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故鄉讀後感(精選9篇)大綱

故鄉讀後感(精選9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故鄉讀後感(精選9篇),歡迎大家分享。

故鄉讀後感(精選9篇)

  故鄉讀後感1

看完魯迅先生的《故鄉》,我頓時覺得有些失落。魯迅的兒時好朋友閏土,經過漫長的時間不見,竟與魯迅存在着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剛要與閏土再見面時,魯迅是多麼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記憶又從新浮起。可見到閏土後,卻發現閏土與他疏遠了,魯迅感到非常難過,也爲這個間隔而感到失望。

我想,閏土也並沒忘記和魯迅兒時的快樂時光,只是他覺得不能像兒時那樣“不懂事”,他們有着階級的差異,在那時,他們有着大人們所沒有的天真。仔細品味他們的話,小時候的“閏土哥”“迅哥兒”以及長大後的“閏土哥”“老爺”這其中有着多麼微妙的變化啊!變的是閏土,他忘記了童年的真誠的友誼,這樣,他就失去了一件寶貴的東西

《故鄉》中描寫了“回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兩方面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主題。這個對比又是由一系列的對比描寫組成,包括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在語言、外貌、行動和心理上的對比;楊二嫂由“豆腐西施”變成“圓規”的對比;少年閏土跟“我”的友誼與中年閏土跟“我”的隔膜的對比;“我”跟閏土的隔膜與宏兒想念水生的對比;以及蒼黃的天底下蕭瑟的荒村與月夜西瓜地的美景的對比,等等。通過這一系列對比,不僅表明在苦澀嚴峻的現實生活面前,作者夢幻破滅的悲涼心情,更抒發了對人與人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期盼,從而充分表現了小說的主題。

雖然魯迅書上說他離開自己的故鄉沒有特別不開心的,但是他的心裏還是挺捨不得那兒的,捨不得那兒的人們,捨不得那兒的環境。捨不得那兒的點點滴滴,他一定很痛苦,因爲他深愛自己的故鄉!深愛自己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故鄉自己的祖國能快

點強大起來,人民富裕起來!

最後,魯迅通過自己的想法結束了這篇文章,他想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心中一定要時時裝着自己的家鄉自己的祖國,因爲她是我們永遠的母親!

  故鄉讀後感2

我學習了一本魯迅的作品——《故鄉》。故鄉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魯迅對童年往事的回憶,魯迅先生用純樸的語句的刻畫了自己難以忘卻的人物形象及其特點。第二部分講魯迅的著名小說,其中便有家喻戶曉的《阿Q正傳》,更有婦孺皆知的《孔乙己》。

故鄉以少年閏土的形象爲中心,描繪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月下是海邊的沙地,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着“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裏,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豔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國人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我們應當珍惜時間。

  故鄉讀後感3

讀完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文章,我最想說說文中的閏土了。

魯迅在文中回憶閏土時講了一個活潑能幹的少年形象:“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是一個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閏土和魯迅認識了,併成爲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雖然他們家境不同,那時,閏土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好,但是他明白許多事,見多識廣。而魯迅家境很好,是個地主少爺。卻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裏。閏土向他講了許多稀奇的事:獾豬、刺蝟、猹、角雞、鵓鴣……使魯迅難忘。

但二十年後,當他們再見面時,閏土竟然還叫他“老爺!”書中是這樣描述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最後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二十年了,怎樣這樣叫以前是以哥弟相稱的好朋友。魯迅感覺他和閏土間隔了一層透明的屏障。是永恆的,不可破碎的。

在那時,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等導致閏土十分貧窮,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從書中的外貌描述能夠看出,閏土家境十分不好,再加上六個孩子,唉!

魯迅的《故鄉》還表達了一個意思:自由。自由是完美的。是啊,沒有了自由,就算給我1000個億我都不換,在《少年閏土》片段中,魯迅寫道: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明白的。他們不明白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從這一句中我感受到魯迅在那時是多麼渴望自由啊!

比起此刻,我們自由的生活,無憂無慮,豐衣足食。一到下課就和同學們鬧,不可能像閏土和魯迅呢樣有着隔閡。

  故鄉讀後感4

故鄉是什麼味道的?是甜蜜的或是苦澀的?是夢幻的還是虛無縹緲的`?故鄉的情,故鄉的味道是複雜的,魯迅先生在《故鄉》中這樣告訴我。對!是複雜的!

