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林徽因傳》讀後感

《林徽因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後感。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林徽因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林徽因傳》讀後感

《林徽因傳》讀後感1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曾經掀起極大的轟動。因爲她的才氣與智慧,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深愛了一生,也讓金嶽霖默默思念了一生。我在讀書的時候,不禁發問: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優秀的學者被深深思念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精彩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相遇及去世,在書中,讓我們與那些人交流。她優秀的筆風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她的一生,雖然不凡,卻也平淡,這個優秀的女子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也只願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安詳的生存在大海中。我有時會想:如果林徽因並沒有和父親離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大有轉變,沒有徐志摩,沒有樑思成,沒有金嶽霖,也許她會生活在幽靜的江南水鄉中,過平淡的日子。但人生如戲,總有意想不到的發生,不會讓她的才氣埋沒,所以她註定不是一個平凡的女子。

從遇見徐志摩的美好青春,到與樑思成深愛徹底,再到與金嶽霖相互欣賞。喜歡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喜歡她在事業上鞠躬盡瘁,一身才氣。因此她這一生過得如此精彩、豐富,但她走時卻走得很寂靜、安謐。

八年抗戰,使她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擾着她,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她並沒有放棄,仍然堅強樂觀面對生活,堅持鑽研着她的學問。爲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與進步,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以至於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她身上。我學到了對於夢想的堅持,需要拿出我們不認命、不服輸的勇氣。還要有她樂觀向上的求知精神,保持有溫度的奮鬥,堅持不懈,描繪出我們自己的人生藍圖。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走在江南水鄉的青石小徑上,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裙,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絕美優秀的女子卻不知去向。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2

她叫林徽因,是許多人夢中的白蓮,徐志摩爲她徜徉在康橋,深情的等待一場舊夢可以歸來;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爲完成使命而相約白頭;金嶽霖爲她終身不娶,癡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爲愛情的纏綿悱惻而記住了這個浪漫迤邐的女子,卻也因這無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學嚴謹,艱苦探索,傲骨博學的大家風範。再一次重溫她的一生,似乎她教會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應這樣走過。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羨慕的,隨父母遷居至一座老宅,在這個詩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導下接觸到文學的奇妙,從此以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古典文學的詩情畫意、錦詞麗句加深了她的文學修養,爲她將來成爲一代才女種下美好的前因,後來隨父遷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霧都倫敦的人土風俗,異國風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閱歷,再次譜寫的詩詞歌賦除了辭藻的淡雅嫺靜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評價的:“徽因的詩,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與心靈的契合,又能讓人讀出人生的況味。”

回首自己兒時,不禁憾然一驚,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嫺靜是我少有的與心對話的時光,總是安慰自己,哪個少年不莽撞,爲賦新詞強說愁才顯得假惺惺,卻忘卻了心靈感受的溫牀是生活,即使漫無目的遊逛你也能感受到路邊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豐富不豐富不在於生活經歷的多少,而在於你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銳,在於能否多方面體味所見、所聽、所遇的種種不同情景,能否體會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關係和牽連,生活的必然與偶然之中所起的戲劇性的變化。當然,更得有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學。所以勿要感嘆自己的胸中無詞,心中無語,以心聆聽,用手觸摸生活,生活纔會回贈你真正的意義。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賞的,在那個對愛情充滿各種幻想的季節,能夠如此堅定自己的愛情信仰,維護愛情尊嚴。初始,我以爲這是需要一個很成熟的愛情觀才能駕馭花季年齡的衝動,但後來我明白是因爲她在任何時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樣的生活,每當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轉彎,或前行,都那樣從容不迫。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個內心堅定的女子,不爲任何,只爲對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時光,回首過往能做到滿心的坦然。爸爸曾經對我和姐姐說過,有你們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夠看到你們能尊重周圍的人和事,且依然從容堅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時候不理解,漸漸長大卻瞭解了那是一個做父親的殷切希望,希望我們能被這個社會接納,卻也不迷失了自己。

現在,這份堅定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隨遇而安——也許生活中的你會遇到種種的不安,但卻可以駕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貪戀岸上的煙火璀璨,卻不會讓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會用最美的姿態自我救贖。

婚後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歲的林徽因和樑思成在溫哥華姐姐家結婚。婚前,樑思成問過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後都不會問,爲什麼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準備好聽我了嗎?”這是一個多麼有韻味又特別的女人。婚後他們按照梁啓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築,我一直以爲這纔是適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將滿身的書卷清香融合在建築事業中,讓我們領略到建築對東西方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繪畫、雕刻等帶來的深遠意義。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卻從未因此而耽擱她熱愛的事業,修養期間還和樑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築,並多次發表《建築雜錄》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料。

