了分離,戰勝了一切阻礙,希望不要輸給柴米油鹽,浪漫主義。

第二部走起。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5

《巨人的隕落》是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爲背景的宏大史詩,作者分鏡頭敘述,彷彿身臨其境地穿越了一百多年前的戰爭場面。在世界大戰的硝煙中,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威爾士的礦工少年、剛失戀的美國法律系大學生、窮困潦倒的俄國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蘭伯爵,以及癡情的德國特工……

小說主要以英德俄美法等大國利益爲經,以五大家族的命運爲緯,以不同人物的視角反映出1911年6月到1924年1月那段雲詭波譎的歷史:英國工黨崛起、俄國十月革命、薩拉熱窩事件,東線戰場,索姆河戰役,美軍參戰,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沙俄的覆滅與蘇聯的誕生等歷史事件。

肯·福萊特通過五個不同家庭的輪流切換,讓我們看到每一個人的破繭成蝶,動盪的社會背景下每個人的人生都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這並非易事,但最終會如願以償。”

比利覺得,如果人人都過一種敬畏上帝的生活,整個世界,尤其是阿伯羅溫的礦井這裏會變得更好。

生活太艱難,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每一天都是可以期待的日子。一個人終會遇到另一個人,一個新世界終會帶走舊世界。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6

《巨人的隕落》按照時間順序,五條敘述線(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國家)交叉推進。

在一戰的歷史背景下,講述虛擬的小人物故事,同時穿插22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傳統接地氣,卻十分惹人喜愛,根本放不下手,再次印證內容爲王。

其實在閱讀的很多時刻,讀者是可以預想到接下來的情節。比如俄國的農民格雷戈裏本已經攢好錢買好票,馬上可以去美國之時,他的弟弟晚上出去搞事情,你就知道要完蛋,格雷戈裏肯定走不成。

殺人的弟弟在碼頭等着哥哥,你就知道壞了,弟弟也許代替了哥哥去美國。雖然一一應驗,卻仍無礙興致勃勃地讀下去,就是本書的魅力。

福萊特講故事本領驚人,多線敘述緊湊而全面,文字不出奇卻非常不凡。極其贊同有的人評價他是“肚子裏裝滿真材實料但絕不以此刁難讀者尋找存在感的好作家。”

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沒有堆積如山的資料,絕不可能對一戰中各個國家的推進如此地信手拈來。同時,又難得地毫不做作,寫出來的東西深入淺出,老少皆宜。我想作者必然是對自己非常嚴苛的人。

他的小說在出版前,都會請歷史學家審讀書稿,絕不出現任何史實錯誤。

所以書中關於真實人物的正面側面細節,我想都會是他本人的真實外現。比如,英王喬治五世的描寫。

衆所周知,喬治五世痛恨自由主義者。君主通常是保守派,但某些事件激化了這位國王的反感。他是在一場政治危機中登上寶座的。他違背自己的意願,受自由黨的首相H。H。阿斯奎斯的脅迫——此人深受公衆輿論的支持——遏制了上議院的權利。

如果把所有的描述都摘錄出來,我們就會得到一個大概的人物輪廓,而這些都會與史實相符。

這是一位值得仰望的作家。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7

最近在讀英國作家Ken Follett(肯福萊特)的小說《巨人的隕落》,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在一個電臺節目上面,聽到主播介紹這本,深深地被其中的愛情故事所吸引。

書共三個部分,目前只讀了一本多,自己已經深深喜歡上主人公沃爾特和茉黛之間的平等的愛情。在20世紀初那個年代,女性被賦予的是順從,沒有權利可言。但沃爾特和茉黛之間的愛情平等又熱烈,記得很深的一個片段是茉黛問沃爾特,是否認爲妻子應該什麼事情都順從丈夫,他的回答是,當然不。我不明白爲什麼要提服從不服從。兩個成年人彼此相愛,應該能夠一起做決定,不用誰去服從誰。這樣的話簡直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情話了。不說當年,現在這個時代,又有多少像他們這樣平等的愛情呢?

