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做最好的自己》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關於《做最好的自己》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李開復是一個從入世的眼光看來非常成功的人,但是在這本書中他提出的對成功的定義卻是比較出世的:做最好的自己,be your personal best。

關於《做最好的自己》的讀後感範文

“自己”,“personal”。那麼成功究竟是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

在中國肯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無非三種:有名有利,有利無名,有名無利。有名有利是理想的成功,有利無名是實在的成功,有名無利是崇高的成功。成功是一件和很多人分享的事情,或者說由很多人定義的事情。有時候別人的反應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這讓我想起凱恩斯的股票選美理論,我們辛苦猜測的是別人的喜好,我們的目標是迎合大衆的口味。而成功的人就可以寫一本書和大衆分享他的心得,獲得更多人的贊同,成爲一個“更成功”的人,譬如哈佛女孩。

哈佛女孩的書我也買過。當時的班主任特地召開了一個家長會,告訴各位家長,每人必備,遠學劉亦婷,近學某某某。某某某是永遠年級第一的女生,現在在香港中文大學。我們從來都不會跟她說話,因爲她不友善而且無趣,但是在老師以及很多家長的眼中,她是成功的,我們這種行爲叫做嫉妒,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是和她交朋友,向她打聽她的作息時間表、參考書、輔導班,然後成爲一個她那樣的人。因此,我對哈佛女孩並沒有什麼好感,並對她媽媽處心積慮(很抱歉我用這個詞)安排她的成功並利用她的成功感到恐怖。在湖北這樣一個看重教育的地方,我見到的最用功的人是家長。他們每天中午下午守候在學校門口給孩子送飯,形成了固定的小圈子,積極地討論着考試的排名、各個學校的教育質量,甚至自己組班請老師講課,有人負責收錢,有人負責聯繫老師……如果孩子接受父母的想法,倒是皆大歡喜,乖乖地一步一腳印,但我覺得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根本就是有成績無智慧。如果孩子不接受父母的想法,那是十分痛苦的,他們或許會後悔,或許會感到無助和迷茫。

我很慶幸我的父母並沒有這種強烈的操縱慾。我偶爾發雄心大志地說我要怎樣將來讓你們怎樣時,我爸爸總會說,算了吧,我們又不指望靠你,我們過自己的生活。這會讓我頓時泄氣,但是想想還是有好處的:我不必考慮他們的意見便可做出任何決定,只要我覺得是對的。這樣我選擇了一個城市,一所大學,進校後選擇轉到一個專業,選擇一些事情讓自己忙碌……往往是我做出決定後給他們彙報一聲,非常自由。但是我還是有潛在的壓力、潛在的價值導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成爲一個大衆意義上的成功的人,這是我對我的父母負有的責任。方向和路線是我可以自由選擇的,但結果是固定的,奔向這個結果的有無數人,可能很多人是被指引着跑、被推着跑,有的人可以比較自由一點地跑。那麼中國式的做最後的自己就是說,你可以選擇如何做,但是結果必須是大衆意義上的成功——有名有利/有利無名/有名無利。以上三者的價值依次遞減。

那麼按照我們對西方文化的推測,他們的be your personal best 就是我的成功不關別人任何事,自己覺得信心十足便可。推測的依據是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母親說:“我還有一個兒子,正在地裏挖土豆,我也很爲他自豪。”這樣的主觀讓中國人覺得簡直要亂套,有人說,照這麼說,又何必稱best,做百分之八十的好是不是就不可以?我認爲這樣問題不好說,西方文化我們沒有辦法深刻理解,別人也許就是更自信、更喜歡best這個說法。

下面的問題是,李開復想表達的到底是哪種想法?

在“成功同心圓”中,處於核心地位的是價值觀。對於價值觀,開復老師只是強調了誠信的重要性,並沒有提到具體的成功的定義。不過從書中的make a difference、“世界因我更美好”看來,開復老師內心向往的還是對社會做出貢獻、幹出一番影響世界的大事業,這恐怕是be your personal best 不能涵蓋的吧。李開復真的認爲他的園丁、他的母親或者杜魯門總統挖土豆的兄弟make a difference了嗎?真的認爲他們成功嗎?或者只是爲自己的“多元化成功”勉強找一個例子?

