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大綱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菊與刀》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菊與刀》讀後感1

也許正是這種性格使得日本人總是選擇與強者爲伍,雖然這種放棄並不一定絕對的好,但不放棄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來很晚的日本人,總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論是在輝煌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之時,還是摩登的歐美文化風靡全球之日,日本總會是那個弄潮兒,儘管總有人說什麼。也許他們會爲這些言語改變什麼,不過他們對自己道路的信任讓他們堅持走着該走的路。這點毋庸置疑。在東北生活多年的我,對日本必定沒什麼好感,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動也都參加過,不過這也勾起了我對這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度的興趣。雖然課本里說,日本真正的發展是在明治維新後,其實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開始對西方文明研究,列強的侵華給當時的統治者很好的借鑑——肯定日本人打不過“老師”都打不過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歡迎的態度來迎接美國人的。不過這種極度的轉彎也爲日本開始了引領世界潮流的序幕。這個序幕,開的似乎不只是一個強國,更像是一個傳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戰火滿天,這個狹小而貧瘠的土地卻成了真正的“太陽”,這一切讓人無可奈何,又毫不驚訝。有時候我覺得,日本的強大得益於其國土的狹小。我們常說絕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說日本吧。央視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過這個宇宙。由於在地圖上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別怕被世界遺忘。而這種懼怕恰恰讓日本有能力強起來、站起來,站得住、站得穩。似乎在國人的記憶中日本就是那個侵略者、那個傳說中的帝國主義、那個危險地不能再危險的鄰居;可是在日本的新聞中中國永遠是頭條,任何舉動都會讓國人第一時間抓住。

當《菊與刀》還在中國的日學史上佔主導的時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國的韓寒。有時候日本人比我們更瞭解我們。看日本,更是看中國,看我們可能走的路,看我們可能的歸宿,看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相信那句話“假鳳虛皇者誤國”,話難聽但路對,道理都在逆耳忠言裏,絕路都在讒言美句中。高速的經濟帶來的自大,正瀰漫着這個正經歷極富極貧的國度,清醒——也許更難得。

  《菊與刀》讀後感2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菊象徵着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無世無爭的氣節。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時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謙和、自律的一面。刀則讓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載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戰的一面。

我今天只談日本民族性格中積極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識裏叫自我修行,自我剋制。它在生活中的積極意義是可以提高個人能力,鍛鍊意志,學會做人。在自律的過程中,既有最開始的難以忍受,又有最後的樂趣,進而讓個人的才能與成就更上一層樓。

縱觀中國,我們雖然經歷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基礎設施已經相當發達。許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還缺乏文明和鐵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們遵守規定是天經地義的事,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了。

有一個笑話生動地說明了中日駕車者的區別:在一個有100個車位的停車場中,如果美國人停車只能停80輛,因爲他們的車太大;日本人卻能停110輛,因爲他們會利用空間;換了中國人只能停兩輛——一輛堵在進口,一輛堵在出口!

就拿排隊這事來說吧,日本人從小到大都是規規矩矩地排隊,絕不會有人上前插隊,因爲那會令人非常不齒。在公衆場合時,日本人會觀察周圍的環境,更多地想到別人以及別人的對自己的評價。他們不做妨礙別人只舒適自己的事。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反觀我們似乎從小就學會了插隊,每天都在上演着。經常有同學向我抱怨:別人插了我的隊。我只輕輕地告訴他:你能排隊,而且堅持着,說明你很自律,長此以往,你的自律會讓你踏上更寬廣的人生路!

再說垃圾分類,日本人將垃圾分類做到極致了!日本的垃圾分類是母親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從小教育,從小堅持,習慣成自然,養成了一生的自律。由於我國條件及現狀限制,我們做不到那麼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紙、塑料瓶的回收。也許你不缺賣舊紙的錢,但至少可以讓這件事做得有點溫度:把要丟棄的舊紙放整齊捆好,不要讓它與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這學期在我班,我放了一個蛇皮袋,用來回收舊紙,半學期下來也裝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幾個錢,但從中我們收穫了自律。如果這樣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學習和紀律上,那麼我們將走得更遠!