林徽因事業的最成功點莫過於參與設計國徽與挽救景泰藍傳統工藝,如果不是領略她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會相信一個寫下人間四月天的柔弱女子會擁有這等至高無上的榮耀,這個好強的女子,爲了心愛的事業可以廢寢忘食,極度消耗體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預支將來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林徽因傳》讀後感3

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這話一點不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八個字也是隨處可見,不管懂不懂的,真不真心的,都會來上這麼一句。個人一直覺得很矯情,所以看到朋友們的QQ,人人裏有這麼一句話,總會惡作劇的在後邊加上霹靂兩個字。可是當我看完這本書,我沉默了。以後不管真假,無論何人,我再不會做這樣的惡作劇。

“曾經以爲,經歷了人世種種,嘗過了世間煙火,可以看淡歲月滄桑”做到去留無意,自由自在。但還是低估了紅塵的力量,究竟還是墜入其中。於是便多了牽絆,多了感傷,卻始終不願放開自欺欺人的手。有的人不能愛,不該愛,還深深地愛着,有的人明明可以愛,卻任由他空自執着。到頭來耗盡了青春,也隱藏了愛情,在你認爲理所應當,暗自歡喜的享受中,或是不厭其煩,惡語相加的揮霍中悄然溜走。某天突然發現世界安靜的時候,伸出手來,纏繞在指間的卻滿是淡淡的失落。那錯過的人會還在麼?

萬丈紅塵,必然迷離紛擾。那麼多的春,那麼多的秋,多少人拿來感傷悲慼,卻有那麼一個四月天,千古不變——是愛,是暖,是希望,是夢期待中的白蓮。這是世間最美的花!您是行走在人間的白蓮,清淨淡雅,彷彿不食人家煙火,卻未曾清高遺世,渴望着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她得了最簡單樸質的幸福,沒有在雲端忍受清寒。

伴着清風明月,懷着康橋柔波,無論是在異國莊園還是香山別墅,焚香煮茗,談詩作文,四目相對,脈脈含情,才子佳人,天造地設,莫過如此。但天總不會遂人願,總會把最美的打碎,最合適的分開,留待後人唏噓。不能否認徐志摩是愛她的,而他更是多情而浪漫的,沒有感情他無法生活,即使在心中還藏着她,卻又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戀。天道又是公平的,給了你卓越的才華,就不會給你圓滿的情感。你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爲了自己的浪漫情懷,一己之私。還記得那身懷六甲卻被你無情丟棄在異國他鄉的張幼儀麼?所以無論你有多少的理由,多高的才情,你還能讓人敬佩麼?至少我總覺得不恥。所以你纔會在以後的情路中,想着一個仙子,卻娶了一個你得勞心勞力供養的妻子,最後在天空化作漫天雲煙壯麗的逝去。你終究是幸運的,至少讓她銘記了一生,愧疚了一生!

漫步紅塵,多想超然物外,可是總有那麼一個人,她的風姿和你心中詩情畫意勾勒的輪廓和氣質分毫不差,讓你狠狠的陷入其中。但是我們的生活不同,愛的選擇不同,左右愛一個人的環境不同,正是在這些各種不同中我們漸行漸遠,最後只有在風起的日子裏孤單的想起你!多想陪你到世界的盡頭,多想那個陪你東奔西走的人是我,多想和你一起披着滿身的詩意永遠在康橋的柔波里悠然呢喃。但是,親愛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這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和你在一起。知道你是堅強,理性的丫頭,定會一樣的淡然高雅,不要爲我哭泣,你孱弱的身軀經不起悲傷。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你是我前世種下的因,須得償還,所以愛得無怨無悔,坦坦蕩蕩。亦或是今生的一切是來世的果,不必愧疚,在天的那一頭我等你,許你那時還我,做我美麗的新娘。

她是聰慧的女子,真的很佩服她,可以毅然決然的放棄靈魂伴侶,去追尋塵世歡喜,煙火的幸福。她是那麼優雅平淡地做着對她來說最正確的選擇,就算徐志摩已經爲了她而背上罵名,清除了阻擋他們在一起的最大障礙,她還是選擇了真實的幸福,那個也許稍顯木訥,卻能讓她如沐春風的儒雅才俊。

