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局外人讀後感15篇大綱

局外人讀後感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局外人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局外人讀後感15篇

局外人讀後感1

在圖書館還書桌上偶遇上的一本書,以前似乎聽誰說起過,但是很模糊。順手借閱,但一讀,就不可自拔。一口氣看完了,仍覺得回味有餘,應該要有這樣的一篇記錄。

書中一開始寫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記錄,但是從這些平常中顯示的不平常讓人細思極恐。我認爲那是一種洞察,對周圍事物的關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時稱之爲冷漠)。

我們的記錄還做不到如此詳實,這似乎是作家的一項技能。在獄中的一段描寫讓我其實感覺到,那也不失爲一種鍛鍊的方法:因爲在獄中無所事事,需要打發時間,主人公開始回憶,一開始回憶大的框架,然後是物品,再然後是細節,再然後是每個物品的框架……細節……以前忽略的事情,也會被無限的回放變得歷歷在目。

再能“看到”更細節具體的時候,應該是獲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飽滿。我聯想到了,冥想。雖然主人公是被動的但確實是產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有時候反觀自己,也跟主人公有相似的特質,如果也遭遇以冷漠的訴控,我能有什麼更好的迴應?還沒有答案……

局外人讀後感2

《局外人》講述了一個主角一步步從職員被審判成爲一個死刑犯的故事。

原本,一切都和他沒有關係。他只是請了兩天的假參加母親的葬禮;只是不小心連上雙休日休了四天的假;因爲和母親的疏遠,感情上的疏離,沒有在葬禮上流淚竟被當作是後續蓄意殺人的審判結果的重要依據。葬禮結束後情感的壓抑,使得他想去游泳放鬆,又偶遇了傾慕已久的瑪麗;兩人互生情愫,度過了緊接着而來的週末,也成了判定他品行不端的利刃。與鄰居薩拉曼諾的交談,丟失的狗,主角給出的去寵物招領中心等待的建議,似乎又不停爲他的冷血無情作出豐富的佐證。

可是,這些又與他遇上雷蒙德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呢?雷蒙德不過是個皮條客,打了自己的女人,又因爲他的建議重新叫來女人並且羞辱毆打,還因此覺得找到了知己,與主角攀談成了朋友。於是,主人公的命運似乎滑向了另外一條道路。受辱的女人叫來了幾個阿拉伯人,矛盾不斷升級。可是在雷蒙德的盛情邀請下,主角跟隨他一同去了馬森的家中,一路被阿拉伯人跟蹤。最後,阿拉伯人的刀,主角想穩住事態意外奪到自己手裏的雷蒙德的槍,以及最後主角因個人受到的挑釁與衝擊而接連開出的四槍……

一段段故事,一個個遇到的人,他們似乎並無關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薩拉曼諾會繼續尋找他的狗,繼續咒罵他的狗,繼續懷念他的妻子;瑪麗會遇上一個新的男友,墜入新的戀情;雷蒙德會繼續他的皮條客事業,與另外一個或兩個女人發生糾紛,惹出另外的事情;馬森依然會爲雷蒙德拔刀相助,亦如他的妻子也會依舊在院子裏洗碗;機器一樣的小個子女人會去盯着另外一個又一個罪犯,不斷地打字記錄一樁樁新的罪行;塞萊斯特的飯店還是會經營下去;那些阿拉伯人呢,可能會爲了他們的同胞去傷害另外的人;牧師依舊會高高在上,審視一切信衆的靈魂,企圖用淚水和聲音感化他們。

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在主角看來,似乎只有已故的母親在行將就木時分依舊想去找尋‘未婚夫’的這種從頭來過的希冀能夠解釋他的壓抑:他覺得自己是局外人,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局外人,每個人都孤獨又自由地在自己的軌道上行走着。他是被審判的死刑犯,那麼,其他人呢?他自己被堅定地審判成死刑犯的依據呢?他是出於防衛開的第一槍,可是後面的三槍呢?又是誰賦予的誰審判另外的誰的權力呢?主角爲什麼又固執地不肯與牧師交談呢?因爲他根本就不認可自己被他人審判這件事。最後的情感爆發,所有人都會審判,就連宣揚能夠寬恕一切的神父也會被審判。

我們似乎都是無辜的,我們似乎都是有罪的。可是,何爲無辜,何爲有罪?