有人說:“自律的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願我們都能夠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峯。這樣的人生天下無敵!

  《菊與刀》讀後感3

在看了《菊與刀》後的感想:從語言來說,我是這樣看這三種語言的:

中文—自在

日語—自律

英語—自由

當然,這同時也內在的反映了三個國家的不同之處。

總體來說,這三個國家中,中國和美國的相似之處是大大多於日本與其它兩國的,中美兩國的最大共同之處在於包容性。這幾乎可以說是所有社會進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這一點上是個致命傷,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戰後的一些年裏,由於美國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會的同一性發揮到了極致,結果給日本帶來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點,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國的支持在後面。當日本經濟發展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很容易的通過廣場協議使日本進入長期的蕭條。所以日本戰後的發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來的蕭條,也有其必然性,而且這種必然性會更持久深刻的影響日本社會。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這一點,即日本社會的非包容性—當然書中的許多觀點,作爲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來看是片面的,但這一點我很認同。究其原因,我想還是中國的一句古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日本列島的地理環境中優勝劣汰的結果,導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極端的個性。這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的時候可以像日本高度發展時期那樣呼風喚雨,反之則是滅絕人性的軍國主義的橫行。

而中國和美國則更多地反映了大陸環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歷史更長的中國,把包容演變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過猶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國,在既定的法律條條框框之下,給與充分的自由,如中國那樣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國人,如果期望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儘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個明智的選擇。在日本企業裏,尤其是在日本國內的日本企業裏,我所看到的極少數的成功的中國人,無非有兩種情況,技術超強—這個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國有關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沒有可替代性。

這並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實是,我在日本工作時熬夜3天3夜最終完成工作時的興奮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剛到日本是由於環境不適,在電車裏突然鼻血直流的時候給我遞過來紙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見到的很多美麗善良的女孩也會是日本人—雖然我從來沒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終生。作爲朋友,作爲同學,甚至是作爲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爲同事或者是成爲其下屬時,最好要慎重考慮了。

  《菊與刀》讀後感4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菊與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質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等等。這種異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貫穿了日本的整個文化,成爲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

其實,菊花和刀象徵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兩極,恬靜淡然卻又剛烈殘忍。從對戰爭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視精神的力量,而對物質的對比嗤之以鼻。在他們的戰術手冊上有這樣一句,“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這種重視精神輕視物質的文化內在,使得日本在作戰時常常採取異常極端的'方法,兇殘的對待已經放棄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爲什麼會發動侵華戰爭?這當然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日本人“壞”。

日本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這種文化中沒有原罪,沒有懺悔,也不需要原諒。他們的一切行爲都可以用忠義和各得其所來解釋。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於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爲鄙視被儒家視爲最高準則的“仁”。因此,忠和孝成爲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爲了合力。日本人對天皇有着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幾乎成爲一種準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發言是沒有人可以質疑對錯的,這就爲日本的戰爭找到了藉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爲天皇忠誠找到藉口。

表面上,對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瘋狂的、不惜一切撲向中國。但是這一切的起源在哪裏?日本是個有着強烈等級文化觀念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於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裏生根發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裏有種各得其所的說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爲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爲每個國家打上標籤。這正是日本發動大範圍侵略戰爭的深層動機,他們認爲自己在該地區內是處於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於自己應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輸出,背後的精神內核就是可怕的等級制。

另外,從文化內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強烈的負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爲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作爲從中國那裏承受文化恩澤的國家,日本一直對中國懷着複雜的心理,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對近代中國的沉淪感到羞辱,這種羞辱來自於其自身國力的增強,由此感到曾收到過這種國家恩惠的可恥。這種複雜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藉口成爲發動侵華戰爭的內在原因。它要爲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爲日本的附庸,並把這作爲報恩的一種方式。

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要爲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並將這視爲報恩的方式。然而,戰爭中的日本人發現,中國人並不歡迎他們,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圖構建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國際關係的等級秩序,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他們還沒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們缺少實事求是的態度。並非每個國家都向他們那樣癡迷於等級秩序,只能在穩定的等級中才能獲得安全感。中國崇尚以和爲貴,然而在亡國滅種的危機前,所有中國人又會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站出來,即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沒有想到,在中國他們會遇到如此頑強的抵抗,一盤散沙匯聚成了一個堅強有力的鐵拳!

