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林徽因有感大綱

讀林徽因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讀林徽因有感1

讀林徽因有感

溫柔浪漫。讀了幾首有點淡淡的哀愁,一朵桃花,一朵蓮花,一葉舟,作者用的都是“一”這個單數詞,而我說的浪漫,正是這“一”的巧妙之處。由一朵落下來的花像一葉輕舸,駛出江河婉轉它隨命運的波涌,等候那陣陣風向遠處推送……這飄忽的途程是個美麗的夢。充滿了意境美呀!可是從這裏也能看出一點女人的小心思,一朵花期正旺盛時被落下的花,被撇至任着河流、風的鼓動駛向不知何方的遠方……想一下普通的花,從幼苗到茁壯再到凋亡,而這朵在最美麗的時候卻在漂流被摧殘,看似豐富的途程,回想它在原先的根上被替代,它的痕跡也會被消除。多少有些哀怨。

這一把過往的熱情現在流水似的,輕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嘆息的渺茫,你仍要保持着那真!一樣是月明,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使人不見,夢似的掛起,你問黑夜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這段詩讀了幾遍還是值得回味的,像極了一個女人經歷了感情的至死不渝轟轟烈烈後的迴歸,到現實生活像流水一樣任其漂流最終到達湖底一面平淡的死水。一樣的天空,一樣的時氣,只是眼前人不是心上人。不見的人時常掛念的人,我該怎麼喚醒你那坦蕩的胸懷中一滴漣漪?

正如生命裏一切相同我們愛得太深,匆匆好像只是昨天,你還在我窗前!笑臉向着晴空你的林葉,笑聲裏染紅你,把黃光當金子般散開稚氣,豪奢,你沒有悲哀你的紅葉是親切的牽絆,那凌亂每早必來纏住我的晨光……可是,我愛的多麼瘋狂,竟未察覺淒厲的夜晚,已在背後尾隨——等候着把你殘忍的摧毀……這篇是作者心碎的闡述。對愛人的描寫加入了與景物的融合,染紅了楓葉,那麼,一定是美麗得讓人着迷的,光線都如黃金般耀眼。那天的你離開的背影,我朝着玻璃輕吻一下,是溫的沒有絲毫冰冷。誰能想到即使愛的再瘋狂,也沒能把你留住,一夜之間發生的變故,足以讓我悔恨一生,你離開了,那最後朝我的一笑,竟是我此生最甜的記憶。

讀林徽因有感2

林徽因死了,我的眼睛也溼潤了,她連最後想跟李思成說的話都沒有說出來,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逝去的人不再會有感覺,而活着的卻有莫大的遺憾,那時候的李思成會是多麼的痛心,多麼的撕心裂肺。

合上這本書,突然看不清林徽因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她是那麼的複雜。她的一生是那麼的淋漓盡致。她擁有的也是那麼的完整。

無疑,林徽因是愛李思成的,但她愛徐志摩嗎?也許是模模糊糊的愛着的吧,她對志摩的那份感覺與感情永遠都保留着最初的感覺,剛開始在國外時,是懵懂的愛意,她的父親也曾趁酒意懵懂的表示過,那時的她也許是激動的吧,那個時代的女人們都有着從一而終的美德,所以,當她回國的時候,她應該是特別捨不得吧,因爲那份感覺是美妙的。當決定與思成一起時,心中肯定是有遺憾的,但應該對生活有了更高更美好的憧憬,因爲思成給她的也很多,而志摩畢竟已有了張幼儀,但殊不知,那時候志摩的愛是那麼的強烈,他依然決然的跟張幼儀離了婚奔回國來找尋徽因,當他回來時才知徽因已與李思成一起,那種傷心,那種絕望,那種無處宣泄的感情。雖如此,他仍用了他的一生來守護和保護徽因,感動。。值得尊重,不是嗎?就是因爲這種戛然而止的愛,所以,對徽因來說,那份感覺才永遠都保留了最初的純淨與感覺,纔會永遠如初。。。當她病危時,還想到要見一下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和他們的孩子,大家都猜不透她心裏在想什麼,幼儀猜測,那是因爲她心裏一直愛着志摩,即使跟思成過了一輩子,也在心底深處愛着志摩,但事實上,我們不知道徽因的心裏到底在想什麼,只是因爲這樣嗎?也許還有很多很多。

