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遠山淡影》讀後感

《遠山淡影》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遠山淡影》讀後感1

通過回憶與現狀的交織,讓我們慢慢地領略到真相,就像遙望那遠處的淡影一般。但是,回憶可是具有濃烈欺騙性的。

《遠山淡影》讀後感

首先讓我覺得不適的是書中人物的對話,大多奇奇怪怪,前言不搭後語,格外詭異和令人齣戲。戰後大家心靈上的創傷大概就體現在這了。然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母女間的緊張氣氛,父子間的隔閡,還有朋友間的疏離,瀰漫着淡淡的哀愁。

她面對着一成不變的生活的不甘,以所謂孩子的未來和生長環境爲藉口,拼了命地想往外跑不願意留在日本,渴望未知和挑戰。或許她是很能夠被理解的,但是面對着孩子的抗拒和恐懼,怎麼還能狠得下心,可能她的心智已經不再正常了,這段母女關係同樣也是扭曲的。媽媽一直在追憶以前過的日子多麼體面,地位多麼高,現狀卻是一地雞毛。而這麼久以後再來內疚,還有意義嗎。只能不斷一次又一次地想起得知孩子死訊時的情形,回想起往事,勉強地向前走。

很推薦閱讀。作者用了巧思,沒有描寫出完整的劇情,但是構畫出了讓人遐想無限的畫面。不知道爲什麼我挺喜歡日本的書和電視劇(雖然這位作家是個英籍日裔)很貼近生活有煙火氣,又會給人深刻的感受,像沒事一般描述着衝突和災難,那種淡淡的憂傷縈繞在心頭。

《遠山淡影》讀後感2

人生中第一次體驗綠皮火車,經歷長達24小時的臥鋪的時候,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像白開水那麼清澈卻讓人細思極恐的書。

這是諾貝爾得獎者石黑一雄的處女作,看完之後我大爲驚訝,第一本書就寫得如此巧妙用心,從文學的角度上來講,故事編織得看似無意其實是在估計出錯的細節中告訴我們內心泛起的漣漪。

全書分兩條線索不停插敘,用第一人稱描述了女主角悅子的回憶,由於悅子在現實裏做了令人遺憾的事情,她一直在逃避,欺瞞自己,在她的回憶中,有一位叫佐知子的女性,佐知子的行爲乖張,和女兒矛盾不斷深化。剛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甚是混亂,像是粗心的作者把回憶與現實混淆,慢慢覺得假象橫生,讀到一半,竟覺像懸疑小說、恐怖小說。

作者描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二戰後的日本,丈夫參軍犧牲留下的遺孀悅子爲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去了美國,初心是爲了女兒有更好的未來,但是女兒偏偏不適應,悅子在母女的矛盾中發現,其實移民最深處的目的還是爲了自己的自私,所以對女兒的不適應視而不見,甚至自我麻木,最後女兒自殺吊死在樹上。悅子爲了掩飾自己內心的傷痛和愧疚,女兒(景子)自殺只成爲了她不斷重複的一個噩夢,甚至連自己都相信這種事情不曾發生。

在從日本移民到美國前的一段時間,她的女兒曾經反抗過,但是她沉淪在自我篤定中,而在書中也並非以自己的一段經歷回憶來呈現,而是說“在十年前,曾經有個叫佐知子的'女士讓我走進了她的心裏……”然後以第三人稱去對佐知子(其實就是悅子本人)和女兒萬里子(其實就是死去的景子)的矛盾,移民前和伯父家人的爭執等等。

對於一個母親,女兒上吊自殺恐怕是最難接受的,何況女兒的悲劇與自己有很大幹系。在悅子的回憶裏,有很多意象與此相關:萬里子看到一個女人溺死嬰兒,讀後感佐知子當着女兒的面溺死女兒心愛的小貓,一個小女孩被發現吊死在樹上……令人細思極恐的是佐知子(悅子)有沒有想過像溺貓、那個女人溺嬰一樣溺死萬里子(景子)?