在“實事求是”方面,作爲日本另一個對手的美國顯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個很獨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國人知道他們對日本國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夠了解,他們不能不加區別的就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因而他們組織了學者對日本的民族性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親自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後來,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而歷史也彷彿是在設定的軌道上前進。毫無疑問,美國對日本的佔領方式是有效的,而這種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精神,歸功於人類學家準確的預見。結果是日本投降後幾乎沒有抵抗,完全服從“敵人”的管理,而美國,通過清理並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作爲一種統治工具,爲自己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源。在此過程中,我們驚訝的發現,正確的意識產生了如此巨大的積極作用,指導實踐,趨利避害。

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隻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他們的生活。任何外國都不能命令別國的人民接受某種方式。此所謂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這是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應遵循的,日本已經在這個問題上付了學費,希望它吃一塹長一智。而中國,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國情獨立自主發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現第二個日本,強行輸出自己的價值和認識。

  《菊與刀》讀後感5

這是一本相當難懂的書,基於本身它的研究對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寫方法加上人類學家的研究方式,這本書讓我擁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此處用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佈,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的。,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

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爲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爲是歷史的債務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自這種負債感。表示義務的詞彙往往涵蓋一個人的負債意識從最大到最小,這個詞便是恩。一杯冰水縱然微不足道,但總歸我錢那個傢伙一份情,這會影響我的榮譽。不管是一錢抑或半錢,揹負着這份人情債,我將死不瞑目對瑣事如此過敏,如此痛苦而且易於受到傷害在日本被視爲美德。欠債意識會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日本人否認美德有與邪惡作鬥爭的含義,沒有任何惡是人類靈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類不應該譴責的幸事。

  《菊與刀》讀後感6

在拜讀了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一書後,讓我對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本書是作者受託於美國政府,爲研究對日政策而展開對日本人的研究並最後著書出版,所以在其中對日本人的性格與理念的研究是比較深刻的。

這本書一共有十三章,全書圍繞日本的歷史和背景,對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進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記得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日本人生性好鬥又謙恭溫和,崇尚軍國主義的窮兵黷武卻又同時具有耽美特徵,桀驁不馴而又彬彬有禮,冥頑不靈而又順從靈活,忠誠守信而又出爾反爾,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矛盾的民族,就像書名一樣,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謙遜,溫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種武器,則體現了日本人嗜血,殘暴,好戰的一面。

對於日本人的性格,我對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報恩於萬一,洗刷污名這三章的理解比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體現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會十分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上都存在這等級制度,日本人對國際關係的看法,與他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一樣,都是在用等級制的觀念看待問題。例如:在過去,把世界比喻爲一個金字塔的話,他們認爲自己是站在國際等級的金字塔頂端。二戰過後,西方國家取代了他們,但是這種等級觀念在他們心中依然牢固。

等級制是他們的生活準則,因此他們知道在什麼場合有什麼規定,在什麼情況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他們有一套及其繁瑣複雜的禮儀規定。

其次,報恩於萬一,日本人認爲自己天生就是受恩者。自從一降生,就受到父母與T皇的恩情,這種恩是無法回報的,是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的。而進入社會以後,受到的同事,朋友,老師的恩情是可以回報的,所以他們會盡全力去回報。所以日本人的心中都認爲自己是負恩者,會用盡一生去回報恩情。但是在這裏有一點不同於其他社會的是,人們都認爲最初的恩惠來源於父母,但是日本人確認爲是T皇,這也就是爲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些右派的好戰分子,鼓動國內士兵情緒,宣揚爲T皇而戰,來提高士兵的士氣的原因。在戰場上日本士兵更是以爲T皇而戰而感到光榮,一旦被俘或者戰敗,動不動就會以剖腹自盡的方式來報答T皇的恩情。

