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50字(通用10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50字(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50字(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50字(通用10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看前半部分的時候,我好幾次看不下去,阿爾米的懦弱和對待哈桑某種扭曲的心理,讓我深深的爲哈桑感到悲哀,想把書給扔了不看。

直到他開始尋找哈桑的兒子並開始爲之改變的時候,我才真正有了看下去的動力。人一旦犯了錯誤,似乎有三種選擇方案,一是逃避,把這個錯誤永遠的壓在心裏,任其發酵,但似乎結局並不美滿,那就是每每午夜夢迴時,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隨着時間推移,這份譴責會越來越深;二是把它不認爲是一個錯誤,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變成自己這樣的人,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瘋狂,更加痛苦;三是把這個錯誤糾正過,儘自己最大的可能把原本彎的道路糾正過來,這也許會很艱難,但至少能讓良心受到安慰,自己能一夜好眠,這也是唯一能讓自己重新變成好人的道路。

戰爭受苦的永遠是那些最底層的人民,而傷害最大的則是那些還沒來得及長大的孩子,他們沒有自我保護能力,沒有形成完整的人格,時常面對人性的醜陋,卻很難碰到原本和平世界裏h的善良,當他們覺得世界都是黑的時候,他們要麼選擇死亡,要麼選擇成爲黑暗中的一份子。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很像是對往事的一番陳述 時間上來看就是小時候和哈桑快樂的生活,哈桑對自己的忠誠,後來趕走哈桑,以及自己對哈桑的愧疚 發生戰爭逃往美國 聽了拉辛汗的勸告和請求?回到家鄉拯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帶索拉博回美國。

如果哈桑並不是阿米爾的親兄弟,那麼,阿米爾還願意爲了贖罪爲了填補自己對哈桑的愧疚而不辭辛苦的尋找挽留索拉博嗎?恐怕不會,人性中的膽小懦弱無爲不會突然就發生變化,而且一直浸淫在阿富汗種族歧視的文化之下,哈桑對他所做,他更願意將哈桑對他的付出當做是奴隸對主人忠誠。阿米爾會爲了一個奴隸的忠誠冒着那麼大的危險去就哈桑的兒子嗎?不會的。對於這個文中有詳細的描述,直到拉辛汗告訴阿米爾,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的時候,他慢慢的才接受了拉辛汗的請求。

我更願意相信,是因爲阿富汗的血緣文化,輔以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才促使了他踏上了尋找挽救索拉博的旅途。也正是在這個旅途中,他拯救了索拉博,也拯救了自己的心靈。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贏得了父親關注的風箏卻失了內心一直躲避的依賴,來自哈桑的依賴。爲你,千千萬萬遍,拉米爾的.生活繼續着,可哈桑仍然在多少個日夜,多少個生活片段裏不可否認地存在着……如果在那條街道里拉米爾呼救,如果答應哈桑的邀請,如果在石榴樹下歇斯底里後將那三個字說出口,如果在風雨裏將哈桑挽留下來……可惜沒有如果,拉米爾對自己如此苛責!所以得知哈桑將那鎖住他倆回憶的房子打理得井井有條,期待拉米爾的歸來時,我內心也同樣難受;得知哈桑跪着被子彈帶走生命,我忍着憋住喉嚨帶來的痛,看着那些殘骸。所以才能對拉米爾即使體無完膚也要強忍着帶走弟弟的兒子的那一刻感同身受,才能爲拉米爾呼着能辦簽證的喜訊卻瞥見血紅浴缸的絕望心急如焚。

哈桑與拉米爾將父親分裂成兩半,最終欣慰於拉米爾還是勇敢地追回那隻風箏,還原了父親。我同樣也很敬佩拉米爾父親,以致得知了哈桑身份的消息對他的偉岸與威嚴也未減半分。最難已提及的過往終究有一天能淡定地笑着說出來,那時終於再次成爲了一個好人!