讀完全書,竟然沒有任何漣漪,卻又覺得暗流涌動。一種瀰漫全書的壓抑和絕望,對死亡的反思,對普羅大衆的觀察,似乎永遠不會結束。

局外人讀後感3

一開始讀這本書,覺得描述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宛轉曲折的心理描寫,主人公對一切都超淡然。

雖然一開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後來反思,難道母親去世就一定要哭嗎?如果跟母親感情確實一般,沒有想哭的衝動,又爲何要假裝難過擠出眼淚只爲了別人誇讚自己孝順?難道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子一定要有個合適的時間嗎?這些問題也不斷的讓我隨着主人公拷問自己。世俗認爲的就一定是對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嗎?

答案當然不是。

雖然這小說最後也顯示了,與世俗的入世、投入和執着相比應該下地獄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獄。所以在與世俗做抗爭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價。主人公最後與神父的一番對話才顯示自己臨死前對於世俗觀點對於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緒,但他依然對於自己生死也存在無所謂的態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許會試着在法庭發言爲自己奪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爾索對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於是社會就受到了威脅”這是作者對摩爾索的評價。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脆弱,大衆意識比想象的更淺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戰,但挑戰之前如果你沒有摩爾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

局外人讀後感4

正如局外人的書名一樣,主人公默爾索一直處於抽離的不作爲性格中,對事態充滿理性冷漠。母親在養老院病逝,服喪時不顯悲痛抽菸、喝牛奶咖啡;母親過世次日與女友看喜劇電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歡;迷迷糊糊殺了人,也不爲自己做任何伸張辯護,辯護律師也幾近無奈放棄。命運彷彿無形中爲他安排好了一條既定的軌跡,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車。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動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當時的社會和司法體系中,殺了人的他也無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爾索防衛過當迷迷糊糊殺了一個阿拉伯人,在審理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一個人是否有罪並不是依據法律程序對其罪行進行判定,而是根據他這個人生活中的種種其他行爲來作爲量刑的依據,比如他對母親過世的冷漠、與女友的嬉戲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讓人詬病的事情。彷彿不是因爲他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處於死刑,而是他對母親的不孝等道德敗壞的行徑讓他處於死刑。不得不說這真是極其荒謬的。

看似是談主人公的荒謬,其實是反應社會的荒謬。終其一生,希望我們能活得不像個局外人。

局外人讀後感5

本書闡述8位商界局外人以投資的視角看待管理,使得管理和投資在商業本質層面上回歸統一。書中分別簡述8位商界局外人在管理和投資上的優點及獨特之處。狐狸一般的商界局外人在投資和管理間爐火純青轉換手法,成爲他們創造驚人業績的根本保證。

書中共述商界局外人擁有八個特質:

(1)總是做數學,投資收益觀深入血液,系統一還是二;

(2)在追求最大化股東價值的過程中,重視分母的作用,即回購股份;

(3)特立獨行的風格;

(4)不需要超凡魅力;

(5)如鱷魚般的耐心;

(6)大額併購,該出手時下手要狠;

(7)理性分析決策;

(8)長遠視角犧牲短期利益。

雖然我不是投資人,但書中有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學習並用在生活中,例如去中心化、節儉等。

局外人讀後感6

司法機構究竟該如何正確地存在以產生其真正的價值?如何讓被告和原告都能接受審判結果,司法的光芒可以普救萬生?若有一點兒不公正和疑惑,如何把事情捉摸透頂,絕不能讓任何一方含冤。

默爾索的案子已經涉及到刑事訴訟,而刑事訴訟將涉及到個人的人身自由,但保障人權是國家的責任,因此在定罪之前,每個嫌疑人都有權獲得法律的幫助,即在第二章的開始,法院爲默爾索配給了一位代替他發言的律師,可是律師做的是無中生有,他所關注的點對案子的審理沒有益處,最關鍵的是原告人的那位律師所闡述的想法更讓我驚恐。

案子本身應該聽從原告和被告人的真實想法,不可以打斷任何一方的證人,在被告人也就是默爾索的證人提出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審判長明顯地偏袒和維護被告人,這是法庭不應該存在的現象,在默爾索最後的陳述的時候,他們打斷,停歇一會兒,而這段時間,他們又會做些什麼呢?