作者在編織着兩條其實爲一條線之前並沒有告訴我們,但是看到一半,任何人都會隱隱約約感受得到悅子和佐知子就是同一個人,於是帶着偵探一般的探索和疑問不斷得在書中尋找蛛絲馬跡,所以後半本書我相信任何讀者都會讀得極快,而且神經緊繃,就像看懸疑小說一樣,希望看到結局,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可是偏偏直到故事的最後一個字,悅子都沒有坦白一切,依然用佐知子這個身份給自己做掩飾。直到後記,作者才坦然公開真相,佐知子就是悅子本人。心理學上,我們出於內疚和懺悔,出於痛苦至極而不願面對,就會用一個故事和虛幻來掩飾真相。在大量研究發現,尤其在採訪一些受難者或作惡者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用第三人稱來道出別人的故事,一方面來掩蓋自己的羞恥,另外一方面我相信這是他們內心真真正正因爲羞愧想要懺悔的體現,於是觸發了弗洛伊德所說的“轉移”和“象徵”的心理防護機制。“我就覺得用這種方法寫小說很有意思:某個人覺得自己的經歷太過痛苦或不堪,無法啓口,於是借用別人的故事來講自己的故事。”

《遠山淡影》讀後感3

半個世紀,走完人生大半,悅子因爲女兒回來,五天時間回憶起近二十年的過往。

二十年前,因爲長崎被轟炸而亡夫,後嫁給一位電器公司職員二郎,已經懷孕。所住之處,有山有河,卻充斥着戰爭和爆炸後的悲涼氣息,很多存活下來的人時時會想起曾經的生活和親人朋友。

偶然認識萬里子的母親佐知子,或許是看着這對孤獨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離這個地方。佐知子爲了自己也爲了孩子,想離開死氣沉沉的日本,等待某個英國人帶她移民,雖然等待的日子不斷延後。她曾經是大家閨秀,舒適安閒的日子被戰爭化爲烏有,不願寄人籬下卻無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讓她情緒偶有失控,言語舉動都是從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環境薰陶下該有的得體,卻突然會失去對萬里子的耐心,當面溺死萬里子的三隻貓,讀來隱隱脊背發涼。多麼想離開這個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這等殘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經老去,大抵是經常操心卻隱忍不發的緣故。

二郎的父親緒方先生,是老一輩的代表,道出許多對故人的牽念,和兒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盤棋一般,少到獨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氣的挽留父親,父親識趣的表示仍然要離開。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親等待兒子走後纔出房間吃早飯。老人不願給孩子添任何麻煩,孩子只能做了父親或者年齡漸長才能體會這隱忍的愛。

麪店老闆藤原太太是裏面最樂觀的人,適應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轉折,丈夫和大兒子已經離開,還有二兒子。麪店不大,招待只有簡單的面,活下去。

景子是大女兒,回憶裏她孤僻,成年後自殺而死。景子或許就是萬里子,而悅子就是佐知子,爲了離開日本,移民國外,搬家讓小孩難以適應新的環境,無法融入新環境造成的自閉,無法選擇的無奈造成的自卑,這些都讓萬里子或者景子長大後,發現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種妥協和解脫。

妮基是二女兒,與大女兒關係惡劣。出生就在國外,生活不富足卻安穩,自然無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與衆不同的,獨自居住在倫敦,結婚對於她也不重要。

書中很多事情都沒有起因後果,跟隨悅子的主觀回憶挑選場景,畫面般一幕一幕上演。佐知子究竟去了美國嗎?二郎爲何與悅子分開了?景子就是萬里子嗎?緒方先生爲何收養悅子?

意識流小說的印象還停留在卡夫卡的《變形記》,導致經常對着牆上的斑點腦洞大開,《遠山淡影》的描寫也有相似,看似沒有一點刻意,潑墨於白宣,絲絲渲染延伸,隨你去看,每一個分支都在,卻沒有終點,不能窮盡。

《遠山淡影》讀後感4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是20xx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這本《遠山淡影》正是他的處女作。我曾說過,如果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我一定會拜讀一本,如今終於讀完了他的處女作。

這本小說斷斷續續看了一個多月之久,許多故事片段也跟着若隱若現,猶如書名一樣,看後心中並無太多波瀾。

石黑一雄是位特別擅長寫回憶的作家,用他的話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爲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回憶模糊不清,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爲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生了什麼,而不是實際發生了什麼。

這本小說有幾個主題很明顯,戰後生活、自殺、移民、探親、孕婦、孩子的貓……故事中講到許多日本人的傳統,比如見面要鞠躬,女人要會沏茶、做飯等等。

那個時代還沒有網絡與手機工具,懷孕中的悅子還要帶着公公去拜訪一些熟人,見面要行禮。

佐知子一心想要離開鄉下,失去前夫後便認識了一個美國的男人,並希望跟着他去美國生活。不管美國男人是不是騙她,她也希望一直等下去,因爲那是她唯一離開日本的希望。而她的女兒並不想去美國,她女兒很喜歡那些貓,可是她媽媽不讓她帶着貓離開,甚至還拿去河邊淹死了那些無辜的貓……

