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24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2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24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

在暑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並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細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裏,這個小小的縣城裏,有着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村應有的純淨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極力想表現孩童眼中未知而燦爛的世界,她在字裏行間流露的卻是刻骨的憂傷,筆下的人物和風景無不帶着一種憂鬱的美。她這樣寫請神的鼓聲:"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路的人在夜裏訴說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着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生離死別,萬分的難捨。"而她眼裏秋天的後園是這樣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當中,也往往開了蓼花,所以引來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着。這樣一來,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

作者筆下的人物有着悽哀的命運,原本天真活撥的小團圓媳婦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圍觀的人都抱着獵奇的心態,從未有人對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頭;有二伯一個人孤獨的生活着,害怕死後沒有人爲他送行,成爲孤魂野鬼;馮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婦卻早早的離去,剩下他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

蕭紅靜靜的敘述着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這種平靜帶給人不安和絕望的心態,故意去壓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給人無盡的傷感。其實令人傷心的不僅僅是這些社會最底層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更讓人苦悶的是他們周圍那些人的冷酷無情,在這些人的舉動中我們看不到憐憫的存在。小團圓媳婦被熱水澆頭,澆一次昏一次,卻沒有人去阻止這種暴行,而是圍在旁邊看熱鬧。這場景讓我不自覺的想起那讓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一幕:一羣中國人在木然的觀看自己同胞被處死的電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蘭河城裏的人早已見慣了貧苦百姓們顛沛流離的命運,於是他們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覺中喪失殆盡了。關於馮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傷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後,不但不關心他如何養活一家人,反而熱衷於尋覓他自殺的蛛絲馬跡,在他牀上發現一根繩頭,便有人傳言他要上吊,他新買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傳開了。看到這裏我非常懷念沈從文筆下溫暖的湘西風情,那裏的人們似乎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而不像蕭紅筆下的人們如此的冷漠和殘忍。

我想是蕭紅本身的命運造就了她作品中的這些人物,一部優秀的作品總能夠體現作者的心懷,一個歷經艱難困苦的人,即使寫歡樂也必然將其鍍上一層滄桑。蕭紅一生經歷的盡是破碎的感情,來到香港的時候,心中大概還在介懷那些悲苦無依的年年歲歲。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種心緒,寫出的當然是蒼涼的作品。

蕭紅藉着這些人物寫出了自己的悲慘身世,她含着眼淚在唱屬於自己的歌。她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孤寂的心境:"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爲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這句話暗合李後主"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感慨,一個是漂泊女子,一個是亡國之君,這悲涼千載不滅。

在小說中,蕭紅寫到:"大人總喜歡在孩子的身上去觸時間。"在香港的時候她已經疾病纏身,大概也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所以纔想要用一個孩童的口吻來觸碰那被時光的洪流衝得老遠的童年歲月,儘管並不美滿,但比起飄零的壯年時代,總還是有那麼些值得回味的東西。她筆下的"我"是純真可愛的,有那麼一段讓人至今難忘,就是祖父將落井的鴨子烤來吃,"我"以爲只有落井的鴨子才能裹在黃泥裏,於是費盡力氣想要把鴨子趕到井裏去,即使祖父同意燒活鴨子來吃"我"也不願意。一個心智未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禁不住想抱起來親一下那粉撲撲的臉蛋。

這部《呼蘭河傳》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同樣是回憶童年,同樣是出自女作家之手,它們有着許許多多的共同點,但是蕭紅的文字更顯淒涼,給人一種孤獨幻滅的痛楚,這種帶着一點病態的藝術美感,是《城南舊事》所無法比擬的。

讀完這部小說,我又想起了茅盾先生的序言,他用他的文字祭奠了年僅32歲便孤獨在異鄉逝去的蕭紅。據說蕭紅的遺言是:"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想想她的生平,我們就不難理解漂泊者蕭紅在文字中透出的淒涼和幽怨。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

今日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裏講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異常趣味,講了“我”在後園裏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愛我。

我爲蕭紅筆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們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沒有色彩和花樣,僅有脆弱和枯槁。那裏的人是如此的冷漠,應對他們好比應對一堵厚牆。他們一生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可那樣忙碌,到底是爲了什麼?

蕭紅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邊的人一個個像被抽去靈魂的木偶,早已對生活麻木了。他們固執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樣的僅有蕭紅的祖父。祖父是一個樂觀的人,他從來沒有絕望過,成天開開心心的,並且他還保留了一顆童心,蕭紅每次調皮地做“惡作劇”,祖父發現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和蕭紅一齊哈哈大笑。如果換作別人,恐怕早已把蕭紅教訓一頓了。所以,蕭紅算是幸運的,她有一個令她驕傲的爺爺,關於祖父的記憶是她極少有的幸福回憶。

比起蕭紅,我們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喝玩樂無一不全,時常還能得到零花錢,城市裏有好多公園,裏面娛樂設施一應俱全,五花八門、妙趣橫生,和那灰頭土臉、死氣沉沉的呼蘭河沒法比。此刻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十分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後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後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樣樣,就怎樣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裏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裏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明白,有的人說拆牆,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歡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後園裏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後園裏一齊玩,一齊幹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齊,童年充滿了歡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是多麼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我的雙手去創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完美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裏。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3

讀完這本書,在我腦子裏一幅極爲簡單的畫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兩道極爲鮮豔的色彩:一道是溫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滿希望的綠色;一個是慈祥的祖父,一個是樂觀向上的馮歪嘴子。他們的出現、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許多,也使她在這麻木、沉悶的氣氛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祖父”似乎在蕭紅的童年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時,她經常與祖父一起在後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發覺後,並沒有因摘花以及惡作劇而不高興,反而與“我”一起哈哈大笑。這時,另一個形象與祖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就是——祖母。書中描繪出了一箇舊社會時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爲蕭紅的淘氣,婆婆用針往蕭紅的指甲裏扎。她有潔癖,不許蕭紅摸自己屋裏的任何東西……蕭紅一直懷恨在心,她十分討厭祖母。而祖父卻恰好是一個老頑童、老小孩,能與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襯托出了祖父與其它大人的不同之處。童年時,祖父教蕭紅唸詩,她對詩很有興趣,因爲覺得詩寫得很美,當時只注重讀音,並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後,祖父才慢慢教導她,讓她知道了每一首詩表達的情感和意義。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導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質,而不是表面華麗的一層。這最初的啓蒙教育,在蕭紅以後的生活中有着深遠的影響。

祖父,就是這樣一個“老小孩”,他用一顆溫暖的心呵護着蕭紅,用淳淳的教導啓迪着她。他正是蕭紅生命中那一抹最溫暖、最重要的橙色。

“馮歪嘴子”在本書中最後一個出現。作者把他描寫得看似是一個被時代折磨得悲涼、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備受爭議,且在剛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個哺乳期的嬰兒和一個一歲多的小孩。他們出生在草窩裏,生下來也沒有好飯吃,一年瘦似一年,還不太會說話……但在馮歪嘴子的眼裏,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得病的小驢可以去拉水了;大兒子可以牽着毛驢了;小兒子可以拍手、接東西了……正是他這種樂觀的精神,使長大後的蕭紅回想起來,仍爲之感動、敬佩。