當然這本小說也並不僅僅只有愛情故事感人,能夠在書中感受舊世界的破碎與新世界的誕生。

主人公的愛情可歌可泣,副線的劇情也同樣非常精彩,總之這是一本值得讀的小說,裏面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有時候我在想,愛情,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魔法呢?我不知道。很遺憾。希望以後我們都能夠擁有平等的愛情。兩個平等的靈魂互相尊重,相愛是多麼讓人興奮的事情啊。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8

隨着作者對人物現狀的交代結束,本書也走向了完結,我沒有如封面所“陳述”的那樣三個通宵讀完,前前後後差不多兩週,三十個小時讀完了這本書。

第一:算是填補了腦子裏的一戰史空白,幾個主角戰前努力爭取反戰,到戰場身不由己搏命廝殺,不得不感嘆政治的複雜和戰爭絞肉機的可怕。

第二:這點說來慚愧,可能自從少年時讀過幾本名著便再未碰到這類優秀的書了,沉迷於推理類和實用暢銷書對我實在談不上有多大用。此書讓我最驚喜之處就在於情節的安排上,沃爾特和茉黛的跨國之戀,耶穌的比利和“粗口姐”的坦蕩的愛情,大渣男和弟弟的別樣人生,美國男孩最終求得真愛(我覺得那個求婚很值得借鑑哦),艾瑟爾全書的經歷和末尾史詩級的相遇鏡頭。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都有美好的結局,但放眼大環境下,德國的處境,俄國國內革命的問題,二十年的和平之後等着他們的是更殘酷的現實。

書裏各種安排的人物碰撞讓你知道是在讀小說,而真實細節的語言又讓情景如此逼真,很多一筆帶過的細節描寫讓人佩服不以,有些地方真實跪着看的。

一個故事結束,下一個故事也該開始了,我也要努力寫好自己的人生。(好久沒寫東西了,醜,醜的沒眼看[差勁])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9

用時5天,讀完這部三冊共1200多頁完全可以當作歷史來讀的小說。

小說講述了英、德、美、俄四個國家的5個不同階層的家庭(威爾士的礦工比利與姐姐艾瑟爾、英格蘭的貴族菲茨與茉黛兄妹、俄羅斯底層的孤兒格雷戈裏與列夫兄弟、德國外交情報界的名門之後沃爾特、美國的白宮青年助理格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與跌宕起伏的命運,作者又將真實的歷史人物如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阿斯奎斯、俄國的列寧、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與小說裏的人物相融合,呈現了戰爭的殘酷、下層百姓的艱難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各國的國際關係、英國的女權運動與工黨的崛起、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爆發的始末、德國戰敗後人民的貧窮……小說人物衆多,情節曲折,但有幾個場景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由於無知貴族的指揮失誤,士兵們的無辜犧牲讓人揪心;聖誕節之夜英德兩國的士兵竟然聚在一起聊天,哪怕第二天他們還是你死我活的敵對雙方,戰爭的殘忍與渴望和平對比鮮明;當小鎮居民們在各家門口等待郵差遞交陣亡名單時,那種悲痛與絕望使人感同身受;敵對國的茉黛與沃爾特的愛戀讓人欽佩與祝福。

第一次世界大戰隕落的巨人是帝國,是貴族,崛起的是勇敢者,是每一個與命運抗爭的人,世界是屬於勇敢者的,願世界屬於我們每一個人。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20

幾點想法。

第一,書名巨人的隕落明指在戰後轟然倒地的德奧俄三大帝國,暗喻貴族階層和男權社會衰落。

第二,戰爭的巨大破壞力使得統治者的力量大幅削弱,被槍炮武裝的大量平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話語權,有的獲得了投票權,有的調轉槍口臨陣倒戈。但比槍炮更有力的武器是思想,礦工們第一次走出了家鄉,走出國門,踏上另一片大陸,比利甚至和菲茨一樣橫跨了半個地球。他們把戰場上的見聞通過信件帶回家鄉,把平權思潮傳遞給更多的人。

第三,本書的架構和《冰與火之歌》類似,跟隨比利、菲茨、沃爾特、艾瑟爾、杜瓦、格雷戈裏和列夫幾個主要人物的視角分別敘述,巧妙的使他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第四,人物塑造方面,比利、沃爾特和格雷戈裏有點兒高大全的感覺,作者越是捧,越讓我有一種不真實感。反而菲茨和列夫這倆渣男倒是寫出了人物複雜的性格。期待後兩部裏能寫出冰火裏小惡魔的層次感。第五,還是英國的人物和故事最精彩,筆觸所至無論是風土人情還是政治掌故,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的日常生活都是駕輕就熟。對比下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情節,就沒那麼接地氣兒。最後,說說列夫,我覺得這個人物特別像人類的祖先。首先他四處留種,繁殖能力強。其次,充滿了開拓冒險精神,俄國—威爾士—美國—俄國—加拿大,每到一地總能第一時間適應。你可以說他陰險狡詐,但也許只有這種人才能在嚴苛的環境裏生存下來。

