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頭號書迷》讀後感(通用9篇)

《頭號書迷》讀後感(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頭號書迷》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頭號書迷》讀後感(通用9篇)

  《頭號書迷》讀後感 篇1

今天在家讀了本書頭號書迷,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斯蒂芬·金所著的心理驚悚小說,首次出版於1987年,創下首印量一百萬冊的紀錄。曾於1990年被搬上大銀幕。

小說講述的是暢銷書作家保羅·謝爾登在遇到車禍後,被他的書迷退休護士安妮所救,但在安妮得知他將自己最喜歡的角色寫死後,對其百般折磨,讓其通過寫書爲角色續命的故事。 暢銷書作家保羅·謝爾登遇到車禍,被退休護士安妮所救。安妮是謝爾登的書迷,得知他將自己最喜歡的小說人物“苦兒”寫死之後,對其百般折磨,讓其通過寫書爲“苦兒”續命。謝爾登被安妮囚禁於家中,深知書寫完之日,就是自己命絕之時……

《頭號書迷》採用了狄更斯式的“書中書”結構。在貫穿始終的恐怖氣氛中,點綴着斯蒂芬·金對於小說創作的真知灼見:寫作者和閱讀者的關係,講故事之人的艱辛、愉悅和責任,靈感的本質,“嚴肅”寫作和“流行”寫作之間的區別。謝爾登的形象充滿自傳色彩;安妮則不是被簡單地視爲怪物,而是以細膩並通常感人的筆觸加以塑造,使得綁架者和人質之間扭曲的互動關係真實可信。這本書展現了斯蒂芬·金對於人類心理的深刻理解。

其實我感覺讀書比看電視看電影更加有意思,因爲在讀書時場景和人物會浮現在你的腦海,根據自己腦海中的想象來豐富劇情,讀書是個好習慣,我會堅持下去。

  《頭號書迷》讀後感 篇2

身爲暢銷作家,必然擁有形形色色的粉絲,也難免會有些或有趣、或奇葩的經歷。斯蒂芬·金在小說《頭號書迷》中就刻畫了一個暢銷小說家和癲狂女粉絲之間的糾葛,其激烈程度較之當年劉德華女粉絲的瘋狂追星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知斯蒂芬·金在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有沒有參考自己經歷的極端事件,但其中關於創作的經驗談倒是值得一讀。

書中的變態書迷安妮代表一類讀者(很可能是速讀時代的大多數),他們只是迷戀情節起伏及書中人物的命運,對作者隱含的意圖不以爲然。以愛之名,卻與作者無關,因此,當保羅幾次談起他的創作觀點,都被安妮無情打斷。這大概部分解釋了低俗網絡小說盛行的原因,不費腦筋、沒有深度也毫無技巧可言的小說也會有廣泛的受衆。

然而保羅不甘心永遠做一個迎合讀者口味的工匠,想要創作出真正的文學,即是小說裏提到的《快車》一書。“快車”象徵着創作過程的電光火石,如保羅所言,他是某天意想不到的時候靈光乍現,腦子裏突然有了故事架構。不過保羅最滿意的作品卻是在安妮的囚禁下完成的,一本在寫作的過程中越來越不可自拔的小說《苦兒還魂記》。激情一旦點燃便不可收拾,在創作的中後期,保羅即使忍受着巨大的肉體疼痛,仍要奮力完成這部作品。它和保羅自己都唾棄的“苦兒”系列前幾部截然不同,是真正創作激情的體現,這點尤爲重要,斯蒂芬·金甚至認爲這是學生範文和藝術創作的本質差異。有了創作的激情,作者才能筆走龍蛇,完全停不下來,生怕“不寫下來,轉眼就忘了”。

其次是創作靈感的來源,斯蒂芬·金提到一個詞:福至心靈。更務實一點的解釋:藝術應效仿人生。所以保羅經常在某些生活場景中看到故事的雛形,把它搬進作品,快車如是,小說結尾的臭鼬亦如是。在保羅的創作陷入瓶頸的時候,會選擇無所事事地散步,一則釐清思路,再則映入眼簾的事物或許會喚醒靈感。

關於結局的創作,究竟是順應讀者心意還是服務於創作意圖呢?斯蒂芬·金提到一種隨劇情推進自然收尾的方式,不到最後一刻,就連作者本人都未必清楚會迎來怎樣的結局。這也讓我想起某個作家說過,我只創作人物,剩下的交給他們自己。這不是創作的唯一途徑,卻對把人物寫活大有裨益。

此外,斯蒂芬·金還透露了一點創作的輔助工作,如做個活頁索引。要創作大部頭的系列作品,可以方便查找人物表、時間表、場景、歷史資料等等,以免寫得自相矛盾。或許“黑暗塔”系列就用到了這個技巧?還有作者要做的背景調研,爲了增加作品真實性,必須對涉及的領域有較爲專業的認識。小說中的保羅就在寫苦兒時研究過神經衰弱症及精神病,在寫車禍時採訪過車禍昏迷病人的瞬間感覺。斯蒂芬·金也在小說卷首感謝幾位精神病醫生對他創作《頭號書迷》的幫助。