“馮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盞燈,在蕭紅的內心晝夜長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麗,最充滿活力的綠色。

除這兩條主色彩之外,還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來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認爲他的行爲很古怪:偷東西,自言自語,夜裏哭着、罵着……作者當時只是覺得奇怪,並不知道爲什麼。後來她終於懂了,有二伯其實是她身邊最悲涼不幸的人之一——被時代扭曲的人,帶着一點複雜的紫色。

《呼蘭河傳》的畫作中,雖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個人都有着屬於他們自己的顏色。這豐富的七彩斑斕的色裝點了蕭紅如夢一般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4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茅盾

讀了《呼蘭河傳》後,感觸頗深。作者蕭紅以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用童年的視角將我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

在那個小城裏,“人與城”“少女與老人”“生者與逝者”“愚昧與人性”交織在一起。讀着它,會感受到一條悠悠的小河,緩緩地從容地流淌着,時而濺起幾朵機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緩的語言,就像一個純樸的女孩兒正向她的小朋友講敘她所迷戀的地方,真切直率,卻令人神往。就是用這樣的文字,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諳世事的“我”、慈祥和藹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和淳樸善良的馮歪嘴子。

小團圓媳婦,剛被接到胡家的時候,臉龐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爲婆婆的毒打,人們的愚昧無知,封建迷信社會的壓迫,這麼活潑可愛的小人兒死去了。

“他們的父母生他們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就是希望他們吃飽穿暖,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卻一輩子都沒有。”蕭紅道。這樣話看似隨口道來,卻寫出了窮人唏噓世道不濟,沒有憤怒的控訴,字裏行間卻在鞭撻着當時社會,勾略出了窮人淒涼麻木的生活狀態。

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寒冷、悲愴、寂寞、蒼涼,但有些人和事,在這迷信封建的社會中不被包括,仍透露出些許的溫暖。例如,馮歪嘴子。

在馮歪嘴子成親後,他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謠言層出不窮,他受盡了奚落和嘲諷。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不久死去,當大家又準備看他笑話時,他卻鎮定下來,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將兩個孩子撫養大。在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時,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馮歪嘴子是生活的強者,是抗爭者。他的身上閃耀着戰鬥的韌性。

蕭紅描繪了一個童話的王國,雖然語言仍不失其質樸,卻着了重濃的色彩,色調斑斕,生機躍動,彩蝶飛舞,金光閃耀。而我也正漫步其間,接受靈魂的陶冶。正是這美麗的花園,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樂,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熱情奔放,而又堅強剛毅的性格。

《呼蘭河傳》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歷經百媚世俗的滄桑感,是在艱苦環境中敢於拼搏的鬥爭精神。同時警示我們遠離封建迷信、摒棄封建習俗。

這是一部散文敘事大作,也像一首敘事詩。有的故事是那麼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有的故事帶給我們希望與光明。書中精彩光亮之處比比皆是,層出不窮。

“就像太陽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見陽光,但瞎子卻感到實在的溫暖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5

早就知道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看過她的傳記片。前幾天與在濟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說老師要求讀蕭紅的《呼蘭河傳》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要求寫讀後感與書評。

星期六和兒子到書店,一眼就瞥見了印刷精美的《呼蘭河傳》,毫不猶豫地抽出翻閱。第一章是東北小城呼蘭河的概況,冷的出奇的冬天,賣豆腐的、賣饅頭的、拉車的,還有各種小店,拔牙的、賣火燒的等等。作者彷彿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靜、超然的筆描繪出小城的四季輪迴、生老病死,人物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但小城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同是描繪城市風情,呼蘭河不像《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繁華,不似《城南舊事》中老北京的婉約,更比不上鄧麗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颯颯的一股肅殺、一絲無情。

直到爺爺與小蕭紅的出現,纔打破了這冷寂。溫暖的後花園,小女孩頑皮地爲爺爺插了滿草帽的鮮花,香噴噴的烤乳豬、烤肥鴨,藏寶洞似的儲藏室,好脾氣的爺爺、潔癖嚴厲的奶奶,小孩子喜歡誰一目瞭然。換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蕭紅用力透紙背的筆力讓我瞭解了豐富的東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還有東二道街上泥濘不堪、無人管理、總是吞沒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劇人物小團圓媳婦還未出場,兒子便提議要走,我遏制住購書的慾望,把書輕輕地放回原處。

星期天依舊下雨,和兒子來到書店再次拿起《呼蘭河傳》,直接看《小團圓媳婦》、《有二伯》等章節。我吃驚了,爲那個沒有一點尊嚴、任人擺佈的小童養媳,12歲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裏,不如一隻雞、一條狗、一件傢俱,婆婆認爲只有這個媳婦是打不壞、罵不死的。健康活潑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爲了讓她好病,各種土方、偏方、雜方,各路巫婆、神漢、道士紛紛出場,打着“治病”的旗號,花樣百出的摧殘這條生命,其實最有效的藥是“愛”,但沒人給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麼大個兒的姑娘被剝光了衣服用開水“燙”澡!衆目睽睽,指指點點,暈過去再潑醒,反反覆覆,滿足了街坊鄰居、方圓數里人們看熱鬧的好奇心,滿足了愚昧人們無知無情的試驗!當晚,她便如風捲落葉,了無痕跡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彷彿窺見了阿Q的影子,也彷彿窺見了魯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國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義,蕭紅用年僅31歲的生命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書更瞭解了蕭紅、她的身世、她的傳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蘭河傳》讓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識,但又大不相同……這就是此書的魅力吧,蕭紅的經歷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繪的人生舞臺的各種角色,能夠與她情感相通,悲喜與共……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6

作者蕭紅帶着沉重的寂寞與懷念用細膩的手法寫出了她童年的回憶,心靈的家——呼蘭河傳。

呼蘭河這個小城裏,天空是灰的,大地是灰的,道路是灰的,房屋是是灰的,人也是灰的,平淡的像一灘死水,不起一絲波瀾。在這個灰色的城市裏,人們身處於一個不動盪不安的社會,擁有着百害無一利的舊思想,愚昧、無知又保守的狀態。

呼蘭河的東二道街上有一個泥坑。這個泥坑很大,又很危險,還在路上。這難道不應該填了它嗎?但迷信就像一個快速傳播的病毒,深深地植入在了呼蘭河人們的腦海裏。封建、動盪的社會,使他們不重視別人的性命,一個小孩子掉入了這個泥坑裏,但人們的反應令人失望,愚昧的思想,使他們認爲是“龍王”的報應,人們認爲這個學堂有龍王在報復,便不讓小孩上學了,想走道,不說填坑,淨說拆牆,種樹,思想永遠不往正道想。聰明的只有孩子了,只有孩子纔會說出肉是瘟豬肉,人們永遠在逃避,爲自己找藉口,說服自己這是泥坑裏的肉,只有孩子才知道真正的事實,人們總是苦悶與寂寞的,這裏到處都是無知。