樑思成是寬容的,也是珍惜當下的。和她結婚三十年,他深深地知道,自己不是她心中的最愛,就算徐志摩已然故去,自己也不是她現存的唯一,但他選擇了包容,選擇了給她絕對的自由,只是堅持平淡地愛她,他知道這個冰雪聰明的女子,什麼都看在眼裏,她不會辜負人間最質樸,簡單的愛。

“爲什麼是我?”他對這白蓮仙子屬於自己在結婚的前夕還是懵然。“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她如是答道。從此夫唱婦隨,相伴天涯。這就是婚姻,你不是我的最愛,卻也可以相守一生。相愛的人未必能在一起,不相愛的人在一起未必不會幸福。人生在世都是一個緣字,他來時好好珍惜,他去時,互道珍重。懷着對你的愛,和當初編織的夢,去善待下一個值得我停留的人,也許那無關愛情,這也是幸福。我們都知道,這世上最絕情,傷害最深的往往是曾經相互愛着的人,莫名的轉身,突然的離別,自此天涯陌路,連一句簡單的道別都沒來得及說。這是爲了什麼?有幾人能答出來?大多是連雞毛蒜皮都談不上的小事,不過就是個年少無知,輕狂傲慢,不懂珍惜。那是不成熟的愛。這世上真正的愛一個人,“是成全她的一切,包容她的一切,下雨的時候給她撐起一把油紙傘,寒冷的時候給她一個溫暖的臂彎,天黑了永遠有一盞燈爲她點亮,晨起時給她一縷溫暖的陽光”這便是世間每一個女子都向往的煙火幸福,一份安穩的愛。激情總是經不起流年的沖刷,唯有平淡才經得起歲月的蹉跎。

林徽因是幸福的,樑思成寵愛了她一生,給了他無限的包容和一份安穩的愛。她也是幸運的,老天對她是如此的眷顧,三大才子爲她一見傾心,終生不渝。除了才華橫溢,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儒雅穩重,經久彌香的樑思成;還有那個一提起就讓人不勝悲噓,爲她癡守一生,終身未娶的金嶽霖。其實我覺得,之所以林徽因的美麗優雅在我們的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金嶽霖的付出,居功至偉。因爲我們看徐志摩和林徽因,也就覺得她是個才女;看樑思成和林徽因,就是個卓有成就的建築大師;而看金嶽霖和林徽因,你看不見描述,但是知道那一定是個風華絕代,遊走人間的女神,要不然不會這麼讓一個優秀的男人寧願孤獨終老,除了她容不得絲毫別人。

還記得許多年前看金大俠的《倚天屠龍記》開篇第一章,有這麼一句話“天涯思君不可忘”那小小的郭襄,爲了那個大哥哥,一見誤終身,上終南,臨武當,走大漠,遊東海,追尋着神鵰大俠的蹤跡,和那些有他傳言的地方,必定少不了這個瘦小的.身影,最終敵不過韶華,白了青絲,絕了戀想,青燈古佛,孤老峨眉。楊過是狠心的,也是理智的,終身未再見她一面。因爲他那爲國爲民的大胸懷單單隻能容下他那個白璧無瑕的姑姑。這道理我明白也沒多久,本以爲這只是小說的杜撰,如此純潔的愛戀,癡心不悔的守候只能存在於筆端之下,直到最近看到金嶽霖!請恕我苦澀的筆墨寫不出他的優秀,也寫不出他的癡傻,更寫不出我的感動,至少當我看到“今天是徽因生日”這一句的時候,心裏堵堵的,眼眶潤潤的。那是一個怎麼樣女人?才能讓一個男人如此這般的愛戀着。我想倘若伊人泉下有知,一定會淚流滿面,相逢恨晚。對於女人來說,這一世不就是難得有情郎麼?現實很殘酷的是,林徽因只是樑思成的生活伴侶,如若不然他不會再續他弦,當然這也不能說是背叛,畢竟活着的人還有自己的生活。但林徽因卻是金嶽霖的全部,命運真的是天才的玩笑大師!金嶽霖始終都在離她最近的地方,做了一輩子的鄰居。無論是動盪的北平,還是飄搖的長沙,無論是日機轟炸下的昆明,還是亂中取靜的川南小鎮,在那個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年代,他默默地愛着,默默地跟着,也默默地護着,用世上最理智的關懷詮釋着愛情的崇高與偉大。他用行動告訴她

“我,一直都在!”

