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童年》讀後感1200字(通用10篇)大綱

《童年》讀後感1200字(通用10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讀後感1200字(通用10篇)

  《童年》讀後感1

童年是高遠天空的一隻紙鳶,歡樂如舊;童年是人生初始的歲月,美好如昔;童年是小巷深處的歌謠,動聽如斯!然而,一曲高爾基的《童年》卻令人唏噓不止,感慨不已。

如今,每家每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身爲祖國花朵的我們幾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在安逸舒適的“溫室”裏。可在另一個時空,與我們同齡的阿廖沙去生活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社會,擁有着悲苦的童年。三歲喪父的他寄居於因家業衰落而暴躁吝嗇的外祖父家中,曾因一塊染布,小阿廖沙迎來了一頓毒打,遍體鱗傷;兩個舅舅爲了家產每日爭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阿廖沙在這個令人窒息,充滿無情的狹小天地裏看到的皆是令人作嘔的醜事,但幸得外祖母的疼愛和教導,在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勇氣和信心,走向人間……

隨着一個個黑色宋體字忽起忽落,猶如那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譜寫的正是高爾基童年的真實寫照。生活在腐敗統治年代的他,想擺脫,想掙扎,可終究事與願違,現實的枷鎖牢牢困住了他。我很慶幸自己擁有快樂的童年,處在和平年代。可以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接受知識的洗禮;可以一回到家,享受父母的360°全方位悉心照顧;可以最大限度地依着內心,自由自在……但,我們卻時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挑三揀四,怨天尤人,不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要知道,這是無數先輩經歷千波萬折,嘔心瀝血創造的未來;要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條件,對於阿廖沙(高爾基)來說,是多麼可望不可即啊!

可反過來說,自小受到的磨難坎坷對高爾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人生經歷,一份生活饋贈。正因如此,擁有斑駁閱歷的高爾基才能坦然面對成長道路上的風風雨雨,勇敢無畏地迎難而上,最終成爲一代大文豪,人人交口稱頌!相比今天,我們被保護的密不透風。在家裏“十指不沾陽春水”;在學校這座象牙塔裏更是隻有“學習”二字。不經世事的我們,社會經歷少的可憐,生活閱歷一片空白,遇到一點芝麻綠豆兒小事便手足無措,碰到一點小困難就“退避三舍”。但俗話說:“風雨過後纔是鷗翔魚遊的天水一色,走出荊棘纔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登上山頂纔是積翠如雲的空濛山色”。回望古時的司馬遷,由於李陵一案身受宮刑,蒙受大辱,但終於頂過磨難,發憤寫完了輝煌鉅著——《史記》。從此便有了中國二十四史之首,中國正史的鼻祖。再如現代美國的史蒂芬·威廉·霍金,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癱瘓,失去發音能力。卻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從此便被世人譽爲“宇宙之王”。這些例子無一不說明:人生需要苦難與挫折的磨礪。身爲21世紀的我們,真的太需要磨練的機會了,真的太缺少磨練的機會了!

一曲悲苦的《童年》,一幡成長的感悟。我想,時光稍縱即逝,童年已愈來愈遠,應珍惜眼前,以樂觀積極的態度笑對阻難,展望未來,磨練自己!

那悠然飄忽的回憶叫蛻變,那抖落滿身的塵埃叫成長,那一曲悠之《童年》的幡悟叫洗滌……

  《童年》讀後感2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以作者高爾基自己的童年爲寫照寫的。

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從小就失去的父親,然後便被母親送去了外祖父家,故事便從這裏開始了。剛到外祖父家就特別不喜歡外祖父,感覺外祖父對他的不懷好意,所以就格外的留心外祖父的一舉一動,對外祖父懷有一種好奇心,同時又很害怕他。在一次好奇心的驅使中,阿廖沙把白布丟進染缸因此被外祖父狠狠的打了一頓,阿廖沙更加害怕外祖父了。外祖父主掌家中的一切事物,視財如命,以打人爲樂,阿廖沙因爲調皮時常犯錯所以也經常被外祖父毒打。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也是完全繼承父親的殘暴,因爲分家兩個人互相殘殺,不顧兄弟手足大打出手。他們間接的害死了阿廖沙的好朋友“阿茨岡”,對此阿廖沙更加的厭惡他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舅舅的一把火把作坊燒的差不多了,但因此他的妻子因爲難產去世了,這也算是上帝給他的一個懲罰。這一切的一切都讓阿廖沙覺得十分壓抑。

