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一

當我讀完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時,心有慼慼,欣欣然嚮往。李老師的講述不是刻板的學說,而以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爲例,讓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與虔誠,博愛與偉大;也讓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動着。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人說書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正是對李鎮西老師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詮釋。它展示了李老師教育的思想、藝術和具體的案例,是李鎮西老師25年來教育智慧的精華。一句句樸實中浸着詩意的句子,讓咱們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師對學生的真摯的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熾熱的忠誠。

“什麼樣的老師纔是最好的老師?”便是許多從教多年的的老師們大概也有着同樣的疑問,畢竟誰也不敢肯定地說自我就是學生們遇到的最好的老師。然而,這並不妨礙咱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李老師說:“每一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是最勤奮的;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相比——昨日的自我和這天的自我相比,不但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實教育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因“最好”都是相對的,它只是每個老師心中的一個理想。然而每個人心中對理想的追求又都是無止境的,雖說咱們無法做到“最好”,可咱們卻能夠做到更好。咱們經常會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只要咱們能夠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去戰勝自我,不斷地去爭取每一個“更好”,堅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每一個“更好”融會在一齊時,咱們就已經做到了“最好”。(錦旗標語)

在現實的工作當中,咱們需要怎樣地去做到自我的最好呢?

一、愛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愉悅生命。”這句話也是李老師的最好印證。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是教育的靈魂。如果咱們承認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絕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是充滿人情味……”作爲老師,咱們就應領悟李老師那種關愛,讓學生在關愛中領悟、成長,讓他們感受到領悟是一種愉悅。有的老師卻爲了在孩子面前顯示自我的尊嚴,卻在不經意中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只能讓學生越來越疏遠,感情也越來越生疏。

愛,是通向學生心靈深處的通道;愛,是創造優化的教育環境和心理環境的瑰寶。正因有愛,咱們纔會關心;正因有愛,咱們纔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因此,咱們要時時地持續着一顆愛心,要嘗試着放下自我心中所謂的尊嚴,多以學生的視角同他們零距離接觸,要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去贏得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

愛同時也是一種職責,而非一年、兩年短時刻的愛。然而,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必然包含着愛的深度和廣度。如果咱們把對學生的那種有限時刻的愛稱作“小愛”的話,那麼李老師賦予學生的愛就就應稱作“大愛”,咱們的愛需要領悟李老師那種“大愛”,要有時刻的深度和空間的廣度,讓讓咱們的愛延伸到學生的生命和領悟中的方方面面。

二、自我反思

讀完李老師的書,咱們會期望成爲李老師樣樣思維敏捷、知識豐富、功底深厚的大師。在他的書中,教育名言隨處可見,教育理論,他都能隨手拈來。咱們既要領悟李老師的博學,也要領悟他的細緻入微。其中最讓人受益的就是他的鐘愛讀書與反思。透過讀書,咱們能夠提升一個人的品味,能夠提高一個人的素養。讀一本好書,咱們不僅僅能夠從中收穫知識,還能夠受到心靈的洗禮。要成爲一名好老師,多讀書,提升自我基本素養,這些都是最起碼要求。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理論修養,咱們很難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和思考是分不開的。教師的反思潛質決定了工作中開展研究的潛質。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我的行動及情境的潛質。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咱們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必須要結合工作的現實去思考、歸納,這樣,咱們就會在讀書與思考中逐漸成長起來。

三、善於研究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矛盾,是促進學生和教師共同進步的根本動力。咱們就應領悟李老師的研究精神,用心主動的將遇到的一個個問題都當做科研的課題,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做研究對象來看待。這樣,當應對那些“後進生”、“考試作弊”、“早戀”等各種問題的學生時,心態就會平靜下來,用解決矛盾的心態去研究,對孩子們的教育也就從容了。(真正的朋友)

對於一線老師來說,最好的科研課題來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正如李老師所說,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你就應高興,正因新的科研課題在向你招手了——也許你走向教育專家之路的起點就在這兒呢!這樣每一天都有發現,每一天都有新的頓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因而每一天都有新的愉悅。”咱們就應領悟李老師將教育中的難題看作研究的樂趣,領悟他執着的研究精神。爲此咱們注意轉換主角,使自我從一名教育者向一名研究型學者轉變。這種轉變是一種境界的提升,是咱們通向教育自由境界的階梯。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心態,一種激情的行動,一種對慾望的放下,一種對理想的宣言。將咱們的愛賦予到教育過程中去,不斷的研究與反思,超越自我,我堅信,我就是最好的老師!