小團圓媳婦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兒,愛笑,活潑。倘若她出生在這個時代——21世紀,那麼她可能是一個天真爛漫,正在坐在學校的桌椅上耐心的聽着老師講課吧!是一個對未來生活有着無限嚮往,期望的女孩兒吧!可惜她出生在那封建貧苦的社會。可憐的她,被賣到了老胡家做童養媳,母愛如水,哪呢?父愛如山,沒了!小小年紀,只因長得太高,怕別人不相信她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兒,便將她的年齡謊報成了14歲。12歲的女孩兒啊,如今可能是手捧着的珍寶,可是在那個時代的人怎麼了?婆婆爲了一個下馬威,打着教導的名頭,天天毆打小團圓媳婦兒,直到打出病來了,居然不請醫生,而認爲是大神請她走,硬生生的折磨到死。一個12歲的女孩兒死去時,人們都來圍觀,看得津津有味,一個人死去人們把它當做飯後的談資,在場的人們,沒有一個人制止,沒有一個人幫助那個生來苦命的女孩兒。

難道,世界沒有了色彩,生活就是麻木的嗎,人也就是麻木的嗎?連人的良知、善心也不復存在了嗎?

我認爲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苦悶的。生活在一個看似輕鬆自在,無憂無慮,實際上是個封建、愚昧,保守又灰暗的小城中,身邊還圍繞着人性的麻木。這——難道不是童年的生活苦悶、悲慘嗎?估計只有慈祥仁愛的祖父是她童年生活中溫暖的陽光吧!可能是作者蕭紅童年的生活中最值得回憶與不捨的地方。

與蕭紅童年生活的呼蘭河這個小城,這個小城的人們相比,如今的生活是足夠好的了,不管是學習設施,人們的舉止,生活環境……不知好上多少倍,沒有比較,就沒有感激,我們該把不服嚥下,心懷感恩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7

讀完《呼蘭河傳》,我想到了羊。比起人,《呼蘭河傳》中的很多人更像一羣羊。在人頭攢動的娘娘廟集市,在圍觀小團圓媳婦洗澡的院子,在寒暑易節而永不停息的、呼蘭河人們看熱鬧的路上,我看到一羣羊。

全書最戲劇性與諷刺性的部分無疑是圍繞小團圓媳婦展開的部分。在爲小團圓媳婦“治病”的過程中,我總是反反覆覆看到三個角色:其一提出一個偏方,其餘之人紛紛附和,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欣然採納。如此往復,直到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提出偏方的人往往只是聽從了不加證實的傳言,紛紛附和之人卻不假思索地“做了他的跟隨者”,小團圓媳婦的婆婆見支持者如此之衆多,便也十分信任地對小媳婦用了藥。這像極了我曾經看過的一則故事:一隻頭羊到了懸崖邊判斷錯誤跳了下去,而後跟從的一衆羊羣非但不對頭羊墜崖身亡的事件總結教訓,反而是想都沒想直接跟着頭羊跳了下去。我想這大概是因爲它們習慣於跟隨,卻不習慣與思考,才釀成的悲劇。呼蘭河的人,便是跟在頭羊身後跳下懸崖的“羊”,換個詞來解釋,就是“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的呼蘭河人不會認爲自己正在殺死一個本活潑、有生命力的女孩。在他們眼裏,這樣做是正確的,是“合規”的。他們的領頭羊不是某一個人,而是傳統封建禮教思想。在這一無形的“領頭羊”帶領下,他們殺死了愛笑的小團圓媳婦,用言語摧殘着善良的馮歪嘴子,男人打着女人,婆婆虐待媳婦。在接二連三跳下懸崖的同時,他們沾沾自喜自己沒有掉隊,嘲笑着還沒跳下懸崖的異類…….

與其說呼蘭河的人們是羊,不如說,從古至今,人們都始終沒有擺脫“羊”的一面。二戰中的納粹士兵,總是在各種作品中被比作兇猛的惡獸。其實,他們大多數也僅僅只是“羊”罷了。他們種種駭人聽聞的惡行,只是因爲他們沒有審視自己的行爲,終淪落爲領導者與軍國主義施暴的工具。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平庸之惡”,往往會因爲它的羣體龐大型而釀成更可怕的結果。

今天的人們,也處處有“羊”的影子。男孩們看到流行的“AJ鞋”,即使還不瞭解它的好處,甚至那鞋不適合自己,都願意花費上千元爭相購買。再比如網絡謠言一天一個所謂的“真相”,卻一再被推翻、反轉。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盲目崇拜的“追星族”。他們總是不經思考地無條件支持偶像的行爲,成爲了明星榨取金錢的工具……

從古至今“羊”的形象,便是盲目、逆來順受,最後免不了被吃掉的命運。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理性思考、慎重判斷,那時候,我們才能擺脫如此命運,逃離羊羣,朝一個真正的人前進。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8

蕭紅的書,這是我第一次看,竟覺得再沒有一個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過,卻在心裏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淚。

常道人生是苦樂參半,有時樂觀一點,就把吃苦當吃補,斬釘截鐵對自己說只要努力奮鬥,總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鬆懈,不敢退縮,臉上帶笑,心也要拿鋼筋水泥加固過,就怕一旦動搖再難鼓起勇氣。這人生啊,說不艱辛是騙人的。若碰上某個深夜心思彷徨的時候,看到悽婉的文字,不自覺就會放緩了呼吸,放鬆了情緒,任寂寞席捲而來。想着罷了罷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請神的人家爲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沒有?卻使鄰居街坊感慨興嘆,終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特別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

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路的人在夜裏訴說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着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生離死別,萬分地難捨。

人生爲了什麼,纔有這樣淒涼的夜。”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爲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呼蘭河傳》更像一部自傳,蕭紅回憶着出生小城的每條街每間商店,自家的每間屋子每個擺設,當然還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壞的,不好的不壞的,好的不見得怎樣優美,壞的也不會有多可惡,總是命當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東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馬,也沒有人說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塗,也沒見人說要去修;七月十五呼蘭河上的水燈慢慢向下遊漂,漂着漂着就滅了一盞;鄰家人的歌聲,像一朵紅花開在牆頭上,越是鮮明,就越覺得荒涼。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蕭紅的文字,總是無止盡地沉落下墜,看着讓人又喜歡又心疼。這樣的女子纖細敏感偏偏缺少足夠的愛,她童年時,母親父親都不喜她,唯一親厚的爺爺沒有多久也去世了,當諾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卻還有一生的路要走,而這一生,荊棘滿路,無人相伴,究竟要怎麼走。

滿篇滿紙,都是回憶,滿眼滿心,都是蕭索。這書不該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說,你若望向深淵,深淵也會回望你,我只怕,蕭紅她已在深淵。芸芸衆生,各有自己的無奈掙扎,保不準什麼時候一個念頭就放任自己墜落,跌進無邊黑暗裏,永遠永遠都不想醒來。而我絕對不能這樣,我連那個崖邊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蝕出的大坑,可以填上;鬆動的圍牆,可以修補;悲涼的人生,卻有什麼方法補救?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9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閱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一樣,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爲各章,但又像描述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可是當時的民衆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儘管把這個坑填平並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細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我!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閒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述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溫暖的老人,在那裏不得不說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僅有在祖父那裏作者才能得到溫暖和歡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後花園裏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述幾家鄰居,有餵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齊工作,一齊唱歌。那裏不得不說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裏面住着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我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述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悲痛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爲不易,可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譭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僅有在兒子身上,他不在絕望,看到了期望。

故事講到那裏,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作者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借矛盾的話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能夠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0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它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一年四季有十分多的事。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異常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伕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後,過路的人看着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爲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十分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後,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並且是十分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瘟豬肉”,並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我看後,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淒涼、悽苦。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裏的辦法,如:有的說拆牆,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真是他們的悲哀啊!

