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警告青年的讀後感

警告青年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在20世紀初,長期接受西方思想的陳獨秀深切地感覺到,中國的救亡圖存關鍵在於通過弘揚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思想,來改造國民的劣根性,而這種改造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新文化運動的根本目的,即國民思想文化的啓蒙。

警告青年的讀後感

於是,1915年,陳獨秀創辦了《新青年》雜誌,以此作爲新文化運動的陣地,打出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來推動國民的思想的啓蒙和解放。

《敬告青年》作爲該雜誌的第一篇文章是陳獨秀髮起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對國民的改造,首先應該放在對青年人的思想上,因爲他們纔是歷史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國家和民族的振興重任自然落在了他們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項標準: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貫穿這六項標準的一條紅線是民主與科學。

在這六項標準裏,我想簡單談一下他的第一項和第六項標準的積極意義。“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這條集中反映了陳獨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他認爲人應該具有自主之權,絕無奴隸他人之權利,亦絕無以奴自處之義務,人應該是自由平等的,我們應該打破君權神授這種封建等級觀念,求人權之解放,這是作爲人的基本權力和人格。

陳獨秀深受西方進化論和人權平等說的影響,極力提倡人的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想把中國人徹底從兩千多年的封建禮教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重視人的國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養,以適應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一條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這也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對西方科學和科學精神的狂熱追求。“科學者何?吾人對於事物之概念,綜觀之現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

的確,西方近代社會的興起和發展,根源於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幾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劃時代的變化。陳獨秀目睹中國社會的愚昧、落後,深感中國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的匱乏,使他深刻認識到在中國推崇科學的巨大作用和歷史意義。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陳獨秀的有些思想和認識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持較皙種之所爲,以並世之人,而思想差遲,幾及千載”,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全盤接納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問題和方式絕對化,走向了極端,這不僅不適合中國所特有的國情,而且從現在看,歷史證明這樣做有失偏頗。

“今且日新月異,舉凡一事之興,一物之細,罔不訴之科學法則;凡此無常識之思惟,無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爲科學”,在對待科學的態度上,具有把科學絕對化的傾向。他把“一事之興,一物之細”都歸因於科學,把科學絕對化,過度誇大了科學的作用。

然而,對於科學技術給西方國家乃至人類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認識不足,他不僅將科學視爲一種普遍的方法和觀念,甚至將科學視爲可以與宗教相提並論的信仰,這顯然是有悖於科學精神的。

總而言之,《敬告青年》這篇文章,充分表達了新文化運動時期,以陳獨秀爲首的啓蒙知識分子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主張,他高舉出科學和民主兩面大旗,極力宣傳西方近代文明的優秀成果,這對於後來的“五四”運動發生和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啓蒙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