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的前半生》的讀後感大綱

《我的前半生》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前半生》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前半生》的讀後感

《我的前半生》的讀後感1

這本書挺好看的,第一次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三天我就看完了。

本來我是規定自己每天閱讀一個小時,在看這本書期間,我忍不住的就會多看半個小時。而且在第二天看的時候已經變成了一種期待。

整個故事很簡單,所以看起來很輕鬆,沒有複雜的人物關係,就主要的幾個人物就湊成了一個故事脈絡。

子君和涓生是兩夫妻,他們大學畢業沒多久就結婚了。涓生是個西醫,也算有錢有地位,自從結婚後,子君就變成了家庭主婦,帶孩子,逛逛街,打打麻將。生活過的逍遙自在。

忽然有一天,涓生說要跟她離婚。子君一聽這個消息就懵逼了。她奔潰,沮喪。連她最好的閨蜜和女兒都說是她自己活該。

因爲子君從來都沒關心過涓生,沒把涓生放在心上。但她心裏其實是愛涓生的,可能只是被涓生寵壞了,家裏有保姆,不用幹活,接送孩子又有司機,她能做的就是逛吃玩玩玩。涓生跟她說話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從來沒放在心上過。

涓生對她說,給你五十萬,你走吧。

五十萬能買什麼,買套房子也只夠首付,對於毫無工作和社會經驗的她來說,要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生活,是一種難題。

雖然一開始她很沮喪,但她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走向獨立,最終讓別人刮目相看,最後連她的老公都變得後悔跟她離婚。

我覺得這本書特別適合女生看,她會告訴你,女人不能單單靠男人,即使結婚後,也要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只要經濟獨立了,纔不會被生活牽着鼻子走。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個感悟。就是寫書,並不需要多麼跌宕起伏的情節,多麼宏偉的場面,簡單故事也可以寫的很好看。

特別是在看村上春樹《且聽風吟》的時候,故事更是簡單,雖然我沒怎麼看懂。

但這兩本書給了我一個希望。

原本我以爲,寫書肯定要有精彩的人物或精彩的事情才能寫出一本好書,不然太過平凡的事情誰會看啊。所以我總是在想,我要哪裏去找那麼多精彩的事情啊,我得走遍多少地方,遇到多少人啊。總覺得不現實,想多了就會氣餒。

但看完這本後,我才知道,簡單事情也可以同樣精彩,身邊的小事情,只要稍微發揮一些想象,也可以寫出一本精彩的書。

《我的前半生》的讀後感2

當我看到這書中的字、圖片時,多多少少有種心跳的感覺。因爲我讀的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語言。似乎我已經到了那個年代,已經身處輝煌的宮殿和滄桑的歷史中。那些泛黃的老北京照片觸動我的心,那是怎樣一個動盪的時期?我想現實生活在21世紀的人根本無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過,只是當時由於社會背景複雜,將稿本一些內容刪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與1964年出版的相比,這次的“全本”內容更爲完整,史實更豐富。

我能買的這“全本”,我很是激動。對於我這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說,無疑是得無價之寶!

這本《我的前半生》從愛新覺羅·溥儀的家世開始說起,到入宮、登極、“二次登極”,再到去天津、東北、蘇聯,又後來的“認罪”,最後的“特赦”

認認真真的將它們讀下來,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當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經歷漫漫人生!原來,我認爲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這書中的坎坷,我漸漸理解了他,併爲他感到可惜,因爲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傷害來自於孤獨、傷心。

溥儀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絆絆的,他無法感覺到“愛”,只是滿心的“害怕”、“傷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卻沒有百姓快樂。他博學、有文采,卻不能理解親情。他性格倔強,卻在關鍵時刻唯唯諾諾。

他的人生像個悲劇,好在“特赦”後,他總所過上幾天好日子,最後又被病魔困擾。

我突然感到,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於我們有困難了,也要讓心靈主動快樂,不要讓糟糕的事毀壞我們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樂、自由是多麼重要啊!