是啊!我,一直都在!簡簡單單的五個字卻用了一生去實踐着。人生說短也不短,真正懂得愛,又知道愛,可以不顧一切的爲愛癡狂的時間,我想不會超過十個春秋。而他卻用了一生。因爲他遇到了值得這樣堅守的理由,因爲這世上只有一個金嶽霖。其實我們遇到的人中,值得愛的人真的不少,人總是有自己的優點。但是真正的刻骨銘心是何人?我確信金嶽霖有世人皆知的三個字想當面對林徽因說,但是理智促使他沒能開口,這該死的理智。現在的人呢?想想自己對多少人說過那順口而出的“我愛你”,後來呢?你愛的那些人在天地的哪個角落?近況怎樣?幸福與否?同樣,回想一下,有多少人在你耳邊說過“我愛你”,那些愛你的人呢?今夕何在?你的艱難困苦他可曾幫你渡過?我愛你,就是——“有千萬個理由讓我離開,而就是這一個理由讓我留下!”愛情不是試探,也不需要尊嚴。

如金嶽霖一般,真心的愛一個人會害怕你不在,害怕她被人欺負,你不在;害怕她受到委屈,你不在;害怕她挨餓受凍,你不在;害怕她心情不好,你不在;害怕她臥病在牀,你不在……凡此種種生活瑣小,你都神經質一般的擔心,或許沒有你人家也會過得幸福自在。卻還是癡癡傻傻地表示“我,一直都在!”只想告訴她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1955年4月1日北京同仁醫院,這是他摯愛的人間四月第一天,她駕着四月早天裏的雲煙去尋康橋的戀人,享盡了樑思成給予的凡塵煙火幸福,得到了金嶽霖這樣上天的厚重恩賜。我想他們都在她身邊,這樣一個絕代容顏,曠世才情,高雅清淡的女子在人們的不捨中閉上了雙眼。這一天,四月的第一天。也讓我更加的相信因果之說。

這朵世間的白蓮消逝了,歲月不會因爲她的離去而停留半分,紅塵滾滾向前,多少癡男怨女在歷史的長河中來去匆匆,演繹着世間的悲歡離合。愛情是一個亙古的主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白蓮”,他不是仙,嚮往着凡間的煙火幸福,渴望一份平凡安穩的愛。如果可以,願化作一段青青的蓮莖,在紅塵濁浪裏將他託舉在和風麗日中,搖曳在最美的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4

林徽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她像花一樣美好,在任何年代打開,都像是打開一束花,被胡適譽爲“第一代才女”。也許是愛屋及烏,我帶着對林徽因的仰慕,走進了她的文章——《一片陽光》。題目很平常,並不吸引人,讀完後才發現,原來林徽因的文章也如她的人一樣空靈婉約、純淨自然、帶有詩的色彩。

散文《一片陽光》通過回憶小時候的一些生活場景:一片橙黃的陽光,一張孤獨的桌,一角寂寞的廳堂,一隻靈巧的鏡箱,或窗外斷續的鳥語,和水珠——那小孩美麗的病名,延伸到她對藝術的思考和人性的評論上,因此,陽光便成了林徽因走向藝術道路的一個嚮導。我驚訝,只是一片陽光的不經意照射,她竟可以寫出那樣一篇清秀乾淨,猶如水晶般晶瑩光澤的散文。“那種靜,在靜裏似可聽到那一處淙淙的泉流,和着彷彿是斷續的琴聲,低俗着一個幽者自娛的音調。……那種動,柔諧婉轉,有如無聲音樂,令人悠然輕快,不自覺的脫落傷愁。”“至多,在舒揚理智的可管理使我偶一回頭,看看過去幼年記憶步履所留下的殘跡,有點惋惜時間;微微怪時間不能保存情緒,保存那一切情緒所曾留戀的境界。”讀着讀着,就心生激動,暗暗佩服,相同的感受卻可以被她寫得如此傳神。作者不是怪時間流逝得太快,而是遺憾一切美好的情緒都消逝得太快,來不及多享受,只在一瞬間,這種感覺就過去了,只能長久的留在記憶深處,想要去回味,卻似乎永遠也找不到當時的感覺。正如林徽因所說:“宇宙萬物客觀的本無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獸纔開始有了秀麗,有了氣質,有了靈犀。”

