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格拉底》的讀後感大綱

《蘇格拉底》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格拉底》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格拉底》的讀後感

《蘇格拉底》的讀後感1

《蘇格拉底》是一部涉及生物發展的科學幻想小說。文中的蘇格拉底是一隻經變異而懂人類語言的狗小說對“蘇格拉底”的描寫似乎有些誇大其辭,但如果我們仔細品讀,則不難發現作者在誇張狗的同時,也保留了一些狗的本色、特徵,這樣一來,作品便又合情合理了。文章中,作者無不痛心地寫到那些無知、貪婪的人們對科學的探索與發展的阻礙和扼殺。文中的看狗人詹寧斯便是如此。在他的眼裏,這條會講人話、聽人話的狗成了一棵搖錢樹,他根本不知道蘇格拉底的真正價值之所在。正因爲他的無知,葬送了一個會對人類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天才,使人們失去了一次進行科學探索的機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科學家們的努力以失敗告終,無論他們再怎麼努力,再怎麼用心研究,面對那些不懂科學的人來說,根本毫無用處。無知無識的人們對於科學研究的破壞性是毀滅性的。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一個大哲學家,大思想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全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但蘇格拉底本人卻被當時的當政者慘害了,他死之後,人們才發現了他存在的意義。但真理永與我們同行!

《蘇格拉底》的讀後感2

第二遍讀此書。

我記得我幾年前曾經做過類似的夢,在夢裏,有許多個自己在爲某件事爭吵,而真正的我卻不知道在哪裏看着這一切。然後我醒了,我告訴自己:“我只有一個。”就像此書第4章所描繪的丹在面對1+5個黑劍客的場景。我只有一個,其他的聲音都是些來自虛無的過去、未來的吵雜心智的產物。而真正的那個我纔是我自己要戰勝的,如果結局是被打敗,只能說自己找不到真我,一生都會被自己虛幻的自我迷惑,盡而如同“發瘋”一樣,不是真正的活着。

用現代醫學家們的說法,應該會把這種現象叫做“精神分裂”吧!

契子部份對初識大師的描繪以及第1章對新事物注入身體的強烈掙扎後,蘇格拉底告訴丹,風向變了。應該是說,從第2章開始丹已經開始真正要學習他所想要教給丹的東西了。先是使丹產生幻境:帶着丹在體操場上聽選手、教練和觀衆內心各種各樣的聲音,後又讓丹變成風吹過世界各個角落感受世間萬態,而後又讓丹在夢裏經歷自己的一生。這讓丹有種歷經滄桑的悲涼和找不到人生意義的恐懼感。就像看着自己過完荒廢無聊卻又可立數多樣成就的一生,可是心中仍然覺得有所缺憾的無望感。因爲,這個世界上的大部份人都不曾去想這到底是不是他們想要的人生?還是隻是在複製社會眼光裏的一生?他們只是黑壓壓的一堆人裏的其中一個。就像那個瘋國王的故事一樣。

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平常老百姓們的生活。從出生到死亡,人類其實都是在複製他人的,以爲“這纔是人生”的所謂生活方式。

從嬰兒的第一針疫苗,第一次喝水,第一次喝奶,第一次穿衣,第一次……

然後,到了幼兒時期。幼兒學會了做爲大部份人類的行爲思維及最基本的生活現象,可以說,對幼兒而言,他們所見到的,都是在複製前人告訴他們的經驗。然後,就被送進了幼兒園,如果到了四歲還沒有被送進幼兒園的,都會被社會於以“疑問”的眼光。大多數人只是因爲生計原因,不得不送幼兒去幼兒園“寄託”,沒有人真正去思考爲什麼要送孩子去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沒有人真正去思考,這麼多“學”的真正用處。然後孩子就被莫明其妙的“成人”了。帶着一大堆的毛病,和前人人生的經驗,繼續複製的被活着。

嬰兒不懂得表達,只有做爲人這種動物最本能的反應。“本能”,是人類最真實的能力,沒有誰教剛出生的嬰兒,如何用嘴“吮”奶,沒有誰教剛出生的嬰兒“哭”爲何物。

但沒有人知道:人類的本能才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最具有創造力的力量,而人類卻從出生開始,就在扼殺人類最偉大的力量:本能。

“本能”使孩提時期的人,會問“爲什麼”,於是成人準備了一本“十萬個爲什麼”給孩子參照。誰可曾想過,孩子的每一個“爲什麼”,每一個小小的“發現”,都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科學,做爲陪伴他們成長的成人,我們所需要的是適當的引導而不去破壞他們對“發現”的探索與興趣。因爲學會思考,真正的思考,真正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思考,纔是做爲人這種特殊的生命活着的意義!