《我的前半生》的讀後感3

一向想看溥儀寫的《我的前半生》。最後如願!看書與看電視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在看書的過程裏在大腦中演繹故事情節或是把自己刻畫成其中的人物,那才活靈活現。

溥儀在自省,就應是發自內心的。儘管以前養尊處優物質無缺的祖宗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人生記憶,但是卻感覺不到他內心的留戀與幸福,正是種種的規矩使他沒有自我,沒有隨心所欲,他只是按照祖宗的規矩演繹一代又一代的君王過程,是個人就能夠按步照班的做皇帝。

習慣成自然,關聯就是如此。金永默的十大關聯講話中寫到——法人與自然人的關聯;大局與小局的關聯;偶然與必然的關聯……習慣對人的一生起着決定性的因素。想要打破習慣的時候就如同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一樣,弄不好會讓自己迷失,改變習慣得適應環境和需要,挺難的,持之以恆多難!

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承。皇帝足不出宮,僅憑慣例規矩文字就能治理天下,在形勢的發展和進化過程中,法律法規據實完善,演變至今日爲大宗造福,爲人類導航!理論需要實踐來驗證,實踐過程需要理論來支撐,理論是人的骨骼,那實踐就是血脈,只有合理的分部佈局才能實現血液探索着深入着貫穿在肉體當中包潤着骨骼維繫生命的戶外。

溥儀的人生豐富多彩,讓人感慨萬千!

《我的前半生》的讀後感4

當然不是我的前半生,是人家末代皇帝的。套用王蒙老先生的一句話,半生,多事。

這是一本書的書名,知道這本書是是好久了,但是一直沒有看見這本書在市面上有賣。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書店裏買到了這本號稱是大陸唯一的正式授權版本。那叫一個貴的,看上去不怎麼厚的賣了50塊。我只能自我安慰着,話說這裏面大部分的成本不是作者的書寫,而是歷史的積澱。買回來的時候就隨便的翻了幾頁,現在有空都看了一下。

放在桌上的書,黑色的封面,那是末代的皇帝和末代的妃子。一個消瘦的年輕人,戴着厚厚的眼鏡,怎麼都看不出來曾經也算是統領天下的帝王,在歷代的帝王裏,我似乎想不出來哪個是戴着眼鏡的,雖然看上去很有學識,但怎麼的都缺少了君臨天下的氣魄。戴眼鏡的人,在我看來,心底深處,總會有那麼一絲的柔弱,而柔弱,恰恰是領不需要的美德。

書自然就是顯擺着末代皇帝的家世經歷,光榮與屈辱。不想談這本書的內容,最討厭寫的就是讀後感。

就談談溥儀。

小時候看書的時候就能倒背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對清朝我也有史無前例的好感,不知道爲什麼我不太喜歡漢唐盛世,謙和大宋和金戈鐵馬的鐵木真忽必烈。就對這個朝代,感覺不錯。雖然它曾經閉關鎖國,喪權辱國帶給古老中國沉重的傷與痛。但這畢竟是離我們年代最近的一個王朝,相對較短的時間差距或許增加了我對它的判斷力,相對空間的某些能遺留至今的痕跡能夠加深我對它的感觸,這也就是我爲什麼喜歡北京的原因。康乾盛世自然遠不能和漢唐盛世相比,同光的中興或許也只是封建王朝最後的迴光返照。溥儀,就是這個王朝最後的.終結。

我有一本書叫做《歷代皇帝之陵》,生時享受萬丈榮光,死後還霸佔一大片的土地做地下統治者,這就是皇帝的待遇。清帝們的陵墓是分東陵西陵的,傳說也很多,像陵墓裏的皇帝都是隔代的,比如康熙和乾隆是一個陵羣的,起因僅僅是因爲虎視鷹啼的雍正不敢和他龍驤虎步的老父親葬在一起,說是怕地下不寧,就不一一細數。而所有陵墓照片中的最後一幅,就是我本文的主人公,愛新覺羅溥儀,他所擁有的,無廟宇,無祠堂,無碑無傳;無甬道,無牌樓,無龍無鳳。僅僅和一個共和國的普通公民的身後之處一樣。簡單的墓碑,掩蓋了一個時代曾經的光芒,寥寥幾筆,又怎能說清這個複雜人物坎坷的一生?

