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季羨林《懷念母親》讀後感範文

季羨林《懷念母親》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導語:母愛是最偉大的,母愛給予我們無私的關懷與愛護。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季羨林先生敘事散文懷念母親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季羨林《懷念母親》讀後感範文

  季羨林《懷念母親》讀後感【1】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

他精通12國語言,被稱爲“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季老先生頭上的光環說也說不完。

可這樣的一位人物,這樣的一位七尺男兒在《懷念母親》的一文裏(當然不只這一篇,在他的好多文章裏都寫到他的母親)卻有這樣的一段話: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母親帶着不捨,懷着遺憾走了,季老先生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這應該好理解。

可是“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是否有些誇張了呢?“淚流不止”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這麼一位錚錚男兒?還“數十年如一日”?然而季老先生又說,他六歲離開生母,到城裏去住。中間曾回到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是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裏。

試問一個孩子六歲之前的記憶有多少?之後和母親在一起的日子又是聊聊無幾,那母親的概念會有多少呢?就連在季老的夢裏只能夠“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

那季老先生在寫《懷念母親》一文時,爲什麼還要花如此的濃默之筆來描寫自己失母之後的痛,以及數十年如一日地對生身母親的懷念呢?思緒良久,唯有的解釋就是季老先生是一個性情中人,軟軟的心坎裏懷柔着濃濃的情,。還能從中看出他對母親的愛並不是只會索取,更多地是愛的奉獻。

這一點,我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永久的悔》裏也得到了證實。文中有一句: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中我也知道了他那沒能實現的願望就是: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他大學畢業,母親就走了,永永遠遠地走了。

是啊,季老和母親相處的時間不多,但他有一顆敏銳的心,一顆充滿愛的心,他能感受得到母親對自己的愛,更能體會得到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痛。真不愧是偉大的人物,懷柔的心啊。不由得我又想到了作者所生的年代,所處的民族。我們中國有一部被譽爲“傳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孝經》。《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

把孝做爲所有德行的根本。認爲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礎上而產生的。又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天經地義的大道,比做天地間永恆不變的法則。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生長在這樣的沃土中能有不尊孝道的嗎?更何況是像季羨林老先生這樣的文人儒士。

走出季老,反省自我,對母親的關愛又有幾多?想起來,愧啊!讀師範時,算是離開了母親幾天,可又有幾回是真真切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親?每每想到的也就是“媽媽,我沒錢了。”

工作了,嫁人了,走不出母親的視線,一日三餐粘着母親;兒子降臨了要母親;工作調動了還是不願放走她……索取,索取,一直在理所當然地索取!哎!什麼時候關心過她了?什麼時候又體貼過她了?

很少很少,甚至有時候還會朝着母親“吼”上幾句……不想不知道,一想還真的嚇一跳。冷血?沒心沒肺?還是美德的淡化?

不,不行!媽媽老了,媽媽不是“鐵人”,媽媽也需要愛,七十多歲的人了,人生還有幾何?可是要具體怎麼樣地去關心她,怎麼樣的去體貼她,還真是有些難啊,不過不管怎麼樣,現地我意識到了,我想我會盡而爲的……感謝季老先生。

  季羨林《懷念母親》讀後感【2】

讀完《懷念母親》這篇文章後,我的內心有了無限的感慨……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季羨林爺爺6歲離開生母,在就讀大學二年級時,母親棄養。在這期間季羨林爺爺只回過兩次故鄉,都是奔喪,只待了幾天。因此,季羨林爺爺抱終天之恨,悔恨自己沒能盡孝。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即使滿嘴都是“孝、孝、孝”字,卻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真正做到孝其實並不難,哪怕只是在母親感冒時爲她送上一杯糖漿水,在她下班時爲她送上一杯濃濃的熱茶,在她憂慮時去安慰安慰她……這些都是孝順的表現。可是,即使只是這些,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季羨林爺爺還在文章中提到過,他在離開自己的故鄉--中國,留學在哥廷根時,想念中國的念頭就不斷地涌上心頭。有時想念中國的念頭強烈起來後,留在國外的念頭竟消失的無影無蹤。

而有的人就跟季羨林爺爺恰恰相反:他出國旅遊時,在國外吃好喝好,竟把祖國忘得一乾二淨。當他回國時,還是戀戀不捨;還有甚者(即有條件的人),還在國外定居了!這時,我真想問他們一句話:“你們平時滿口的愛國都哪兒去了?”

我想,生活中的“孝”、“愛國”不是隻喊口號就能喊出來的,實際行動或許比口號更有意義。

  季羨林《懷念母親》讀後感【3】

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偉大的,然而每人卻只有一位母親、享有一份母愛,而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懷念母親》,作者卻有着兩位母親。一位是生身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作者六歲便離開了生母,在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這給作者留下了終天之恨,後來作者到德國留學,祖國母親又成了作者夢中的牽掛,這種感情異常強烈,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着作者度過了他在歐洲的十一年時光,這篇課文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思念與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和崇敬。

讀完這篇課文,我的感觸很深,我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設年代、生活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早上,剛起牀,牀頭早已放好了母親爲我準備的衣服,桌上早已擺滿了母親爲我準備的我愛吃的飯菜,與作者相比,我比作者好一百倍,我真是太幸福了,就這樣,我還是不是得對母親發脾氣,惹母親生氣,我真爲我的過錯感到愧疚!

所以,我更珍惜母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