合書而坐,思緒萬千,我竟渴望自己也能做一個像她一樣的女子,才華橫溢,清新脫俗,內心卻透着一股堅強的力量。我幾乎可以看到林徽因那一抹輕巧的身影。我輕輕轉過身,看着窗外這一片橙黃流動的光,我突然有些發怔:陽光恬靜的,是充滿生命力的,任何平常的事物,只要一片陽光悠閒又灑脫地落在上面,一切都會帶上另一種動人的氣息。

在我們的心靈上灑下一片陽光,學會感受多姿、無奈、遺憾的生命,尋找生活中真正的幸福……

《林徽因傳》讀後感5

喜歡在晚上淨身潔面後沏一杯菊花茶,坐在牀上看一陣書,在白落梅行雲流水的描述中,是林徽因如詩如歌的一生.初知林徽因是因爲一同事偶然說起一代才女和三位傑出男人之間的故事,後逐漸將梁啓超之子樑思成,著名詩人徐志摩,學術泰斗金嶽霖等人聯繫起來,興趣也越來越濃厚,於是產生了解林徽因全部生活的衝動。

林徽因有江南女子的溫婉,如白蓮般潔淨,面容姣好文采出衆,在建築方面有輝煌成就。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有她的一份貢獻。這樣一位被上帝垂青,集美貌才情事業家庭愛情,近似完美的女人,怎能不讓令所有的男人愛慕,女子仰視?

我想林徽因一定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徐志摩是她的初戀,在異國他鄉極盡浪漫,徐志摩當時已經結婚,林徽因這樣傳統的女子怎麼能夠接受這樣的愛情,將自己陷入不仁不義之地呢?雖然當時她並不知道徐已經結婚,可這樣的經歷使她始終對徐的前妻抱有愧疚之心。在臨終之前都沒有忘記向徐志摩的前妻表示歉意。林徽因出自現實的考慮,選擇志同道合的樑思成爲終身伴侶,夫妻相扶相攜成就事業的巔峯。可以看出不論在何時林徽因始終是清醒的,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始終不願在世間有愧於任何人。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預料自己的生命以何種方式結束,徐志摩爲趕赴林徽因的一場講座飛機失事喪生,樑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後另娶其學生林洙,而金嶽霖爲了心中的摯愛終生不娶。這樣的結局真是讓人深思,我想林徽因那樣聰慧的女人或許早已預料到了這一切,她知道徐志摩是她靈魂中的愛人,而她自己是金嶽霖靈魂中的愛人,她知道不論她是否還在世這兩人永遠對她不離不棄。

林徽因就是一位女神,得到的人覺得她和凡人無異,沒得到的人始終會以向上的態度去膜拜她。真正的愛情雙方無論付出多少都是無怨無悔的,徐志摩,樑思成金嶽霖他們都是幸運的,能遇到並結識這樣的女子,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再讀《再別康橋》更加深刻的體會徐林那份真摯的情感,林徽因在徐志摩心頭激起的千層柔波如同西湖之水。我不禁得爲世間情投意合的戀人而感動。

都說女人多思多智必體弱,可惜林徽因早早就病魔纏身,年僅51歲就離開了人世,或許連上天都嫉妒她的才情。在那個時代那些個平凡的過着顛沛流離生活的人,從來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爲國爲民爲世間貢獻自己的力量。林徽因爲國家做出的成就真是令我們現代人佩服。

我喜歡散文,而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是散文,有人一生飄散渾渾噩噩不知所以,有人理性的解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便是這樣的散文,給人無盡的遐想,如輕緩的音樂潺潺流出。細雨般描述出林徽因的一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送給所有的有情人。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願每個人在紛呈時相中不會迷失荒徑,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林徽因傳》讀後感6

林徽因,出生於杭州的一朵白蓮,是不染纖塵的一代江南才女。她將她的靈氣帶出了杭州,帶入了上海,帶到了倫敦。她以她的與衆不同讓徐志摩爲他等待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懷想了一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讓我讀到了一個如水般溫柔,如風般神祕,如竹般堅毅的林徽因。她雖出身於官宦人家,卻不染凡塵俗氣。自小天資聰穎的她,在姑姑林澤民的教導下,學會了讀書寫字,便開始慢慢懂得了這個世界。

書中講到一張林徽因三歲孩童時的照片。那一個小小的女孩,尚未記事,卻對這世間已有了看法,眼神是那般單純。她渴望探求這世間的風雲變化,渴望着瞭解那個對她來說陌生的世界。這便讓林徽因自小便註定與衆不同。