生活的掙扎與矛盾,讓故事也變得有趣。雖然結尾沒有交代一切結局,也許結局就在每個人的腦海裏,朝着心中的那個結局結束。作者:冠縣風采

《遠山淡影》讀後感5

讀完《遠山淡影》後,腦海裏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儘管作者敘述了“我”回憶起一件久遠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敘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觀外的線索,但那也只是片斷的內容,就連那件往事也是,此時此刻也是。於是,合上書,我彷彿置身於一片茫茫的原野,那裏綠草如茵,陸離的花叢從我的腳下延伸,從平緩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畫卷的最遠端,那裏崇山疊嶺,高高的杉木從整齊的樹林裏突兀一個尖角,就像傳統建築的屋頂上的翼角,一切籠罩在一層灰色的氤氳之下,宛如閬苑仙境。造成這種錯覺抑或說是遐想的原因恰是山隱去了其形體,而留下簡單的輪廓與淡淡的影子,空白處自然的會由想象力來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稱寫作,但也只侷限於“我”的範圍,這就意味着,敘述的角度不超過“我”,沒有多餘的旁白(當然不可能完全沒有,但極少)與心理分析,僅有的猜測與所思同樣拘於純粹的“我”之內;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於眼前看到的、發生的和回憶的,而這些事沒有來龍去脈,於是,就造成一個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斷延綿的山脊被畫卷兩端突然的攔腰折斷;讀後感.最後,儘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斷斷續續的線索並讓它們產生聯繫,讓空白不是那麼的空白,而是留下淺淺的灰色,正如到小說結束爲止,對於景子是這個人的印象都是殘缺近乎了無的,但相較於小說肇始——只告訴了景子的自縊以及純日本血統——我們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來、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環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這遠山淡影,空白處則是她爲什麼要自縊。之外,還有“我”、長崎的陰影和萬里子的去向一併構成了漶漫的羣山遠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與忍痛割愛的決心。

比較有意思的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卻不打算描寫這件事對“我”內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瀾,轉而回憶起有相似命運的佐知子,而通過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後儘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經的房間流連,但仍然能夠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於是淺層的冷漠與深層冷漠、現在與過去構成了畫卷裏的近景清晰與遠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後的效果。另外小說中的每次對話總是會在某一句話上重複幾遍,就像盪漾在曠谷間的迴音,加深了距離感,從而在聲音上也加強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純熟。

《遠山淡影》讀後感6

讀完《遠淡影》後,腦海裏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儘管作者敘述了"我"回憶起一久遠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敘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觀外的線索,但那也只是片斷的內容,就連那往事也是,此時此刻也是。於是,合上書,我彷彿置身於一片茫茫的原野,那裏綠草如茵,陸離的花叢從我的腳下延伸,從平緩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畫卷的最遠端,那裏崇疊嶺,高高的杉木從整齊的樹林裏突兀一個尖角,就像傳統建築的屋頂上的翼角,一切籠罩在一層灰色的氤氳之下,宛如閬苑仙境。造成這種錯覺抑或說是遐想的原因恰是隱去了其形體,而留下簡單的輪廓與淡淡的影子,空白處自然的會由想象力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稱寫作,但也只侷限於"我"的範圍,這就意味着,敘述的角度不超過"我",沒有多餘的旁白(當然不可能完全沒有,但極少)與心理分析,僅有的猜測與所思同樣拘於純粹的"我"之內;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於眼前看到的、發生的和回憶的,而這些事沒有龍去脈,於是,就造成一個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斷延綿的脊被畫卷兩端突然的攔腰折斷;最後,儘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斷斷續續的線索並讓它們產生聯繫,讓空白不是那麼的空白,而是留下淺淺的灰色,正如到小說結束爲止,對於景子是這個人的印象都是殘缺近乎了無的,但相較於小說肇始——只告訴了景子的自縊以及純日本血統——我們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環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這遠淡影,空白處則是她爲什麼要自縊。之外,還有"我"、長崎的陰影和萬里子的去向一併構成了漶漫的羣遠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與忍痛割愛的決心。

比較有意思的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卻不打算描寫這事對"我"內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瀾,轉而回憶起有相似命運的佐知子,而通過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後儘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經的房間流連,但仍然能夠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於是淺層的冷漠與深層冷漠、現在與過去構成了畫卷裏的近景清晰與遠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後的效果。另外小說中的每次對話總是會在某一句話上重複幾遍,就像盪漾在曠谷間的迴音,加深了距離感,從而在聲音上也加強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純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