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1

我對本文很有感觸。當今社會處於浮躁的氛圍中,精神被物慾所矇蔽,拜金主義已經佔到合情合理更合法的地步。網絡充斥着八卦、黃色和暴力。現代社會的美常被視爲昔日的醜惡,還美其名曰:審醜視角。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速度的迸發。我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信息速傳和交通便利把原有的自然享受磨滅。但是我們的工作學習之繁忙不足以被悠緩的享受所抵消,所以出現了卡拉ok,電視,電腦,網絡,psp,mp3……甚至連手機都方便我們“及時行樂”,直到再也離不開速食文學,在線視頻,網頁遊戲……曾幾何時我們已經失去了享受的幸福感。

另一個原因,我認爲可以從生理上來闡述。由於現代娛樂設施多以輻射環繞,人的身體機能難免受到影響。輻射的危險度據說可以再來回1米間反覆10萬次後煮熟一顆雞蛋。而人腦作爲人身體最脆弱的部分,成爲對輻射神經高度敏感的區域。人的心理緊張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輻射的增加。但是反觀越發不能擺脫高級設備的社會人,文明人,其實不自覺地加速了精神緊繃,導致衰退。

或許有些駭人聽聞,但是我們必須予以重視,自覺地有意識地讓自己有一定的空間遠離過快發展的新式技術。就好比艾略特所著的《荒原》,如果人類滅亡歸咎於自然的不可抗力,那麼人類的精神毀滅一定是源自人的自殺,而且是上癮般的毒殺。我認爲這本書能夠警醒我們青年一代,把握自己的生活,重新獲得幸福的真諦。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2

自從跟着集體忙活着讓全國人民都去喝茶的事,我已經很久沒讀書,也沒寫什麼東西了。安古人的說法我早就變俗了,可我老師安慰我說勞動不俗,勞動很雅,只有勞動過讀的書纔會被真正吸收。我想讀讀《金瓶梅詞話》不知道會不會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讀馬老的《資本論》,否則老想着找自己的剩餘價值。

這些混帳玩笑話都是勞動之後讀了王小波雜文“吸收”良好的後遺症。

五一節匆匆忙忙趕到寧波,沒偷到預料中的閒情,另外幾個城市的人照樣跟蹤操控。即使這樣我居然還是能夠讀完一本隨手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園》,這都要感謝女友無邊無際的加班。

實際上這本書的名字只是其中一篇小雜文的名字而已,看上去很嚴肅,實際上全不是那麼回事——小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一部分雜文是講電影的,一部分雜文是講他在國外的一些片段,一部分雜文談到了關於“尊嚴”的問題。喜歡王小波的原因是他一點也不“文藝腔”,全是俏皮話,你一看就樂了,樂完了你覺得他怪損的,連你也罵了,接着你就反思了。

現在這書不在我手上,我憑印象記得他說好萊塢電影說的很妙。大概是這樣的觀點:1、美國有好的文藝片。2、美國電影人爲了賺錢太能不厭其煩的把一個路數拍爛。就像《鏡花緣》裏有個“直腸國”,吃下去什麼拉出來的還這樣,於是加點作料再吃,反覆吃幾遍拉出來的東西終於像拉出來的了這才完。這不是好萊塢電影嗎?我一想《諸神之戰》不就是吃了《阿凡達》拉出的嗎?我可不做直腸國的食客。

我原來讀小波的小說,一直覺得他最喜歡的作品應該是奧威爾的《1984》。實際上他熱愛的是王道乾等翻譯家的語言,他喜歡現代文學,無比推崇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還有圖尼埃。他對小說創作的很多感受跟我這樣的普通人很相近,你看過現代文學之後你很害怕,那些語言每一句都是無可挑剔的,但你就是再怎麼有才華,一輩子也就能出一兩個。

他還很推崇卡爾維諾,卡爾維諾對新千年文學做過演講,他想寫8個講稿,完成5個就死了。現在剩下輕、快、精確、形象、繁複,恰好我的老師最近也在看卡爾維諾的這些講稿,她現在對精確十分着迷,並迫使我也要精確。我下一本要讀的書估計就是這個。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3

我十三歲時,常到我爸爸的書櫃裏偷書看,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那時候政治氣氛緊張,他把所有不宜擺在外面的書都鎖了起來,在那個櫃子裏,有奧維德的變形記,朱生豪譯的莎翁戲劇,甚至還有十日談。櫃子是鎖着的,但我哥哥有捅開它的'方法。他還有說服我去火中取栗的辦法:你小,身體也單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實際上,在揍我這個問題上,我爸爸顯得不夠紳士派,我的手腳也不太靈活,總給他這種機會。總而言之,偷出書來兩人看,捱揍則是我一人挨,就這樣看了一些書。雖然很吃虧,但我也不後悔。

看過了變形記,我對古希臘着了迷。我哥哥還告訴我說:古希臘有一種哲人,穿着寬鬆的袍子走來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見他不在,就要過一塊塗蠟的木板,在上面隨意揮灑,畫了一條曲線,交給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塊木板,爲曲線的優美所折服;連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門時闖進去,要過一塊木板,精心畫上一條曲線……當然,這故事下餘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塊蠟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畫在一條曲線裏,送給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現在我想,這個故事是我哥哥編的。但當時我還認真地想了一陣,終於傻呵呵地說道:這多好啊。時隔三十年回想起來,我並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擁有一片天空,十三歲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園。此外,人有兄長是好的。雖然我對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也無異議。