都說上蒼是公平的,林徽因集一身優良基因,然而在擁有一個優秀的父親的同時,也有着一個平凡的母親。父母親之間這段毫無感情的婚姻,使林徽因備受煎熬,對於雙親,她是又愛又恨。由此,更是催熟了這顆小女孩的心靈。小小的林徽因過早的便懂得了世事無常,也懂得了在完美的背後亦藏着許多的無奈,開始多愁善感。在我看來,書中所講的林徽因的一部作品《繡繡》,便是小時候林徽因家庭生活的寫照。只是相對於繡繡的最終病死,林徽因確實幸運許多,她懂得什麼是世事無常,什麼是兩情相悅。只怪造化弄人,無端生出這麼多的癡男怨女,不得盡如人意,只是徒增傷感罷了。因此,林徽因在對於她與那三個男子之間的感情做到了收放自如,懂得了取捨。所以,林徽因依舊是林徽因,依舊那般清雅,高貴,美麗。正如詩中所說: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十三歲的她因爲當時的局勢,全家遷居北京,而她卻不得不留下來。在那樣的局勢下,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小女孩兒獨自一人過生活,必定會是舉步維艱,不知所措。可是,任誰都會,而她是特例,因爲她是林徽因。她不輕易在人前落淚,從始至終以一種傲然的姿態,以其女主人的身份將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便是她的堅毅之處。

面對感情她不會讓自己愛到卑微,愛到不知所措。對於徐志摩是如此,對於金嶽霖亦是如此。或許她會做短暫的停留,但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寫的那般: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林徽因始終是她,只會在他人的心上輕輕掠過,她不屬於任何人,亦是無人能抓住她的心。“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在那英國倫敦,她愛上了那個風流倜儻的男子——徐志摩。但是面對毫無結果的愛情,林徽因毅然選擇了放手。等到走了很遠,她纔回頭看了看,原來還有那麼一個人一直在原地等她,那就是樑思成,那個最後與她攜手一生的男人。或許按照林徽因的心性,她不期待永恆,只期待這一刻的美好。有句話說的好: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林徽因寧願放手,也不會期待那所謂美好的未來。願等到老時將這些封存在歲月書頁中的記憶翻看出來慢慢品味,足矣度過餘生。

“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 一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讓我們品出了那如白蓮般清雅,純潔的林徽因。

無論過多少時間,人們依然會記得那個如蓮般的江南才女子——林徽因,那一座康橋,那一段康橋之戀。

《林徽因傳》讀後感7

幾場梅雨,幾卷荷風,江南已是煙雨迷離。院子裏溫潤的青苔在雨中純淨生長。這個季節,許多人都在打聽關於蓮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黃昏浮動的神祕幽香。不知多少人會記得有個女子,曾經走過人間四月天,又與蓮開的夏季有過相濡以沫的約定。

她叫林徽因,是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她在雨霧之都倫敦,有過一場空前絕後的愛戀。她愛過三個男子。愛得清醒,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爲她徜徉在康橋,深情地等待一場舊夢可以歸來;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爲完成使命相約白頭;金嶽霖爲她終身不娶,癡心不悔守候一生。

想起林徽因,總在人間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種輕靈和鮮妍的美麗。明淨的眼眸、秀麗的面容、優雅的姿態、斐然的才情,使她衆人公認的美麗女神。有些人的美麗是與生俱來的,有些人則需要蛻變的過程。林徽因屬於前者,彷彿任何時候她帶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那麼清新如一,而她的詩,亦如此。

"這是秋天,秋天/風還該是溫軟/太陽仍笑着那微笑/閃着金銀,誇耀/他實在無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這葉落了的秋天/聽風扯緊了絃索自歌挽/這夜,這夜,這慘的變換!”

1933年的秋天,那個如白蓮般聖潔的女子寫了這首著名的長詩《秋天,這秋天》。多少人被這首詩深深感動,縱是這蕭瑟之季,亦沒有秋風秋雨煞人的悲傷。在林徽因的內心深處,哪怕是懷念一個逝去的故人也是溫軟而柔情的。在她眼裏,秋天是一場華麗的宴席,秋天有驕傲的果實,有走過莊周夢的蝴蝶。然而秋天也是一首輓歌,是一場離合夢幻的交變。對於季節交替,隨意更迭,林徽因始終懷着感恩之心。她不肯做那悲情女子,不願對過往低頭,所以她喜歡懷舊,卻不會沉迷。這樣一個美好的女子,也許我們應該留她更多的祝福。無論她飄至人世間的哪個角落,都希望她可以日日平安,歲歲逢春。