林徽因的一生擁有了李思成和徐志摩兩個男人完整的愛。

在這本書裏,從沒表達過李思成對徽因的愛有多麼多麼的強烈,但他卻用了自己實實在在的一生去守護、保護和照顧了他的愛人,他儘自己的一切去包容作爲詩人的徽因,建築師的徽因,女人的徽因和作爲自己妻子的徽因,他們攜手走完了這風風雨雨的人生,他們攜手共同經歷了這淋漓盡致的人生,李思成的人生因爲林徽因纔夠完整,沒有林徽因的李思成是一定不完整的。

林徽因,作爲一個女人,她只是一個最普通的女人。

林徽因,作爲一個詩人和工作者,她永遠是最耀眼的,她的才華,她的文采,確實是極其出色的。

林徽因,充分的,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了女人的很多面的特徵,而每一面,她都做的那麼出色。

林徽因的一生,很完整,很豐富,很淋漓盡致。

林徽因,這樣的一生,夠了

讀林徽因有感3

幾落年華,幾卷荷風,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樑間的燕子作了鄰伴。她,讓每一次轉身都隔世,又讓每一次相逢都成永遠。她走在人間的四月天,沒有前因,無關風月;她是中國第一代女性建築學家,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她,寒冰玉露的林徽因,一代傳奇女子。

林徽因,簡單自持,凌霜傲雪,揀盡梅枝。姽嫿如徽因,在那個時代的罅隙中清清爽爽盛開,既有着大家閨秀的溫婉芳華,更生動描繪出新時代女性的自尊自愛。

書中的字裏行間,我總能看到這樣的徽因:着一身素衣,踏着青石長巷,蓮開六月,浮光瀲灩。出生書香門第的她,氤氳了家族的儒墨氣質,一身斐然,才情絕世,亦姿容傾城。一身的白梅風骨,梅枝盡落,素筆傲然。清麗卓然的筆觸間,她也如同靜綻在池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欣賞林徽因,欣賞她走過的平淡而淡淡出彩的一生,欣賞她的錚錚傲骨、冰清玉潔。這緩緩撩開的意境,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僅僅沉迷雕樑畫棟,沉迷於對稱的藝術。

人需要怎樣的勇氣,闖出自己最精彩的故事。人又需要怎樣的勇氣,在人前輕輕巧巧地走過,是是非非交與衆口評說,轉身即離,處之泰然,置之度外。

剎那緣起,剎那緣滅,人間萍客,慕開慕容。浮光瀲灩,菡萏花盡,唯有你那開在季節裏的容顏,以不敗的,不朽的姿態,盛放在人間的四月天。

讀林徽因有感4

她,是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

她,是紅塵中漫步的朦朧煙雨。

她,是四月裏純淨溫和的少女。

她,是情史中絕代的多情女子。

她,是如紅樓林黛玉般的紅顏。

她,是漫步歲月卻蒼翠如初,薄命卻充滿了夢想和內心堅定的靈魂。——題記

四月迷柳幾朝亂,煙城輕霜似流花。

空影獨守西湖畔,留人像中未歡顏。

湖畔邊,駐守着春風、冬雪。如琴絃般拉開的背影似時光中獨演的花旦,誰知曉她的傷情。雨後的倒影駁駁。遊人甚多,時常打破雨水積存的水窪中漸漸冷卻的寂靜,激起的水花倒帶般的緩緩落下。這樣的往復,一直留在那西湖邊幾釐米厚的木板中,靜看時光流逝,而情不變。更深的,是那板上人的歲月靜好。

她是一本書、一杯茶便可釀出韻味的清純女子,卻又是隻有事業和詩香纔可歷練的白蓮。她是如此的貌美,令三位少領風情的男子傾心,她又這般愛在夢境中游離,卻又在現實中清醒。她不願意此生碌碌無爲,更不願過於激盪起伏。