在蕭紅童年的後花園中,她與她的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幹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所以也不禁讓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也是這麼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歡樂的學習,歡樂的玩耍,歡樂的……似乎幹什麼事情都是歡樂而幸福的,而蕭紅的童年就是歡樂而寂寞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我的故鄉和童年,用自我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茅盾以往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這本經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瞭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她經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十分簡便的,可是,讀到後面,會覺得十分沉重。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死了,而後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悽慘、悲傷……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當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1

呼蘭河是個小城,它佇立在寒冷的東北大地上。那裏有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還有小衚衕,那裏有碾磨房、豆腐店、燒餅鋪、糧棧還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這看熱鬧、聽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衛生但便宜的瘟豬肉。

呼蘭河城有老爺廟、娘娘廟、跳大神、野臺子戲等各種信仰風俗,十分熱鬧。呼蘭河人在此生活,掙扎着、享受着、他們平凡、普通,他們麻木、不仁,他們冷漠、無知,他們對鬼神熱情,對現實無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滿院蒿草。那裏有作者的後花園,有蝴蝶、蜻蜓、黃瓜、倭瓜她可以在後花園自己玩兒,也可以在那睡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裏有一位和藹慈祥的老者,是祖父,個子很高,身體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裏喜歡拿着個手杖,嘴上抽着旱菸管,教她背詩,不許她吃過多的年糕,喜歡和這裏的孩子們開玩笑。

小說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寫,散文化的敘述,沒有跌宕起伏,但依舊觸動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涼的是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死亡。十幾歲的姑娘,活潑開朗,卻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燙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無知,自以爲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無力。

同樣的人間悲劇還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臉焦黑焦黑,他的頭頂雪白雪白。他無知、他無奈、他滑稽、他悲涼。他在呼蘭河一無所有,他在呼蘭河卑微的生活。

馮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貧窮,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樣,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勞,堅韌,可是命運卻不好生待他。妻子離世,留下兩個幼兒,他依舊沒有消極厭世,他堅持着,掙扎着,他的孩子最後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態一直都在。正如結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

生命無常,生命綿長。比如呼蘭河的歲月,呼蘭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無知落後的東鄰四舍,冷漠封建的圍觀者,看熱鬧的姨婆,聽消息的老廚子,後花園的蝴蝶,拉磨的小驢,掉到泥坑裏的雞鴨

我們都會死去,我們都有漫長歲月,我們懷念,我們追憶。

我記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時沒有紅磚的地方就會泥濘,大鵝會在水坑裏胡亂撲騰;公雞在我沒睡醒時就開始打鳴,小鳥嘰嘰喳喳、吵吵鬧鬧;午後的陽光透過樹葉散出幾束光照在臉上暖洋洋的。

東家的小子因爲偷吃了五塊奶油冰棍被拿着雞毛撣子的奶奶追着滿院跑;西家的姑娘十歲就開始在家裏洗洗涮涮、洗衣做飯;北邊的一羣調皮搗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邊摸魚。

南邊的我那時從來沒有想過人世間的悲涼和生命的無常。我在路邊發發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餃子,姥爺一定會給我吃從山東帶回來的香油,金黃金黃的,可香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2

初中的時候就知道《呼蘭河傳》這本集子的存在,語文課本里曾經有一段節選的課文《我與祖父》。看了那篇節選,又看了後一篇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片面地以爲《呼蘭河傳》講的大概也就自己與祖父的快樂時光,似乎也沒什麼有意思的。

如今從頭到尾看完了這本《呼蘭河傳》,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節選的我與祖父也是如此的荒涼。

蕭紅在這本書中不下五次地提到過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想她小的時候也不懂這麼多,長大後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瑣碎的東西才明白荒涼這種複雜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壓在心上,因而願意忘卻,但又不忍輕易忘卻的,莫過於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時候的蕭紅也許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經埋下了寂寞的種子,祖父與祖母對待她的天壤之別,母親對她似乎也無太多關心,父親更是在整本書中不見蹤影。小的時候不明白,等到長大回想起來,那該是怎樣的一種童年的痛啊……她曾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孤寂的心情:“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爲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蕭紅童年的不幸是無奈的,正如呼蘭河的人們在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下的不幸。那種把別人尋死當做茶餘飯後的新鮮事、把對團圓媳婦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別人救命的東西偷偷留藏一些下來討好長輩的媳婦,這一切一切的變態心理和愚昧無知,真是令人髮指,當時的人們卻以此爲生活的樂趣,饒有興趣地聊着談着在現代科學下顯得極其可笑的東西和觀點,他們的這種生活狀態讓我覺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當時的閉塞農村裏,那些可悲的人們還有什麼辦法呢?而‘有意識地反抗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

當時的社會面臨的是愚昧迷信,現今的社會面臨的是現代的升級過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學添加劑的掩護,爲了高額的利潤不擇手段,貪官奸商互相勾結,狼狽爲奸,美國歐盟藉着保護人民的旗幟,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國家俘虜成自己的奴隸。這個世界已經缺少正義,連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來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須有的罪名。

如果說過去是因爲落後使得人心愚笨,那麼現在是因爲發達使得人心因慾望而複雜險惡,處處都是別人爲你挖好的現成的陷阱,等待你爲他當做替罪羊,這樣的社會景象若是給蕭紅看到怎會不更感悲涼?她的孤獨、她的寂寞,又會更深吧……

面對這個社會曾經的和現在的無奈,我們有時候除了扼腕嘆息,別無所能。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3

當我看《呼蘭河傳》之前,總是聽讀過的同學們說這本書無聊。但是,當我開始讀它以後,我才發現,並非是那麼回事。

好象《城南舊事》這本書,都是講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愛的地方,而它們的不同點,也許就只有地點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爲這點,我一看便覺得非常喜歡,其實,我認爲作者蕭紅的童年挺快樂的,至少比現在的我們要快樂的多。蕭紅她小時候可以在大院子裏呆着,可以和外公玩,而我們呢?現在除了家裏有錢的人,誰家還有那麼大的院子?誰的家長還可以陪孩子玩呢?