三歲登基,六歲退位,或許不是歷史的先例。所擁有的國土從泱泱九州驟減至小小一隅,或許早已有先輩體會到其中的滋味。但退位後仍在宮中無憂無慮的長大,絲毫不知外面世界的艱辛,長大後又被夷狄擄去,去當僞皇帝,又被打敗投入監獄,最後再經歷改造,這麼曲折的經歷。我想,是從來沒有人經歷過的吧。這個喪鐘響起時候的最後一位封建統治者,我所能說的就是,兄弟,你生的不是時候。

記得多年以前看過一個電影——《川島芳子》,印象最深的不是阿姐梅豔芳,不是小阿飛劉德華,而是那個戴着眼鏡,卻從鏡片後面投來不知是無怨無悔還是無奈眼神的溥儀,已經當上僞滿州國皇帝的溥儀,不管日本人之情還是溥儀所願。我相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溥儀想想曾經的神州大地,八旗之天下,今日卻盡遭日本人和北洋軍閥的侵蝕,心中的那般滋味,或許比那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更甚吧,嘴角流露的苦澀,應該比那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更像刀子般刺向心腸吧。

史學家們總喜歡把歷史和一些命運啊宿命啊連在一起。說什麼滿清是攝政王始,必定攝政王終,其實要讓載灃去接多爾袞的班,似乎難爲他了。又說什麼在溥儀的登基大典上,載灃爲了讓哭鬧的溥儀安靜下來,就在一邊說“快完了,快完了”,導致最後清王朝的完蛋,封建王朝的覆滅。其實,一句快完了根本改變不了局面,重重歷史政治註定的結局。可溥儀,卻註定因此被人銘記。

《我的前半生》的讀後感5

亦舒《我的前半生》,是一本內容與我看到書名後的猜測全不相同、似令我失望(內容)的書。

主角是子君。三十二歲突然接到丈夫涓生欲與之離婚的消息。三十萬,每月給她4000塊至她可再婚。一子一女歸丈夫。要說起來自然很悽慘。她後來在朋友唐晶的幫助下開始朝九晚五的生活。後又與新友張啓生合夥做陶藝,但亦非藝術家的生活。最後,絕處逢生,同從加國返港的翟君結婚。

聽上去的確像是中年女性奮進的故事。然而不是。書中卻另有悲涼壓抑的氣氛讓人窒息。

是現實。子君一直在依靠別人,涓生、唐晶、公司中猥褻的陳、老張、到翟君。她卻一直自我感覺良好,認爲自己自強自立且不記前仇。

涓生在贍養費上出爾反爾,對(後妻)辜玲玲惟命是從,將女兒遠放加國,而在子君自強後又似乎扯不斷理還亂,對辜亦開始挑剔厭倦。

唐晶真心,卻對享受十三年貴太生活的子君有着也許自己也不願承認的隱隱嫉妒。故而過於強硬、硬逼尚軟弱的子君去面對現實。

子羣倒是個先貶後升的角色,終歸於普通。老張同子君,自然利益相分,作不到什麼超然。

至於晚出場、份量也似不重的翟君,卻又冷淡之極。最末唯一一場溫情的表現,是在飛機上替子君蓋上毛毯。而子君,亦認爲這是丈夫對妻子應有的體貼,故而心安理得地接受,沉沉睡去。

不由想起寫二人初見的那一段,在一起出海一天,卻沒有講幾句話。英俊健壯的男人,白襯衣扎馬尾看上去似安兒(子君之女)姐姐的美麗女人。

所以更令人看至最後而覺冷清。

一羣自覺條件尚佳的人。生活在沒有愛情的追逐與角力當中。

親情,無論子羣、子君母、涓生母,都一一地粉墨登場。

友情,唐、張都一一破碎,而又被現實的膠布粘貼。

舊情,涓生、陳、可林鐘斯,都一一拋棄或被拋棄。

愛情,即便在唯一有體現的安兒與其男友身上,亦有着那麼冷硬的清醒:

看看我與小安,我們在一起這麼開心,但很可能她嫁的不是我,我娶的亦非她,單刀我們就爲此愁眉不展?愛情來了又去,去了再來,何必傷懷?(小安男友語)。

是真的。這是一本同愛情全無關的書。不過。子君不得不承認,她愛過那個事業步上正軌、又見發福、同辜玲玲在人前做親密舉動的史(涓生)醫生;她也承認,愛有很多種,她愛翟君。

她曾愛的那個,此刻看來無比渺小瑣屑。她正愛的這個,又似與愛情無關。

又哪裏與文藝小說寫的相同?不過是心中的那個孤單的子君需一份握在手中的安全。工作?是,任怎樣有出頭的一日,說白了都不過是一個手段、權宜之計。認識別人、重塑自信的工具。子君,並非熱愛工作之人。

是,她又一次握住了婚姻。再一次可以心安理得地依靠。這是現實所逼,更是現實所迫。二、三年的工作,怎改得了三十年的觀念。只是,即如書中所說,哪個老太太後半生的生活會有不同。翟君,又有誰保證不是另一個涓生。只是啊只是,用此生唯一的一次奮鬥,竟也是已婚姻爲名。從此不再,是自己生生拋棄的翅膀,只因這可以遠離風浪驚濤。

的確,這一個子君與涓生的故事同《傷逝》全然不同。同的是現實而已。少的,是一份也許從未存在過的聽聞中的愛情。

《我的前半生》的讀後感6

一直沒有看過亦舒寫的東西,她的名字倒是如雷貫耳。沒看過她寫的東西,主要是因爲大家把她寫的東西定性爲言情小說,而在當今社會,一旦被打上言情小說的標誌,那就意味着庸俗和商業化。在這個寒假決定看她的小說,也是有契機的。

喜歡安妮,喜歡安妮寫的東西,那裏面的文字,場景,都讓我喜歡,她玩轉了小資階級的格調。看到安妮寫的一篇文章《如煙花寂寞》,裏面推薦了亦舒的作品,她說,喜歡亦舒的文字。媒體習慣把她寫的東西叫言情小說。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我感覺她是很有思想的人。因爲這樣,所以決定靠自己的感覺來走,看了再說。這樣看來,我是一個易於受影響的人。這提醒我,任何事都要自己去體會,不要人云亦云。在亦舒一大堆作品中,我挑選了兩部非常著名的作品:《人淡如菊》《我的前半生》。我主要是想說《我的前半生》這部作品。

女主人公子君,前半生是一個家庭主婦。她樂於當家庭主婦。悠閒的過日子,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老公——一個西醫,整日她她的孩子打轉,她的生命完全是爲了她的家庭,這使得她的生命的重心幾乎瓜分殆盡,這也就降低了她的友情,親情,哪怕愛情的感受力。比如,稱得上她的好友的只有唐晶,她的妹妹也不和她親近,她的老公————-涓生,要和她離婚。用她自己的話來說:一事無成,半生潦倒。

好在有了轉變,雖然這轉變的未免太大,涓生要和她離婚,且他的婚外情持續已有一段時間,這是本部作品中一個極可悲之處:除了她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哪怕她的女兒)都知道他丈夫涓生對她的不忠,只有她一個人被保護得好好的,龜縮在家庭主婦的這個殼中,悠然的享受生活,看別人的苦痛,她妹妹子羣的也在其中。可是離婚了,她不得不工作,變得市儈,麻木,過着這個世上大多數人都會過的小職員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話來說:“老實說,我蒼老得多,我學會家小,笑得那麼逼真,簡直連我自己也分不出真僞,假得完全發自內心,涓生,你想想,多麼可怕。《紅樓夢》裏‘假作真時真亦假’是不是這個意思?”

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與我們現實生活緊密聯繫,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同意安妮的觀點,亦舒不是不會用優美的詞句,而是吝於用,她只在改用的地方用。筆者認爲,亦舒實在用最平實的話來闡述生活中的種種事,來講述一些生活中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