徐志摩用一生譜寫了一曲風流倜儻的歌,卻始終躲不過命運的譴責。他在康橋一別林徽因,便是一輩子的忘不去了。他離了張幼儀,舍了幼子,爲的是不辜負青春,該有的自由和那個與自己在康橋相戀的如花女子。但一別而歸,感受到的只是不再回來的戀情,像是寫好的書一般,當初與自己難捨難分的女子已經和恩師之子定下情緣。在爲他悔恨之時,他也該被世人唾棄,這樣無情的拋下一個爲他生養的女子,縱使再才華橫溢,也不過是多情、虛僞。

而林徽因的一生因有三個風華絕代、各領風騷的男子變得與衆不同的多彩。她在最美好的年華和樑思成相遇,與徐志摩相戀。即使那段時光並不漫長,卻在彼此心裏都留下了刻骨而銘心的美好。他們是世人眼中攜手走過紅塵情路的絕配,但在每一個女子心裏渴望的生活莫不過是聒靜平淡卻永不褪色的,怕是她也不例外。所以她放棄了浪漫且曾經深愛的徐志摩。康橋一別便不再相愛如前,夢境固然美好可抵不過現實殘酷。

我心想覺得誰的愛都沒有過錯,但最最情深的依舊是金嶽霖。他埋下小小的情種,等待它開花,在如水心境中綻放,那一朵不被淤泥污染的白蓮,比塵世中萬物都要潔白。他是多麼期望自己可以呵護她,與她白頭偕老,永不分離。可他更明白,愛她的人是如此之多,又何嘗不是如海般深刻,如天般乾淨,自己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罷了。他將自己的幸福奉獻給最愛的人,將自己那份兒女情深藏在心底。而在她逝世後也毅然終生不娶,不離不棄陪伴着她,給她今生的溫暖。他並不會時時提醒着她他的存在,他只會默默相伴,在她需要的時候出現給予她自己所能付諸的一切。他對她的愛一生不變,不像她逝去後,樑思成的再娶。哪怕是歲月泛黃,孤獨的他也獨獨守着回憶度日。

有些緣分只是南柯一夢,瞬間的消逝便成了萍蹤過往。有些陌路只是漂泊不定,路過的剎那便成了依稀往事。有些過人只是萍水相逢,偶然的邂逅便成了情定終生。

她溢滿書香墨韻的文字間,處處是他們倜儻而風華的人生,她在自己短暫的人生裏,印刻了同樣屬於他們的年少輕狂和深沉並且熱烈的愛戀,僅僅對於她柔柔弱弱卻剛毅不屈、激昂的靈魂。

過程的美好於我們只不過是修飾,在映照了真正深愛的結局面前形同虛設。

“曾經沐浴陽光的我們,從何時開始愛上了煙雨的`迷霧?曾經習慣了漂浮的你我,又從何時開始,嚮往一種平實的安定?”

是決絕的背影,是歲月的離開,是能夠停留的機會太短暫,是紅塵陌上我們必須獨自走過,是相逢變成離別,是結局的一個人細水長流,是山水兩向望……

讀林徽因有感5

我一同學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當下應是華東政法大學,據史講是曾與清華、北大齊名的東吳大學分出來的。當年暑期回蘇,一天謀面,他興致勃勃告訴我徐志摩的詩句,用蘇州話說了兩字:服貼,應是現在不少人講的妥貼或熨貼。

如果沒記錯應該是:那是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姣羞。至於林徽因也是那次聽說的。數天前在山塘街舊書店偶遇《林徽因傳》,作者是白落梅,果斷收入囊中。

白落梅擁有衆多讀者,被盛讚其文“落梅風骨,秋水文章”。打開書頁,經年往事一一重現,徐志摩的詩情浪漫,樑思成的煙火平穩,金嶽霖的理智相守。愛的方式不同,彰顯了大寫的一個“人”字。其中平穩安逸的人生追求,無可指責。上蒼賦於人極至的才能,它也是公道的,完美是不現實的。缺憾也是一種美。煙花已冷,樓空人去。寂寞是一種美,折向空寂。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繁華之後的淡定從容。閱盡世事蒼桑後的簡靜與純粹。

中國畫講留白,西洋畫講滿。前者講韻味,後者講視野衝擊。

坦率說,前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位朋友的畫作,似一夜間圈內的兩三個知名畫家沒了影,不見了。文人相輕乎?同行相忌矣?我早前說過,人與人之間要包容,不僅要包容人的弱點,更要包容人之奼紫嫣紅。

一幅畫的思想境界取決於畫家對人生與生活的感悟與淵博學識。有高超的畫工而無淵博的學識怎能成爲畫家?或許一輩子也只是一個畫匠吧。或者事實上,那些畫家應不是這樣的文人,另有隱情。從他們畫作的氣韻可窺見一斑。他們又是怎樣的一些文人呢?

