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彼得卡門青》讀後感:在孤獨中追尋自我

《彼得卡門青》讀後感:在孤獨中追尋自我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彼得卡門青》讀後感:在孤獨中追尋自我,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彼得卡門青》讀後感:在孤獨中追尋自我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條通往自身的道路,都是對一條道路的嘗試,對一條途徑的暗示。沒有人曾經完全成爲他自己,但是每個人都努力變成他自身,有的人模糊,有的人清醒一點,每個人都在儘自己的努力。每個人身上都帶着出生時的殘餘,史前世界的粘液和蛋殼,一直到生命的終結。----赫爾曼黑塞

《彼得卡門青》這本書是黑塞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有人說它是一曲古典主義的輓歌,有人說,它是一個人自我救贖之路的求索,也有人說,他是黑塞本人的真實寫照。

還記得馬克思曾說過一句話,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從精神上,我是否能理解爲,我們每個人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前進,每個人的思想是由他所在社會上的所有其他人共同影響,而這些影響所留下的印記,綜合起來,最終又成爲自己的思想。這不禁讓我想起三個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

黑塞筆下的`彼得卡門青,來自於一個偏僻的瑞士小山村,村裏大多數人都姓“卡門青”,在那裏,時間彷彿是停止的,村民們世世代代都守在這片土地,過着平靜祥和的日子。“長久身在客地的本鄉人,又重返故里時,除去見到幾家人家的舊房頂更新了,幾家人家半新的房頂變舊了之外,再不會見到有什麼變化”。不安與此的彼得卡門青堅信,遠方的大千世界纔是他想要的未來,在心愛的母親去世之後,他終於壓抑不住對遠方的好奇心和憧憬,離開了自己的故鄉。

當卡門青來到繁華的大都市——蘇黎世,他歡欣地展開自由之翼,用自己的獨特方式,用山裏人未經世俗污染的眼光,打量着這個陌生又絢麗的世界,只是,不久他便發現了自己與這個社會之間隔着一道厚厚的無形的牆。儘管如此,他還是努力嘗試讓自己成爲這個社會的一部分,他也收穫到愉快而真摯的友情,遇到了令他怦然心動的女畫家阿格麗哀蒂。可那稍縱即逝的單戀愛情、摯友理查德的溺斃等等讓他對這個曾倍感期待的現代社會大失所望,那些曾經他相信的愛情、友誼和青春一一逝去時,他的內心充斥着信仰與懷疑的交錯。

縱觀全書,孤獨似乎從未遠離卡門青,奈何上天又賜予他一顆渴望被愛的心,這種矛盾性貫穿於卡門青的一生,當他從這場“夢”中醒來,驚覺自己的靈魂永遠無法融入這現代社會,於是,他帶着對這個世界的失意,再次踏上他的流浪之旅,尋找一個能讓他靈魂棲息之地。他徒步遊歷羣國,卻從不願意停駐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卡門青是個孤獨的靈魂,他寧願把無言的大自然當作一個久別重逢的知己,與之探究萬物的內涵,卻不願意敞開心扉與人相處。當行走的路越來越多,孤獨感、疲憊和迷茫越來越沉重。那種凜冽刻骨的孤獨讓他逐漸懂得,“人生不盡美好,追尋自我註定孤獨,而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當卡門青遇到博比、木匠一家人、小艾姬時,命運女神對他露出了善意的微笑,他的內心世界慢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陽光再次照進他緊閉的心房,他重新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他欣喜於與木匠一家人頗爲融洽的相處,耐心地聆聽木匠太太討論做菜的細節;他喜歡每天花一兩個小時陪在單純善良的小艾姬身邊,像天使一樣跟她描述草原、湖泊、森林之美,陪伴着小艾姬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直到她雙眼漸漸失去生命的光彩;他沉醉於從小就癱瘓的博比那悠遠綿長的歌聲,折服於這位可以從生活中各種細節追求快樂的鬥士,正是博比,讓卡門青懂得,病痛、貧窮、孤寂,是無法擊敗一個堅強、博愛、感恩的靈魂,那些痛苦,猶如過眼雲煙,沒有在博比內心留下任何痕跡。

與博比朝夕相處的那段日子是卡門青一生中最豐富也最難忘的回憶,這個佝僂者所遭受的折磨,永遠無法掩蓋住他人性的光輝……他就像一位人生導師,讓漂泊、孤獨的卡門青疲憊不堪的靈魂尋得休憩之處。他們一起看書、玩多米諾骨牌、翻閱旅遊時拍攝的照片和日記,一起欣賞窗外初冬的景象,一起到動物園餵養小動物,一起傾訴和傾聽,最後,在卡門青的懷中,博比滿懷對生命的感激和母親的思念離開人世......回想到與博比刻骨銘心的羈絆,卡門青感到痛徹心扉,但他慢慢對死亡感到坦然,因爲他逐漸明白“死亡是聰明的兄長,我們可以放心地把自己託付給他,他會知道在我們有所準備的適當時刻前來。我也突然懂得,原來痛苦、失望和悲愁不是爲了惹惱我們,使我們氣餒或者無地自容;它們的存在,是爲了使我們心智成熟,臻於完善。”

倦鳥思巢,落葉歸根。閱盡人間滄桑、飽經生死離別的彼得卡門青,最終選擇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回到了他追尋自我之旅的起點、靈魂的歸宿。那裏湖水依然湛藍,那裏陽光依然溫暖,一切,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