多說一句,在國運上升期的羅馬,西班牙,英國,美國你可能找到無數這樣的人物,可能說正事這些冷酷無情的惡棍攢下了老本兒給他們的不肖子孫去揮霍。希望作者後兩部別把他寫崩啊,能寫成小惡魔就好了。不說了,接着去讀第二部。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21

英國作家肯·福萊特所著的《巨人的隕落》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小說,書分爲三部分:天地失色、巨人之戰、世界重生。全書佈局宏偉,分別記敘了英、法、俄、美、德國中不同階層的衆多人物,是瞭解20世紀初不同國家的社會狀態、風土人情的百科全書。

讀完此書,個人感覺最大的收穫是:歷史書上枯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鮮活了起來。比如在歷史書上記敘的"英國工業革命後,工人階級因工作辛苦、環境惡劣引發大規模的罷工",書中開篇就記述了14歲的威爾士少年第一次下井採礦,他是如何深入地下、如何工作的,礦井裏的軌道、騾羣、採光、通風,甚至他帶來的午飯都有詳細的描述。

還有我不理解的幾個現象在此書中都能找到淵源。比如:貴族認爲女人需要一直受人供養,女人去工作、自給自足掙錢養家反是羞恥的;國外議會中的吵吵嚷嚷以及動不動就舉行的全民公投;還有本是追求平等的一幫布爾什維克們爲何在革命後走上專制之路。書中的英國貴族菲茨與他的俄國公主妻子碧的相處之道就是:丈夫供養妻子,爲其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妻子服從丈夫,爲其生兒育女。而菲茨卻對同爲貴族出身,卻積極參與義診工作的妹妹茉黛不滿,並在茉黛與德國人私定終身後斷絕關係。可見這些自詡爲上等人對女性的價值觀就是:我養着你且你得聽我的。書中還寫到了工黨的建立及女性的參政過程,這是我在此書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艾瑟爾。女僕出身的艾瑟爾在遭受貴族玩弄、家人嫌棄、未婚生子後靠自己的努力步步爲贏,把一手爛牌打出彩來,最終成爲女議員,並在給她傷害的人面前揚眉吐氣,真是活得精彩又勵志的姑娘。

肯·福萊特着實是一位小說大師,全書1168頁讀來不覺一絲冗長,雖然是部小說,但可以作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史來讀。且在小說出版前,肯·福萊特請來歷史學家審讀書稿,絕不容許出現任何史實錯誤。難怪美聯社評價此書:宏大的背景、結構和故事巧妙交織,構成了一部扣人心絃的史詩。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22

《巨人的隕落》一書是英國作家肯福萊特“世紀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說實話買這本書,實在是因爲京東首頁推薦太過頻繁,廣告語太過光芒奪目,什麼“全球讀者平均三個通宵讀完”,什麼“雖然是小說,但是可以當正史來讀”而且常常坐上銷量冠軍的寶座。雖然學舍行其庭老師說盡量不要看暢銷書,但我看了簡介之後覺得此書或許可以一讀,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來幫助瞭解某段歷史,所以一下就買了《巨人的隕落》和《世界的凜冬》兩大部。

讀畢,確實感受到了作爲大作家應有的水平。用筆精煉,結構精妙,描繪了各國五個身份不一的家族在一戰時期各自不同的命運和交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下,深度還原了當時的情境。這是通過描寫小人物家族的興衰來反映歷史,讓我瞭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細節。但是,我覺得前文所述的評價應該還是過譽了。可能是我欣賞水平的問題,對於外國文學,總覺得翻譯過來的文字缺少了一點神韻,總有晦澀感,導致我並沒有哪怕像看國內暢銷小說一樣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也導致我看完《巨人的隕落》之後,講二戰的《世界的凜冬》被我放在牀頭遲遲沒有翻動……

我把這原因歸結爲我看的書太少,尤其是外國文學太少,所以提不起興趣。我本來還想寫一些文字,提煉提煉故事主旨啊,表達一下深邃的歷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發現確實是沒興趣。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