這是發生在閱讀《林徽因傳》期間的故事。

《林徽因傳》,使一個林徽因彷彿活生生躍然紙上。作者把自己全面深入地調查瞭解到的林徽因展現在讀者面前。那麼,書中的林徽因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江南女子?書中沒有直白地講林徽因的身高,更不會推測其三圍,但是根據書中線索找到了林徽因、徐志摩與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合影,根據江南女子普遍特徵約略有了其磨糊影像。徐志摩一副郊荒島瘦的模樣,算不上帥哥。林徽因則柔美、姣小。所謂才子佳人,恰恰好。

一九三二年,林徽因分別在元旦和正月兩次致信給胡適。林徽因在信中提到最多的則是徐志摩,徐志摩的死是她心口永合的傷。她說過,徐志摩給了她不少人格上、知識上磨鍊修養的幫助……他死後,她的心一直不得舒展,導致肺病復發。因爲康橋之戀這個男人扣開了她心靈的門扉、在她心中築的夢。

徐志摩真的如《再別康橋》所寫,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世間真的有人可以讓自己輕巧地來往於夢醒之間,出塵入世收放自如?作者白落梅在書中肯定林徽因,她是夏日白蓮,怎會陪他熱烈燃燒,終成雲中過客。樑思成於她,終究還是把她裝幀在過去的歲月裏。白落梅無奈地揣測道:他是不忍碰觸,還是不願碰觸?

人生就是一種交換,所謂此消彼長,得到與捨棄是等同的。在感情上,詩意浪漫與簡單平穩不可得兼。蘇州幽巷之內私家花園,一關一至,門內是世外桃源,門外是喧囂浮世。但這《白髮蘇州》與喜歡熱鬧僅二十多歲的《我們太太的客廳》裏的太太秉性顯然不付的。

白落露的文筆是溫婉的,邊議邊敘,緩緩推進。文中批評也帶着對人生的嘆喟,對生命無常的無奈。

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既然我們都是過客,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當我們似乎都明白了,已是垂垂老矣。

林徽因曾給徐志摩的學生沈從文寫信說:“人活着的意義基本的是在能體驗情感。能體驗情感還得有智慧有思想來分別瞭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別人的!”(1936年《致沈從文》)“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點浪漫發生。或者有個人扣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或是同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我做着所有女孩的夢。”(1937年《致沈從文》)才華橫溢又柔情似水的林徽因,就這樣追尋着她與徐志摩那場難以忘懷的夢。

人生就是一條不斷修行的旅程。願我們多一些包容,包容人的缺點,包容人不同的視點,包容人在不同成長過程中。

張愛玲哀嘆到:“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唸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其實又何止於女人呢?無論哪個時代,無論高低貴賤,女人也好,男人也罷,作爲一個個體,靈魂的獨立和內心的強大,永遠是一生要做的修行。今時今日,戀愛與婚姻自由,我們需要心靈的依傍,需要相知相守,但同樣需要獨立的人格,自我溫暖的力量,而不是以愛之名,以婚姻之名,誰成爲誰的附屬品。

只有這樣的兩個人相遇,才能細水長流,做到舒婷說的那樣:彷彿各自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在年輕的林徽因身上發生了建築師那嚴謹冷靜理性和詩人那浪漫熱情感性的碰撞。有人說得好:人的前半生,沒有對錯,只有成長。”這句話多麼有深意和內涵啊!這話放在這裏也應該恰當吧。

讚賞落梅風骨愛好者之研:隱世才女白落梅,以禪意寫紅塵,以佛法道人生,化雲水禪心,入人間煙火。與她共有一剪菩提的光陰,也聽她靜靜地訴說這來往的緣分,俯瞰煙火人間,品靜好人生,盼現世安穩……

