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後感大綱

《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後感

《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後感1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好書《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

達爾文是英國人,是一個成功的自然學家。那個時代,人們都說“上帝”創造了人類和整個世界。

達爾文小時候就愛收集礦石、貝殼和卵石。和李四光一樣,二百多年以前,達爾文見到一塊漂泊來的大石頭的時候,也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它們到底是從那裏來的呢?

後來,達爾文登上了“小獵犬”號環遊世界。在五年的冒險環遊中,他吃盡了千辛萬苦,發現了恐龍化石,發現了在海拔二千多米的高山上,竟然有貝殼。難道這裏原先是大海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而否定了“神創論”學說。指出:人類是由其他物種進化而來的,並非是“上帝”創造的。

進化論在今天看來,是很容易被人們接受的。可要知道,在達爾文那個時代,提出這樣的理論,是要被絞刑的。因此達爾文被稱爲英國最“危險”的人。

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神創論”,爲人類營建更加美好的家園開創了先河。

《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後感2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