看完之後又慌神了,久久沉浸在書中各種情節裏,難以翻開另一本書。對我而言,得有一個體面的告別才能對另一本書充滿期待。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爲你,千千萬萬遍”是《追風箏的人》一書中哈桑在心底對阿米爾的承諾。

阿米爾是哈桑出生以後記住的第一個人名,從此這個名字幾乎成爲了哈桑的信仰,他願意爲阿米爾做任何事情。在喀布爾一年一度的追風箏比賽中,哈桑爲了幫阿米爾追回代表着最後勝利的風箏,受到了幾個壞小子的欺負。目睹事情經過的阿米爾不僅選擇了逃避,而且還栽贓哈桑偷竊,將他趕走,來掩飾自己的負罪感。沒有想到,阿米爾卻一生都在爲此而感到自責與愧疚。當阿富汗遭到蘇聯入侵的時候,已經移民到美國的阿米爾爲了贖罪,不惜冒着生命危險回到喀布爾,去拯救哈桑的兒子。其實這不僅是拯救哈桑的兒子,更重要的是在拯救他自己。

阿米爾的自私、懦弱與背叛,阿富汗遭遇到蘇聯入侵時國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生動而深刻得讓我認識到了忠誠與擔當的重要性。忠誠與擔當之於友情,是問心無愧;忠誠於擔當之於國家,是責任與使命。我要感謝我的祖國,讓我沐浴着和平的陽光,享受着快樂的時光。我要成爲一個忠誠而有擔當的人,去保衛和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凌晨3點半,我看完了《追風箏的人》。我很感謝作者寫了一個美好的結局,正如他在《燦爛千陽》一樣,這是我喜歡他的書的主要原因。他是一個善良、樂觀、敏感、細膩的好人,正如小說中的阿米爾。我真的不喜歡那些看似理性實則冷酷的作者,那麼冷冰冰地揭開一道道傷疤,毫無同情之心。

我敬仰父親的偉大人格,雖然他曾經有過一點點小錯;我爲哈桑的“爲你,千千萬萬遍”而流淚;爲阿米爾的軟弱、自私而嘆息;爲索拉博的悲慘命運而心痛;爲索拉雅最終遇見了阿米爾這樣的開明善良的阿富汗男人而慶幸……

對於阿富汗的苦難作者沒有在《燦爛千陽》裏寫的多,但也涉及了軍隊的愚昧、殘暴,更多的是作者對於傳統阿富汗文化的珍愛。即使如此,和平狀態下的傳統阿富汗文化還是顯得太束縛人們的心靈,太不平等,其實還是對女人的太冷漠,在那樣的社會,女人從來沒有被當作人。

對於軍隊,我在想是不是有臉譜化的描寫?也許吧,想想我們的紅衛兵。人的本性就是動物,只有受了教育、加強修養、努力向善才能具有人性的光輝,否則具有現代科技文化的人比動物更加殘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深深的震撼。心裏憋着什麼很想找個讀過的人一起說。就像譯者說的那樣:身爲人子,我很慶幸時至今日,父母仍有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質教育我,雖然我時常有負他們所望。身在和平穩定的時代,身在祖國,心中竟有一份慶幸。再回頭想起那些戰爭中的人們,我竟也只能咂舌,想跪在地毯上面朝西方爲他們祈禱。我自認爲我是一個感性的人。讀到那些親情、友情、愛情,有時眼裏會灌滿淚水。是多大的忍耐讓阿里能一直在“父親”身邊數十載;多麼深沉的愛,阿桑用生命捍衛阿米爾;多大的勇氣,讓夫妻到處內心最深的祕密。

有那麼幾處讓我曾經對阿米爾很生氣最後知道阿里是他的兄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最後我釋懷了,更準確的說我被他感染了。一如中了我愛的人的毒,那麼深。阿米爾愛索拉博也是這樣的。最後我有點好奇,也許是我的愚鈍。索拉博應該能原諒阿米爾吧,那個想愛他卻傷害了他的男人。

故事很真實,我的感覺。前半部分續寫阿米爾在阿富汗的生活。後半部分是寫他在贖罪的過程。“有一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全文的轉折點在拉辛汗病重,阿米爾重回巴基斯坦。

寫不下去了,二教熄燈了願我能成爲正直、勇敢、善良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最近讀了卡勒德—胡塞尼一部作品《追風箏的人》,感受頗深。

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關係特別好。然而,一場風箏比賽之後,發生的一件悲慘的,令人懊惱的事,這件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事就是——他逼走了哈桑。一段時間後,阿米爾跟隨父親去了美國。長大後的阿米爾一直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做的殘忍的事。爲了對自己的錯誤做出糾正,阿米爾迴歸到久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爲命運多舛的好友儘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他卻發現了一個驚天的大祕密。