故鄉是甜蜜的!

有着高大寬闊的大院,有着快樂的生活,有着良好的家境,有着美麗的山水,還有一段快樂的回憶——我對閏土兒時幹練、憨厚、英武不凡的印象,和那去之不來的快樂相處的時光。聽他講雪地捕鳥的技巧;聽他說潮汛時看跳魚兒的樂趣;聽他講夜裏管瓜刺猹時的激情和猹的狡詐;聽他說沙灘拾貝時興奮、歡快的心情;聽他爲魯迅描繪的那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可是,現在一切都變了,變得複雜了,變得陌生又飄渺了……

魯迅從兩千餘里之外,冒着嚴寒,要回到別了二十多年的故鄉去,冷風拍着船體,吹進船艙裏,沒有一絲活氣的村莊在魯迅眼裏被完整地勾繪出來。

一切都是陌生的。

故鄉又是陌生、飄渺的。

蕭條的街道頂替了往日的熱鬧,在瓦楞上顫抖的枯草、淒涼荒蕪的老屋,記憶中故鄉一切不返,魯迅迎來了一個陌生的故鄉、鄰居,以及一個陌生的、不同往日的閏土,時光的洗浴,讓魯迅和閏土間多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深藍天空下,站在瓜地裏的那個少年的身影變得模糊,刻薄的鄰居說着刁鑽的話,這一切讓魯迅心裏多了一道悲哀的傷痕。

船在開,景在移,魯迅在文中最後部分離開了故鄉。

故鄉情是複雜的,既甜蜜,又陌生。對故鄉,大家都有一份難以說明的故鄉情。對故鄉,魯迅選擇了封存,封存在他的回憶裏;對故鄉,魯迅抒發了他悲哀又憐情的愁苦之情,抒發了他嚮往股權的美好,回憶了曾經擁有的甜蜜的沉醉之情。對於告別了故鄉,奔向未來的他,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太多了,便成了路”就寫出他對希望的期待……

月是故鄉明!讀了《故鄉》的你我,是否也沉浸在那朦朧的故鄉情中呢?

  故鄉讀後感5

故鄉,多麼富有詩意的一個名字啊!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在你長大離開家鄉,20年後再回到家鄉的時候,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當你遇到兒時夥伴,他或她又是怎樣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小學生們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吧?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也沒有想過這,他,就看着蒼黃的天空和遠近幾處蕭索的荒村,淚流滿面。

他因犯了傷寒而回到故鄉,可人、物的變化卻讓他心裏一陣悲涼,個性是他兒時的夥伴與僕人:閏土。閏土是魯迅在他家辦祭祀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的一位與自我年齡相仿的僕人。

閏土雖然身爲僕人,雖然沒有魯迅家裏有錢,雖然沒有魯迅的這種高等待遇,但他卻擁有魯迅兒時所未擁有的東西,那就是自由。他會用胡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他還見過跳魚兒

可這回魯迅先生回到故鄉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場景:啊,那是閏土嗎?他身材雖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已經都腫的通紅,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可愛的樣貌。他一見到魯迅,立刻就跪着說:老爺!這樣大的反差,讓我不禁打了個寒戰。可見,在當時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不是越變越好,而是越變越壞。在戰爭的侵犯下和ZF的無能下,人民羣衆過着悲慘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莫大的變化,而在當時人們的腦子裏已經種植下了通用的關係,那就是主僕關係,否則,閏土怎樣會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呢?這真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文章最後一段中的一句話讓我深思: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此刻我們沐浴在新時代黨的陽光下,人民羣衆只有社會分工的不一樣,沒有社會階層的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與那時候相比,此刻真是天堂中的天堂啊

  故鄉讀後感6

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頭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是在魯迅的《故鄉》中認識他的。當時,這健康可愛、有着紫色的圓臉、頸戴銀項圈的少年,留給了我很大的印象。他給作者,也給我們訴說了他的稀奇的見識: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他和作者一齊開心的交談,一齊天真的歡笑,在一齊肆無忌憚的玩耍。

但,二十年過去了,閏土已不是以前的閏土了,歲月在他的臉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他之前紫色的健康的圓臉,如今變作灰黃;紅活圓實的手,如今變得又粗又笨並且開裂,倒像是松樹皮了。最重要的是,閏土見到魯迅後,第一聲叫出來的,竟然是“老爺”!

