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500字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在2007年8月我買了這本書,但至今纔算看完,因爲當時並不算大的我,只願意去看這本“神書”中的最精彩部分,對主人公甚至有種崇拜感,但慢慢地,我有了一個巨大的疑問,那就是“到底是什麼給了他無窮的動力於驚人的能量”是冷靜思考分析形勢的能力?是他的勇氣?毅力?似乎都是對的,然而,令我不解的是,比魯濱遜更有這些特點的人不在少數,但從未耳聞現實中的“魯濱遜”,這到底是爲什麼?在一次次的思考中,書中不斷出現的“上帝、聖經”給了我靈感,問題的答案似乎只有一個,主人公相信上帝的存在於對他的庇護,在惡境中仍能將自己的能量最大化,反之,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在精神沒有寄託的情況下,面對考驗,本領能學以致用嗎?這樣看來,荼毒了多少科學巨人的基督教,倒還有點用處。那爲何科學家們大多不信教卻能夠成就大業呢?這個理論好像行不通了,其實不然,只是因爲,科學家們信仰的是他們心中的科學真理。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的理想昇華爲一種信仰,那麼這種信仰帶給我們的力量絕對不止世界三大宗教,是不可摧毀的力量!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500字

雖說信仰是重要的,但平時的積累絕不可或缺。在魯濱遜初到荒島時,他的平生積累都用了起來,首先,他用數學知識確定了自己的方位,算出了時間;又用了一些木匠的技術,做成木排,才得以將在大船上的許多之後對他的極其重要的物品運到岸上;之後他又憑藉槍法,打下了不少獵物,緩解了麪包的`短缺;此外它還研究出防止鳥類危害田野的方法又製造了那艘儘管無法下水的獨木舟,而最令人難忘的是,他憑藉出海前的積累,竟做成了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如桌子、鍋等。所有的這些,產生了一個看似荒唐的結論:他還過的不錯。這樣看來,一個人倘若在現實生活中極爲孤立,只願獨自生活,卻沒有在集體生活中練就過硬的本領,這是自然規律鎖不容允許的!魯濱遜成功生存絕非只靠臨時來的勇氣、毅力,更多的是出海前的積累!

(下面引用兩段原文)

“……這樣,爲了不讓他們知道我就是總督,我現在是以另一個人的省份出現,並不時地向他們提到總督、駐軍和城堡等問題……”

“……我還特地從英國帶來了一個木匠和一個鐵匠,讓他們留下來幫助我的臣民,此外,我把島上的土地分成若干份給他們,而小島的產權卻歸我所有,他們只是根據各自的要求,擁有一份土地的使用權……”

在古代中國,有讀書人信仰的儒家聖賢之道,有五千年的文化積累,當然達到了前面所述主人公成功的兩個原因:信仰與積累,然而,東西方文明差距巨大,終究是觀念的不同。“強而不欺,威而不霸”是中國的傳統,然而在一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於今印度科澤科德逝世六十多年後,一個叫做達·伽馬的人也到了那兒,他的人在得知那兒的巨大財富後,樹上木樁,宣佈這裏屬於他們----葡萄牙的領地,瘋狂掠奪當地的資源,給原本手中是黃金的土著人只留下了《聖經》(在非洲);在美洲,殖民者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在非洲,殖民者的瓜分使非洲絕大多數國家的領土邊界以經緯線來劃定而今都是直線,這就是殖民主義。

而在這本書作者生活的17世紀末期至18世紀中葉,正是跨大西洋殖民主義貿易日益發達之時,作者將這種思想加至在主人公身上,因此,纔會出現引用原文的兩段的情況了。此先它們使我義憤填膺,主人公不過是一個流浪者,卻在幾十年後將接納自己的小島據爲己有,更有到哪都依仗武力的強大與鄙視土著文化的心態,是把自己當做上帝懲罰粗俗食人部落的利器,而毫不尊重當地人的“民主”與“主權”,然而,這種殖民思想只能在短時間內作威作福,但一方面,主人公表面鄙夷那些土著人,但當他們的腳印突然出現在他【您現在訪問的是讀後感大全,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的面前是,他“像只兔子似的跑回了窩”十分害怕。可見這種思想是欺軟怕硬的,是站不住腳的。果然,在原著中,當主人公第三次回去時,居民們分成幾派爭權奪利,絲毫不把主人公放在眼裏,他已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了,所以,這種“殖民政府”的根基並不牢固,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笑道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