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古拉格羣島讀後感範文

古拉格羣島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拉格羣島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拉格羣島讀後感範文

第一次聽說索爾仁尼琴這個名字是在電影《雲圖》中,審判者對着周迅飾演的星美審訊時說“索爾仁尼琴及其所有著作已被國家統一部所禁止”,一本書居然會在科幻的“未來世界”被“禁”,這不禁讓我對它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但當我在圖書館見到這本書時,我真的被它的容量所嚇到了,恐怕四個一的書目中,它在厚度上絕對是首屈一指——整整20xx多頁,分上中下三冊,放在寢室裏足足佔了半個書架,這部鉅著的內容主要是有關前蘇聯的勞改營制度 ,作者是勞改營制度的親歷者,也調查走訪了大量的人物,他在書的開頭寫道“此書中既無臆造的人物,又無虛構的事件。人與地,都稱其真姓實名。如果用的是姓名縮寫,則系出於私人性質的考慮。如果什麼名稱也沒有用,那只是因爲人的記憶力沒有把姓名保留下來——而所寫的事實都是千真萬確的。”20xx多頁的書中,列舉了很多事件,大量來自於零星的,無從考證的口述和傳聞,不僅如此,他還引用了很多官方的數據和說法(例如《從監獄到教育機構》並與馬克思的思想(例如《哥達綱領批判》)相對比,反映了勞改營制度對馬克思原理的歪曲和不切實際的政策在執行中所導致的各種問題,讓人不寒而慄,卻又不得不信服。書中的內容涉及了勞改營的方方面面:有關勞改營制度的起源和審訊的辦法,沙皇俄國的勞改營制度和農奴制與蘇聯時期的對比,成千上萬的冤假錯案與冤獄的產生和被濫用的刑法,還有斯大林死後的制度出現的鬆動。

索爾仁尼琴是個異議分子,說這本書是孤筆,因爲很少有這樣記錄勞改營的書,且書中的內容大多是沒有史料記載的孤證。但這樣的書難免帶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古拉格羣島》不是小說,但也不是傳記,可以說是介於小說和傳記之間,他對勞改制度並不是控訴和咒罵,若只是這樣,恐怕諾貝爾文學獎也輪不到他,這本書中犀利的諷刺和對制度透徹的剖析纔是它最大的意義所在。前蘇聯從建國到作者出書的 973年有過的各種各樣的“運動”擢髮難數,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難道這樣的歷史只存在於社會主義國家麼?美國不是也曾經有“麥卡錫主義”嗎?統治者出於各種各樣的需要搞出這樣或那樣運動,或許爲了鞏固統治,或許爲了剷除異己,或許爲了自己的失誤找替罪羊。這本書的對制度剖析之透徹足以改變一個人看待事物的態度,也足讓使它在歷史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索爾仁尼琴在書中所言,我絕不會全信,因爲他筆下的蘇聯,只有無盡的黑暗與冤獄和沒有人性的勞改營,簡直可以算是《 984》的現實翻版,但事實上蘇聯是當時唯一一個能和美國抗衡的強國,敢問這樣一個強國難道是建立在他筆下那樣的社會上的嗎?顯然是不現實的,沒有人敢說自己是完美無缺的,一個國家的制度更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國家中有各種各樣的階層,輕輕動一下,就可能牽扯到無數人的利益。國家更不可能控制所有人的言行,自然不能避免異議分子的出現,但是一個成熟的國家應該有對待異議分子寬容和開明的態度,而不是搞刑訊,“逼供信”,祕密警察和無比嚴格的審查制度。索爾仁尼琴本人年輕時因爲在信中批評了斯大林而被“五十八條”(蘇聯刑法有關政治犯的條目), 973年又因此書而被逐出蘇聯,的確,他受到了極爲不公正的'待遇,也許這也是導致他將蘇聯的制度寫的如此黑暗的原因。當然,如果只是其批判斯大林的勇氣,他必然無法獲得世人如此的推崇,在他的書中也不乏對西方民主的虛僞和反思導致蘇聯制度產生並得以存在的“人”的原因。但他的祖國容不下他犀利的批評,同樣被他所批評的美國則給了他“榮譽公民”稱號。

而反觀現實,今天的我們應該增強對自己國家制度的自信,加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信絕不是狂妄到無視批評,但絕不會對批評者無端迫害。批評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社會沒有敢於站出來批評的人,每個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數”。一個開放寬容的和諧社會,絕不會畏懼任何人的批評,無論是出於善意還是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古拉格羣島》(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是由蘇聯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寫的一部反映蘇聯奴隸勞動和集中營故事的書。實際上前蘇聯並沒有古拉格羣島這個地理名稱,它是索爾仁尼琴的一種比喻說法,索爾仁尼琴把整個蘇聯比作海洋,在這個海洋上處處皆是監獄和集中營的島嶼,他把這些島嶼稱爲古拉格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