而外祖母的出現就猶如黑暗裏的一束光芒,她照亮了阿廖沙的整個童年,外祖母會經常講故事給阿廖沙聽,給他關愛,讓他相信世間還是有真情的,這份愛驅散了阿廖沙內心陰暗的一面。同樣帶給阿廖沙溫暖的還有,樂觀樸實經常保護阿廖沙的小茨岡、勤勞正直的老人格里戈裏、知識淵博的“好事情”。

阿廖沙又回到了外祖父那,可是外祖母和外祖父完全各過各的了。阿廖沙跟着外祖母,在這種日子中,阿廖沙知道了貧窮的可怕,年少懂事的他利用節假日、放學後的時間去外面撿破爛掙錢。在這期間,阿廖沙碰到了幾個要好的朋友。在和他們相處的日子當中阿廖沙找到了一種叫友情的東西。他們那種純真、毫無惡意、善良的性格讓阿廖沙感到從所未有的溫暖。

不久,在親眼目睹母親死後,阿廖沙出去謀生了。

與阿廖沙的童年相比較我的童年是快樂亦或是幸福的。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在那裏,春天可以看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麗景象;夏天,可以和一羣要好的朋友爬樹抓知了;秋天,可以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裏金燦燦的稻穀,風一吹,它們就像穿着金黃色連衣裙的美麗女孩翩翩起舞;冬天,可以欣賞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紛紛揚揚飄灑下來的樣子,還可以同一羣小孩推雪人。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個個動聽的音符將童年串成一首悅耳的歌,在風中飄揚。

我也是和我的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我的外祖父比較嚴厲,他會很注重禮儀,比如說;和長輩吃飯的時候得讓長輩先動筷子,不能亂說話,所謂“食不言,寢不語。”夾菜得夾自己那方不可逾越。但我外祖母是個非常慈祥的人,她會很寵溺我,會接受我許多無理的要求,我也會經常跟外祖母撒嬌,時不時爬上她的肩頭“騎馬”,與外祖父比較我跟外祖母會更親近。

我的童年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嫉惡如仇,有的只是天真爛漫,它在我心中純潔就像一片白紙,不允許讓任何人玷污。

童年就是這樣,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它離開了。只留給我們無限的回憶。我的童年是如此,我想阿廖沙的童年亦是如此。待他人生垂暮時,再回憶起童年,也許是嘴角的一抹釋然的笑;也許是渾濁的眼睛裏閃動的淚光。不管怎樣,童年總是最令人回味的。

  《童年》讀後感3

歷經一個月的時間,我讀完了這本小說。所以這也許是我留下的關於這本書最後的一篇讀感了。我的主題就與書的名字一樣,是屬於我自己的《童年》。

當我們翻到最後一頁時,我們不免回頭看看第一頁單獨的一句話:“獻給我的兒子”。是高爾基在告訴兒子自己的童年生活的黑暗麼?還是想讓他更瞭解自己?當你只看標題時,當然會這麼想。

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可能有些煩惱的小事,但大多數人心中的童年都是像品嚐一種糖,它叫甜。但對於阿廖沙來說,童年是黑暗的。