讀林徽因有感6

窗子以外,蟬鳴正酣,卻打斷不了你奮筆疾書的思緒;窗子以外,夕陽晚霞,卻勾不起你漫步田園的慾望。窗子以外,花開花落,窗子以外,雲捲雲舒。窗外的世界,空靈流動,而我們卻停止了理解生活,理解生命的腳步。讀完了林微因的《窗子以外》,我的心被深深地顫動,窗外的世界彷彿就在忽然之間豁然開朗。

林徽因說:“所有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裏的,你並不是不能看到,只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但是,我們就真的要把自己永遠關在窗子裏嗎?自打我們出生那天起,不得不說,我們就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人了——皮膚把我們封在一個狹小空間裏。眼睛是供光進入的小窗;鼻子是供氣息出入的小孔??除了幾個小窗張開,我們就是一個完全的窗子以內的人了。窗外繁華依舊,窗內頹然失色。忘了從什麼時候起,我也開始習慣窗子以內的生活。開門一聲啪,閉門一聲咚。我們在宿舍裏歡唱,在虛擬的世界裏升級,然後對着那堆無法兌現的金幣欣喜若狂。窗子以外的世界宛若空殼,我們在自己營造的“世外桃源”裏休養生息。窗子以外是生活,有好的,有壞的。好的你羨慕,想親近;壞的你咒罵,避之唯恐不及。是的,窗子以外的生活太複雜。我們欣喜地用幾扇小窗把自己鎖在軀殼深處:“再也不用勞心費神啦!”找不到一懵懵懂懂渾渾噩噩安然睡在軀殼裏的自己,自然惶恐極了。有時我們瘋狂裝扮自己的身體去炫耀,以爲軀殼是我們的全部;有時我們拼命往肚子或大腦裏塞什麼,以爲塞進去的就是我們的全部。我們真正找的卻早已夭折在兒時飛翔的夢裏。

窗外的世界始終鑼鼓喧天,窗外的夏天已經蓄勢待發。而我,而你,是否依舊蜷縮在窗子以內昏昏欲睡?那一扇紗制的薄屏,那一門厚重的玻璃窗將我們無情地阻隔在最真實生命之外。“車開始輾動了,世界仍然在你的窗子以外,長長的一條衚衕,一個個大門緊緊的關着。……”林微因試圖走到窗子以外的世界,卻又走進了另一個窗子。我開始感到懼怕,當窗子將我們的生活牢牢地捉緊時,我們的一廂情願又能否讓我們如願打破窗子?

窗子以外的事,有些我們看了一輩子,悟了一輩子也不見得明白。何必明白,愛也常弄不懂恨的想法,自由也不見得去猜束縛的心思。至於路上的同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專心走自己的路就好。

用思想開窗,追求自由;用自由飛翔,尋覓心靈。想好了,就出發吧。

讀林徽因有感7

在春天的雨夜裏,聽《相逢是首歌》,就這樣做了那個懷舊的人,戀上一首經典老歌。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多麼美好的句子,美得讓人要落下淚來。那些遠去的青蔥年華,開始在雨夜裏重現,彷彿只在昨天,可我爲何早早就更換了容顏。

更換容顏的,又豈止是我,還有歲月,以及行走在歲月河岸的許多人。那麼多紅顏佳麗都隨着時光漸次老去,當你以爲過程是緩慢,回首卻只需瞬間。是的,覆水難收,春去會有春回,花謝花還會開,可人一旦把恩情償還,就再也不相欠了。

其實,人生原本就沒有相欠。別人對你付出,是因爲別人歡喜;你對別人付出,是因爲自己甘願。那些付出了想過要收回的人,又何必讓你費心去在意。我佩服那些愛過無悔的人,就算分手,依舊可以做到從容相惜。倘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這樣寬容慈悲,這風塵的世間雖然煙火蔓延,卻不會再有傷害。

深夜裏聽到樂聲,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輕彈着,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靜聽着,這深夜裏弦子的生動。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忒淒涼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除非在夢裏有這麼一天,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這是林徽因寫的詩,愛過之後寫的詩。因爲愛了,所以聽一首絃音,頰邊泛上了紅。我是多麼的喜歡那一句:"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在她很青春的時候,似乎就已經知道,世間萬物有其自身規律,就如同山河不可逆轉,歲月不可迴流。很多人說她永遠像夢一樣美麗迷人,其實她活得比誰都清醒。