局外人讀後感7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着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瞬光陰。

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於此時此刻此生場地。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並非盡頭,還需繼續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度,在上帝死去之後重獲人之爲人的尊嚴。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於衷,就在這種惡性循環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局外人讀後感8

加繆的這篇短篇小說裏裝着太多大課題,有些時候我覺得小說好像是從一個嬰兒的角度去看世界一樣。我從主人公默爾索的身上讀到了追根溯源人生本無意義的真理以及人性的多樣性。默爾索是個局外人,顯得邊緣、另類、純粹、與社會格格不入,但這也恰恰反映了他活的自由且誠實,對自己、對他人都那麼誠實、毫無隱瞞、甚至沒有一丁點菸火氣。特別是最後他在獄中說出了一切關係的本相,可這一點太過赤裸裸,對局中人的衝擊太大,讓活在局中的人接受不了了。局中人是一羣演員,可笑的是他們自己卻渾然不知,或許在他們出生時都不是,但就像小說裏提到的“習慣”可以適應一切一樣,一開始覺得不合理、不接受的環境最後會完全融入。而且由於他們的人數尤爲壯觀,所以輕而易舉地取得了話語權,制定了標準。當他們碰上這位另類的殺人犯時,就想要一邊拯救(約束)他的靈魂,一邊充當劊子手蓄意將他推上斷頭臺……

世上的事沒有對錯,從局中人的角度看局外人,的確可以把默爾索理解成一個冷酷無情的殺人犯,必須處死。而從局外人看局內人時,局中人所在意的和他們問的問題、做的事都顯得那麼可笑和愚蠢。

局外人讀後感9

《局外人》這篇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並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後,他爲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牀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後。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爲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爲什麼不哭,小說最後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脫節。

這天着實酷熱,默爾索感到渾身難受坐立不安,安頓好雷蒙之後,出於待在原地或者到別處走走反正都是一樣的心情,一股莫名的力量驅使默爾索走向海灘,走向案發現場,那羣阿拉伯人早已離去,巧合的是劃傷雷蒙德兇手還在那裏,背靠在一塊岩石的陰影裏。默爾索握緊着衣兜裏雷蒙的**,阿拉伯人試圖抽出他的刀,兩人形成了一種博弈關係。

默爾索爲什麼開槍?是因爲陽光耀眼,是因爲那閃閃的刀光,是因爲那熱辣辣的汗珠流進眼睛麼?——是又不是。是,因爲這都是當時開槍千萬種可能的任意一種可能。不是,也是因爲如此。這就是所謂“荒誕”或者“非理性”的力量。如果你的人生有做過什麼你好友包括你自己在內都無法理解的事情,你也許就能理解他的這個描述。我自己就經常被自己非理性的力量打倒。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爲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爲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遊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恆,但是也不爲永恆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爲局外人。

他被審判,固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失笑。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痛處,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着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於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盡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看之後,他依然平靜地等待着死亡,並拒盡向神父做自己最後的懺悔。

局外人讀後感10

加繆真是個偉大又非凡的人!有時讀書感覺作者消失在書中,而這本書讓一個才華橫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讓我無奈,甚至對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觀看,某一刻又讓我心疼,當我突然意識到他作爲局外人卻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質的時候。有時我甚至覺得這局外人有點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覺昏昏沉沉沒和任何人打交道時,因爲當他人出現,我必然難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騙,表達虛假的好感和懺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發多少感情,決不撒謊。這讓他在生活中並未少一點痛苦,因爲總會有人在他身邊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個衆人需要的角色。這對他個人來說,也帶來清醒,確定的同時帶來了虛無,他覺得一切都沒有價值。一個清醒而陷入虛無的人是不可愛的,因爲若一切都沒有價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總有一些時刻,這個“局外人”讓我動容,因爲他從虛無中脫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細膩溫柔。最後加繆的講話更讓我對於真實、虛無、英雄主義的認識變得完整。加繆真是個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實,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義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總有星星和海洋。

