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嶗山道士》讀後感

《嶗山道士》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嶗山道士》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嶗山道士》讀後感

《嶗山道士》讀後感1

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字叫《嶗山道士》,它是一個出自《聊齋志異》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王姓書生,去嶗山拜道士爲師,想學些法術。可是道士只是讓王生砍柴。王生受不了苦,有了回家的打算。

一天晚上,王生看到道士和兩個人飲酒。三個人施起法術來:道士剪下圓紙片貼在牆上,紙片竟開始發光,像月亮一樣;一個客人拿出一個小酒壺倒酒,酒壺裏的酒怎麼也倒不完;另一個客人則把筷子變成了月中嫦娥,在他們面前又歌又舞;三個人又和酒席一起升到了空中。

王生見了這種神奇法術,就不想回家了。可一個月後,王生又受不了了。於是他就去求道長傳他一點法術,讓他下山。

道士就傳了他穿牆而過、來去自如的本領。並叮囑他不可用這法術害人,也不可亂用法術,否則就不靈了。

王生回到家對妻子說他能穿牆而過。妻子不信,他就演示給妻子看,不料他一頭撞在牆上。王生又羞又氣,大罵老道沒有良心。

這個故事真神奇,雖然它不是真實的,卻也給我們很多幻想和啓迪。

故事中的王生,不願吃苦也就算了,可他不聽道長叮囑,亂用法術,實在是不應該。幸好他自作自受,不能再用法術,不然,以後一定會害人的。

雖然大家都討厭像王生這樣的人,可是這樣的無恥小人在現實中還真有不少。他們貪圖富貴,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損人利己。我們可不能學他們。

我們應多向好人學習,壞人壞事則要引以爲戒。這樣我們纔會更加優秀,將來爲祖國多做貢獻。

《嶗山道士》讀後感2

《嶗山道士》是語文書上的課文,主要講了王七到嶗山向道士學藝,但又不願意吃苦,結果無功而返,爲了耍小聰明,他只向道士學了一個穿牆的小法術,道士叫他不要去炫耀,不要有邪念,否則法術就不靈了,可王七下山後,爲了炫耀,結果法術失敗,頭上還撞了一個包。

讀了這篇課文,我的感受是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沒有吃苦、受累、努力,就能得來成功,只有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纔會有成功。課文中的王七見道士會那麼多的法術,他企圖在不付出任何努力的情況下,學到法術,他不知道道士也是吃了許多苦,才學到這些本領的。

在學習中,我們一定不能象王七那樣,要認真思考,不怕困難,不怕吃苦,學習起來一定會很輕鬆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要不怕吃苦、要持之以恆,堅持就是勝利。“怕苦苦一輩子,不怕苦苦半輩子”。

《嶗山道士》讀後感3

我讀了一本叫《幽默故事》的書,其中讓我最難忘的是一個叫《嶗山道士》的故事。傳說以前在嶗山上有一位仙人,會許多法術,大家叫他嶗山道士。有個叫王七的人從縣城過來要學法術,道士怕他吃不了苦,但王七一口否認。幾個月來,道士只帶他上山砍柴,什麼法術也沒教他。王七的手上漸漸起了血泡。他終於忍不住了,要在走之前讓道士教他一個法術。王七學會後回家一用,根本不行,於是罵起了道士。這個故事告訴我許多道理:一個是“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意思是:你如果吃得常人吃不了的苦,就會成爲像嶗山道士一樣的人上人,這還有幾個例子。如果農民伯伯不能堅持每天在烈日下爲禾苗澆水、施肥,那禾苗還能長高嗎?如果小蜘蛛不能一直吐絲,那還能結成網嗎?如果比賽選手不在平時努力訓練,可能拿到金牌嗎?我現在一定要刻苦學習,將來報答祖國,讓國家更富饒,更強大!

