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幹法的讀後感範文

幹法的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幹法的讀後感範文1

稻盛和夫先生的《幹法》,開篇有一段話,“勞動是醫治百病的良藥,工作能夠克服人生的磨難,讓你的命運獲得轉機。”這段話讓我感悟頗多。

幹法的讀後感範文

工作的真諦在於磨礪

稻盛和夫先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和成長曆程告訴我們,工作不僅僅是養家餬口的手段,更是對心靈的一種磨礪,對人生的一種經歷,對人格的一種錘鍊!

稻盛和夫先生認爲工作是人生最尊敬、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爲。工作,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一道選擇題,可以選擇腳踏實地、忘我奉獻,也可以選擇投機取巧、消極怠工,更可以選擇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當面對這道選擇題時,我們必須明白,這不僅僅只是決定了你對工作的態度,更決定了你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的態度。

我們每個人處在這個社會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同時也承擔了不同的責任。

面對這種種責任,我們該如何抉擇,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腳踏實地、忘我奉獻,在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熱情,讓工作成爲自己人生中的一道風景線,讓工作成爲自己人生的磨刀石。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終於一天,我們會在工作中體會到人生的價值。

工作的本質在於堅持

工作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礁石,有漩渦,有鯊魚,更可能有海盜。這些困難,我們該如何面對?

稻盛和夫先生告訴我們:苦難就是考驗,已經不行的時候,纔是真正的開始。面對工作中的種種困難,我們唯有堅持,我們唯有迎難而上,我們唯有絕不退縮,我們才能見到風雨後的彩虹,我們才能登上成功的頂峯。

法國文學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生布滿了荊棘,我們曉得的唯一方法是從那些荊棘上面迅速踏過。不要因爲摔過跤而不敢奔跑,不要因爲風雨而詛咒生活,不要因爲迷路而忽視一路的美景,更不要因爲一點點困難而討厭工作,這都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

若樹不堅持,如何能挺直樹幹,收穫那一片陽光雨露;若竹不堅持,如何能咬定青山不放鬆,而受人敬仰;若梅不堅持,如何能凌寒獨自開,錚錚鐵骨,綻放人間;若人不堅持,如何能屹立不倒,終飲那成功的美酒?

工作好比在沙灘上行走,我們可以走得很艱難,雙足傷痕累累,但只要堅持往前走,不停下自己的腳步,不放慢自己的腳步,我們終能看到大海的波瀾,此時回頭再望,身後那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腳印,記錄着我們成功的足跡。

工作的價值在於創新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很容易讓人產生疲憊感,讓人感覺工作很無聊,很苦悶。此時稻盛和夫先生告訴我們,如果每天我們都能創造性地工作,在最細小的工作中尋找創造的價值,工作將變成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變成一件充滿樂趣的式。

“自新應似長江水,日夜奔流無歇時。”自古以來,創新都是社會發展最強大的推動力。創新可以使一個民族從弱變強,創新可以使一個企業起死回生,創新也可以使一個人從失敗變成成功。

創新,猶如跳動的精靈,出沒於世間,出沒在我們身邊,永遠是那麼的捉摸不定,當你想抓住她的時候,她卻隱匿不見了。唯有通過一次次在工作中的嘗試,才能捕捉到創新的身影。

如何在工作中做好創新,需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踏實的工作態度,缺一不可。創新來源與學習,學習前人的經驗,學習失敗的教訓,學習他人的長處,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工作中實現創新。學習的方式有多種,以下4種是我們必不可缺的:

1、問題學習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真正進步。”

提出問題,預示着新的發現、新的突破。沒有問題的提出,就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

問題學習,不僅指提出問題,還包括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能夠最好地鍛鍊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同時解決問題的學習,還最能激發人思維、創新的積極性。

2、批判學習

進行批判學習,發展批判思維,避免“所知障”,避免現有知識的負作用,在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能夠擁有自由飛翔的頭腦。

3、研究學習

停止當學生,馬上開始研究。人們認爲研究必須要經過十幾年漫長的學習才能做到,甚至認爲要經驗豐富的兩鬢斑白的人才能幹好。可是,事實充分證明,連幾歲的孩子也有研究能力。美國的孩子,從上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搞起了“研究”,進行研究式學習。