聽別人說,《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要體現作者幼年時的孤獨。可是當我讀完後,並不覺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獨呀!雖然也有許多讓人悲傷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作者是多麼的快樂啊!悲傷過去了,接下來的不就是快樂嗎?我承認,蕭紅小時候,並不常和同齡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邊的外公,天天讓她逗弄的大黃狗,這不就夠了嗎?反過來再想想,天天我們又在玩什麼呢?手機、電腦和那些無用的電子產品……

也許蕭紅她自認爲很孤獨,但是,我真的認爲她是幸福的。雖然剛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確實覺得她有點兒孤獨,但是越往後讀,就越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她究竟是否孤獨,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測而已吧!

這就是我一開始的想法。這種想法一直伴着我,直到我讀到尾聲。“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現在埋着我的祖父。”這是尾聲的第一句話,讀起來怪怪的,給人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那句“埋着我的祖父”令我心裏極不愉快,而連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麼回事。於是,就又簡單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書。後來我在序言中找到了這樣一句話:“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響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單調的。”再翻翻那由於無聊和自認爲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帶而過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發現了呼蘭河小城的人和事物雖然多,但卻都很普通,並且經常讓人傷感。我感覺呼蘭河的人面對事物都已經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熱鬧覺得不好玩了,這件事就那麼過去了,而那些攤上事的人,也只是傷心一時罷了。該吃照樣吃,該做事還得做。

之後,我繼續往後看,又發現了一處,就是在蕭紅的外婆去世的時候,親人把她帶出了家門。她非常驚訝。原來,她以前一直以爲,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憑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來的觀點。原來作者蕭紅真的是那麼的寂寞。

我更加愛上了這本書。《呼蘭河傳》是由蕭紅的童年記憶編織而成的,讀後的疑問、解決的過程、故事的悲傷,這些就是《呼蘭河傳》的精彩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4

手捧《呼蘭河傳》,坐在房間裏,陶醉在故事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裏所發生的一個個故事。這本書是蕭紅寫的,寫的淳樸,易懂。她在最後一章《尾聲》裏寫道:"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裏了。"雖然幽美的事情確實不多,但還是被我找到了幾件,讓我記憶猶新。

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給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幹什麼。我把他的草帽給他插了一圈的花,紅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邊插着一邊笑,當我聽到祖父說:"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麼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來。從這段話裏可以體現出作者蕭紅小時候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小孩,會和祖父開開玩笑,沒有什麼煩惱。但是,如果仔細讀《呼蘭河傳》的話,就可以發現,其實,蕭紅家中的後花園就是她小時候最好、最開心的玩樂之地了。比起現在,我們的玩樂之地,蕭紅家的後花園就顯得十分渺小了。

到後來:那滿頭紅通通的花朵,一進來祖母就看見了。她看見什麼也沒說,就大笑了起來。父親母親也笑了起來,而以我笑得最厲害,我在炕上打着滾笑。祖父把帽子摘下來一看,原來那玫瑰的香並不是因爲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緣故,而是那花就頂在他的頭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鐘還停不住,過一會一想起來,又笑了。

蕭紅,耍了祖父一把,她爲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傑作而感到得意,她在書中多次寫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見這樣的開懷大笑有多麼難得呀。

我認爲最悲慘的事就是在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這是在書裏第一章出現的一個鏡頭。泥潭有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都會遭受到災難,泥潭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泥潭裏。人們有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但沒有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我爲此而感慨:那些是多麼愚昧的村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只有順應社會,順應天意,認爲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就是他們的悲哀!

《呼蘭河傳》裏有一個人物——年僅12歲的團圓媳婦,剛來時她是那樣的健康、活潑。她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這樣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有一天,團圓媳婦要當衆洗澡,要說洗澡,還不如稱爲燙澡。裏面有一句形容團圓媳婦的話:小團圓媳婦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

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啊,一個12歲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嗎?終於,小團圓媳婦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蘭河傳》,女作家蕭紅寂寞童年的一曲輓歌,呼蘭河畔的一束風俗畫。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5

記得在不久前的月考閱讀裏讀到了蕭紅,讓我帶着一種不同的心情去聆聽這個“貧民作家”的童年。

我也曾回憶童年——衣食無憂,沒有做不完的作業,沒有刷不完的題,明天唯一煩惱的事是明天怎麼玩。蕭紅也回憶童年,這本書就是她的童年,但我們腦中的那個孩子似乎截然不同。成年人在回顧童年之時,向來不是懷着輕鬆的心情的。更何況,蕭紅童年生活的呼蘭河畔,善良的勞動人民如此的貧苦、無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難發現,那許多藏在表面平實甚至歡快的故事下的寂寞悽婉。風景寂寞,蜂蝶在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着,“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人更是經受不住風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離開人世,“至於那還沒有被拉去的,仍舊在人間被吹打着”。

這些傷痛在作者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蒼涼的調子,在未來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無數灰白的日子裏,祖父家的花園便是“我”生命中最亮麗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祖父是最關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給“我”帶來無盡的喜悅和幸福。祖父教詩,祖父烤鴨子,祖父慈愛的話語,都是“我”心頭最溫暖的感動。

“我”是多麼希望能和最愛的祖父長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時間在流逝,“我”在長大,祖父在變老,終於有一天,“祖父幾乎抱不動我了”,幸福的時光原來也在漸漸離我遠去。祖父家的後花園,就像一座象牙塔,爲“我”的靈魂提供了一片美麗的棲息地。然而園外的世界,終究是殘酷的——這就更爲作品增添了一層無奈的感傷。

但灰色中又不時沁出一絲紅色,就像新生的太陽般給人以希望。

人的生命的堅強與生存的不息掙扎。馮歪嘴子死了老婆後帶着兩個孩子,一個四五歲,一個剛生下來。那個剛生不來就沒孃的孩子竟然沒像人們意想中的死去而是“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蕭紅筆下有屬於女性本能的對生命的愛。

童年最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通過文字挽留快樂,來抵擋悲傷,以悲傷作爲生活本體的快樂。這種悲傷是無以名狀的在我們每次看到這些快樂的事時,想到這些快樂的事已經流逝。”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當一朵花開時,作者同時看到了花的凋零,當她盡情描寫花的豔麗的同時,展現給我們的同樣是花的枯萎,與虛無一樣是生命的悲美。

終於,在《呼蘭河傳》中讀懂了這位“貧民作家”,處在悲涼,愚昧的時代卻仍試圖給人以希望,讓灰色的童年綻放接收的光。想想自己的童年,不是正經歷着中國的日新月異嗎?既然我們不必悲天憫人,又何不努力學習,書寫屬於我們零零後自己的金色時代呢?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6

張乃瑩(蕭紅),一個成長在呼蘭河的孩子。她用她獨特的筆法描述了童年。在這本書裏,有人物卻沒有主角;敘述了故事,卻沒有主軸。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說,卻是“回憶式”的巔峯之作。

初讀此書,蕭紅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見不到的樂趣讓我癡迷嚮往。再讀,才發現了蕭紅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此刻埋着我的祖父。”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此刻完全荒涼了。大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種着,也許此刻根本沒有了。”