《嶗山道士》讀後感4

《嶗山道士》裏的秀才王七,是一個富家子弟,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不發奮讀書,天天幻想着能夠學到成仙之術。

當他來到嶗山之後,師傅讓他每天上山砍柴,“過月餘,手足重繭不堪其苦,因有歸志。”於是就央求師傅,教會了他“穿牆術”,他高高興興的回到家中,得意洋洋的向妻子吹噓自己的本領,早就把師傅的囑咐:“歸宜潔持,否則不驗”的教誨拋到了九霄無外,按照師傅教給他的方法,使勁朝牆壁衝過去,結果頭上被撞了一個雞蛋大的包,他坐在地上大罵師傅沒有良心。我卻覺得他不能穿牆而過,並不是因爲法術失靈了,而是因爲他給那堵牆穿上了兩件“防彈背心”,使那堵普普通通的牆變成了一道堅固無比的銅牆鐵壁。

第一件:就是他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習沒有恆心,導致半途而廢。比起《西遊記》裏的孫悟空還差十萬八千里,孫悟空雖然是一隻石猴,學藝的時候,也曾經漂洋過海,經歷了數十年,來到祖師的仙山,勤勤懇懇的聽師傅講經論道,掃地鋤園,尋柴燃火,挑水運漿,過了七年,才從祖師那裏學到了七十二變和筋斗雲的功夫。

第二件:是他驕傲自大,得意忘形。就像我們平時考試,爲什麼難題經過思考會得出答案,而簡單的題卻往往容易出錯呢?這就是驕傲這個絆腳石在搗亂。孫悟空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隨隨便便的在師兄弟面前炫耀自己的本領,受到了祖師嚴厲的教訓:“我教你這些功夫,不是讓你在人前賣弄的!”並且毫不留情地把他趕回了花果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在《勸學篇》裏這樣告訴我們,千里之途是靠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如果沒有一步一步的積累,就不會到達千里之外,不積累涓涓細流,就無法匯成波濤洶涌的大海。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腳踏實地,不畏艱難,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才能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同時也要記住這句話:智慧是寶石,如果用謙虛鑲邊,就會更加絢爛多彩!

《嶗山道士》讀後感5

嶗山道士這個故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世家子弟姓王的書生因爲仰慕道學,聽說嶗山有很多的仙人,就揹着書箱去求道。來到嶗山,王生見道長精通玄理,便求道長收其爲徒,但道長怕王生嬌生慣養,受不了苦修不想收其爲徒,王生堅持自己能受得了苦修,於是道長便收下其爲徒弟,並讓他與衆人一起去砍柴,這樣過了一個月王生覺得太辛苦便暗地裏有了回家的念頭。但看到道長的法術後又打消了念頭繼續堅持了一個多月,後來堅持不下去了就向道長告辭並請求道長教給他一些法術,道長便教給他穿牆術,並告誡他不可亂用法術,不能用法術做壞事,也不能炫耀自己。

王生回到家後吹噓自己遇到仙人,在嶗山學會了穿牆術並當衆表演,結果撞到了牆上,氣的王生大罵道長沒良心。

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我們一定不能嬌生慣養,學會本領不要炫耀,也不能用本領做壞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嶗山道士》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給我很大的啓發。

古時候,有一個姓王的書生,他自幼仰慕道學,聽說嶗山有很多仙人,就揹着書籍,準備去求道。走了大半個月來到了道觀,見門前有一個小道在掃地。他走上前去說:“我是來學道的,請你帶我去見師傅吧。”來到道長跟前,道長說:“只怕你受不了這裏的苦修啊。”王生說:“只要師傅能收下我,我什麼苦都能承受。”第二天,王生就拿着斧子砍柴去了,剛砍了一個月,就受不了想回家。有一天,他看見道長施展了一些法術非常羨慕,就又幹了一個月。一個月後他又想回家了,他找到道長想讓道長教他些法術,道長教他了穿牆術,他沒有學好就走了。回家後他演給妻子看,結果一頭撞在了牆上,撞起來了一個大包,他不後悔自己沒有下功夫學道,卻大罵道長是騙子。

讀了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啓發:一個人要學會一項本領必須不怕苦不怕累。例如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又從高中到大學共計20xx年,上了多少節課,寫了多少本作業,經過多少次的考試,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才大學畢業。再例如,咱們學滑板,不是一次就能學會的,必須經過很多次摔跤磨練才能學會吧!再例如學騎車一不小心就會摔跤,可是摔了幾次跤可能就學會了。

