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昆蟲記》讀後感欣賞大綱

《昆蟲記》讀後感欣賞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導語:《昆蟲記》中的昆蟲五花八門,各式各樣;有的昆蟲,兇猛無比,不但吞噬別的昆蟲,連自己的同類也不放過;有的昆蟲,性格溫順,以青草爲食,從不傷害別的昆蟲。看了這本書,彷彿昆蟲一下子跳到你的面前。

《昆蟲記》讀後感欣賞

  《昆蟲記》讀後感

在寒假中,我看了一本關於昆蟲的書,就是《昆蟲記》,讀了這本書,我省有感觸。

首先,我從一個害怕蟲子、討厭蟲子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喜歡蟲子,甚至敬佩蟲子的小女孩。而且,我還發現,我們好像“錯怪”昆蟲了,比如:看起來狠毒的蟹蛛,其實是一位偉大的母親;螞蟻偷食是爲了生存,而不是故意去侵犯人類;那是人類厭煩的蟬,它的生活卻是多麼的簡單:孵化——蛻皮——四年在地下的苦工——一個月在日光中的享樂……蟲子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是一個小生命,請不要無緣無故的去傷害他們。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動物的卵、卵巢(袋、囊)、卵的孵化這一類,比如條紋蜘蛛的卵巢十分美觀,像一個倒過來的氣球;松毛蟲的卵像一顆顆白色琺琅質的小珠子上面還有一從“鱗片”;蝗蟲的卵各式各樣有的呈紡錐狀,灰黃色。有的呈橘紅色……除此之外,昆蟲界有土房子的建造者,有專業的捕獵者,有攪拌黏土的泥瓦匠,有鑽木的木匠等等。其中,我對昆蟲們的“幾何學”十分驚訝,他們竟然在做工之前不需要像我們現代工程師一樣,要精大細算,在他們開始做工的那一刻,他們已經在心理計算好了,就像櫵葉蜂爲什麼會不用測量就可以把葉子剪得那麼完美。

這本書使我想起一件事情:一年夏天,爸爸給我捉了兩隻蟬,怕他們飛走,就掐斷了他們的翅膀。當時我也沒覺得怎樣,可現在想起,去慚愧極了。這兩隻蟬,一隻不叫,一隻卻叫的很響亮。爸爸告訴我:“在動物和昆蟲界中,雄性一般叫的響亮,體形也很健壯。呶,這只不叫的就是母的,那種叫的響亮的就是公的。”我聽明白了。這兩隻蟬要蛻皮了,於是,他們倆爬上我們家的花,找到了一個好蛻皮的地方,就開始蛻皮。

兩天之後,他倆因飢餓而變得消瘦,叫聲也似有似無,於是我爸爸就決定把他們放走。現在覺得爸爸好殘忍,已經把他們的翅膀弄斷了,還要把他們放走,放走了他們也沒法活,還不如讓他們在這“安度晚年”哪。爸爸懶得在下樓放生了,就打開陽臺窗,準備放生。那兩隻蟬一見到出來了就激動得不行:又是在爸爸的手中掙扎,又是興奮的使勁叫,一副在監獄裏生活了二十年的囚犯重見天日的時的樣子,總之很可憐。爸爸使勁一拋,本想把他們扔到對面的樹上,可他們已經是“殘疾人”了,怎能飛的那麼遠?果真,在他們飛到一半時,掉了下去,那隻母的落地之後便不再動彈,而那隻公的去還在垂死掙扎,這情形不禁催人淚下。

這本書究竟是科普著作,是文學名篇,還是趣味小說?我始終搞不懂。但這阻擋不了我讀書的步伐。

記:閱讀最大的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閱讀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閱讀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昆蟲記》讀後感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說:“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察看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載下來,以人文精神統領在自然科學的複雜實據,蟲性,融,使昆蟲世界成爲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傢俱備如此高超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高深的昆蟲學造詣。若不是有爲如此頑強的法布爾,我們的世界也就永遠讀不到一部《昆蟲記》了。

說我們幸運,還有更深的道理。法布爾之所以頑強,是因爲他有着某種精神。如果他廢棄了,喪失了自己那種精神,這世界同樣不會出現一部《昆蟲記》。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爾超人的察看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着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着爪子,唔,對不起,是伸着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着吉他琴,裙襬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讚歎的`是,法布爾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裏,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後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隻後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後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着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鬆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法布爾對昆蟲的描寫,真是過細入微,令人讚歎。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呀?但法布爾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過細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爾的成功之處。

然而,法布爾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着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法布爾勤奮刻苦,銳意進取,從農民後代變成一位中學教師:中學教書二十餘年他兢兢業業,同時業餘察看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出色的論文。儘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闢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學界權威們,骨子裏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某些人的虛僞,庸俗,妒嫉心裏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爾的偏見。法布爾生在窮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小學,中學;成年後只靠中學教師的工資,要後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然而,宣佈而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蓄,保持不懈地察看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一枚枚錢,購置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極了研究資料,化教書匠之“貧困”爲昆蟲學之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