小學二年級的小孩子竟然敢研究《中國的昨天和今天》、《我怎麼看人類文化》之類的大課題,每個課題都能用微機寫出幾十頁的小冊子,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計算機和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從決定題目,到蒐集資料,到研究寫作,從始至終都處於獨立研究狀態。

在這種獨立研究過程中,可以最好地培養創造精神、創造能力。大量事實都表明,美國人從小就教孩子做“研究”,這不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正是美國人的創造性、創造力勝於我們的重要原因。

4、自主學習

有了自學能力,就可以自主、獨立地掌握創造所需的任何新東西、新本領。並且,自學能力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能力,它包括獨立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我組織能力、自我監督能力,包括高度的主體精神、自主精神。而這些都是創新所需要的,與創新有着內在的同一性。

很多富有創新性的傑出人才,並非學校所造就,他們很少獲得正規教育的“滋養”,但卻通過自主學習而成功。

幹法的讀後感範文2

一直以來,我對日本沒什麼好感,也從來沒想過要去看日本人寫的書,最近學校推薦看這本書,於是,我抱着試試看的態度開始翻閱這本書。整部書語言很樸實厚重,沒有我想象中的過多的廢話,一針見血很實在,看了開頭我就想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真的沒介紹錯。寫的非常好,介紹了一些讓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就像書中所說的,平時人都是這樣想,每天工作就是爲了給自己有口飯吃,沒有激情。稻盛和夫對待工作要用“極度”來形容。他早期便發現了工作的意義不僅在於“賺錢吃飯”,而主要是磨練性格、提升心志水平的“自我修煉”的方式。他將生活、修爲、才幹、業績、情感都以“工作”爲中心地結合起來對待,而成功和回報則像是他“極度工作”後自然而然的東西了。好像他這般地工作,如果不能成功倒成了“不正常了”。翻開書的第12頁,稻盛和夫娓娓道來一個故事。據說,也是他看過的一個電視訪談節目。說是一位木匠,對待樹木、對待木料上升到了“對它生命負責”的境界。木匠說“在使用千年樹齡的木料時,我們工作的精湛必須要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書裏提到這樣一句話,令人冥思:“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一門職業,埋頭苦幹,孜孜不倦,這樣的人最有魅力。”

物質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種。人也分爲三種,第一種是點火就着的“可燃型”;第二種是點火也着不起來的“不燃型”;第三種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書中寫到了“潛意識”,你全身心投入了一件事,有一種堅強的意願。這意願就會慢慢滲透到你潛意識當中,平時它可能不出頭,但在無意識中它會突然閃現,併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要全身心的工作,一心一意。但是這個也考驗了自己的意志。一種心態和一種持續的力量。誠如在意義那一篇裏提到的'稻盛先生所說,天職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親手製造出來的。人們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再辛苦也無怨言,也能忍受。就像我踢球時的感覺,哪怕身體累到極限,卻還是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我媽經常會對我說,要是我把踢球看球的時間都拿來學習,一定可以考個更好的大學。稻盛先生認爲,要想擁有一個充實的人生,你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種則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一個人能夠碰上自己喜歡的工作的機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萬分之一”。而且,即使進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要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職位、從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這樣幸運的機會幾乎沒有。因此,要想實現自己的意義,無論如何,必須得喜歡上自己的工作。非如此不可!腳踏實地,從眼前開始。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往往就像尋找一座空中樓閣;與其追求幻想,還不如先愛上眼前的工作。只要喜歡了,就能不辭辛勞,不把困難當困難,埋頭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頭工作,自然而然就能獲得力量。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獲得大家的好評。獲得好評,就會更加喜歡工作。這樣便會進入良性循環。這段話給我自己特別大的感觸,有些時候經常會想我到底是否真的喜歡並且適合現在的工作,做一位教師,做一位勞技教師,的確是自己喜歡的。這麼一想,其實自己還是挺幸運的,雖然不是那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可至少也是百分之一、十分之一了。

所以,還是要繼續鍛鍊自己克服困難、做出成果、得到力量,收穫熱愛。稻盛先生雖然是個佛教徒,可卻並不反對甚至鼓勵人們在工作的修行中尋找樂趣,對於階段性的小成功要率真的表達出自己喜悅的情感,只有這樣,纔有動力,平常人也才能做到持之以恆。抱有一顆善被感動的心,誠摯的對待生活。把感動帶來的能量當做動力,更加努力地工作!