事業上的成就讓更多人對林徽因刮目相看。她不是一個只會風花雪月的嬌柔女子,她深諳民間百態,懂得人情冷暖。這位秀外慧中的民國才女,總是以她非凡的魅力讓人一見傾心——她是許多男子夢中的紅蓮,沒有讓自己活到雞皮鶴髮,更沒有讓自己被流光收拾得七零八落。彷彿在任何時候,她都擁有那份出塵的美,又安然在世俗深處,和我們一起共度流年。於是這個美好的女子被裝幀在人間四月,歲月早已泛黃,而她卻蒼翠依舊。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相約同行的人,一起走過雨季,度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在某個渡口分離。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白雪打溼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願每個人在紛呈世相中不會迷失荒徑,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請讓我預支一段如蓮的時光,哪怕將來某一天加倍償還。雨季,何時開始,何時停歇,無從知曉。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8

幸運得到了一本《《林徽因傳》,仔細閱讀後,驚歎世間竟有這位奇女子,集美麗、才華、驕傲、事業於一身。

林徽因,這位出身名門,在中國文學史和建築史的才女,是一個站在塔尖的才女,是一個用一生追逐自由、雙腳一直在行走的女人。她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活了五十一歲。然而她的生命是燦爛的奪目的。她不僅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散文和小說,作爲建築學家,對保護中國的古建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美麗和才華有目共睹,衆人稱羨。

我喜歡的林徽因,不做作,不矯情,儘管出身名門望族,但她卻待人落落大方,從不擺架子。她不追求浮華,也沒有走捷徑,而是腳踏實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則以她的才學和美貌,她完全可以過另一種生活。八年抗戰她一直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繞着她,她卻樂觀的生活。她爲研究和弘揚中國的古建築傾盡了心血,以至於五十一歲便因肺病離開人世。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後人爲之讚歎。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美麗光華的人。

《林徽因傳》讀後感9

每一個女子都是一種花

不知是因爲喜歡春天而喜歡花,還是因爲喜歡花而喜歡春天,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喜歡上了春天,喜歡上了花開,喜歡陽光溫暖,喜歡微風拂面,喜歡柳枝的婀娜,喜歡百花的嬌豔,喜歡身處春天的那種心境,清新、明亮。

喜歡春天自然喜歡如人間四月天一般的女子林徽因,她最愛白蓮,而她也如白蓮一樣純淨優雅。我總覺得民國時期的奇女子都有一種獨特的美,處於新舊交替的年代,既有傳統的古典美又有新時代女性的現代美。

我想這和時勢造英雄的道理是一樣的,正是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造就了這樣一些傳奇女子,如林徽因如陸小曼如張愛玲……與林徽因關聯最多的就是陸小曼和張幼儀了,因爲一場康橋之戀,因爲一個徐志摩。林徽音被比作白蓮,那麼陸小曼就是一朵紅玫瑰,張幼儀就是那院子裏的月季。

原來愛有很多種姿態

徐志摩和林徽因因一場康橋之戀成了世人眼中的才子佳人,林徽因和樑思成一起出國留學一起研究古建築,演繹了一段細水長流的愛情,金嶽霖爲了林徽因終身未娶。我既爲沒有結果的康橋之戀感到遺憾又覺得這是最好的結局。我想林徽因是愛徐志摩的,選擇離開或許是因爲太理智,她不想徐志摩爲她拋妻棄子,或者是太懦弱承擔不起這樣的愛情。

她自己的解釋是愛的不夠多,我是不太相信的,如她所說的話,那她又怎會在病痛中和徐志摩通信,人生病的時候是最脆弱的,會回到生命最初的狀態,我想她的內心一定是有一片寂寞的地方只有徐志摩可以安慰。徐志摩死後她將一片飛機碎片常掛在自己房中,也許只有徐志摩纔是她真正的知己。

之所以說是因爲愛的不夠多,這種心理或許可以用弗洛尹德的自我防禦機制來解釋,即自我運用心裏策略來保護自己避開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衝突,其中一個形式就是合理化作用,通過歪曲現實來爲自己開脫從而保護自尊心,而不愛就是她爲自己的離開最合理的解釋。

林徽因曾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不是真正的林徽因,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懷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我並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不管是否如她所說,我都覺得他們沒有在一起是最好的結局。林徽因嚮往的是人間煙火,最平常的生活,而徐志摩追求的是浪漫的愛情,這樣的愛情是經不起油鹽醬醋的。