我推測的結果是,開復老師所想表達的還是中國式的做最好的自己,你有權選擇、有權決定,you can follow your heart,但是最終目標還是大衆意義上的成功。一個出世的宣言還是回到了入世的目的。

當然我並不是以此反駁李開復,只是覺得無奈——我們最終還是得靠社會和大衆的反映衡量自己做得到底好不好。不過這種觀點也更能讓中國的學生接受,要是真說挖土豆特棒,大多數人恐怕還是持懷疑的'態度。

把這本書看做一本入世的成功指南,還是很不錯的。我喜歡的一句是“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其他的關於與人交往、時間管理的建議都非常不錯。

大衆需要的還是一本入世的成功指南。這樣說來多元化成功並沒有達到其提出的目的。不過我覺得開復老師還是一個很不錯的人,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去關心中國的下一代。我突然覺悟到出世入世並不值得深究,因爲我們活在當代,我們都希望成爲一個像李開復那樣有影響力的人,我們必然都是入世的。出世的說法不過是讓這本書不那麼功利、看起來比較美國。總之大家覺得看了有用就行

《做最好的自己》一書是李開復博士結合自己人生的經歷和事業成功的經驗,寫給中國的青少年,是幫助他們實現成功的方向指引。書中運用很多的例子闡述了“成功同心圓”的理念,爲中國的青少年指明瞭成功的方向。真正的成功人士並不是僅僅靠知識、創意等外在素質贏得成功,他們成功的經驗在於,他們具備了某些最根本的、最有價值的素質或品格,他們獲得成功的內因幾乎都可以用“成功同心圓”來解釋。 書中寫到:真誠坦白的人,纔是值得信任的人,這句話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須讓他人看到,自己是一個非常真誠和坦白的人。一個人如果願意把自己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坦白地暴露給對方,就能很容易地走進對方的心靈深處。書中告訴我們,表現真誠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個真誠的人,沒有什麼可以掩飾真心和誠意。一個虛僞的人假裝真誠,很容易就會被看穿,因爲沒有誠意的人不可能做到言行如一。 做到真誠坦白會贏得別人的信任,但這還只是針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如果能夠進一步地從主觀感情出發,真正做到真情流露,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人,或者用自己的感情打動他人,那麼,不但會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且會真正與他人建立起溝通心靈的橋樑。 做一個真實的人是需要勇氣的,除此之外,最好還要有出色的判斷力,以便在適當時機保護自己。一個人如果懂得同理心的重要性,而且足夠真誠和坦白,那麼,就會得到衆人的信任,並在人際關係、團隊合作和交流溝通方面取得成功。

我向來就喜歡讀勵志的書,因爲讀這樣的書不僅可以淨化心中因生活壓力、積澱下來的塵埃,使心靈得到放鬆,更可以讓自己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永葆一顆向上的心。

《做最好的自己》一書是李開復博士結合自己人生的經歷和事業成功的經驗而寫的書,他藉此書給人們,指引實現成功的方向。在書中,他運用了很多例子闡述了“成功同心圓”的理念。讓讀者明白了:真正的成功人士並不是僅僅靠知識、靠創意等外在素質贏得成功。他們成功在於他們具備了某些最根本的、最有價值的素質或品格。他們獲得成功的內因幾乎都可以用“成功同心圓”來解釋。

此書告訴讀者:真誠坦白的人,纔是值得信任的人。如果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須讓他人看到你是一個非常真誠和坦白的人。一個人如果願意把自己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顯露給對方,就能容易走進對方的心靈。書中告訴讀者:表現真誠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個真誠的人。

做最好的自己,是樂觀面對人生,擁有誠信的價值觀,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工作;

做最好的自己,是從實際出發,從自己出發,根據自身條件“量身定做”,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做超越自己能力範圍之外不切實際的事情;

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急功近利,爾虞我詐,不惜一切手段去損人利己;而是展示一個獨特而又有內涵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不是好高騖遠,強求自己爭取遙不可及的成就;而是有着合乎自己實際的理想,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精益求精。從點滴做起,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微笑走好自己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