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六年級學生讀《三國演義》有感大綱

六年級學生讀《三國演義》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六年級學生讀《三國演義》有感1

六年級學生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完《三國演義》讓我懂得了兩個道理。

第一個道理就是生存靠自己。因爲在蜀國還是在劉備統治的時候國家繁榮昌盛。但是劉備死後太子劉禪繼位時,蜀國的發展形勢開始有了轉變。當丞相諸葛亮死後,蜀國就慢慢地走向滅亡。這就是因爲劉禪太無能。他什麼事都要靠諸葛亮,當諸葛亮死後,沒有了依靠,再加上聽信宦官,不理朝政,最終把蜀國敗盡。所以我們辦事千萬不要靠別人太多,一定要學會自己去做,這樣我們步入社會後纔不會被別人欺負,歧視。

第二個道理就是不要驕傲。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這句話誰都能說,但是真正做到的去沒幾個。三國人物關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誅文丑”“斬顏良”威震敵膽。他熟讀《 春秋》,通曉兵法,深諳兵機,但是也因此清高傲世,剛愎自用,以致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遭到殺身之禍。所以大家有所成就之後千萬不要驕傲,否則就會步關羽的後塵。

讀史使人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六年級學生讀《三國演義》有感2

這個暑假,我讀了許多書,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國演義》了。

三國是一個英雄如林的朝代,羅貫中爲我們描述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寬容仁厚的劉備,忠肝義膽的關羽,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治世英主孫權,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操了。

曹操小時候很幸福,但由於他父親是太監養子,沒少捱過白眼,後來,他長大了,滿懷熱血和精忠報國的理想,可惜皇帝昏庸,佞臣當道,使他屢坐冷板凳,後不得不逃出京城,找到根據地。十八路諸侯代董,除曹操外竟無人肯追擊董卓。長期的遭遇改變了他,使他變得殘忍奸詐,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大戰以少勝多打贏袁紹,無不顯出曹操卓越的軍事能力。

那爲什麼曹操在歷史中名聲那麼壞呢?那是因爲他誤殺了他父親朋友的那天晚上說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願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不光使陳宮心灰意冷,還使他的名聲損壞,相比之下,劉備處處語言謹慎、處處禮讓,使他留下了仁厚的名聲。這件事告訴我們說話要處處小心,不能傲慢無禮,這樣你覺得沒什麼,但你的名聲卻在一天天的變壞,這還告訴我們,必須處理好人際關係。而且曹操還是個國賊,他不僅殺掉了大漢的忠臣,還毀了大漢的江山。

但曹操他有一個優點,就是善於聽取他人意見,然後認真篩選,不會一意孤行,不像袁紹,別人提的意見,一概不管,這就是曹操能打敗袁紹的原因。這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取他人意見很重要,因爲人多,出的點子多,好點子就多。不能因爲別人反駁你,就忌恨別人,該認真聽取對方意見加以改正,才能成爲一個真正聰明的人。

六年級學生讀《三國演義》有感3

家裏的書櫃上,陳列着不少好書,有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還有《中華上下五千年》,國外名著《安徒生童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這堆書中,我最喜歡看,且看的最多遍的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講述了東漢末年,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鬥爭。書中成功刻畫了數百個人物形象,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礡的`戰爭場面,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三國戰亂紛飛,英豪迭起,無數英雄叱吒風雲,文有諸葛亮、司馬懿、郭嘉、賈詡等,武有呂布、關羽、趙雲、典韋等。這些人物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非司馬懿、孫權、劉備莫屬。

司馬懿,他集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曹操的雄霸天下之志、周瑜的不死不休、王朗的厚顏無恥、魯肅的大智若愚等等於一身,真正的王霸之術集大成者。從文末〝三國終歸晉〞可以得知,司馬懿是三國中最成功的人物。

孫權,他少年大志,十五歲臨危受命,穩固江東,東圖霸業,縱橫捭闔大戰,又智取飛羽,謀奪荊州,力挽狂瀾。一個文弱少年,憑一隅江東,能三分天下,豈不睿智?

劉備,在三國末定時,最沒實力,最沒背景,就憑着一頂〝漢室宗親〞的破帽子,和關羽、張飛、諸葛亮,一路跌跌撞撞,到處寄人籬下,忍辱負重。但是,劉備愛惜人才,重情重義,愛護屬下,深得人心,最終成功崛起,不得不讓人佩服。

三國中的人物個個生龍活虎,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跌宕起伏,使人回味無窮。不愧被列入中國四大名著。書中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成大事者,必有遠志。

六年級學生讀《三國演義》有感4

今天,我又一次的讀完了《三國演義》。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合上這本書了。但是我無論看多少遍,都看不厭,都有很深的感覺。尤其是對諸葛亮這位大智大賢的化身,敬佩有加。他精通三韜五略,胸內隱雄兵,神機妙算,可惜有沒有統一中華,復興蜀漢。這當是他一生的大憾事。

有一句話,不知大家聽沒有說過:“少不看“紅樓”老不看“三國”少不看“紅樓”,我同意,但老不看“三國”我卻不贊成。

《三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能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嘛!書中劉備因是東吳殺了自己的二弟關羽和三弟張飛,就一賭氣率領七十五萬蜀軍進攻東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而且燒的片甲不留。那一仗,關係到了蜀國的命運,七十五萬大軍爲了一口沒爭到的氣而命喪黃泉。可惜啊!本來蜀國糧食補足,兵多將廣,武有五虎,文有臥虎鳳雛,但自從那一場仗後,就開始走下坡路。

做人就應該能屈能伸,劉備就是爲了兄弟得死而賠上了更多的兄弟。這實在不值得。能屈能伸,風事謹慎;否則,你就會失去很多很多。

六年級學生讀《三國演義》有感5

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這就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漢朝末期。書中講到,在漢朝末期,黃巾軍當道,搞得民不聊生。後因劉、關、張三人與衆多英雄打退了黃巾軍,才得以和平。但又因奸臣在皇宮之中胡作非爲,衆人將奸臣推翻後,曹操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曹操又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並一統北方。後來,劉備三顧茅廬,得了諸葛亮這個人才。接着,諸葛亮建議與孫權同盟,在赤壁之戰中殲滅了曹操的八十萬兵馬。之後,曹操又興兵作戰,與劉備打了大大小小許多戰爭,但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將曹軍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孫權、劉備與曹操三軍日益強大,並分別建立了吳、蜀、魏三國,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後來,孫權與曹操聯手,使關羽敗走麥城致死。同時,張飛因關羽之死而常常醉酒,終被叛變的手下給取了首級。知道自己的結拜兄弟相繼被殺,怒火中燒,前去攻打孫權,但又被打敗,在白帝城去世,並託孤給諸葛亮。後來,諸葛亮養精蓄銳,率兵六出祁山,但均以失敗告終,並在最後一次中積勞成疾而亡。後來,魏兵大舉進攻蜀國,蜀國將領拼死抵抗,但沒能挽回敗局,讓劉禪被魏軍捉去了。當魏國滅了蜀國後,又轉向矛頭,對轉吳國。在司馬炎的帶領下,一舉攻破了吳國,統一了天下。

在這本書中,有許多人物值得我們學習,如:諸葛亮他機智聰明、足智多謀、大公無私,爲了蜀國的事業,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併發揚光大的;關羽他武藝高強,並有情有義,在曹操營中時,仍舊不忘當年的兄弟,四處打聽消息,最終回到了劉備帳下。他的那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關羽他那好大喜功、驕傲自大的態度可是不能學習的。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讀了這本書後,得到了許多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