這樣的結局也算是彼此成全,成全了林徽因和樑思成的細水長流,成全了徐志摩永遠的浪漫情懷,就好像一朵花開到最好的時候被拍成了照片定格成了永遠。

有時候喜歡一個人是因爲她做了別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就像陸小曼對徐志摩那極致的波瀾壯闊的愛。爲了他和王庚離婚並打掉自己的孩子,雖然他們沒有好的結局,不被世人所接受,但我對她是敬佩的,敬佩一個女子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愛是不能用對錯來衡量的。

相對於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溫柔,對陸小曼的寵愛,他對張幼儀是那樣的絕情,張幼儀爲他無悔的養育孩子照顧公婆,而他對她連最基本的憐憫之心都沒有,一個傳統的女性獨自出國,語言不通沒有親人,要面對多麼大的困難,而他對她卻是不管不問。但張幼儀是大度的,即使公婆是向着她的,面對離婚她還是選擇了給他自由。面對這樣的境遇,她沒有沉淪而是活出了全新的自己。我想這種大度也是源自於愛,一種安靜的愛。

所以我把張幼儀比作院子裏的月季,把陸小曼比作玫瑰,一種代表家庭一種代表愛情,作爲一個浪漫的詩人,徐志摩沒有承擔他作爲丈夫和父親應承擔責任,他追求的是愛情。

林徽因死後,樑思成又娶了他的學生林洙,而金嶽霖爲了她終身未娶。據說有一天金嶽霖把以往的老朋友都請到了北京飯店,之前沒有說原因,去的人也不知道是爲何,待飯吃到一半時,金嶽霖站起來說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此時的金嶽霖已是一個老者,他對她情深至此,此時的林徽因是最讓我羨慕的,這樣的愛也是最讓人感動的。

原來愛有很多種,有的愛的清澈,有的愛的熱烈,有的愛的平和……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和朋友在一起看到漂亮的女生我有時會說看那個女生長得多麼好看,如果朋友說長得好人不一定好,我就會開玩笑的說要是她人也好呢。其實就是有這麼一些人擁有着讓別人羨慕的一切。林徽因就是其中的一個,好的家世,好的教養,好的容貌,好的性情,有詩意的才情還有許多男人都比不上的事業。

一個人的性情是和她的童年有很大的關係的,林徽因有一個優秀的父親還有一個平凡的不得公婆和丈夫喜愛的母親,所以她的童年應該是不那麼快樂的,從小便學會了在母親面前做一個聽話的女兒,在父親面前做一個懂事聰慧的女兒,所以她應該從小就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一個比同齡人成熟的要強的人。

這也就能理解爲什麼她對待愛情那麼的理智,她的一生爲什麼順利的沒有太多的塗塗改改。她的要強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建築事業的熱情上,病痛也無法讓她停下腳步,參與國徽的設計更是無限的榮耀,這樣一個秀外慧中的女子是很難不被人喜歡的。

她既是詩人也是建築師,但她最高的成就是在建築事業上,所以她的墓碑上寫的是建築師林徽因之墓,我覺得這是她和張愛玲、三毛、蕭紅她們最不同的地方,在我看來也是優於她們的地方,她不僅會寫作,她還有自己熱愛並執着的事業。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金嶽霖爲她寫的輓聯,寫得多麼的適合她,多麼的美,正對着她的詩“我說你是人間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黃昏吹着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林徽因傳》讀後感10

林徽因是溫和的,她的性情沒有太多的放縱,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樂觀而執着,堅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驚心亦不招搖,她不曾給別人帶來粗礪的傷害,也不曾被他人所傷。她是那樣的柔婉又堅忍,詩意又真實。

她常想,人世間生活着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在你的生活中來來往往,你認識了他們,甚至你也不討厭他們,但是,他們在你的生命中卻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只有極少數的人,你願意和他分享你心靈的祕密,你的快樂和憂傷,你的熱愛和熱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擱置心靈的地方,是上帝給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們談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與三個男人之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別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裏,事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詩,真摯、雋永而有激情。她曾經說過:“我覺得我的一生沒有太墮入凡俗的滿足也不算一樁壞事。志摩警醒了我,他變成一種激勵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樂或遺憾,或難過,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強,我也不慚愧。”她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釋放了全部的愛與熱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沒有陰暗;有貧困,但沒有卑微;有悲愴,但沒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儘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們都記得,她走於一天最清新的時刻。儘管這個春天乍暖還寒,風沙撲面,但人們都記得,她的生命定格於美好的人間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