故事雖然殘忍但也美麗,作者從阿米爾的角度,記錄下自己心路的成長曆程,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這本書,是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也是讀者的靈魂洗禮。讀完這本書,相信你會對書裏的每個人都印象深刻。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點年少阿米爾的影子,有一點點心理的陰暗面,當我們的陰暗面無限擴大,導致罪行,我們會怎麼做?當我們像阿米爾一樣被罪行折磨時,我們應該怎麼做?我的答案是:當罪行導致善行,那纔是真正的獲救,像阿米爾一樣,去尋找一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去尋找那個勇敢的、善良的自己。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追風箏的人》是朋友在BLOG上推薦的,她說看了欲罷不能,激起她瞭解阿富汗的衝動,於是她又看了這個阿富汗作家的第二本寫阿富汗的書《燦爛千陽》。

第一本我已經讀完,第二本讀到一半,有點讀不下去了。作者的語言太貼近生活,兩本書很相似。

其實讀完第一本,我感受頗多,兩個阿富汗小孩一起長大,其間經歷了太多我們想象不到的事情,這些故事激發我思考"朋友的真正含義"。書中真摯、細膩的語言十分生活化,讓我讀起來很流利;但故事卻很是沉重,讀完讓人憂鬱,也許作者就是想讓讀者瞭解阿富汗人性中抑鬱產生的原因。

書中男主人公對兒時夥伴的感情,從愧疚,自責,到了解真相後冒着生命危險面對過去自己懦弱的一面,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與故事的情節一起跌宕起伏。

第二本書還沒讀完,感覺兩本書的情節很相像,只不過是刻畫了兩個女性的成長經歷,也不知道是譯者的原因還是作者刻意的結果,書中一些場景的描寫都十分的相像。弄得人經常把兩本書的內容混了一起。

總之,兩本書讓我瞭解了阿富汗這個陌生的國度,瞭解了那兒人們的生活習性,經歷的災難和他們頑強的求生精神。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追風箏的人,看到這個名字,在我印象裏按常規這應該是一部追逐夢想的勵志小說,結果看完小說,會發現,這個追風箏的人是在現實中切切實實存在的,追風箏的比賽也是切切實實存在的,感覺天空中飛舞旋轉的風箏好像也在腦海裏一禎一禎放映着。

故事的男主人公和他的玩伴這種帶有階層色彩的情誼總是處於一種矛盾和糾結之中,但是最後根深蒂固的階層觀念和不平等的思想打敗了十二多年相處的點點滴滴,其實我看完整篇小說,就記住了一個鮮明的任務,哈桑,他正直、善良、誠實、勇敢、熱愛學習,集合了時間所有美好的詞彙,對於他的小主人,內心敏感的哈桑除了真心珍惜愛着小主人,把他當朋友,其實也一直在扮演着忠誠的僕人身份,從來不會提過分的要求。看到哈桑最後娶妻生子,感覺到了一陣莫名的悲涼,童年的不幸給他成年後的生活帶去多少陰暗的心理陰影,再去探討作者爲什麼不救下哈桑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小說一般不會給予太多的幸福於底層的人民,但善良的作者還是留了一點希望下來,希望哈桑今後的後代可以迎着風,繼續將風箏線攥在手裏,追逐更加開闊的藍天,願有夢想的人都能勇敢追逐,不負初心。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在《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中,似乎每個人都在追逐,從晨光微喜,到夜幕降臨,無時無刻,無知無盡。許追的是萬衆矚目,是凱旋而歸;或是追不負所托,珍貴友情。追的是希望,追的是無忌。無法逃避過去,就勇敢地追逐現實,去挽回過去的遺憾,去贖回那場悲哀,去改過,去審視,似乎是空中飛舞的風箏,越升越高。

搖搖欲墜的風箏後,跟着的是哈桑堅貞不渝的腳步,守護在阿米爾身邊,從未回頭。不論風箏飄到何方,哈桑都會一直追逐。

而阿米爾就如同那隻空中飛舞的風箏,隨風飄蕩,只顧着在空中飛舞,從未注意到地上期盼而緊張的目光。那是少年時的他,如同千百隻漫飛的風箏,在社會和人際交往間穿梭,互相的試探,在一次次失手中悔恨,在一次次的試探中漸漸認識這個紛囂之社會。

美好的風箏,卻也難以操縱,像感情,看似親密,卻也虛無縹緲,難以具化。愛的人不求回報,被愛的人珍惜眼前。世上總有那麼一個或幾個人爲你,爲愛與包容,習慣與珍視。爲救贖與原諒,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