我十分同情他,在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他過着痛苦黯淡的生活,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住在外祖父家,缺少家庭溫暖的他目睹了兩個舅舅爲了家產的明爭暗鬥,還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出門也被同齡人所欺凌,小小年紀看着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死去,經歷着悲劇性的生死離別。這彷彿不是那樣年齡的孩子該承受的東西。而這時,我就不禁想起我的童年,也許現在我還正在處於童年期間。我敢說,同齡人沒有幾個人經歷過像阿廖莎那樣的生活。我們是幸福的,每天吃飽穿暖,跟着時代享受科技的方便。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有些還停留在家作可以少一點的層面上,家長可以多關照我們的層面上,外面的比賽能夠穩贏的層面上。而我們或許應該多瞭解過去的時代,對比當今的幸福,還更應該勉勵自己去對得起自己所受到的“優待”。

同時,我更敬佩他。我佩服他的堅強不屈,我敬佩他的不甘服輸。書本的後半段,他爲了維持和外祖母的生活,只能去撿廢品。在傷痛的的處境下努力着,怒吼一聲,告訴自己是強大的。這樣的他都沒有爲自己的處境而放棄,我們先在遇到的困難簡直不值一提。都說現在的我們像是初升的太陽,我們有着未知的前程,光明的道路。但是人生漫漫的道路上的闖關者永遠是我們自己,不是放棄了就有人會替你,而是懂得知難而進,越是難,越是看着不可能,那麼好,我就要將你打敗,就是要將你踩在腳下,轉換成我前方的鋪路石。

最後,我羨慕他。我羨慕他即使經歷了那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他依舊那樣的天真,而且更可貴的是從不抱怨。在字裏行間,都有着屬於他自己獨特的風景,那是乾淨的,是最純粹的。他會說:“他們爲什麼要去打架呢?”“爲什麼你要去偷盜啊?”“媽媽到底去了哪裏呢?”可是他沒有一次抱怨過世界對他的不公,社會對他的不公。更不會抱怨那些令他不快的事情,令他懊惱的人們。但是現在的我們,好吧,就比如我,多多少少喜歡抱怨一些讓我不舒服的事,但是它們真的值得我們去抱怨嗎?或許他冰清玉潔的心是我最需要給自己建造的一棟樑房。

我就像一開始,他口中所說的兒子一樣,去讀他的作品。他不僅僅是讓人感受到社會背景的黑暗,而是想讓我們體會到,在黑暗的背景下更需要看到的是那一束的光明。在他的快樂的,悲傷的童年中,爲我們,也爲他的兒子解讀着:只要不對任何看似苦難的現實而放棄,黑暗總會過去,即使光明會遲到,但它也不會缺席。無論是在什麼樣的年代裏,或是我們以後將步入的社會中,將積極向上的態度,乾淨純粹的靈魂,還有不屈而倔強的性格放進我們的行囊,與命運抗爭,最終的站在最高處的不是別人,不要懷疑,他就是你自己。

  《童年》讀後感4

童年就像一杯純淨無瑕的白開水。無論我們添加什麼原料,它都會被仔細收集並永遠銘刻在我們的腦海中,這讓我們不願意放棄它,更不願意去觸摸那些美好的回憶。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世界聞名。一個夏天的下午,我打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中宋人物的黑線而波動。

這本書主要是關於阿麗莎的童年生活。這部小說始於我和媽媽去爺爺家,止於爺爺讓我去世界各地吃飯。我祖父開了一家染坊,但隨着他家族生意的逐漸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和殘忍。他經常毆打我的祖母和孩子,殘酷地剝削他的工人。年輕的阿萊莎被他用樹枝打昏了他還偷偷以高利率借錢,甚至鼓勵他的助手偷東西。這兩個叔叔也是粗魯自私的非利士人,爲了他們的財產整天爭吵和爭鬥。在這樣一個充滿殘酷和仇恨的家庭裏,年輕的阿萊莎過早地意識到了人類的痛苦和醜陋。叔叔們爲家庭財產爭吵和爭鬥的場景嚇壞了小阿麗莎。這一幕真實地反映了俄羅斯下層人民沉重的`生活狀況,批判了普通公民的自私和殘忍。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裏,也有溫暖與光明。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過的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童年》以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經歷爲線索,刻畫了一羣性格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這裏有嚴厲而暴躁的外公,有慈祥的外婆,有愛喝酒鬧事的舅舅,有漂亮而憂鬱的媽媽,還有會跳舞的小茨岡:有擡起長腿踢媽媽的繼父,有稱爲奶奶的綠老太婆,有孤僻而執着於化學實驗的房客好事兒,有自殺的小偷彼得伯伯,還有一羣玩草鞋大戰,去冰天雪地的小島上偷木板過活的善良小流浪漢