長大以後,我才知道科學和藝術是怎樣的事業。我哥哥後來是已故邏輯大師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則學了理科;還在一起講過真僞之分的心得、對熱力學的體會;但這已是我二十多歲時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國外去旅行,在劍橋看到過使牛頓體會到萬有引力的蘋果樹,拜倫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倫塘”,但我總在回想幼時遙望人類智慧星空時的情景。千萬丈的大廈總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愛好無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詩人,也許都體驗過兒童對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總覺得,這種愛好對一個人來說,就如性愛一樣,是不可少的。

我時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來思考問題,很多煩難的問題就變得易解。人活着當然要做一番事業,而且是人文的事業;就如有一條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學究式的人物,手執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條路,而是背一本宗譜。我聽說前蘇聯就是這麼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萊蒙托夫,還要記住俄羅斯是大象的故鄉(蕭斯塔科維奇在回憶錄裏說了很多)。我們這裏是怎樣教孩子的,我就不說了,以免得罪師長。我很懷疑會背宗譜就算有了精神家園,但我也不想說服誰。安徒生寫過光榮的荊棘路,他說人文的事業就是一片着火的荊棘,智者仁人就在火裏走着。當然,他是把塵世的囂囂都考慮在內了,我覺得用不着想那麼多。用寧靜的童心來看,這條路是這樣的:它在兩條竹籬笆之中。籬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牛花,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隻藍蜻蜓。這樣說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說服安徒生,就要用這樣的語言。維特根斯坦臨終時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這句話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從牽牛花叢中走過來了。雖然我對他的事業一竅不通,但我覺得他和我是一頭兒的。

我不大能領會下列說法的深奧之處:要重建精神家園、恢復人文精神,就要滅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滅的,就是風頭正健的俗人。假如說,讀者兜裏的錢是有數的,買了別人的書,就沒錢來買我的書,所以要滅掉別人,這個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說法不見得有如此之深奧。假如真有這麼深奧,我也不贊成——我們應該像商人一樣,嚴守誠實原則,反對不正當的競爭。讓我的想法和作品成爲囂囂塵世上的正宗,這個念頭我沒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須解釋我寫文章(包括這篇文章)的動機。坦白地說,我也解釋不大清楚,只能說: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維特根斯坦一樣說道: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湯達一樣說:活過,愛過,寫過。我很怕落到什麼都說不出的結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4

如今,《紅樓夢》已被翻拍了許多回,看看電視上鮮豔的畫面,動人的情節,但總覺得少了一些什麼,不禁讓我夢迴紅樓,重回我的精神家園。

依稀記得,當我還是小學生時,抱着《紅樓夢》,看着書上的插圖,津津樂道。總認爲林黛玉是個傻姑娘,小心眼,猶是討厭。可曾想,現在我讀起《紅樓夢》來,另有一番滋味,如同身臨其境。

當初我厭煩的林妹妹,現在我不禁打心眼裏喜歡。曾記否,林姑娘隻身進京都時那份膽怯與不安,俏語謔嬌音桃花 黛玉泣殘紅時那份憂愁:“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些隱隱約約浮現腦海,我知道林妹妹乃是美貌與才華的代名詞。她憂鬱,她不開朗,這又如何,人非完美,那溫婉充滿傷感的眼神讓人們訴說她苦難的命運以及他對寶哥哥堅貞不渝的愛戀。又曾記得當生命已經到了盡頭,林妹妹獨守空房,心中充滿了不捨與眷戀,她不得不離開。驚天地,泣鬼神,黛玉香魂依舊。殊不知,當我十年後再次品讀林妹妹時,心中有何觸感,我想有的只是對生命的珍惜,對生活的期待。

《紅樓夢》亦是如此,我常常用心去斟酌何爲精神家園。

我讀過名著,讀過小說,也讀過傳記,連一些花邊小文章我也瀏覽過,我不知道它們能否建造我的精神家園。我只知道閒來無趣,信手掂來。

我還記得曾經爲了一本書,整日廢寢忘食。我如飢餓似渴的讀着它,於是我的精神世界多了一束陽光,少了一點陰霾。從那一刻起,我打下了家園的地基,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往上建造。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園》裏說過:井底之蛙也擁有一片天空,十三歲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園。這個家園裏外觀不美麗,房間不夠多,沒有庭院,沒有苗圃,但可以有無盡的快樂,無盡的幸福。

我不理解那些文人騷客的精神家園,我也做不到那種爐火純青的境界。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會有新的看法,就如當時我讀《紅樓夢》一樣。

回顧十幾年來的讀書生涯,當年的《水滸傳》《繁星·春水》《唐詩三百首》《史記》等等,我仍覺得那麼親切,它們都是我的家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爲了更美好的家園,我要不停的加工,如果淪落到屋漏偏逢連夜雨,那就不好了!

精神家園,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