最後,洗刷污名,在這一章的內容中,充分體現了日本人對於名譽的追求與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譽是至高無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們會感到十分羞恥,而羞恥感會讓他們感到很大的壓力,所以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珍惜自己的名譽。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譽,他們會毫不畏懼的與上司發生衝突,來保護自己的名譽,哪怕事後再向上司賠罪;而如果在競爭中落敗的話,名譽掃地,他們會選擇引咎辭職,以圖洗刷自己的污名,這與在戰場上剖腹自盡有些類似。

名譽是日本人恆久追求的目標,這也是他們獲得尊敬的必需條件。

以上就是我通過這本書瞭解到的日本人,對於日本這個充滿矛盾與危險的民族,我們對他還有着很多的不瞭解,所以對他不能放鬆警惕,不要重蹈70多年前的覆轍

  《菊與刀》讀後感7

今天完整讀完了《菊與刀》。加入了讀書羣以後的確對我讀書有督促作用。看到這個月沒有倡議每個人交書目和讀書筆記,不過我還是打算完成一下作業。

書的附錄有關這本書的學界評論說到:“綜觀各種評論,大體可以說:從社會學、文化人類學角度評論者對此書評價很高,從哲學、歷史學角度評論者則有根本性的質疑和困惑。撇開具體問題不說,就根本性質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文化人類學這個新興學科的看法問題。實際情況表明:隨着全球化的進展,民族、文化問題日益突出,文化人類學日益發展。《菊與刀》這本書也一直暢銷。在日本,有統計說:這本書的日譯本自1948年出版後至1996年,48年間重印超過100次,印數超過230萬冊,如按日本人口平均,40多人就擁有一冊。在美國,《領袖週刊》有文章把這本書列爲領袖必讀的100本名著中的第71本。”一個從未到過日本的美國女學者,爲了當時二戰後美國社會研究日本的需要,根據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文獻資料和訪談戰俘以及在美國的日裔寫成了這樣一本影響深遠的著作,令人讚歎!

日本和我們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一直想好好了解和學習日本,小時候最初有關日本比較深刻的印象大概來自《血疑》,後來還有一部當時電視上播的日劇我記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說一個女孩沒有聽力但是卻打乒乓球的,而記不清是不是同一部劇,有個女孩練習鋼琴,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經常練的一首曲子是肖邦的《革命》,那似乎是對我鋼琴曲的啓蒙,我第一個喜歡的音樂家也是肖邦。後來看了幾部日本的文學作品,村上春樹——抱歉對他的小說卻印象不深,我印象稍微更深一些的是渡邊淳一的幾本書。這些年工作的原因當然對日本的經濟、科技、社會管理,包括文化根基的興趣與日俱增,今年初終於第一次到了日本。說實話,非常喜歡日本,離得也近,準備以後多去。

《菊與刀》以前在幾個書店翻看過幾次,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出差回來在深圳機場翻看了一些,1月從日本回來買了一本紙質書開始讀。認真讀來發現這是一本稍微有些枯燥的比較學術的著作,但是作者對日本社會從歷史和當代社會義理習俗的角度對日本社會的等級制、恩、義理、名譽、人情、道德、修養、兒童教育等等方面做了分析闡述,對於瞭解日本的歷史,社會文化基礎,更好的理解日本非常有啓發。當然日本學者的評論也說,作者提到的很多都是二戰前那個時代日本社會和家庭的一些習俗和事例,並且採訪的社會層面有限,從二戰到現在,尤其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有着深刻的影響,現代日本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菊與刀》仍然獲得本文開始引用到的那麼高的評價,可見讀來對了解和理解日本社會仍然很重要,我也受益匪淺。

  《菊與刀》讀後感8

有幸讀了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與刀》,這是一部通覽日本文化,解讀其矛盾性格的驚世之作,也是文化人類學的經典之作。餘華曾說:日本不是喊幾聲"打倒"就可以打倒的,既然在未來的歲月裏我們還得與這個曖昧的鄰居一起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那麼"瞭解日本"確實是"關愛中國"的前提之一。通過這次略讀讓學識疏淺的我對日本——這個特殊的鄰居,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和了解。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柔美的花與剛烈的刀可以同時被人遵爲至美而剛柔相濟。作者用"菊"與"刀"來象徵日本的矛盾性格,着力闡述日本傳統之二元性,以一個西方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與民族性格,即抓住了日本文化細緻的地方,又將它置於東方文化與太平洋島嶼文化的人類文化學視野裏。