而小阿廖沙正是以一顆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這羣人中,體驗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愛豐富了他,使他充滿了堅強的力量去應對困苦的生活;苦難讓他明白,俄羅斯人大多像小孩子似的,喜歡拿憂傷來逗樂,玩弄,不爲做不幸的人而羞愧正是從這個足跡裏,走出來了一個文學巨人,世界因他而增輝。《童年》,也爲我們認真瞭解一個偉大民族打開了一扇小小窗戶。

想想我們的童年真是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有老師辛勤的培育;有父母的疼愛;有爺爺奶奶的呵護。但擁有着這些的我們似乎並不知足,有些人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他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這些人是多麼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應該不再浪費;應該學會珍惜。

  《童年》讀後感5

環境污濁,無法抹殺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童年坎坷,也擋不住阿廖沙執着的追求。《童年》使我領略到了別樣的童年經歷,阿列克賽不幸的身世,悲慘的童年生活,讓人深深的同情。但是他最後的成功也與他的童年有關:正是因爲他的童年中養成的勤奮,不好吃懶做的習慣,外祖母等人又給予了他光明和愛,他才能成爲一個博學的人,偉大的人,俄羅斯無產文學奠基人。

那我們呢,我們的童年跟他比就是天上人間,但我們這麼好的環境都是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打拼出來的。網上曾經有個段子,一位老爸訓斥她的兒子說,我們那時候學習比你勤奮多了,兒子反駁說,那爲什麼我們的生活比你們好呢?爲什麼呢?因爲現在好的環境是上一輩人打造出來的。他們的童年可謂十分的貧苦,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作《水邊的文字屋》,其中有一篇文章叫《關於肥肉的歷史記憶》裏面談到過:那是一個全民渴望肥肉的時代;土地乾焦焦的,腸胃乾焦焦的,心乾焦焦的,甚至連靈魂都是乾焦焦的;油水,在那個時代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詞,是大詞,是感嘆詞。還寫了一件事:我們大學組織開荒,不允許私自買東西吃,但我們因爲太餓偷買了一罐肥肉罐頭,八天後一位同學來傳達通知時竟然在我們寢室還聞到了罐頭味兒……誠然,他們的生活十分貧苦,條件也不好,但這使得他們大部分人都會發奮讀書,而且心地善良,所以都會有一個光明的前程。這說明有時候童年吃苦也是有好處的,它能鍛鍊我們的一些能力,幫助我們養成一些好的習慣。

但是我們現在都生活在蜜罐裏,家務事基本上不過問。就拿我去比賽來說,跟我一間房的那位隊友。基本上沒洗過衣,縱然洗過,也只是開水一燙了事。相比之下,外國的學生確實比我們更好,日本學校的食堂都是學生自己分配人員,這幾個去食堂端飯,吃好飯,自己都要放好餐具。那幾個留下來打掃衛生,打掃完了再回教室,老師根本不用操心。美國的學生上學全部都是自己背書包,連總統的子女也不例外。孩子揹着大小包,父母兩手空空是常事。不像中國,一放學,父母就把書包接到了自己的手上。家長包攬了一些我們的一切事物,我們只用管學習和玩,相比之下多麼的自在。所以其他國家優秀真不是意外和幸運,而是一直以來自律,獨立品質的養成。