他們之前以兄弟相稱,但此刻卻主僕分明,只是因爲“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麼?二十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爲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所謂的“長大了”?或者……

應當是當時的社會吧。是當時的種種壓力,才使得一個天真無邪、自由歡樂的少年變作一個目光呆滯、呆若木雞的農民。閏土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庸俗、麻木。

文章的最終,魯迅的侄子宏兒和閏土的第五個孩子在一齊,同二十年前的魯迅和閏土一樣,在一齊歡樂的玩耍着。這不就是小時候的魯迅和閏土嗎!但等到他們長大之後,會不會也和此刻的他們一樣,中間相隔着一層可悲的身份的厚隔膜呢?

  故鄉讀後感7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能夠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歡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歡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閏土還能夠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纔是真正的金子!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此刻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此刻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爲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僅有毫釐之差了。作爲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爲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明白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歡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我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故鄉讀後感8

故鄉是是每個人快樂的回憶地,但魯迅寫的《故鄉》這篇文章中的閏土,許多人都是知道的,以前也學過一篇叫做少年閏土的課文。他小時候與長大後那是截然不同的。

小時候的魯迅,因爲家境不錯,是個小少爺。他雖然吃不愁穿也不愁,但卻不快樂的,童年的閏土家境不太好,所以必須要去看瓜田。他生活雖然艱辛,但充滿快樂。魯迅與閏土的童年是相反的。

在《故鄉》這本書中,魯迅的童年沒有自由。我覺得沒有自由和無窮無盡的學習的生活,就跟機器人差不多。大人總覺得吃得好,穿得暖,學習好就是一個最好的人,而這些想法我們不敢苟同。書裏講的和現在的我們體會相仿,我們與父母之間代溝是一樣的。

《故鄉》,這是一部令我回味無窮的書。魯迅先生把他一生所經歷的那些讓他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的人、事、物全部都記錄到了這本書中,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的人生經歷。這本書非常好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瞭解瞭解,裏面的一些哲理到了現在可能還有用。

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於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僵化。拿魯迅和閏土小時候來說,小時候他們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兒。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關係很好,但後來呢?

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面當時農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變化之大:從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看出了頹廢的人,不再有小時候的開朗。

我們也有可能像閏土一樣,被環境、社會影響着,變化着……

  故鄉讀後感9

寒假中,我接着空餘的時間讀了一本魯迅先生的名著——《吶喊》,在《吶喊》中我讀到一篇小說——《故鄉》,讀完《故鄉》後,我頗有感觸。

《故鄉》這篇小說講的是魯迅因爲搬家回到了自己離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在故鄉中見到了閏土、楊二嫂等人,感到閏土變得麻木了,楊二嫂變得刻薄了,一切都變了。最後,作者在回去的船上想到“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這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在《故鄉》裏讓我感觸最深的人就是閏土,在六年級上學期裏,我們曾學過《少年閏土》一文,我們學過的少年閏土見多識廣,活波開朗而又機智勇敢,並且還會看瓜刺猹、雪地捕鳥等技能,是魯迅先生的偶像;而我看完《故鄉》,裏面的中年閏土真是讓我大跌眼鏡,中年時的閏土的臉已經灰黃,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樹皮。兒時的閏土和中年的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覺人在二十的時光是最快樂的,最無憂無慮,最自由自在的,你看魯迅和閏土小的時候是多麼好的朋友啊!可等他們長大之後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分析是因爲小的時候不用挑起家庭的重擔,可是現在閏土長大了,閏土必須挑起家庭的重任,體會生活的艱辛了,加上那時“人吃人”的社會,閏土已經被逼的,被壓迫的麻木了,已經對生活沒有過多的期望了,所以他和魯迅先生之間就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想到這裏,我才意識到舊社會的黑暗,意識到舊社會是多麼的可怕了。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比舊社會要好的多。所以,應該更加地珍惜今天的生活,要有一顆責任心,趁現在努力學習,將來爲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