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高分作文示例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高分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蘇菲的世界》由挪威著名作家喬斯坦·賈德所著,講述的是一位十四歲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意外發現信箱裏放着一封沒有寫寄信人的名字,也沒有貼郵票的信件,上面僅僅寫着“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就這樣,勇敢聰慧的她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一步步踏入了哲學的大門。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的謎團在她眼前一點一點清晰起來。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高分作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_第1篇

《蘇菲的世界》是一部意義頗深的人類哲學發展史,它延伸出了人們對哲學世界的嚮往與渴望,對人類自身問題的好奇與不解,它見證了每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無知轉變爲智慧,由困惑到了解自身哲學,本書爲我們開啓了哲學之門與致知之門。在茫茫大千世界給予人們前進的希望。

《蘇菲的世界》不僅是智慧的世界,亦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召喚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禮讚,這種讚歎不是虛無的,它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至高寄託,人們在這種思索方式下總能找到睿智的縮影。使人們不只滿足於當下所知,賈德這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是超乎前人的,他用事實驗證了哲學不只是誇誇其談,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探究,是人們的必備飲食、精神營養。

在宇宙的世界裏,我們的星球似乎是一個想象力被束縛的存在。認爲所有的事物均有其出現的理由,卻並未進行仔細地思考。例如:“人是從何而來?”,“生物是如何進化而來?”。就這樣,很久以後開始有人從哲學的角度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哲學有時更像一架天平,無論何物放上去,立刻顯而易見,無可否認。

誠然,哲學家並不深究“萬物從何而來?”這類問題,他們更多思考的是一種東西爲什麼存在?而自然的形貌又不斷改變,他們從事物的機理出發,研究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爲何會有某一種事物的存在,再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上。對自然的很多疑慮做出哲學方面的思索,將人們從“人從何而來?”的圈子中釋放出來,進一步研究其具體的構造。從而使人們更好的瞭解自己與社會。當今中國社會被實物主義佔領,對於人們來講哲學顯得太過於飄渺。但是,從某種意義來講,哲學是我們的一劑良藥,它以某物的本質爲藥理,對症下藥,就好像魯迅的筆桿子,很深刻的揭露這個世界的假象,讓更多的人看清這個世界的美醜。

許多人在迷茫的生存中失去自我,宇宙的意義在他們看來是無稽之談,每個人都是自顧自地活着,用肉體的富足掩飾精神的頹敗。從本書的故事來講,不僅使我們提升對人生的理解,更多的是對自我的認知。此書可以提高人心靈的層次,將人們的細末神經通過放大鏡無限的放大,最後數清命運的紋理。大多數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時才了悟人生的哲學,後悔終生晚矣。我們要儘早探求生命的哲學,充分考量人生的價值,不可惶惶終日,最後無法挽回。

《蘇菲的世界》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探索,自然的祕密是說不完的。我們總是在認識自己以後開始關注整個世界,在世界中尋覓新的人生哲學,去用智慧的眼睛觀察,用心體會。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_第2篇

文學是無數的語言文字拼湊而成的藝術,科學是無數的'定理定律組成的知識體系,美學是無數人對現實的感覺所組成的審美意識,而哲學,我覺得它是無數個世界的概括與總結。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談到哲學,也很少有人會去研究哲學。在大學裏有那麼一句話:選擇哲學,等於待業。這句話說明了哲學這條路是條死衚衕。在以前我對哲學從來就沒有任何的概念,從不知道哲學是什麼,也從沒接觸過,但在初中的時候我第一次認識了哲學。在一次演講中我選擇了《蘇菲的世界》作爲題材。閱讀了它之後,我總算明白哲學其實並不是那麼的陌生,其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不論是文學、科學、美學等等它們都有哲學。

印象最深的就是開篇蘇菲收到了一封信,裏面只有1個問題:你是誰。從這個問題它就把我帶進了哲學裏。你是誰?多麼奇怪的一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看似非常簡單,卻又似乎永遠也沒有答案。我是王憶瑋?還是說我是一個生活在銀河系裏的太陽系裏的地球上的中國浙江杭州的人?但是叫王憶瑋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已經有了多少個,在未來還會出現多少個,他們都叫王憶瑋,但是就是我麼?而在杭州又有成千上萬的人他們又可以替代我麼?答案顯然不對。在思考了很久以後,我只能回答說,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出任何的詞彙來說清楚“我”到底是誰。就這麼一個問題,便把我吸引進了哲學的世界裏,它是多麼的神祕,多麼的有趣,我似乎永遠也摸不透它……

在書中我分清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我認識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笛卡爾,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學家。記憶中最有趣的一句話就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所說的一句話:Cogito, ergo sum。這是法語翻譯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據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爲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爾爲什麼要說這麼一句話呢。笛卡爾是當時懷疑論者的代表人物,他懷疑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但有一件事情是他絕對肯定,那就是他一直在懷疑。也因爲他一直在懷疑,所以他一定是無時不刻的在思考,而因爲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一個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這個時候我又有了新的疑問,爲什麼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難道他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麼。之後我便用我哲學的頭腦解開了這個疑問。

因爲如果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那無疑,他和一具行屍走肉是完全沒有區別的,也只有當自己在不停的思考當中,生活才變的有意義,而世界也將會承認這一個思考的存在者。

剛解決一個問題,不自覺的,我的腦海中又跳出一個問題,難道只要思考了,存在了,生活就一定有意義嗎?那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想要自殺,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呢。他們並沒有感覺這個世界有意義,他們是厭倦了這個世界。

所以我覺得並非只要思考,那生活就是有意義的。記得在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媽媽便轉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這時,爸爸突然飛了起來,懸在了空中,僅有2歲的孩子看見了什麼表情也沒有,但是當媽媽轉過身來的時候卻嚇的暈倒了。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只是因爲孩子並不知道萬有引力,他不知道人在正常狀態下不會飛,但是媽媽知道這一切,她已經習慣了這個世界,接受了這個世界。而孩子他什麼也不知道,他最多隻會好奇,爲什麼爸爸飛起來了,媽媽沒有飛。他只有一顆好奇心。但是現在的大多數人都早已習慣了這個世界,不會願意多費精力去思考那些費腦筋的問題,所以他們總是過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對於生活條件差的人,自然就會產生了厭倦的心理。如果當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願意接受這麼一個世界,不願多加思考的話,那這個社會也就將停止發展。而當我們帶着一顆好奇心去思考時,我們自然會明白得越來越多,而這個世界也將加快腳步發展。

我原本以爲哲學是一門完全不切實際的學問,一門無趣乏味的學問,但是當我讀完整本書之後,我才發現,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生活的,它就是關於每個人心中的問題的一門學問。只有哲學纔可以打開每個人心中的那個世界,只有哲學纔可以解釋我們心中的那些“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

而當它在打開我們心中的那個世界的同時,也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世界,成爲我們各自世界中的那株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