我想這可能是現在中國遊戲風揮之不去的原因。法國可爲此立法定罪。而中國呢?因爲青少年不用操心任何事,無聊,遊戲便作爲一種消遣和打發時間的工具而出現,然後玩多了不就上癮了嗎?我們的球隊一共有五男三女,我和另一位男生住,剩下三男一間房,第二天我去那三個男生的房間,看到了一屋子的狼藉,他們就在這樣的房間裏打了一晚上的遊戲與三國殺,還不打掃房間……看到了吧,他們已經沒有自己打掃自己房間的意識,原因就是平時一有空就打遊戲這個習慣的養成,並沒有自己打掃衛生的習慣。

所以有時苦真是個好東西,它能讓人成功,讓人沉穩,不吃苦哪來的真正的成功。但如果我們把吃苦當作一種不光彩的事呢,那它就會讓人自卑,其實吃苦並沒有什麼不光彩的,不是有一句話說了嗎,“勞動人民最光榮”。

但有一點要記住,蜜罐是我們的權利,而不是我們的權力,我們可以不選擇呆在蜜罐這樣的生活中,但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是我們理所當然的生活環境。

  《童年》讀後感6

童年是一隻鉛筆,它所經歷過的,即使你用橡皮去擦,一樣會留下它的痕跡;童年,是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失意時含淚的微笑。——題記

童年——不禁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美好快樂的經歷。小時侯,在我的印象中,頭頂總是一汪藍得讓人心醉的天空,變幻莫測的白雲……周圍的一切散發這襲人的和諧和幸福。

而阿廖沙的童年卻在一個充滿仇恨,籠罩着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中度過的。

我讀《童年》,童年是心酸的。阿廖沙幼時喪父,少時喪母,可以是,他的童年在親情的離別中度過的。如果說林黛玉的淚流盡了情仇哀怨,深閨中仍纏纏綿綿,又怎及他幼小的心靈承載如此多的心酸與痛苦。生活是艱辛的,外祖母的善良與慈祥的給予,竟然也遭到外人的誤會;家僕的關心,也遭到外界的非議。家裏人的打打鬧鬧,倒成了家常便飯。人性的善惡臭美一幕幕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在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阿廖沙經歷了許多自己想都想不到的事,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使他的幼年時代變得痛苦不堪。我彷彿看見了阿廖沙天真的眼睛裏透露着不解,那是一串串的問號。“爲什麼他們天天吵架,我沒做錯爲什麼把我當成出氣筒。爲什麼家裏沒有一天寧靜的時候。爲什麼媽媽那麼早離開我……”然而,他卻不抱怨,懷着一顆天真純潔的心,坦然地看着這眼前發生的一切。也許,這些,也只有他長大以後,慢慢明白這些人情世故。真不知道,那是有多少類似的童年,在辛酸中沉浮,被銘記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中。

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誼,沒有什麼再值得回憶!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們現在豐衣足食,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哪能和阿廖沙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在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記得童年充滿着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老師熱心地傳授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這裏沒有抽人的鞭子,沒有毆打的拳腳,沒有仇恨,沒有貪婪,更沒有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這裏的人是善良,純潔,樂觀的人,因而我們的童年是充滿了幸福和快樂的。高爾基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都能成爲一代名家,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讀《童年》,讀出了善惡醜美的表現,讀出了人性的變遷。在歷史的長河中,我相信,總是會有許多無名的力量驅使着許多無名人士堅強的活着,並被世人讚歎。

童年,本是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有美麗的浪花做伴,有可愛的同伴玩耍。但我讀《童年》,感悟到了阿廖沙童年中的辛酸,這也將會成爲你失意時含淚的微笑。

絕不低頭,笑對挫折,感悟人生。

  《童年》讀後感7

暑假到來,讀書寫作的任務再一次佈置給了我們,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翻開了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它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的第一部,那是一段由一個真善美的天才所講述的殘酷、悲慘的生活中的故事。讀完後,讓我受益匪淺。

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跟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其間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了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薰陶,也目睹了兩個舅舅爲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同時外祖父的吝嗇、小氣、貪婪、專橫和殘暴都讓阿廖沙感到害怕與震驚。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福的。我們被父母寵着、愛着;每天都有”專車“接送上學、放學;每天都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每天都準備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等着我們去品嚐;假期裏還能經常隨着父母到全國各地遊玩。有人說:”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高爾基。在如此邪惡和污穢的天地裏,他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沒有變,沒有變得骯髒,而變得越加開闊,也許,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吧!