幹法的讀後感範文3

讀完《幹法》後,我受益良多。不得不驚歎佩服日本人的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品質。這也就不難解釋,爲什麼在二戰後受到重創的日本,能在短短十幾二十年恢復經濟,乃至發展成爲發達的科技和經濟強國。

從稻盛和夫這個人,再到這個行業,再俯瞰整個日本,正是因爲這種專業,創新,追求完美的大的競爭氛圍下,人家的企業才逾越成爲世界上頂尖企業,人家的國家才成爲富裕發達的強國。

當代我們這些年輕人真的很缺少工作的熱情以及積極的人生態度,至少,我身邊的朋友很少有。他們對於工作,僅僅停留在爲了解決溫飽而工作,爲了工作而工作。

曾幾何時,我也在不斷的問自己,到底工作是爲了什麼生命的意義是爲了什麼看了《幹法》後,我似乎從中找到了些許想要的答案。工作是爲了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也需要努力的工作才能實現,這是我所追求的答案。工作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工作,如果對工作沒有什麼熱情,相反對生活也不會有任何激—情,對生活的態度沒有積極,同樣工作也不會好到哪去。工作給我們的感覺時常是枯燥的無聊的,時常讓人感覺到壓抑煩躁,這是大多數的人的體會。

恰恰無聊是最讓人墮落的根源,這是我的老師對我說的一句話,無聊是因爲你對事物失去了熱情,失去了興趣,而無聊也會導致沒有了積極的人生態度,最終導致一個人也不會有什麼大的前途,一生默默無爲,平凡的結束自己的一生,要嚴肅對待這個問題,警惕這個問題。

像和盛稻夫一樣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找的並不是一個好的工作,跟他一起參加工作的差不多都走了,因爲年輕,想法很多,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當中,是選擇離開那家企業,重新尋找更好的工作,還是繼續忍受寂寞,無聊,枯燥的工作,埋頭苦幹,積極進取呢其實我們沒個人都處在一個又一個的十字路口當中,不想抉擇又不得不去面對,怎樣纔是對,怎樣纔是錯,沒有人去教你怎樣做,畢竟你的人生是自己的事,別人也幫不上。

這時,當自己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時就要認真思考了,三思而後行,做出的決定就一定要貫徹始終,不要回頭,相信自己。很多時候就是錯了,也不要後悔,有些人後悔當初要是那樣就好了,要是不選這樣或許會更好,這些都是事後無用的後悔,人生難免會有錯,只要不重複犯錯,就對了。

曾經看過一本書,書上說現代年輕人很浮躁,城市也很浮躁,歸根到底是心浮躁,要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須冷靜,戒焦戒燥,學會沉澱。前幾年我一直很浮躁,很迷茫,生活的很消極,年輕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想法,現在的我開始慢慢找到些方向,開始朝着自己的目標在邁進,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缺少目標和夢想。把目標設置的太大,不容易實現,我就把目標變的小些,時間短些,待實現了一個再接着一個。我過的很充實,不再那麼浮躁和迷茫了。

幹法的讀後感範文4

前段時間,我有幸拜讀了稻盛和夫的著作《幹法》,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人生觀”、“勞動觀”、“工作觀”,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進行深刻反思,進而找到新的人生支撐點。

本書以“爲什麼工作”爲起點,講述瞭如何磨練靈魂,提升心志。通過結合稻盛先生的自身經歷向我們講述瞭如何愛上自己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通過閱讀此書,有以下幾點領悟。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的人生。曾經聽過一句話“越努力就會越幸運。”“極度”認真地工作能扭轉人生。認真是一種可怕的力量。也許在別人的眼裏,你的認真有時會顯得比較“較真”“古板”,甚至會比較“傻”,但是當你真的熱愛某項事物或事業的時候,你的“極度認真”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真實感情的流露,是“迷戀”情感的唯一態度。

要擁有人生的“夢想”。如果我們沒有夢想或者是有夢想但覺得很渺茫,並不敢想,那麼夢想終究是夢,永遠都不可能實現。稻盛先生有一句話“人本來就具備使夢想成真的巨大潛力”,即使是覺得自不量力的夢想或目標,若能牢牢記在心裏,並堅持不斷的爲了實現它去努力,那麼你的夢想終有一天會實現。