戴季陶有言:他們以赤條條一無所有的民族,從中國、印度輸入各種物質的、精神的文明,且能夠通通消化起來,適應於自己的生活。更把這個力量來做基礎,迎着歐力東侵的時代趨向,接受由西方傳來的科學文明造成現代的趨勢。民族的數量,現在居然足以和德法相比。……我們在客觀的地位,細細研究他,實在日本這一個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算是十分敬。從客觀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這也是大多數人共同的看法,他們的這種樂於學習,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實爲可贊和學習。

這本書共有十三個章節,分別從行爲習慣、文化觀念、道德世界、人情態度、自我修養和兒童教育等等各個方面對日本人的民族性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從中可以解讀出日本民族歷久形成的種種文化模式,包括負恩與報恩的壓力、義理與自由的抉擇,享樂的人情觀與自虐的修養法。還有別樣的兒童教育傳統。這些充滿矛盾的外部行爲模式及內在文化體系,使我們逐漸窺見了嚴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級制度下日本"恥感文化"的源數。

書的第一章節寫的是任務——研究日本。爲讀者如何瞭解日本、研究日本的方式和角度做了很好的引導和介紹。觀察鑽研日本人的戰爭行爲細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利用圖書館資料、圖片以及在日本拍攝的電影,來研究他們的社會習俗生活習慣,來走近這個矛盾體民族,瞭解它的文化模式。

第二、三章是戰爭中的日本人和各得其所,他們是真正懂得"各得其所"的必要性,對等級的信仰和信賴也超乎世人,但也有靈活性來變通等級制。日本人認爲精神是主要的、永恆的,物質是附屬的、瞬間的。戰爭中他們完全是‘憑主觀意識的’,信念建立在"諸事俱在意料之中".對天.皇絕對忠誠、投降可恥和自我犧牲的思想深入人心。臣民、戰士的這種絕對等級信賴和靈活變通態度,是日本人在戰爭中各種劇烈變化的行爲的直接原因。比如:有的日本士兵寧可刨腹自殺也不願投降做俘虜,以死謝罪,證明對天.皇的忠誠。甘願投降的士兵一心一意的服從招降的隊伍,還是以一個軍人戰士該有的姿態來投入戰鬥,只不過把槍指向了自己的同胞。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爲讓世界很多民族爲之不解,他們的這種"怪脾氣"是世界人類文化學研究或者心理學研究等等,想要弄明白、求突破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第四章是我感觸反思最多的一個篇章,講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的座右銘是:萬物各歸其位,各得其所。明治維新政治家們謹慎劃分了國家在政府職能方面及國家神道在宗教方面各自的權限範圍,他們把其他領域留給了人們,但確保了自己處於新的等級制最高層。如此一來,對於他們認爲事關國家大事,他們足以直接插於控制。對於工業發展領域,日本選擇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閣下"們制訂發展方針和相關政策,他們不僅制訂計劃,而且也創建並動用政府資金扶持他們認爲有需要的企業,當企業達到了預期中的"運營有度、生意興隆"政府就賣給私營公司。這是日本明治維新取得功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對比一下清末的洋務運動,不得不承認日本天.皇政權的英明、卓見。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洋務運動時期統治集團的當權者不那麼集權謀私,多以國家、民族的興旺着想,洋務運動的功效就不會如此這般弱小。

此外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是他們對於"報恩"的理解,對於天.皇的無限絕對忠誠,就是他們重視報恩的一種表現。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有一種歷史負債感,把自己日常的決定和行爲都作爲報恩,比如努力工作、極端敬業,尊重服從領導上級,都是報答情義的表現。

最後,通過對《菊與刀》這本書的閱讀,使我對日本的文化和日本民族二元性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與瞭解,同時激發了我對日本這個民族的濃厚興趣,從而去更深入的瞭解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