所以,只要我們不怕苦,不怕累,就能學好一門功夫。

《嶗山道士》讀後感7

從前,有個姓王的書生,排行第七,就姑且叫他王七吧。王七想學道術,聽說勞山有很多仙人,便前往求學。老道士收下了他,讓他每天去砍柴割草。幹了一個多月,他嫌苦,便想回家。這時看到了老道士施法術跟弟子們飲酒娛樂,非常羨慕,就又留了下來。又過了一個月,受不了苦,又沒學到什麼道術,就又想回家了。爲了不白來一趟,臨走時,跟老道士學了穿牆術,結果回家後因爲炫耀而不靈驗,頭上撞出個大包。這雖然只是個虛構的故事,但它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學習不能怕吃苦。

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學知識學本領的前提。因爲學習是一種艱苦的勞動,需要認真聽講、閱讀和思考,需要反覆練習、勤於實踐。聽不明白讀不懂,苦苦思索而沒有結果的情況會時常出現的。如果缺乏意志、毅力和吃苦精神,是不可能學好的。老道士之所以讓王七天天去砍柴,無非是磨練他的意志,讓他能吃苦,可他不懂得這個道理,受不了苦,總想當逃兵,最終什麼也沒學到。

請看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哪一個不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乒壇名將鄧亞萍多次獲得國際比賽冠軍,因突出的成就,而成爲國際奧委會委員。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她金牌的閃耀,可你是否知道,通向她成功的路上,浸透了多少汗水?鄧亞萍在平時訓練中,每天都要比別的運動員多訓練兩小時。她每次去訓練,都是腳上穿一雙鞋,還另外帶一雙鞋,因爲每次訓練,汗水都會像雨水一樣流進鞋裏,使她無法繼續訓練。鄧亞萍正是靠這種拼勁兒,才成爲乒壇王后的。乒乓球比賽和訓練,是遠遠要比砍柴割草辛苦的,試想,如果鄧亞萍也像王七那樣,害怕吃苦,她怎麼能會有今天呢?的確有一些因怕苦怕累而不能很好的堅持學習的人。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其中的許多路段是要靠自己去開拓的,今天吃的苦少,明天我們遇到的坎坷可能就要多,我們吃的苦可能就會更多。要知道,苦和甜是一對孿生姐妹,沒嘗過拼搏的辛苦,也就感受不到成功的甘甜。

爲了那明天的甜,今天我們就不要怕吃苦,相反,我們還應該主動地去吃苦。千萬不要學《嶗山道士》中的那個王七。

《嶗山道士》讀後感8

從前,有個姓王的書生,排行第七,就姑且叫他王七吧.王七想學道術,聽說勞山有很多仙人,便前往求學.老道士收下了他,讓他每天去砍柴割草.幹了一個多月,他嫌苦,便想回家.這時看到了老道士施法術跟弟子們飲酒娛樂,非常羨慕,就又留了下來.又過了一個月,受不了苦,又沒學到什麼道術,就又想回家了.爲了不白來一趟,臨走時,跟老道士學了穿牆術,結果回家後因爲炫耀而不靈驗,頭上撞出個大包。

這雖然只是個虛構的故事,但它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學習不能怕吃苦。

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學知識學本領的前提.因爲學習是一種艱苦的勞動,需要認真聽講、閱讀和思考,需要反覆練習、勤於實踐.聽不明白讀不懂,苦苦思索而沒有結果的情況會時常出現的.如果缺乏意志、毅力和吃苦精神,是不可能學好的.老道士之所以讓王七天天去砍柴,無非是磨練他的意志,讓他能吃苦,可他不懂得這個道理,受不了苦,總想當逃兵,最終什麼也沒學到。

請看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哪一個不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乒壇名將鄧亞萍多次獲得國際比賽冠軍,因突出的成就,而成爲國際奧委會委員.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她金牌的閃耀,可你是否知道,通向她成功的路上,浸透了多少汗水?鄧亞萍在平時訓練中,每天都要比別的運動員多訓練兩小時.她每次去訓練,都是腳上穿一雙鞋,還另外帶一雙鞋,因爲每次訓練,汗水都會像雨水一樣流進鞋裏,使她無法繼續訓練.鄧亞萍正是靠這種拼勁兒,才成爲乒壇王后的.乒乓球比賽和訓練,是遠遠要比砍柴割草辛苦的,試想,如果鄧亞萍也像王七那樣,害怕吃苦,她怎麼能會有今天呢?