懷着激動的情緒,我一口氣拜讀了着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讀畢,感觸頗豐。正因李校長的很多觀點我都很贊同,讀他的書既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對話,是那樣的樸實而自然;又像是和自我的內心在交流,是那樣的真實而心動。我似乎找到了自我發奮的方向,似乎找到了那份激情。是的,從這天起,我要發奮做最好的自我,做最好的音樂老師!

翻開序言,裏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話,忍不住摘抄下來留作自勉:“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這天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讀到此,我的內心便會受到觸動:是呀,作爲一名音樂教師,一向以來我都很自卑,認爲自我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別人,唱、彈、跳、吹、拉什麼都不行,還阿Q似的安慰自我不是學專業的。雖然我也曾發奮過,雖然我也曾迷茫過,雖然和別人比我也還有很大的差距,但讀了李老師的這本書後,我能夠自信的對自我說,和昨日的我比,我在進步,我在超越,今後我要做得更好!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校長對教育工作無比赤誠,對學生無比鍾愛的一顆教育者的心。而這種愛心成就了他的輝煌。愛孩子,才能明白孩子;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注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愛孩子,才能成爲孩子的親密兄弟姐妹;愛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作爲一名音樂教師,愛孩子就就應尊重每一位孩子領悟音樂的不一樣方式、潛質和感受;愛孩子就就應讓每一位孩子鍾愛音樂,鍾愛音樂課,讓音樂在孩子的心裏生根發芽。

一、純真的愛心

有人說:“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藝術,都產生於教育對學生無比鍾愛的熾熱心靈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師,首先就應做到愛學生。這些話聽得多,看得多,而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我以前對我的學生說過,在音樂課中,沒有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學生,沒有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和令人頭疼的後進生,有的只是對音樂課的態度,一切都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因此在我的課堂,每個學生的起點都一樣,都是平等的,學生在師愛的沐浴下簡單愉悅地領悟音樂,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愉悅。即使他們違反了紀律,老師嚴厲批評時,也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儘量不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或歧視情緒。春天播下師愛的種子,秋天必定結出尊師的碩果。更重要的是,“師愛”如無聲的春雨在不知不覺中滋潤着學生們的心靈,實現了愛的遷移,教給了學生們如何愛別人。

二、真摯的情感

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能夠發出強大的愛流,有利於傳導。做最好的教師要把心裏的情感用語言、行爲表達出來,師生間透過精神的交流,到達思想感情上的.聯繫和信賴,教師真摯的情感在學生的情緒上就會產生共鳴。以前有個同學上課總是不太專心,之後有一次稍微表現得較好時,我立即表揚了他,還請他當小老師,得到我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從此在音樂課中他大變樣了,同學們也都說他只有上音樂課表現得最好。

三、尊重學生

最好的教師要給學生以長輩式的關懷和愛護,從不以家長式的態度對待學生。愛學生始終堅持對學生持尊重的態度。即: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不傷學生的自尊心,有禮貌地對待學生。教師尊重學生是學生進步的外因,學生自尊自強是他們進步的內因。實踐中的許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學生,學生就會向老師敞開心扉,用全心來理解教師的愛。在音樂課中,我不僅僅自我做到尊重學生,對學生的演唱和創編總給予正面評價,還要求學生不輕易取消別人,評價別人時先說優點。每次當有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如意時,我總是將學生單獨留下來,先問清楚原因,再和他交流就應怎樣做,因此有學生給我寫到:您雖然很溫柔,不像有些老師很嚴厲,但同學都很聽您的。看着這些話,我很欣慰,也很愉悅。正因只有學生忘我地投入到音樂中時,我才能和他們一樣感受音樂的魅力。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裏擡起頭走路。”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心靈的召喚。在今後的人生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讓咱們都儘自我最大的發奮,獻出自我最大的愛心,做最好的老師,做孩子最鍾愛的老師,讓自我無悔!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二

捧起《作最好的老師》閱讀的時候,猶如一股甘泉涌入心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一個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的故事裏,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帶給我的是一次次心靈的震撼與感動。

一篇篇,一幕幕,李老師的育人之道是那麼得匠心獨具,與衆不一樣,那裏面凝聚着他多少心血與智慧呀!合上書本,一個個感人的畫面又彷彿浮此刻眼前。

開學入學教育,第一次與新學生見面,他早已給學生準備好一份禮物——一本書(他的作品《愛心與教育》)和一封信。信中鄭重地送孩子們一句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愉悅!”並解釋它的深刻含義,這既是一種偉大崇高的價值觀念,同時也是一種平凡樸實的實踐行爲。用精神撒播精神,以真情贏得真情。他請同學們在心裏默唸一遍,並在黑板上寫下這行大字,並結合初次見面所見一些學生的具體行爲使學生看到這句話的含義,並期望每一個新兄弟姐妹用自我的行動來註釋這句話。他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做人第一”的品德課。能成爲他的學生,是多麼愉悅和榮耀!