“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裏的泥土裏,年年種着一成不變的蔬菜,其餘的空地或又是雜草叢生,或又是花開滿園,或又是白雪皚皚;也種着一個解事頗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麼單調,一個種着菜的後花園,一個破舊的後房,竟成了她唯一能夠消遣兩個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獲得愛的全部來源。坐在門檻上,看着鄰里鄰居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麼個性的事,也但是是老胡家的團圓媳婦死了,馮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這又怎樣呢?她小小的心裏永遠像一湖平靜的水,望着遠處依舊是波瀾不驚。

呼蘭河這個小地方也是充滿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那裏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規律地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賣饅頭、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個小小的泥坑讓人們討論了大半年,卻似乎根本沒人在意,路還是照樣走,日子還是平常過。日曆上,時光嘩嘩嘩地逝去,似乎沒有什麼變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趕廟會,唱秧歌;但年復一年,人們何嘗不覺得重複單調?但他們安於命運,也就沒覺得有什麼了。蕭紅幼小的心靈看着這樣的生活,卻下意識的反抗,她熱愛卻又抗拒這一切,於是,就有了作家的蕭紅,有了含着眼淚微笑回憶故鄉的蕭紅。

這個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獨的緊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過着寂寞的生活。《呼蘭河傳》是一本寂寞的書,蕭紅用看似熱鬧的一切描述自我的孤獨寂寞。小城裏的單調、枯燥、乏味讓蕭紅寫出了些許歡樂的意思,卻又發覺,歡樂裏還是刻板的寂寞。一個兒時跟祖父呀呀學語背唐詩的女孩,用她獨特的視角把她兒時的一切寫進了一本書裏。而我有幸品嚐到了她的寂寞。

或許是天嫉英才,蕭紅這股中國文學上清新的風不再盪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讓世人對這樣一個女子欽佩。著名作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蕭紅,這個呼蘭河邊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巔峯之作。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7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茅盾

初識蕭紅,是因爲三大影后——李冰冰、湯唯、宋佳都曾在影視作品或話劇中飾演過她。而恰巧在畢業設計的時候,我選擇的課題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蕭紅是黃金時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們代表着時代的女性意識,是近現代女性思想啓蒙的先行者。時代創造了她們,她們爲時代發聲。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1940年創作於香港。小說共7章,文學巨匠茅盾爲之作序。蕭紅以嫺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般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追述了家鄉呼蘭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瑣事,控訴了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舊社會。《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錄,關於故鄉,關於童年。茅盾曾這樣評價這本小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初讀《呼蘭河傳》是輕鬆愉悅的,作爲自傳體的小說,會讓人輕易地將自己置入故事情節之中,細碎的文字不會讓你留下深刻的記憶。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蕭紅,你會發現《呼蘭河傳》所要傳遞的信息,並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讀《呼蘭河傳》,是在看完電影《黃金時代》之後,瞭解了蕭紅,才能讀懂蕭紅。

蕭紅創作的地方,是一個簡陋的房間,狹窄又陰暗。寫字檯上的油燈是整個空間裏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閃亮着的除了蕭紅深邃的眼睛,還有她手中那一支老舊的鋼筆。儘管房間簡陋、鋼筆破舊,蕭紅筆下的文字依然是堅強有力的。呼蘭河小城,生活着一羣鮮明、低微、頑強的小人物,處處散發着特有的時代氣息。蕭紅的文字純淨而真摯,以一個童真童趣的兒童視角,講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見的,不過是一羣靈魂居無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罷了。

呼蘭河小城是一個灰色的封建社會,在那裏,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裏,人生軌跡被父母決定;在那裏,人們用愚昧的言語掩飾自身的脆弱與無助;在那裏,人們把一切希望都寄託於幻想。可是,我在蕭紅的文字中,讀不出一點悲哀。蕭紅用她溫柔的筆觸,控訴着那個時代。蕭紅生活的時代給了她無盡的苦難,也賦予了她深深的悲憫心,就像《呼蘭河傳》題記裏所說:“從祖父那裏,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惡之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蘭河傳》中蕭紅飽含思念,懷念記憶中的故鄉。回憶越是鮮活,越是反襯現實苦澀。蕭紅的文字,越是生動,就越讓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溫暖和愛。蕭紅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後,她雖有不甘,卻也能憑着思念在每個星光閃爍的夜裏,與曾經美好的時光道別。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8

語文課本中千變萬化的《火燒雲》,帶領我走進了如詩如畫的《呼蘭河傳》。“晚飯過後,火燒雲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這是一種怎樣的美景呢?我拿起《呼蘭河傳》,讀着、讀着,就像有一條清清的小河,在我的心頭潺潺地流過……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我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作者用嫺熟的筆觸、細膩的心思,勾畫了一座北方小鎮自然單調的美麗,敘述着一個個遙遠而真實的故事,描繪着一顆顆善良樸實的心靈。書中慈愛的祖父,後花園的花草樹木,是作者寂寞的童年生活中最爲重要的慰藉。當我讀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悄悄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一朵朵玫瑰花,然後祖父就戴着滿頭紅彤彤的花朵進入家門,祖母大笑起來,父親、母親也大笑起來,祖父自己也大笑起來時,童年的作者也忍俊不禁地笑翻了天,在炕上還打着滾笑。那“攪亂整個後園”的開心笑聲,那火紅耀眼、芳香撲鼻的玫瑰花,深深地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慈愛的祖父,放飛了孩子的天性,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我好喜歡蕭紅筆下的祖父,一個慈祥、善良、博學的老人。

讀着《呼蘭河傳》,我驚訝了!蕭紅筆下的祖父,和我的外祖父是何等的相似呀。我的外祖父也是一個和藹可親、滿腹經綸的老人。他看我的時候,眼睛總是笑眯眯的。我如果犯了什麼錯、惹了什麼禍,他總是安慰我,甚至爲我開脫,從來不責怪我。我的外祖父也很博學,記憶力相當好,教我背《木蘭詩》、《將進酒》、《賣炭翁》,全憑口頭傳誦。有一次,我放學,正趕上下大雨,外祖父接我放學,雨傘一個勁兒地向我傾斜。回到家裏一看,我的衣服乾爽爽的,外祖父的衣服溼漉漉的。我的心酸酸的,外祖父卻笑得甜甜的。還有一次,我病了,躺在牀上好難受啊!外祖父一直守在我的身邊。一會兒給我量體溫,一會兒給我喂水果,一會兒給我講故事……滿滿的愛,一直包圍着我、溫暖着我。而少不更事的我,稍不順心,有時還和外祖父頂嘴,對外祖父呼來喝去。現在想起來,真是好慚愧。

《呼蘭河傳》中還有好多故事,讓我回味無窮。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賣饅頭老爺爺的辛酸經歷,四月十八娘娘廟會的.非凡熱鬧,七匹馬拉着大車奔跑的寒冷冬天……我瞭解到那個時代的不平與憤怒,領略到那個時代的風土和人情。正如茅盾先生所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去年暑假,我回故鄉哈爾濱避暑,和爺爺、奶奶驅車來到松花江北岸的呼蘭區,走進那座青磚青瓦的大院,走進那鳥語花香的後花園,走進那《呼蘭河傳》中的世界,尋覓着、尋覓着著名女作家蕭紅童年的足跡……我喜歡讀《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9