從我們開始上學、慢慢長大,直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都會遇到重重的困難,那時,別隻想着怎樣退縮,怎樣逃避或走捷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爲自己設定目標,向着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有幾件事令你痛苦甚至絕望,但與作者相比又顯得那麼的渺小,他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成長,難道這樣也不會令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比他幸福百倍嗎?因此在逆境中我們要百折不撓,在順境時我們更要善於利用。但不管環境如何,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態。”事情的成與敗,取決於人的心。“的確,哪怕我們生活在多好的環境裏,但我們的心若不思上進,也始終不能成才。所以,我們應當珍惜和利用現在的良好環境,培養出一個堅強,善良,美好,上進的心!我相信,只要你能保持對任何事物都有不滅的信心,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那麼你的人生一定會更加美好。閤眼瑟發抖常從噩夢中驚醒;一家人還曾經由於瘧疾病倒在家中,如果不是附近醫生路過,險些喪命……

每每看到羅蘭一家的遭遇,看到她們在這般艱苦的生活中卻活出那般的幸福!我不禁感慨萬分,我沒有羅蘭那樣艱難的命運,不必去經歷這一切苦難,可是似乎我的煩惱比她多,幸福比她少。

這也突然讓我想起了書上看到的一句話,曾經不懂的一句話:”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我們常常看到的風景是:一個人總在仰望和羨慕着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着。其實,誰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心裏。“

我相信,今後哪怕是身處艱難困苦的境地,也要將我心底最美的琴聲,最美的微笑送給自己,讓自己在每一個夜晚,枕着幸福地安然入睡。

  《童年》讀後感8

“在俄羅斯的文學中,我從來沒有讀過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還從來沒有如此成功地顯示過您的寫作才能”,這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讀完名著《童年》後所做的輯評。這段文字中的“您”,那個“成功顯示寫作才能”的“您”,正是《童年》的作者高爾基,蘇聯偉大的文學家。在假期裏,我也閱讀了這“更美的作品”——《童年》。

《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一個善於觀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在他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當時,外祖父家業開始衰落,兩個舅舅爲了分家產而不斷爭吵鬥毆,外祖父也是專橫暴躁。在這個家裏,阿廖沙感受不到幸福,他只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瀰漫着的仇恨之霧。正是因爲生活在這樣一個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環境裏,反而使阿廖沙鍛鍊成長爲一個堅強、正直、勇敢、樂觀、自信的人。也是在這個渾濁的環境裏,還有另一種人,另一種生活。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她爲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還常常講故事給阿廖沙聽,給予他無私的愛。此外還有樂觀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裏等一系列正義的化身。最終,阿廖沙的母親不堪忍受生活重負而逝世了,阿廖沙埋葬母親後,便到“人間”謀生。

可憐的阿廖沙!相比起我的童年來,阿廖沙的童年顯得多麼悲慘淒涼、顯得多麼孤獨寂寞,缺失學習的機會。在阿廖沙的童年裏,沒有歡聲笑語,更沒有小夥伴願意陪他玩,有的只是孤獨和寂寞,外祖父和兩個舅舅因家產而整日爭吵鬥毆,只有外祖母還一如既往地愛着他,願意講故事給他聽,她用無私的愛豐富了阿廖沙的心靈!在我的童年裏,衣食無憂,父母將我視爲“掌上明珠”,每天還可跟小夥伴們一塊兒玩。就算是天塌下來了,父母也會幫我頂着,自己的生活真可謂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啊!