領導能力的提升重在“思考”。正如書上提到的“松下幸之助”的有關於“水庫式經營”一樣,企業的領導也只能從大格局去引領我們,每家支行會因爲所處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客戶羣體等的不同,適合經營的方法肯定也會有很大的差別,這就需要我們必須自己認真去想,認真去思考,“這種思考是一切的開始”。目標方向已有,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思考找到具體的方法,這纔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工作中當遇到覺得難以克服的困難時,當自己認爲“已經不行了”的時候,稻盛先生告訴我們“這時候其實並不是終點,而是重新開始的起點。”想想我們每次遇到“坎”的時候,往往不是堅定自己的信念,繼續努力,而是爲自己做不到尋找各種理由,推卸責任。就是因爲對待困難的態度不一樣,則每個人收穫的結果也不一樣。所以,當我們覺得進入“絕境”的時候,試着換一種思路,換一種態度,說不定立刻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

最重要的是“注重細節”。記得聽廣播的時候主持人說過一句話“現代社會特別需要工匠精神”。例如隨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更新,導致衍生出來現代化所需要必需品的種類繁多,如何在衆多產品中脫穎而出,肯定就要求製造者在產品的細節處下工夫才能夠贏得市場,同理可證,不論是產品的質量還是工作的質量都是一樣的道理,追求“工匠精神”,“注重細節”,就會使你在和別人做相同內容工作的時候能夠“與衆不同,脫穎而出”。

總結稻盛先生的人生理論,就是在持有正面的思維方式的前提下,擁有對人生對工作的熱情,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將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正確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那麼所得到的人生將會是“碩果累累,幸福美滿”。

幹法的讀後感範文5

對於工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所有身在職場的人,大多持有兩種工作態度要麼腳踏實地,要麼得過且過。日本的稻盛和夫理所當然地屬於前者,所以,他的盛名享譽全球,他的事業讓所有渴望成功的人心懷憧憬。

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爲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首先是一個人,所以,在初涉職場時,他也遭遇了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的困惑,找不到工作的意義,或者不知道工作的目的到底爲了什麼。但他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幸福的理由,那就是,“專心致志於一行一業,不膩煩、不焦躁,埋頭苦幹”,正因爲如此,他的人生“開出了美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身邊有這樣一位朋友,他曾經年輕氣盛,心高氣傲。一直渴望能夠幹成大事情。曾經,和他探討過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成功人士的問題,他不假思索地說,肯定是那種在商場上游刃有餘、德高望重,又可以指點江山的人,要不就是身居高位,重權在握,能夠發號施令的人。他對於在生意場上叱吒風雲的精英心嚮往之,所以一心要向他們看齊,於是,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安逸舒適穩定的事業單位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他認爲可以拼殺出一片天地的生意上。怎奈商場險惡,他僅有的一點積蓄很快被折騰得精光。這期間,他嘗試過開公司、擺地攤、推銷產品,不過每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後來,他調整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並一心一意地朝着這個方向去努力,終於修成正果。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他在總結過往的那段經歷時,不無感慨地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方向,這山看着那山高,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肯定是不會成功的。”這和稻盛和夫的“專心致志於一行一業,不膩煩、不焦躁,埋頭苦幹”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能夠像稻盛和夫那樣,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而且能夠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的人,畢竟只有少數。我們大多數人,或許只是爲了“能有口飯吃,能有衣穿,能有房住,得到他人認可的價值”而去做一份要麼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工作,這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誰願意讓工作成了負累呢。

那麼,如果換一種心態,會是什麼效果?就如稻盛和夫所言,“一方面是埋頭苦幹的決心,另一方面是定能成功的確信。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困難和逆境,乃是人生取得成功的法則,是經營者的生存智慧。”

想想怎樣都是過活,何必讓自己和工作記仇呢。當樂在工作中,當因爲完成了某個項目或者拓展了某個領域而歡呼時,我們是不是已經感覺到自身價值的體現呢,我們就是那個被需要的人。被老闆、被客戶、被同事、被下屬需要,本身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吧。

所以,不管是身居要職,還是職位卑微,都應該有這樣的“精氣神”:以信心、細心、恆心、決心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心態平和地對待工作中的得與失,“樂在工作中”,讓工作成爲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讓我們因爲工作着而心懷感恩,讓工作因爲我們的付出而有所收穫,由此,豐盈我們的人生。

別說你的工作不快樂,那是因爲你還沒有用心去感知,用行動去獲取。

何不,從現在開始,就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