書名給我的感覺很舒服。呼蘭河傳,會不會是寫一條河的呢?這條河的名字也挺好的,叫做呼蘭河。書名給我的感覺是簡單、平淡的。說的好似就是自家門前天天可以看見的那條小溪,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

粗粗的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文中的故事很貼近生活。我也是生長在農村的孩子。雖然蕭紅寫的是90年前的農村,也給了我很多關於自己小時候的回憶。小時候的過往猶如小孩子一般一個個擠着腦袋印在我的腦海裏。感受到久違的屬於小孩子的天真與好奇。感覺時間並沒有流動過,她的生長的農村與我生長的農村是那麼的相似,她又寫出了我的小時候。小時候對着一切充滿好奇,喜歡翻箱倒櫃尋找未知的東西,有一種微微冒險的感覺。

文章以一個討厭的泥坑爲開篇。從側面反映出了農村人的每天的生活和心理。從一個小孩子的角度去問答對看到現象的不解。一個害人害物的泥坑,大家寧願繞着走也沒有人願意把他填上,因爲這泥坑填不填上不關我的事,泥坑又不是我家的,別人填不填也不關我的事。這個泥坑就在生活中,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去填,我希望自己能把他填上。

文章接着寫的是小時候的趣事。這一段看到挺開心的。每天翻翻家裏的老物件,去園子裏逛逛,和爺爺一起背詩,抓園子裏的小動物玩,捉弄爺爺,每天和爺爺一起哈哈哈的笑着。任何時候都可以笑起來。想笑就笑。這樣簡單快樂的童年讓人想着感覺美美的。有這樣一位爺爺很幸福。

接着是寫小團圓媳婦的。小團圓媳婦這個人物充滿的悲劇色彩。她以一個活潑、機靈、可愛的形象出場。以一種受盡煎熬,遭人嫌棄的方式離去。表達出了那個時代下女性生存的艱難。十幾歲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在短短的一年內,從生折磨到死。是因爲他第一天來到婆家就吃了3碗飯?是因爲她走路很快?或許在那個年代,人命是賤的,比家禽還要賤。那些踐踏他人生命的人,自己內心骨子裏就是賤的。這樣的人往往有着強大的生命力,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活着最終也是害人害己。自己也永遠是利益的奴隸,悲哀可憐的活着,只是爲了等死。那麼我呢?此刻的我是什麼樣的?這一生的我和你呢?

文章最後是幾個人物描寫。廚子、有二爺、馮歪嘴。這幾個人,個性羨慕,代表了一個時代。我喜歡馮歪嘴。他的生活是積極的,幸福的。或者說曾經幸福過。互相體諒的夫妻,還有倆個孩子。最後妻子死了,他還是堅強的活下去,帶着孩子一起。

時光飛逝,離蕭紅筆下的那個年代已經過去將近拜年了。我小時候的鄉下似乎和那個年代比起來變化不大。大人門串門、閒聊、講悄悄話。小孩子嬉戲打鬧,翻箱倒櫃。

轉眼間,我也到了蕭紅的年齡了,也有幸讀着她的呼蘭河傳。讀起來。感覺,簡單、寧靜、很舒服。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0

談到解放,隨着時代的進步和人類思想水平的提高,人們本該已經摒棄了愚昧,摒棄了毒害國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人們的愚昧與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樣讓人思考。發生在我身邊的經歷就足以說明問題。

我所生長的農村,人民無疑都是質樸的善良的,但他們仍然有擺脫不了的愚昧,遇到問題還是會找這種途徑尋得解決。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災難,這家人就會去請所謂的“陰陽仙”來家裏吃飯,然後讓他瞧瞧家裏到底哪裏出了問題。這時這位“仙人”就會在這家宅基地和祖墳地轉上一轉。結果還真發現了問題:無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窪,需要用土墊一墊;或者你家門前這個樹位置不對,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墳地邊上少一根樁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煩事總是解決不了,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人就會建議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裏一想,興許去瞧瞧高人找找辦法就真的解決了。於是帶上禮物不辭辛苦趕去討問,說明問題之後這位高人就會指點該怎麼怎麼做:無非也是你家誰誰誰什麼時候不要出門要背星;或者你家閨女出嫁不要嫁到哪個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個方向燒幾天紙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這之後,有災難的那家好幾年都沒了災難,有麻煩事的那家麻煩事也解決了,都風調雨順了。這時鄉親之間都會相互傳來傳去,說哪個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厲害,對他讚不絕口,以後誰家要有什麼事還去請。就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人們就會再建議主人要不換一個“仙人”再去看看,興許你家問題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點。這時主人還是會照辦,繼續“求仙問道”。

如果這些還都是我聽來的,那我親眼所見的就更真實了。我所見的這種我到現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打出來的名字來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煩,就會找年長的長輩給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個孤魂野鬼了。我所親歷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給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誰誰誰了。奶奶清楚了來由,就開始去廚房忙起來。只見她找來一個碗,倒上半碗涼水,用兩根筷子在碗上擺一個十字,然後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線繫上的小土塊,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後開始用手邊晃土塊邊問話。一問:“他家出現了怎樣的問題是不是碰到了你誰誰誰?是的話土塊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個小鬼搞的鬼,就會先罵上幾句,然後二問:“你是不是缺錢花了?是的話土塊就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就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問題所在,然後夜晚幾點在哪個方向給這個小鬼送點紙錢就行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1

因爲孩子的課本上“火燒雲”和“祖父的菜園”兩篇清麗、優美的散文,一定要找來原著《呼蘭河傳》看看。

讀了才發現,整部作品與入選課文的文章有着很不一樣的感覺。整部的小說,或者不能夠稱其爲小說,看後心中就不覺響起了林憶蓮的那首《灰色》——灰色的天際,灰色的滑翔翼,灰色的天使——所有的東西都是灰色的。那座小城,那些街道,那些跳大神,那些搭臺唱戲趕廟會,還有城裏的那些人,冬天換上棉襖,夏天晚飯後看看雲彩,無一不是平平淡淡,都沒有什麼亮色可言。大概就像那條呼蘭河吧,灰色的河水日日夜夜平靜的流過,波瀾不驚,也沒有什麼懸念和高潮。

當然讓人心情灰暗的主要是那些愚昧的人們。小團圓媳婦,一個“黑乎乎的”、“樂呵呵的”高個子的12歲的小姑娘,在成爲團圓媳婦後,很短的時間裏就被婆婆殘忍傷害致死。而在婆婆看來自己沒有哪裏做的不對,儘管“我是打了她……我是把她吊在房樑上……我是用烙鐵燙了她的腳心……”但她自認爲這些不是殘忍傷害,甚至於在小姑娘被折磨、被嚇得得病後,請來跳大神的爲女孩“走馬”,洗開水澡,看做是自己仁至義盡,對小姑娘好。讀到這裏,就讓人心裏着實的發堵。可能這就是那時的真實生活,讓我們可以想象,卻難以理解。