對於蘇格拉底而言,丹所經歷的精神與肉體的痛苦都只是基礎教育,真正的勇士之門還未真正找到。勇士的修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的。之所以找到“丹”作爲他的關門弟子,是因爲丹有比一般人更強烈的“意志力”能力。這與丹所從事的體操有關,體操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鍛鍊的運動。

清理身體的食鏈與清理思維障礙是勇士之路的必經之途,只吃喝自然食物和適當的份量,新鮮的蔬菜水果花果茶和禁慾。約瑟夫和喬伊都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但每個人的性情都是獨特的,平起平坐,熱愛生活且賦有幽默感。這讓我想起現實中那些所謂的修行者,大部份都表現出一副清心寡慾,得高望衆的“聖人”似的樣子。

蘇格拉底讓丹清身戒欲多時後,突然讓他看到自己在抽菸並與丹一同飲酒,只是想告訴丹,真正的勇士不是強迫自己,而是順應身體和自我。知道什麼東西不好去做,和知道什麼東西不好卻用欺騙自己的方法去做,是兩回事。

約琴夫的死告訴丹,死亡並不是壞事。“死亡並不讓人悲傷。讓人悲傷的是,大多數人根本就沒真正活着。”。現實生活難道不也如此嗎?人們追逐財富與成功,愛與幸福。因此經歷痛苦。但是誰能清醒的知道,讓人痛苦的,並不是在追逐財富與成功,愛與幸福所經歷的事情,而是人們自己想像出來的痛苦。例如一個簡單的故事:

有個女人害怕男人嫌棄她帶的嫁裝不夠多而不愛她。就是她自己的心智製造出來的痛苦的幻象。

真正的勇士熱愛追求,卻不被心智迷惑。“隨他去吧。”然後,他們都笑了。

除了靜思和戒欲外,勇士還必須通過了解自己的身體做各項體能訓練,做到身心合一。在坐在加油站後的石頭上一天一夜後,丹最終悟出:“人生沒有平凡無奇的時刻!”那便是當下,這世上的人們大都活在過去、將來與各種思緒、情緒裏,幾乎沒有人真正專注於活在當下。儘管,總是有箴言告知人們“當下”纔是重要的,但人們大都只是一瞬即逝的感觸,而非真我的當下被點悟。第5章,作者有許多內容都來自中國的古老文化。而我竟然做爲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在中國的學校受過大學教育,卻對自己本國偉大的文化財富連略知一二都談不上,而此書的作者,一個美國人,卻對中國文化了解、感受、收穫的都比我多。只能說:“很多人不僅並未真正活着,連怎麼活着都不知道。”

我記得,張校長提及體育才是教育最重要的部份。當然,不是指把人當猴子耍的那種體育,而是真正的身心合一的體育,包括中國的古老武道領域、醫道領域。

丹在學期末的體操團體比賽中獲得了冠軍。他戰勝自己的同時達到了自己一直等待的目標。然而,心情卻如同過季的花朵一樣隨風凋落,隨着畢業的來臨,不知將何去何從。原來,他所一直追逐的成功,不過是一種滿足自我生理需求的幻境,當真正達到時卻未能使他真正快樂起來。因爲真正的快樂,是不需要理由的,他隨時可得,人們真正需要專注的是在過程中的每一個當下。沒有真正的結局,如同所謂的成功也只是過程的一部份。所有的結局都會“過去”,過去了就要“放下”。盡情享受在每個當下的過程。

“放掉心智,才能恢復知覺。”,第6章,蘇格拉底把丹拉進嬰兒時期的自己,感受一個嬰兒對這個世界最初的知覺。同樣,如果閉上眼睛去感受嬰兒的感受,我會感到一種清澄的寧靜,感受嬰兒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定義,好的、壞的、各種東西的名稱、作用都是幻象的.一部份,我突然明白,在天地產生之前,只有寧靜,一切只是心智的產物。如果要用一種場景來描繪的話:想象一座90度傾瀉而下的瀑布,快樂便在那個轉角處,你和你的心智應該以這種方式共同存在。第6章末,蘇格拉底讓丹忘記了喬伊,那個靈魂與之共通的女孩。