的確有一些因怕苦怕累而不能很好的堅持學習的人.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其中的許多路段是要靠自己去開拓的,今天吃的苦少,明天我們遇到的坎坷可能就要多,我們吃的苦可能就會更多.要知道,苦和甜是一對孿生姐妹,沒嘗過拼搏的辛苦,也就感受不到成功的甘甜.爲了那明天的甜,今天我們就不要怕吃苦,相反,我們還應該主動地去吃苦。

《嶗山道士》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清代作家蒲松齡著的《聊齋志異》中的一個小故事《嶗山道士》,頗有感觸。

故事講的是原爲財主的王七因只會吃喝嫖賭,不會勞動生產,把家財敗光了,竟異想天開到嶗山去求道,想通過學會法術過上好日子。可嶗山道士只叫他每天上山打柴,卻不提傳授法術之事。王七吃不了苦,便打算回家。走前總算從老道那裏學到了穿牆術,由於他心術不正,結果不但穿不過牆,額角反而撞出個大塊,給妻子當做笑柄。

故事中的王七,因心術不正,即使從嶗山道士那裏學會了穿牆術,也無法施展,弄得頭撞壁起了個大塊,落得被妻子笑話,還羞得臉紅。王七心術不正,是其德行出了問題。人們常說:德才兼備是正品,有德無纔是次品,無德無纔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這麼一來,故事中的王七倒有點像危險品,但幸虧其穿牆術未奏效,否則不知會有多少人家遭其禍害。現在,我們讀書學知識學本領,首先就要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力爭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學生,立志爲造福人民,富國強國而努力讀書,將來成爲建設國家的棟樑之材。這樣,我們的書纔不會白讀,我們的知識本領纔不會白學。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時刻注意我們的德行,力爭培養良好的德行,不成爲像故事中的王七那樣的好逸惡勞、品德敗壞之人。

《嶗山道士》讀後感10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而《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正可以成爲這句話恰當的註腳——一個反面註腳。

《嶗山道士》講述的是年輕人王七向嶗山道士學習道法,在道觀待了兩個多月後,因爲吃不了苦便告辭回家,賣弄唯一學到的穿牆術時法術失靈,被妻子嘲笑的故事。讀完故事,在感到可笑的同時,我也感觸良多。

正如每個失敗者的故事,王七的故事也有一個成功的開端。爲了學習自己所向往的道法,他揹着竹箱、隻身一人,不遠數百里到嶗山頂上同道士交談並求學。從這個開端中,我感受到了他求道的誠意。可以想見,如果他能吃苦、有耐心,就很有可能得道。

然而,“行百里路半九十”,更何況王七隻邁出了第一步。很快,在道士刻意試探、磨練他,讓他隨衆師兄到山間砍柴一個多月後,他便無法忍受苦楚,想要放棄了。在見識了師傅高明的法術後,他又停留了一個多月,最終實在受不了砍柴之苦,也沒有耐心等待,就離開了道觀。臨行前,他向道士學習了穿牆術,在回家後稍一賣弄,法術便失靈了,他撞到牆上,學道的唯一收穫便是頭上平添了一個大包。我忍不住覺得好笑,但也爲他感到惋惜:如果他不那麼急於求成,再多吃些苦,(對他來說的)悲劇的結局或許將改寫,他或許就不會成爲一個不學無術的人。

在求道過程中,王七雖然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爲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由於自身懶惰,他沉不下心、吃不了苦,導致計劃以失敗告終,並且成爲笑柄。同時,他的失敗也讓我想起了另一個人的成功。

這個人從小刻苦練習書法,不知過了多少個春秋,磨爛了多少筆頭,寫了多少個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據說他用來洗筆的池塘裏的水都被墨染成了黑色。即使是在成名之後,他也沒有鬆懈,廢寢忘食地練習,相傳他甚至錯將墨汁當成蒜泥,就着饃吃了下去。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成一代書法大家。他,就是王羲之。在王羲之富有傳奇色彩的成功背後,是他多年的付出:沒有不懈的努力和驚人的毅力,哪有他最終的成功呢?

這個成功者的故事,無疑與王七的失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強烈的對比中,我明白了一個簡單但常被忽略的道理:做事時,單單有目標是不夠的,只有沉下心來,刻苦地向目標努力,才能夠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