阿廖沙是一個熱愛學習的孩子,他具有很強的求知慾,喜愛書籍。可因爲外祖父家的完全破產,他便只有靠撿破爛賣來餬口了。就在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三年級的時候,也永遠離開了學校的課堂。

而我呢?玩心很大,根本不懂享有學習的權力和機會是多麼幸福。窮苦的孩子也和阿廖沙一樣,他們渴望學習,渴望坐在寬敞明亮的大教室裏、注視着周圍嶄新的一切,和大家一起學習。“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就憑這句詩,我也定會改掉自己的壞毛病,發憤圖強、勤學苦練的,同時也勸誡天下所有的學子們,你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不要人到晚年才悔恨自己當初讀書少,只有學習努力認真,將來纔會出人頭地。總之,《童年》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揭露了沙俄專制的黑暗與罪惡,具有不可比擬的藝術魅力。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與衆不同的,但不變的是自己的學習生涯。我們應該珍惜時間,抓住眼前的每分每秒,努力學習,“十年寒窗苦讀終會修得正果”,千萬不要愧對於父母。面對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和困難,我們應該冷靜判斷、鎮靜應對,靠自己的智慧與力量戰勝不幸和困難。這些,都是《童年》教會我的,它令我受益匪淺。

  《童年》讀後感9

“童年”,一個充滿陽光、快樂、幸福的詞眼,他總有許多美好的往事。但那些美好卻不存在於阿廖沙的童年中。他的童年則更多是醜惡、刁難、黑暗,使他窒息,使他無

助。而生命中的一扇窗戶打開了,上帝爲他帶來一束陽光,照亮了黑暗的童年、帶來溫暖,這束陽光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

他的外祖母是充滿母性情懷的一個人,她總是愛說“願上帝保佑!”每當阿廖沙受訓捱打時,總是耐心安慰、悉心照料,給他講故事,爲他祈禱。而每當給阿廖沙講到上帝、天堂、天使諸如此類的字眼,她的臉上會放出可愛興奮虔誠的光芒,變得聖潔起來。但外祖母的生活其實也很悲慘,她受到來自外祖父的毆打,經常會在深夜熟睡時被莫名其妙揪着頭髮!但她是以怎樣的堅強毅力存活於鉗制着她的家庭之中,並以慈祥的笑容面對生活,關愛他人,給予幫助。有意見是我印象很深:就是外祖母在火災中不顧安危,不顧生命危險跑回火場,搶救出硫酸鹽,指揮大家救火……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外祖母的果斷鎮定,沒有絲毫猶豫、遲疑,可見外祖母是家裏的大半邊天。

高爾基曾說過:“回憶起野蠻的俄羅斯生活中這樣鉛樣沉重的醜事,我時時問自己:值得這樣嗎?每一次我都懷着信念回答自己:值得,因爲只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醜惡真實,它直到今天還沒有消失,只是一種腰線從人的記憶從靈魂、從我們一切沉重可恥的生活中連根拔起,就必須要從根瞭解的事實。”這就是這本自傳體小說略顯陰影、悲慘、痛苦。但作者高爾基並未停留在對落後、野蠻、醜惡的解釋與批評上,他也爲讀者塑造出一系列在艱難困苦中仍堅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人物形象,阿廖沙、外祖母是這典型代表,並且這本書以阿廖沙爲第一人稱,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使其充滿童真、歡樂,也算給沉痛的筆調上添一抹色彩。

對比起童年,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顯得太渺小、太微不足道。像阿廖沙那樣可憐的孩子也許還有千千萬萬個。作者以小見大,是我們感覺到了俄羅斯小市民階層的灰暗氛圍,這樣的孩子過早地進入社會;過早的見到了人間的醜惡嘴臉;過早地嚐盡了酸甜苦辣、人間冷暖;過早地離開父母的懷抱,受人欺負……他們如同隨風飄散的羽毛,失去了風的臂膀,落在地上,沾染了灰塵。我們這一代是否經歷得太少,是否在父母的庇護下過的太溫暖,都說我們是家裏手掌心裏的珍寶,也許當愛的這一物質太氾濫的時候,我們開始變得理所應當。而阿廖沙在求生的邊緣掙扎,對於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都會十分感動,在他的身邊,帶給他力量的人不斷用正能量鼓舞他,使他出脫與污濁的環境中。每每令人絕望之時,他總是堅強一振,彷彿又充滿無盡的力量,使他有一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強,讓我在苦難中看到了希望。阿廖沙最終成爲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仿若“有般出淤泥而不染”的貞潔。