她和所有女孩一樣,甚至比所有女孩都更喜歡做夢,但是她不會讓自己沉迷。她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心,爲的是不讓自己受傷。所以讀林徽因的文字,永遠沒有疼痛之感。即使她傷了,也會掩飾得很好,也許她會覺得,快樂是所有人的快樂,悲傷是一個人的悲傷。這麼說,不是歌頌林徽因多麼的偉大,而是有些人從來都不願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傷處。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橋深刻浪漫地愛了一場,愛到幾乎忘記他們的相逢其實是一場美麗的錯誤。茫茫人海,遇見是多麼的不容易,怎麼忍心輕易說別離。他們甚至願意一直夢着不要回到現實,現實像一把利刃會將彼此都割傷。

幾乎每一天徐志摩都去找尋林徽因,他們在一起談論詩歌,所以林徽因詩歌裏一定有徐志摩的影子。那時候,徐志摩和林長民是摯友。林長民欣賞他骨子裏浪漫的詩情,但作爲林徽因的父親,他知道徐志摩已是有婦之夫,況他和好友梁啓超有過口頭之約,曾想過將林徽因許配給樑思成。林長民亦是一個瀟灑浪漫的人,他認爲徐志摩可以和女兒林徽因相戀,但需要適可而止,並且不能與婚嫁相關。

讀林徽因有感8

她走過的地方,有一樹一樹的花開;她回首遙望的那一夜,湛藍藍的天上託着密密的星。

——題記

我喜歡林徽因,她標誌着一個時代的顏色,在衆人眼中她是世間罕見的奇女子,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更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在當時的社會裏,她是特別的,有着尋常人沒有的獨特想法,一開始就表明心意,不做別人眼裏的傳奇,要踏踏實實的過一生。女孩在自己最漂亮、最巔峯、最受人崇拜的時候,放棄成爲傳奇的誘惑和虛榮心的牽引,憑着本能選擇最踏實的生活狀態,在那個時候還是“第一人”。

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的學識世家,祖父林孝恂爲光緒己丑科進士。父親林長民赴日留學,回國後在杭州東文學校畢業並創辦福州私立法政學堂;堂叔林覺民、林尹民均爲黃花崗革命烈士。從小就在一個有革命、科技氣息的環境中長大的林徽因沒有一般富家小姐的嬌氣,她幼年先後就讀於愛國小學、培華女子中學。16歲時,跟隨父親到英國、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等地旅行。回倫敦後,以優異成績考入St.Mary′sCollege(聖瑪莉學院)學習。至此,林徽因已表現出她過人的學習天賦和才情。

1924年,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訪問,爲慶祝泰戈爾先生六十四歲生辰,林徽因、徐志摩等演出泰翁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公主齊德拉,表演精彩絕倫,成爲一時佳話。後來又到康奈爾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此時的林徽因年僅20歲。結束學業後,她並不神往被人奉爲傳奇的感情,放棄了才子徐志摩,選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樑思成,回國過起了安定的生活。

後來,先後於1949年和1952年抱病參加了國徽和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並改造了傳統的景泰藍工藝。翻譯《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爲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鑑。又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文章。1954年6月,時年50歲的林徽因當選爲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此時她的肺病已愈發嚴重。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於北京同仁醫院,終年51歲。《北京日報》發表訃告,4月3日在金魚衚衕賢良寺舉行追悼會,金嶽霖先生親筆題字,作下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字字泣血,令人唏噓。遺體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至此,民國第一才女,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林徽因,走完了她絢爛的一生。

她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給我們留下了斐然的成就,她擁有出衆的才華,傾城的容貌,情感生活也如同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令人豔羨。出身名門經歷繁華,被衆人稱羨的是她,遊歷英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的是她,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忍受住生活的艱辛和貧困的是她,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考察古建築的也是她,戰爭期間繁華落盡,親自提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的還是她;最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的還是她。她遺世獨立、溫婉清逸、猶如一顆珍貴的珠玉,暗自發出無人能及的光彩;她,林徽因。

