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那些關於生命的起起落落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那些關於生命的起起落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以下是龍應臺《目送》讀後感:那些關於生命的起起落落,請參考!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那些關於生命的起起落落

  《目送》讀後感範文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送。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爲——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爲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願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

  《目送》讀後感範文2:

用智慧講故事的人常能博得掌聲,用幽默講故事的人常能博得笑聲,用心講故事的人常能說到人心裏去,而用人生講故事的人得到的常是一片沉默。在看完《目送》後,我覺得終於又聽到有人用人生講故事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書的腰封上摘錄的一段文字,相信你會和我一樣在看到這簡單憂傷的文字後便放不下它了。書的扉頁是印有一句話的白紙,寫着: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我卻覺得這更像是寫給龍應臺自己的一本書,全書73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創作的過程即是回憶、追溯、反省、思考。

正像書中所說,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坎只能一個人過。雖然能感受到作者的喪父之痛,但客觀地說,50歲時才經歷這“人生基礎課程”,已然是一種幸福了。歲月或者說時間真是一件很神奇的東西,你很難說它到底影響了你什麼,但卻總能在某個瞬間讓你唏噓不已,而那時常常已成了遺憾或是永恆。正如今年春晚上小虎隊的重聚,大家都戲稱“小虎”都變成了“老虎”,但還是阻擋不了在歲月匆匆前的淚流滿面。歲月於親人更是如此,每天的朝夕相處、磕磕絆絆,你不曾發現那個讓你騎在脖子上看花燈的人已經在你的肩膀下了,那個整天說你東西亂放的人總也記不得自己的眼鏡放哪兒了,那我們要何時才發現?何時才懂得珍惜!若不是在車站的一次回眸,那個傴僂的背影還要操勞多少年才能得到憐惜和疼愛,感恩和照顧?

《目送》中的龍應臺是讓我驚喜的,不是一個政治家、評論家,只是一個女兒、一個母親的身份而已。那些和父母、兒子相處的畫面交錯出現,卻有着一脈相承的感動和淡淡的憂傷,讓人覺得幾千年來每一個家庭中的喜怒哀樂不過是無限循環。

  《目送》讀後感範文3:

在將《目送》讀完第二遍以後,我想:可以下筆寫點什麼了。

一直很喜歡龍應臺的文字,不乏理性範兒的同時,骨子裏卻懷着一位母親深深的情愫。於她的文字裏,我看到了許多以前我已經隱隱約約嗅到的、感覺到的一種感情。我不否認,有關於我和母親。之所以她的文字能夠讓我產生如此的共鳴,我想過:不是無緣無故的,是有來由的'。與我的經歷有關,多說無益,不偏題,回到正文。

大家對於“目送”這個題目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那篇文章,不置可否的是,我一開始也是衝着這纔去讀這本書的。然而,我想說的是:目送,不僅僅是目送。

娓娓道來,是龍應臺文章常見的開頭方式,無華麗的辭藻,無過多的開場白,或許是一個小故事,或許是一個小場景,又或許只是一個小舊物勾起的一段小回憶,看似平鋪直敘的文風不知不覺把你拉進她所要表達的主題裏。有時候,往往,到最後一段,最後一個句子,你方纔知道:哦!原來你要表達的是這個意思。而往往更多的時候,是以景結情。是景,卻不單單是景,裏面雜糅着的良苦用心,若是對全文不理解,還真看不出是妙筆。

不得不說,她的邊敘邊議,還順帶描景的筆觸,讓我真心歡喜。好吧,我承認,這種“略文藝”路線徹底打敗我了。處在這個年齡段的我,透過龍應臺的筆,觸碰到的,是我對母親的理解。她的立場也許和我媽是相同,我想:我和她的兒子之間確實是有許多共通之處的。處在一個孩子的母親和一位母親的女兒,這兩個角色之間的她,彷彿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未來的自己與曾經的自己在她的面前交織,那份心境,寥寥幾筆,欲說還休,她懂,在文字裏,我懂,在心裏。

不僅僅是親情,書裏還提到了諸如“政治”、“價值觀”、“人道主義”等問題的文章,理是肯定內在的,但是具體結合了臺灣獨特的歷史文化作爲依據,那麼就更加具有了說服力。

特別推薦《Sophistication》這篇文章,Sophistication意爲:複雜;詭辯;老於世故;有教養。具體翻譯爲什麼題目,我不敢妄下結論,怕與主題不符。但是其中提到的一個:都會品味。讓我耳目一新。事實上,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詞。這個詞,最初源於《小時代》電影版的大賣,一開始我很討厭這部電影,我覺得就是浮誇。後來我聽見郭敬明說:我要的就是這種氛圍,這種效果。於是,我仔細想了想,是不是現在真的有一種文化是這樣子的?只是我沒看清而已,或者說我沒理解,他沒表達清楚。

我想:我找到了。不,是龍應臺找到了。這就是都市品味,於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生活節奏裏顯露無疑。只是郭敬明沒表達的透徹而已。

她的筆觸,柔的時候,如浴春光,叫人心生暖意;剛的時候,如針刺骨,叫人醍醐灌頂。有星辰凝望的深沉,有月色滿懷的溫情,有柔情蜜意的相思,有千軍萬馬的磅礴,好,真好。

凌晨時分,於宿舍牀上,我不想爲我的大學留下點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但,我總要留下點什麼,或多或少。

筆記本的光,隱隱約約,窗外無月色,寂靜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