局外人讀後感11

我一直都是局外人。看《局外人》時產生那共鳴,就像固有頻率和強迫振動的頻率達到一致時一樣,自己的“局外人感”更加重了,以至於生理上感到不適,喘不上氣,胃裏翻滾。氣息被粘滯在胸腔,流轉產生困難。我只覺着自己在加繆筆下被剝露的一乾二淨。虛無與荒誕的世界。

文出現了很多太陽灼熱的描寫。我以前也有那種刺眼悶熱的迷幻暈眩感。加繆用對太陽細膩敏感的感受(還有靜靜觀察世間萬物的第一人稱視角)來描摹局外人的感知和心理,而且使讀者產生共鳴,不得不說功力深厚。

閱讀過程中我在不斷把自己和主人公默索裏進行對比。我們好像。我們都不喜歡說謊。都喜歡把自己的情緒直接坦露出來。都有赤子之心。都遊離於世界邊緣。但我也逐漸發現自己並沒有默索裏平日裏那樣淡然平靜。我並不全是局外人。也許我可以稱自己爲出入世的混沌者。

不過沒有一座孤島。我和主人公一樣,都難逃這世間萬物的羈絆,比如法律的審判。同時,在特定情境下,內心的“地核”會被激發。全篇最後一章達到高潮,在生死交界處,他內心全部感受全然迸發出來,聲嘶力竭。整部作品被心臟起搏,堪稱震撼。

局外人讀後感12

這個暑假我讀了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局外人》,它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局外人》的:它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爲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也許是由於我的文化水平不夠高,我讀了一遍後並不能感受到如此深奧的內涵,在此我只能介紹一下我眼中的《局外人》。

《局外人》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了莫爾索的母親去世後,他冷漠地看着別人安葬了他的母親,他連他母親的年紀不知道,後來他遇到了一個叫雷蒙的人,雷蒙想報復他的妻子,於是他讓莫爾索代筆寫封信把他的妻子罵一頓,莫爾索答應了並寫了一封令雷蒙滿意的信。然後雷蒙和他的妻子打架,驚動了警察,雷蒙要莫爾索到警察局去爲他作證,莫爾索也覺得無所謂,反正照雷蒙要求的意思去說好了。老闆要莫爾索到巴黎的分號去工作,莫爾索覺得在哪裏生活都一樣。晚上瑪麗來問他願不願意和她結婚,他說這個問題毫無意思,她要結婚就結婚好了,這畢竟不是什麼嚴肅的大事。莫爾索爲雷蒙作證之後,雷蒙的妻子的弟弟帶了一羣阿拉伯人來報復他們,在海濱和莫爾索、雷蒙打了一架,雷蒙被刺傷了胳膊,他把手·槍交給了莫爾索,莫爾索向刺傷雷蒙的的阿拉伯人開了5槍,然後他因爲殺人被捕,進了監獄。

書的'第二部分主要寫的是莫爾索在監獄中的生活,莫爾索因爲殺人被捕後,不願向上帝懺悔,於是他殺人的案子拖了很長時間,在這段時間中莫爾索習慣了監獄的生活,時間對他已經失去了意義。

《局外人》的結尾我有點不太明白,檢查官認爲莫爾索在精神心理上殺死了他自己的母親,他還說莫爾索連這個社會的基本法則都不承認,已與這個社會一刀兩斷,對人類良心的基本反應麻木不仁,不能對它再有所指望。而當莫爾索得知自己被判了死刑時,他居然沒有話要說。