爲加強班級管理,他與學生共同制定了班級管理條例,並提議條例對班主任也作了一些規定:“凡每月對學生髮脾氣超過一次,或錯批同學,或利用自習課講語文,或下課壓堂兩分鐘以上,罰掃教室一次。”爲了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他嚴肅地對學生講:“紀律面前,人人平等,老師怎能例外呢?”兩年過去了,從第一次“犯規”一個人拿起掃把,在教室裏幹得大汗淋漓而引起轟動,到之後他因各種“犯規”而五次罰掃地,大家都覺得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了。

有一年的教師節,他竟然向同學們索要寶貴的“禮物”,原來他是請同學們對他的工作提出意見,爲了鼓勵和感謝同學們,還要來個“有獎徵諫”,要同學們不好坐失良機。他在學生面前勇於承認自我的錯誤併發奮改善,用人格魅力征服學生,他與全體同學精誠合作,同舟共濟,創造了七月的輝煌。畢業時,學生送他一句話——“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永遠溝通!”

李老師目中有人,始終把對學生的培養塑造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李老師滿懷愛心在學生心田耕耘,學生成長便成了享受,他爲什麼能做到這些?怎樣才能做到最好、更好?……從李鎮西老師的手記裏,咱們能夠得到許許多多的啓示。

一、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

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愉悅地度過生命。”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李老師說的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如果咱們承認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就應充滿人情味……”作爲教師,在學生的面前要持續着一份童心,用自我的童心喚醒孩子的童心,這樣纔會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感受你的愛。

愛學生,不僅僅僅是隻對自我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生命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職責把欣賞與期盼投向每一個學生”。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職責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完美的開端。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爲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悅,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我的心血。愛孩子,才能在十幾年的時刻裏堅持不懈地寫下那麼多手記、札記,爲進一步探索教育的規律積累那麼多原始的寶貴的資料。當然,李老師也認爲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學生,絕不是放下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生命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他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兄弟姐妹,而且是知心的兄弟姐妹。正正因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

二、把問題當成科研課題,做有思想、善思考的研究型教師

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明白之心、平等之心、職責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咱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職責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我缺點的雜草。如果咱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羣衆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和了,教育也從容了。李老師認爲:對於一線老師來說,最好的科研課題來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你就應高興,正因新的科研課題在向你招手了——也許你走向教育專家之路的起點就在這兒呢!這樣每一天都有新的發現,每一天都有新的領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因而每一天都有新的愉悅。書中最震撼我的還有李老師對他對工作的執着、對教育的深思。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每一個失誤中都能做深刻的反思,把教育失

誤變成教育財富,而不是忽略一個個教育教學細節,也不是滿足於現狀,更不是爲自我的失誤找理由。堅韌、好學、勤奮、思考……構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三、在教育的沃土中勤耕不輟,提升素養

從教20餘年,李老師一向不停地閱讀,“閱讀欲”就是他的“生存欲”。閱讀不但賦予他獨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讓他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語文教育。把自我首先定位於禮貌的傳播者、思想的啓迪者、人生的導航者。他的語文課堂重在開啓學生思想的閘門,點燃學生思想的火炬,學生怎能不鍾愛?李老師讀書總是伴隨着思考,而思考總是使他情不自禁地把自我的思維火花記錄下來。於是,一篇又一篇的讀書隨筆發表出來了,一本又一本的教育教學精華誕生了。同樣作爲教學一線的咱們,與其抱怨教育的要求過高,不如靜下心來用心“充電”。擺脫這種困境的最好途徑就是讀書和思考。“厚積”才能“薄發”,這是一個永久不變的真理。不做“經師”做“人師”,光讀書還不夠,還要善於思考。李老師推薦咱們用寫作來進行清晰、完整、有條理的思考,這實在是1條促成教師互動交流、共同成長的專業發展之路。願咱們都能拿起筆來,把所思所感所做都記錄下來,這既不湮沒自我的勞動,也是在幫忙別人,更是在收穫做好老師的樂、

李鎮西老師告訴咱們:“作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下,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作最好的老師,就應成爲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李老師的這些教育理論將成爲咱們的指路明燈,把教書育人當做是自我畢生的追求,一次一次地超越自我,作最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