走近林徽因,走進她的四月天,品讀她詩意絢爛的生命之旅,靜聽一代才女的靈魂獨唱,我在美麗背後觸摸到一絲溫潤,在聰慧之中品味到一縷幽香。

讀林徽因有感9

一提到林徽因,可能大家會想到:你是人間四月天。正如面前這本書的封面一樣,大大寫着你是人間四月天的字樣。可是我覺得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更符合她的一生。

學了《你是人間四月天》以後,我開始對這位民國女神感興趣。在想象中應該是公主那一類型的,可是這本書的第一頁就改變了我的認識。林徽因的童年並沒有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她的母親是續絃又沒有讀過書,與這個書香家庭格格不入,脾氣越來越暴躁,精神也不太好。這對幼年的她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也因此造就了她如此暴躁的脾氣。多虧了她姑姑教她讀書,讓她的精神世界有了依靠。再到後來有了二媽,種種痛苦加在她身上。這樣的環境逼迫她長大,小小的年紀就可以撐起整個後院。那種知書達禮、寬容大氣、大局意識,足以讓人欽佩。

讀到她去國外學習後,畫風有些變了,有些類似於言情小說。可是這時的林徽因,又不同於偶像劇女主。她既不是傻白甜,又不是野蠻女友,更不是爲達目的不擇手段人。她是那麼的理智,冰清玉潔。不會陷入情感的世界難以自拔,以追求自己的理想爲重。在感性與理性之間,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自尊自愛這是林徽因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女孩。

如果說到適合女孩兒的職業,大家給出的回答應該是一些穩定、安逸的工作吧。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許多女孩兒也認爲自己應該安穩度日,而林徽因卻不這樣認爲。雖然外表上看起來甜美柔弱,可是從小受到的家庭的磨練使他的內心不輸一個男子。她是那麼剛毅、堅強、能吃苦。當第一次聽到建築學時,她就充滿了興趣,那是藝術與智慧的結合的學科,可是又是一個十分辛苦的學科。因爲學建築,要到各種艱難的環境中去,所以當時是不收女學生的。可林徽因沒有放棄追夢,在學校裏學習戲劇兼修建築,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接近夢想。到後來,跟隨丈夫一起去勘察建築。雖然條件很苦,可她沒有怕過、怨過。堅強、自立、追求夢想這是林徽因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女孩。

如此優秀的女子,上天卻不眷顧她。一九四五年,林徽因被疾病纏身。可她並沒有被病魔打到,反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沒有因爲自己是病人,就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反而一直堅持文學創作,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不懈怠自己的工作。在生病期間,以更高的要求去做自己。不向命運低頭,樂觀,活出生的價值這是林徽因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女孩。

也許世界上只有一個林徽因,可每個人都可以生如夏花之絢爛,活出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這也許就是最好的詮釋。

讀林徽因有感10

讀完本書,竟有種心痛的感覺。秋日的沉寂裏,我用目光撫摸你的照片,素雅的面龐透出你的才氣,透出如四月陽光般的詩意。我深深仰望你!你嬌小柔弱的身軀支撐起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你的生命雖不長,但你如瀑的詩情永遠定格成美麗的“人間四月天”……爲你的才情,爲你瘦弱多病的身體,爲你的愛與被愛…我眼中有淚。當讀到徐志摩爲你寫的《你去》,當我讀到你把志摩飛機失事的殘片留到最後,當金嶽霖在北京鄭重地聚友說“那天是你的生日”…林徽因,我竟有心痛的感覺。我沒有你那璀璨的才華,沒有你那樣的愛與被愛着。我平凡如草,該時時仰望你的。

你同時被三個人愛着,當你選擇了思成時,兩位摯愛好友爲你祝福;當你把徐志摩、金嶽霖不可能的愛戀上升爲一段純潔的友誼時,我感動於你。這該需要怎樣的智慧,該怎樣如抵的坦蕩呢?上個世紀已經過去,我的目光仍定格於你寧靜秀雅的面龐,你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你是愛與美的化身,林徽因。讀完,久久深思。林徽因,讀不懂你,卻只記得金嶽霖寫你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是的,徽因,正如你自己在詩裏寫的“靈魂舒展成一條銀河,長長流在天上一千首歌!林徽因,外面天正好,我走到陽光下,合起了書本,閉上眼,尋找你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