學校畢業了,但從蘇格拉底那的學業並沒有畢業,而是進入現實世界時間的漫長磨礪。但凡一切結論都必須予以實踐。丹畢業後與美麗的女子琳達結婚,有了一個女兒。他一頭投入生計工作中,歷經平凡世界的悲歡喜樂,卻總在午夜夢迴時感到沒莫明的沮喪。他總感覺失去了什麼。直到與妻子離婚後,他帶着簡單的行李,踏上再次追尋心靈大門的旅程。

這時蘇格拉底再次出現在他的身邊,帶着他走進了生死邊境的心靈大門,在黑暗中他終於死去,化爲塵土,滋養萬生,隨風飄散,無處不在。在醒來之時,他找到萬物之源的寧靜與喜樂。“我便是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就是我。”

本以爲此書到此結束,但喬伊再次出現,勇士有了靈魂陪伴。

《蘇格拉底》的讀後感3

雖然看起來《蘇格拉底的申辯》記述得是蘇格拉底爲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辯,其申辯對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審團,但其實本篇對話錄是柏拉圖在借蘇格拉底之口爲哲學所做的申辯,其申辯的對象乃是政治。貫穿於整個《申辯》的線索便是政治與哲學之間的張力。

柏拉圖幾乎所有的對話篇的主人公都是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對話篇中,蘇格拉底和他的對話者們探討着各種問題,與其說蘇格拉底所探討的“是什麼”的問題是他的哲學,倒不如說蘇格拉底的哲學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對善的追尋。在蘇格拉底這裏,哲學的目的便是要實現一種善的生活。所謂蘇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審慎的、不斷追問的生活。在《申辯》中,當有人提出流放蘇格拉底,條件是讓蘇格拉底放棄愛知,蘇格拉底對此斷然拒絕,說道:“一個未經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過的生活”。正因爲此,蘇格拉底整天在市場上和別人對話,省察那些自以爲知的人,通過一個個的詰難指出他們的無知。也正因爲這樣,蘇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終導致了蘇格拉底之死。

雖然蘇格拉底反覆提到自己拒絕從政,但蘇格拉底並不反對政治,因爲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實現一種善的生活,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政治與哲學一樣都是以善爲目的的。但是,政治與哲學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哲學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則是次生的。哲學作爲一種對善的追問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雖然也以善爲目標,但已經退化爲一種手段。在哲學那裏,手段與目的是不分的,人們既是通過哲學追問進而向善進發,並且哲學追問本身也就是一種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裏,手段與目的完全分離,政治只是一種爲了實現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們看起來似乎已經完全忘卻了對善的追尋。哲學與政治之間的對立,在這一意義上就可以說是一種面向上對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後者只面向有益於實現善的事物。正是哲學與政治這一點對立才進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對立。對於哲學而言,由於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見;而對於政治而言,由於它僅僅作爲一種以實現善爲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見爲基礎,最終由意見逐步上述到對真理的探尋,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貴的謊言”作爲政治生活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

儘管哲學與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爲一種實現善的生活的手段卻又是必要的,因爲城邦中每個人的稟賦有所不同,他們對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奢望城邦中每個人都像蘇格拉底一樣過着一種哲學的生活,對於這些暫時不能達到真正愛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確的意見之上。所以就這一點而言,蘇格拉底並不反對政治。既然蘇格拉底並不反對政治,那麼他爲什麼又要傾其一生去省察和煩擾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還爲此付出了生命呢這看似是一種悖謬,實則並非如此。蘇格拉底反對的並非是政治,政治作爲一種在城邦之中實現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蘇格拉底真正反對的是政治作爲一種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卻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蘇格拉底看來,政治是實現善的手段,雖然它會因此形成種種具體的制度,這種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體和瑣碎,但是這些作爲手段的政治始終都一如既往地以實現善的生活爲其目的。但是,在當時的雅典城邦之中,種種不正義的制度戕害着人們的善生,這使得蘇格拉底意識到當時的政治已經偏離了它本來的軌道,已經忘卻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爲政治的目的就是權力或者權術。所以,蘇格拉底才自詡爲牛虻,不停地叮咬這雅典城邦這匹大馬,不斷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爲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