然而整部書看完還是充滿着童真和樂趣的,就像灰色的河水在陽光下泛起的一些彩色的浪花。除了入選課本的兩篇外,小蕭紅跟着祖父學唐詩的片段同樣讓人忍俊不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很是喜歡這首詩的小蕭紅一直認爲是兩個好吃的“黃梨”,直到明白了是兩隻小鳥,也就不再認爲這是一首好詩了。還有祖父把掉進泥坑淹死的小豬、鴨子給小蕭紅抹了泥燒着吃,爲了能夠經常吃到燒豬仔、燒鴨,小傢伙看到有小豬或小鴨子經過就硬往水坑裏趕,因爲要“掉坑燒吃”。

小姑娘給祖父草帽上戴花的畫面也是溫馨而甜美的。小姑娘心血來潮採了一大堆的月季花,沒地方處置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毫無察覺的爺爺只聞到濃郁的花香,就口中唸唸有詞:今年的雨水好,我家的月季花香味大。直到回到家中大夥看到哈啊哈大笑,爺爺才明白。但爺爺也只是笑,沒有一絲責怪。這些彩色的浪花都是作者和爺爺在一起時的趣事。爺爺那麼的愛孫女,孫女也是那麼的愛爺爺。這祖孫倆的“後院趣事”成爲我愛上這部書的理由。

平靜、平淡、平實,卻也有童真、童趣和童眼看世界的新奇。簡單翻閱了作家蕭紅的短暫一生,似乎乏善可陳。但不妨礙作品的可讀性。《呼蘭河傳》,值得一看。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2

讀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叫《火燒雲》,那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晚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做教師又教過一篇課文叫《我和祖父的園子》,認識了一個“人來瘋”的小姑娘,神會了一位慈祥的老爺爺。無論是做學生,還是做教師,我和蕭紅註定有一場精神的約會,及至捧讀《呼蘭河傳》,我和蕭紅開始真正相遇。

童年的蕭紅是快樂的,在那個欣欣向榮的園子裏幹着自己想幹的任何事情,早晨學舌似的跟着爺爺搖頭晃腦地背古詩……爺爺寵着她,深愛着她。蕭紅的童年又是落寞的,通篇裏出現的親人只有慈祥的爺爺一個,天資聰慧解事很早的她終日與狗尾巴草、倭瓜、蝴蝶等生靈爲伍,甚至連黑暗塵封的後房也成了她的樂園。

追隨蕭紅的腳步,我穿越時空來到了當年蕭紅生活着的呼蘭縣城,眼前呈現出一幅呼蘭版的《清明上河圖》。她用細膩的筆觸記錄着家鄉的點點滴滴: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娘娘廟、搭草臺班子唱大戲、放河燈……甚至連賣豆腐、賣麻花的市井人物都走到了她的筆下。從她的文字裏我感受到了呼蘭縣城原生態的生活方式,瞭解到了當地很多的民俗風情。同時,我也感受到了蕭紅掩藏在心底的那份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從20歲逃婚離家出走直到31歲英年早逝,蕭紅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寫起家鄉的一草一木卻是那麼的親切而詳盡,我堅信蕭紅的靈魂一定與家鄉永遠同在。

追隨蕭紅的靈魂,我感受到了作家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蕭紅的筆下沒有達官顯貴,全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她時刻關注着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命運。她關心賣饅頭老人冰封腳底的冰雪,她關心在嚴寒季節裏還得出門趕馬車車伕眉毛上的寒霜……特別是寫到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時,作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說她也是一個犧牲品,“照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記錄的文字雖然很平實,似乎沒有任何褒貶,可沉靜的文字背後卻流淌着作者的一腔熱血,她抨擊着封建愚昧的思想,覺得這個世界應該有所改變。呼蘭縣城如果有色彩的話,我覺得應該是灰色的,但不是全灰,馮歪嘴子就給這灰色的天空增添了一抹亮色。磨官馮歪嘴子好不容易成了家,不幸的是老婆生第二個孩子時難產又離開了人世,當所有人都覺得馮歪嘴子又要喝酒、坐在磨盤上哭的時候,馮歪嘴子卻頑強地、堅韌地帶着兩個兒子活了下來。想必蕭紅對馮歪嘴子也是充滿敬意的!

著名作家茅盾曾經讚譽《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首詩值得反覆吟誦,這幅畫值得反覆賞析,這首歌謠值得久遠傳唱!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3

說起蕭紅的《呼蘭河傳》,我並不是很陌生,因爲五年級下學期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名爲《我和祖父的園子》的課文,這篇課文就選自《呼蘭河傳》。這兩天,我懷着濃厚的興趣讀完了這本名著。

《呼蘭河傳》是一部以蕭紅的家鄉——呼蘭河爲原型的"傳記",生動講述了小城呼蘭河的四時風俗,"我"的美麗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裏各式各樣瑣屑平凡的悲歡離合。果然是一本好書,深深打動了我。我特別喜歡蕭紅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有味道,雖然沒有過多的雕琢,但是極其生動細膩,有一種天然活潑的美感,讓人讀起來感到發自內心的舒暢。

《呼蘭河傳》雖說是一部小說,但我感覺更像散文,因爲它沒有一個貫穿全文的主角,甚至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將童年回憶中的那些人物、事情和景色娓娓道來,細細碎碎,慢慢悠悠。我很喜歡作者在後花園子中玩耍的那一段,讓人看後感到輕鬆和愉快,特別看到作者給祖父的帽子上戴花時,我也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笑出聲來了。

但是,總體來說,這本書裏滲透出的情感並不是歡樂,而是一種對舊社會的悲傷。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她12歲就嫁到了別人家裏,只因爲太過活潑,不夠靦腆,就遭到婆婆三番五次的毒打和酷刑。小團圓媳婦經不起折磨,身子越來越弱,最終生了一場大病,又被逼着服用各種沒有依據的偏方,參加各種迷信而又殘忍的治療,在經過一系列其實毫無用處的醫治後,最終離開了人世。看了這個故事,我感到的是深深的同情和悲哀,小團圓媳婦就這樣成爲了封建迷信的犧牲品。我心中還有一股怒火,我討厭專橫跋扈的婆婆,我憎恨愚昧無知的人們。在當年的農村中,肯定不止小團圓媳婦一個人死於迷信,因爲無知,不知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實在是悲哀啊!

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有十分精到的評述:"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想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我很贊同茅盾先生的話,《呼蘭河傳》有着特殊的美,正如一串悽婉動人的歌謠,永遠迴響在人們的心頭。

我看過網上蕭紅的照片,她是一位美麗的女子,就像她的文字。可惜蕭紅英年早逝,31歲就因病去世。這樣一個天才的作家,如果健康地活到老,不知道能給我們帶來多少更爲精彩的作品呢!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4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閱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同,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爲各章,但又像描寫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但是當時的民衆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儘管把這個坑填平並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閒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寫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溫暖的老人,在這裏不得不說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裏作者才能得到溫暖和快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後花園裏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寫幾家鄰居,有餵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這裏不得不說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裏面住着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己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寫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爲不易,但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譭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兒子身上 ,他不在絕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講到這裏,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作者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借xx的話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