每次讀他的《童年》都有不一樣的感悟,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收穫,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爲他成爲一名無產階級這奠定了基礎。他痛恨這種壓抑的環境,用筆來寫出心中的怒火,《童年》這本自傳體小說向讀者傳達了他渴望自由的希冀,讓讀者感受到了她心中涌動的力量,鼓舞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上。

  《童年》讀後感10

我相信,無論是怎麼樣的人,一定都無法忘懷童年所給予他的回憶。無論這種回憶對他而言是否美好,是否擁有着重要的價值,都會無法忘記。因爲,這種回憶早已深深的植入到他的記憶中了。所以,在空閒的日子裏,我拜讀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之一的童年,以下就是我在讀的日子裏的一些感觸與啓發。

童年一書很好的詮釋了‘黑暗’一詞,它藉以主人公阿列克塞孩子的眼睛描述了當時沙皇統治時期的黑暗社會,人們之間以各種仇恨作爲紐帶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們貪婪,自私,甚至可以爲了利益而不顧一切。但正如那句話所說的:“有壓制的地方必然會有反抗,有黑暗的地方也必然會有光明。”這個世界裏也有一些高尚的人,像學徒岡茨和科學家“好事情”。他們都有着自己做事的原則,從而使自己被排在‘黑暗’的圈子之外,成爲‘光明’中的一分子。但他們的下場終究悲慘,這又該怪誰呢?追根到底,錯的,始終是這個人性泯滅的扭曲社會。

本書中使我印象較爲深刻的一個人物是主人公阿列克塞的姥姥,她彷彿是以一種‘光明’而存在,是負責與爺爺那羣惡勢力對抗的。所以在主人公的眼中,她彷彿是上帝派來拯救爺爺一家人的。是她把“我”從黑暗中救出來,然後向我灌輸光明的思想。可以說,如果沒有她,“我”極有可能淪爲‘黑暗’中的一員,變成一具庸庸碌碌的行屍走肉。所以我認爲,姥姥這個人物是決定着阿列克塞一生所前進的方向的。若沒有她,阿列克塞的命運將與爺爺一家人無二。

有一次,小阿列克塞爲了買書,拿了家裏一戈比。從某種方面來說,他是個愛讀書的好孩子。但在當時那麼黑暗的社會裏,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所以,爲此,他捱了爺爺一頓揍,但這對一個孩子的興趣來說,這不是扼殺又是什麼呢?阿列克塞還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在和姥姥相依爲命的日子裏,他儘自己的一切能力賺錢,一戈比,兩戈比……全都凝結着他的汗水!但是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當他把辛苦得來的錢交給姥姥的時候,姥姥那渾濁的眼睛裏落下了一滴晶瑩的淚珠,那便是姥姥對他最大的肯定。

從某種方面來說,其實,在當時那麼黑暗的社會中,主人公阿列克塞的童年可以算是幸福的了。至少他活下來了,免遭死亡的厄運。雖然父親不在了,但他還有母親、姥姥,不僅不會無依無靠,而且也不必終日爲一日三餐而擔心。而現在的我們呢?和當時阿列克塞所處的黑暗社會相比,我們現在的社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用擔心隨時會遭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厄運,簡直好太多了。在這樣沒有硝煙的和平社會裏,我們難道不是更容易施展拳腳來爲祖國的發展而努力嗎?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努力嗎?而且,我們大家幾乎都是在父母的手心裏長大的,沒有吃過什麼苦、受過什麼累。有父母從小疼着、慣着,所以對於父母們體貼入微的關愛,我們早已習以爲常了,不會想到要去珍惜,更不會想到要去感恩這一切,總認爲自己擁有着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但事實實非如此,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纔會長久,有所爭取,纔會得到。對於這些,我們應該從童年一書中得到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