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晉公子重耳之亡》讀後感想

《晉公子重耳之亡》讀後感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一)

《晉公子重耳之亡》讀後感想

前不久有空重拾起買了很久的《左傳今譯》一書,一是放鬆一下心情,二是學習些新知識。《左傳》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編年體歷史着作,又稱《春秋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着。記載了上至魯隱公(公元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間300年的歷史。《左傳》裏有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的角逐以及各類禮儀規範等等內容,是先秦史學的最高典範。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晉公子重耳之亡》講述了晉公子重耳從出逃、流亡到回國奪取政權的全過程,對其形象刻畫尤爲成功。例如,在流亡中被楚王禮遇,回答楚王“何以報我”的問題時,重耳不以犧牲主權而敢於當面說:“如果得不到大王的幫助,我得以回到晉國,有朝一日晉國與楚國在戰場上相遇,我可以命晉國退兵九十里;但如果得不到您的退兵命令,我只好陪您較量一番了。這一番話今天讀來也幾乎令人震撼。今天得人一助就要回報,甚至需要犧牲立場原則的事真的不少見。重耳有軟弱的一面,如在齊國安於享樂等等,但人物刻畫的生動,給人印象很深。先賢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歷經磨難,纔有擔大任的資格,重耳的經歷說明這一說法有充分的生活根據。

重耳由一個貪圖享樂的貴族公子哥兒,到後來成爲春秋時代一代霸主,幾乎可以說流亡十九年的生活給了他太多的磨練和教訓。當初大禍臨頭時的出逃,是迫不得已而爲之,流亡中的屈辱、困苦、安樂體驗,使他明白了身在宮廷所不能明白的人生真諦,在身心兩個方面得到了陶冶和磨練。人們往往注意的是開頭和結果,從出逃時的災禍,到成爲霸主的榮耀顯赫,讓人感嘆的是命運的多變,這似乎證明了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對立兩端戲劇性的變化,給人命運無常的幻覺,以及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和感慨。然而我們會忽視過程這個巨大的環節。過程是漫長的,實實在在的,局外人可以從旁點評,而過程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歡樂憂傷,惟有當事人自己知道,惟有當事人才有深入骨髓的體驗。旁觀者可以理解,卻沒有體驗。理解和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從我們日常經歷來看,過程是不斷變化的。過程之所以重要就是它決定着、體現了變化。沒有變化的過程,沒有參與者的思考、實踐、失敗、焦慮、挫折,結果就不會有任何價值。就拿從2006年公園開始編制“兩規”來說,就給我一些啓示。

啓示一,結果是在過程中出現的,而不是在過程之外。我們“兩規”經歷了任務書編寫,明確總思路,規劃原則;進行了現場勘查,從客觀角度瞭解公園現狀;開展了從園長到科長訪談,瞭解了管理層對公園現狀的認識和發展的要求……,一步一步的過程決定了我們今天的成果的形成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啓示二,工作中要有一個目標,作爲中層幹部要有盯住目標推進工作的決心和毅力。我們的工作目標往往不是以人的喜好爲依據的,接受了這個任務,就要求我們爲之奮鬥。這個過程充滿變化,但是不能鬆懈,始終保持一種韌勁。

啓示三,工作中要把握最終目標和現實目標的統一。任何遠大目標都要經過一個一個不同階段性目標的來實踐,階段性目標的制定、組織實施是爲最終目標的實現提供準備,階段性成果豐富着最終目標。最終目標規定者階段性目標,不能偏離這個中心。作爲中層幹部要有對最終目標的把握、理解,同樣要有對階段性目標的控制能力。

(二)

看完這本書,讓我想起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歷經磨難,才具有擔當大任的資歷。

從重耳的經歷中,不僅讀到了歷經磨難可以完善一個人,更讀到了在面對無數磨難時,我們還需要忍耐。重耳幾乎走遍了所有的國家,有很多國家都並沒有熱情的款待他,而是“欺負”他。坎坷、折磨、挫折、不幸、苦難、痛苦、狐獨、絕望、屈辱、失敗、恐俱這一切看似不可思議的東西他都因爲忍耐而度過。寫到這,想到了前輩爲我們做的典範。紅軍在長征的時候,爬雪山、過草地、吃野菜、喝雪水,避開了敵人的圍追、堵截,最後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紅軍在艱苦中忍耐,在艱苦中磨練了意志,在艱苦中強化了隊伍,又如孔子,他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他自己爲了恢復周代的禮儀制度,不惜“克己”,力求用自己的行動來實踐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比如韓信,他在微賤之時,能夠忍受淮陰少年的“胯下之辱”。比如公子重耳,在向農夫討食時得到的卻是土塊,能夠收鞭息怒,將土塊當寶物收起。

在奮鬥的過程之中經不起折磨,受不了坎坷,吃不了苦頭,忍不住痛苦,耐不住寂寞,沉溺於安樂,迷戀於幻想,都不可能達到目標,不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忍耐是事業成功的奠基石。能夠吃苦耐勞、忍飢挨餓,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求生存,才能戰勝敵人,壯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