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嗟來之食讀後感作文

嗟來之食讀後感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導語:“窮人”之所以淪爲無食可餐其原因在於“窮人”正值身處困境,而真正聰明之人應選擇吃“嗟來之食”,待一日東山再起。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嗟來之食》讀後感 ,供大家參考。

嗟來之食讀後感作文

  【篇一】《嗟來之食》讀後感

《嗟來之食》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年齊國發生了饑荒,一個人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的事。

那個餓者不吃嗟來之食保護了她的尊嚴,但我不同意他的做法。保護尊嚴要先保住生命。比如越王勾踐在吳國爲吳王夫差駕車養馬,夫人打掃宮室,住在潮溼的囚室。他把苦膽掛在房樑上,睡覺時看着苦膽睡,吃飯是先吃一口苦膽,意思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報仇。他最終消滅了吳國。

如果我是災民,我會吃黔敖給的東西。我選擇吃的原因是如果生命沒有了,維護尊嚴又有什麼意義?大家請想:“嗟來之食”與“胯下之辱”相比那種更辱人格?我個人認爲,“胯下之辱”跟甚之。正因爲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最終成就大業,衣錦還鄉。因此,如果一個人有志氣,嗟來之食並不是不可以食用,吃嗟來之食並不代表沒骨氣。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業。

我們現在是學生,那怎樣纔算有尊嚴的呢?不幹不仁不義的事是有尊嚴的;在校園、教室內、看到的垃圾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箱內有尊嚴的;上課認真聽講是有尊嚴的.

  【篇二】《嗟來之食》讀後感

徐悲鴻曾說過:“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讀完《嗟來之食》,我感悟頗深。

《嗟來之食》主要寫了齊國發生大饑荒,黔敖在大路旁邊擺設了食物,施捨給災民。但有一個人因爲黔敖侮辱性的施捨,不吃“嗟來之食”,最後被活活餓死的.故事。

讀完這個故事,我認爲每個人都應有尊嚴,當尊嚴受到挑釁的時候,要勇於維護自己的尊嚴,做一個有骨氣的人。在《嗟來之食》這個故事中,我從那位衣衫襤褸,餓得少氣無力的窮人身上,感受到了“人窮志不短”的高貴品格。

在我的身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有一天,我和媽媽去書店買書,在門口看見了一一個聾啞人擺着一張桌子在那寫書畫。他的字是那麼剛經有力,圍觀的羣衆都讚不絕口。媽媽也掏錢買了幾副字畫,回家留作紀念。我們正要走時,來了一個戴眼鏡的年青人,穿着西服,一副很有錢的樣子,只見他丟下100元在桌子上便長揚而去。那個聾啞人拿起錢就追了上去,咿咿呀呀指手劃腳,手裏拿着一副字畫要送給他,意思說:“我不要你的施捨,字畫留給你作留念吧。”年青人不知好歹,把字畫扔在地上,嘴裏還不停地叨叨。這時聾啞人拉着他不放,兩個人還爭了起來,聾啞人把錢還給了他,年青人毫無辦法,知道自己錯了,沒有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勞動成果。在衆人的譴責下,他灰溜溜的走了。

不會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尊嚴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我們應該向《嗟來之食》中的窮人學習,做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人,因爲尊嚴無價。

  【篇三】《嗟來之食》讀後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嗟來之食》這篇文章,讀了這個故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個故事發生在古時候的齊國。有一年齊國出現了大面積的饑荒,有錢人黔熬給災民施捨食物、大家都樂於接受施捨,因爲食物是人生存下來的最基本條件。可在這次施捨中有個災民寧願餓死也不接受施捨。在他的思想裏那個有錢人的施捨是對他來說是一種侮辱,爲了自己的尊嚴不受侮辱、他選擇了守護尊嚴、放棄生命。

我很佩服這個人的精神、他爲了尊嚴而不受嗟來之食,可這是帶有遺憾的佩服、不希望有的佩服。我覺得爲了骨氣賠上性命、划不來。人的生命偉大而寶貴、一次性的生命不會有第二次,他應該接受施捨、保護生命再幫助別人、愛護親人。我在佩服的同時感覺他是很固執的、爲什麼要理解爲嗟來之食、爲什麼不理解爲借來之食。無論是什麼之食、首先要選擇活下來,活下來再償還別人的幫助、選擇放棄生命的思想是極端的錯誤。

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與餓死不吃嗟來之食的故事形成強烈對比。勾踐爲了打敗吳王、選擇的是屈服於吳王、奉承吳王、承受吳王的羞辱、再臥薪嚐膽以積蓄能量、利用機會打敗吳國,獲得勝利。還有韓信甘願忍受胯下之辱、如果韓信選擇不怕死揮劍刺向那屠夫、屠夫死、他也會死,韓信選擇從屠夫胯下鑽過、避過禍端求得平安,日後跟隨劉邦建功立業被封爲淮陰侯,他報答了漂母,但並末報復那個屠夫,而是把他找來,任命他爲下級軍官。

我覺得韓信的選擇很正確、如果故事中主人公選擇接受食物不被餓死、憑他的個性一定會有所成功,之後再去報答施捨他的人,像韓信那樣做該多好呀!可放棄尊嚴是很難的,想韓信當時的選擇也很痛苦。

尊嚴使一個人變得不再醜陋、使美麗成爲永恆,但是相比之下生命更加寶貴,因爲一個人的尊嚴、夢想的實現、成功與否取決於有沒有生命,沒了生命就沒有夢想、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