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菊與刀》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菊與刀》讀後感1

這是一本相當難懂的書,基於本身它的研究對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寫方法加上人類學家的研究方式,這本書讓我擁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此處用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佈,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的。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

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爲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爲是歷史的債務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自這種負債感。表示義務的詞彙往往涵蓋一個人的負債意識從最大到最小,這個詞便是恩。一杯冰水縱然微不足道,但總歸我錢那個傢伙一份情,這會影響我的榮譽。不管是一錢抑或半錢,揹負着這份人情債,我將死不瞑目對瑣事如此過敏,如此痛苦而且易於受到傷害在日本被視爲美德。欠債意識會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日本人否認美德有與邪惡作鬥爭的含義,沒有任何惡是人類靈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類不應該譴責的幸事。

  《菊與刀》讀後感2

結構還是不能很好把控,歷時也太長,前思不接後想,很難微言大義,沒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題旨與意圖。當初想要讀它的衝動源於對人類學感興趣,還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最後也是因爲自己的附庸風雅!還有就是爲了下本書—源氏物語做一下鋪墊。

讀此書讓我看見很多中國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總感覺中國人沒有日本人走得極端,雖然看見很多中國人才有的性格,但說不上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影子,中國人講究中庸,日本人卻有節制的將與我們所共通之處發現到極致。忠、孝、義等都發現到讓我很不習慣的地步,我總想批評我們自己的滿口仁義道德,私下裏苟且骯髒,賢非賢,義非義,忠也不能全,我對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懷疑的態度,這讓我佩服起日本人來,但在書中我讀出日本人的呆板與固執和木訥。他們對性的隨意,讓我面紅頸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來說,有時就喜歡這種極致,藏着掖着,想想也沒勁。

看到他們對孩子的培養,我也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相比成年後性格的鉅變,讓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們的條條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斷,這是對自己下的定論,無關整個國民。

如今出來工作,因爲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進日本的,讓我產生學習瞭解日本的意念,從國家的發展上,日本的確走在前面,即使我們一直在趕超,也還需要一段時間。當下我們的體制、文化、經濟管理的發展上,我只看到我們一直在借鑑模仿,一路學習,所以學習試着瞭解日本,也成了自己興趣之一。

  《菊與刀》讀後感3

菊和刀代表了兩種性格,一種是寧靜平和,一種卻是殺戮。這正提現處書中日本人的兩種性格集於一身的矛盾。體現這種矛盾我個人認爲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當還是孩童的時候,特別自由、開明。隨着年紀越來越大,超過9歲便開始壓抑人的個性,讓他們屈從。這種前鬆後緊的教育方式也導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務實的人種,他們忠心可以爲了心中信仰殊死搏鬥,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們又在戰敗時選擇接受屈服並找到一條好的解決之道。他們剋制守禮,按照祖先傳統的孔子之道,尊重師長,聽從父親。但是卻只知孔子之道皮毛,並不知其理念,導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領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極強,“復仇心”也極強。你在感謝他們的體貼之時,怕也是要擔心自己不注意的兩句話導致他們的情面受損,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決鬥。當然這是開玩笑了。

這本書描寫了日本人很多的行爲和特徵,作者寫這本書是爲了瞭解日本人並很好的管理他們。我覺得真正想要了解這個人種,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們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