從參加自己母親的葬禮到偶然成了殺人犯,再到被判·處·死·刑,默而索似乎對一切都無動於衷,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理性的存在着,他像一個象徵性的符號,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存在,局外人並不是指默而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的人的代表,他們孤獨、痛苦、冷漠,但又不甘於被現實的世界如此凌迫,於是他們變成了世界的局外人,自我成了自我的陌生人。他們以冷漠來反抗生活,卻最終未能逃脫在命運面前的慘敗。 《局外人》的作者阿爾伯特·加繆是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城。主要作品有:劇本《誤會》、《卡利古拉》,中篇小說《局外人》,長篇小說《鼠疫》,哲學論文集《西西弗的神話》等。其曾獲法國批評獎、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

局外人讀後感13

王小波先生的文章應該受到過加繆的影響,但王小波先生對人性之荒誕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解讀,更喜歡王小波先生文章的切入點,同樣是活得灑脫沒心沒肺的人設,他的人物更幽默也更務實靈活。

看到默爾索對自己受刑時的想象總讓我想起魚玄機受刑時的情景…

加繆的這本書不斷的強化了默爾索的人格,引向他的悲劇的結尾。這個故事寫了一個被世俗套路了的出世之人的悲哀。

他熱愛自然,感受自然,行爲表達自然。這樣一個隨性之人卻因司法或說世人不能合理解釋理解"爲何要補槍""爲何不哭喪""爲何不信上帝",而將默爾索本人架空,自圖其說的腦補推理出所謂案發經過,其在叫人唏噓不已。(實際反映出了邏緝的黑洞,擁有完備的邏緝未必就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邏緝並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得到答案前就有感覺”的代入)

這故事也告誡我們,即使一個隨性之人,也不要去當一個不勾選人生問卷的人,能看淡一切甚至生死的人,特別而稀少,也容易被別人看淡。如果默爾索是個態度鮮明的人,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局外人讀後感14

荒謬和疏離,在整個閱讀過程中,貫穿始終。雖然一開始我也很不理解,爲什麼母親去世可以做到這麼淡定甚至不耐煩。都說,其實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確實是這樣。也許我有一個感情深厚的麻麻,而默索爾沒有,也許我是一個重視母女情感的女兒,默索爾不是。

在看庭審的時候,我有一種越來越荒謬無稽的觀感。殺人的行爲判決,不是應該基於殺人動力殺人方式社會危害性等等考量麼,爲什麼跟他對母親去世的表現拼命掛鉤?他不痛哭流涕仰天長嘯就不對麼?

就像現在,有明星去世,很多明星如果沒有在網絡上第一時間表達悲痛,就會被指責。所以現在才越來越流行“人生在世,全靠演技”這句話。

默索爾坦誠得令人驚訝,我想律師在單獨會面的時候,即使沒有明說,他的肢體語言他的表情他的反應,其實很能夠引導默索爾說出對自己有利的話。但是他沒有。他坦誠得驚人,別人絲毫不爲所動。他有一種本真的堅持。不爲了討好而改變自己。我想這種堅持,在任何時候不都是應該得到表揚麼?

我們爲什麼在長大的過程中,越來越失去本真,甚至失去自我。也許就是因爲,我們越來越妥協,越來越放棄,越來越討好這個世界吧。

局外人讀後感15

許多年前便知道這本書,直到最近纔看完。許久沒有體驗過內心迴盪的閱讀感受,不僅僅是對人物命運的認識,還有對以文明現代標榜的司法制度的反思。

平淡消極的默爾索,並不像傳統的小說中的”小生“一樣具有鮮明的人物性格,身上有着不息的執念和信仰。默爾索單純如赤子,從未壓抑自己,也不曾標榜自己,彷彿來自桃花源中的一個木訥但又豐富的青年。書中關於這樣一個乏味的人物的準確心理活動的捕捉,非常精彩。

主題鞭撻了現代社會的司法制度,法律的判定並不以案情的客觀事實和細節邏輯做爲參考,而是以世俗標準,世人如何看待這個殺人犯,世人如何評價殺人犯來作爲標準。這樣的荒謬,雖然比不上世間大多數冤案的曲折離奇,但卻是對所謂文明的一種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