理論談得再多,不能投入實踐也是枉然,本書就是斯蒂芬·金創作談的踐行範本。主人公身份取材於作者本人,涉及的作者和讀者關係其靈感來源也不言而喻。書中保羅幾度身陷的雲詭波譎也絕對避免了斯蒂芬·金不屑的“解危之神”寫法,最後的結局更是一波三折,完全符合書中理論的要義。書中還有不少意象都具有象徵意義,譬如安妮的癲狂也是創作中的作家自己的影射,安妮狂亂地抓破自己的臉,好比創作過程的驚心動魄;燒掉手稿和砍去身體的一部分都象徵創作的取捨;劫後餘生的保羅倉皇躲避迴光返照的安妮的場景恰如創作度過瓶頸的涅槃。創作優秀作品真不是動動筆墨這般容易,作者本人的內心都是驚濤駭浪,細思極恐。

借小說軀殼大旨談論創作,並非斯蒂芬·金開的先河,日本暢銷天王東野圭吾也寫過《名偵探守則》這樣的推理作品創作談加之對陳腐寫法的吐槽。更早之前,還有堪稱經典講義的約翰·迪克森·卡爾的《三口棺材》。這類作品的魅力早就超越故事情節本身,似乎揭開了小說家創作的神祕面紗,不止是閱讀暢銷作品,還事無鉅細忠實探索作家心路的讀者,或許才稱得上是“頭號書迷”啊。

——乙未年讀斯蒂芬·金《頭號書迷》

  《頭號書迷》讀後感 篇3

記得一則笑話,講一個秀才寫不出文章,搜腸刮肚、坐立不安,邊上老孃們兒看了笑話他說,你們做文章,翻來覆去,憋啊憋的,就好像我們女人生孩子一樣。此刻,深夜靠在電腦前面苦逼碼字的我非常羨慕保羅遇見了安妮。

故事發生之前,保羅只不過是個三流作家,只能寫一些不入流的煽情故事,騙騙女人的眼淚和稿酬。他並非不想真正地寫好一回,只是誘惑太多,分心也太多,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只能靠了酒精和女人廝混。這樣的日子比大多數人要來得滋潤,卻是樂極生悲,車禍和安妮剝奪了他的健康和自由。他被囚禁了。喜怒無常,殺人無數的變態安妮卻是一個瘋狂的書迷,她逼迫保羅寫一個讓她滿意的故事,否則就折磨他。在這樣的情境下,保羅的創作力爆發了,終於寫出了佳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妮確實是救了作家保羅。

這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安妮和保羅控制和反控制的雙向關係。安妮身強力壯,禁錮了重傷的保羅。保羅卻擁有創作的才能,像山魯佐德一樣依靠講故事從暴力的眼皮下苟延殘喘。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完了,絞盡心機努力去扳回局面。只是作爲反面BOSS的安妮,不僅僅是個NPC人物,她擁有常人難及的狡猾和細心。安妮在房門繫上頭髮來監控保羅的這個細節非常出彩,直接影響了故事的走向。從這個情節引發出安妮鋸去了保羅的雙腳,兩人的矛盾徹底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同時也給故事增加了曲折。

另一個成功的地方是書中書的情節設置,陷入絕望的保羅反而能沉下心徹底投入到寫作當中來。他筆下的.人物“苦兒”歷經磨難,先死後生。而作家本人卻在磨刀霍霍聲中瑟瑟發抖。“苦兒”的復活是作家苦心構思情節的成果,保羅的心血帶來了苦兒故事的峯迴路轉。那麼他的努力是否能夠挽回自己的性命呢?是 “苦兒”的生直接導致保羅的死,還是作家保羅會隨着“苦兒”的生也同時獲得新生呢? “苦兒”這個作家虛擬的人物和作家本身也產生了一種對比,這又給故事增加了一重懸念和戲劇性。

保羅最終活下來了,種種苦難給了他涅槃。帶有希望的結局昇華了整個故事的主題。

  《頭號書迷》讀後感 篇4

當我在晚上翻開第一頁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是一本令人難以入睡的書。

書中爲我們講述了一個驚悚可怕卻讓你無法移開雙眼的故事,一位暢銷書作家保羅謝爾登在車禍之後與他的“頭號書迷”安妮相遇,本應是崇拜與追捧的關係,卻被別出心裁的作者安排在另外一種情境下相見,斷了雙腿的保羅被安妮弄回家中,給她注射成癮藥物,只爲了給自己喜歡的角色續命,兩人之間的角力漸次展開,纏繞着保羅筆下人物的命運,一步步走向結局。在這個吸引人的故事中,作者體現了自己絕佳的節奏掌控力以及用文字層層推進渲染氛圍的能力。這是一個穿過生活表面,深入其內部的故事,這也是一個充滿張力的故事,讓我們同時看到人類精神上的軟弱與自身生命力的強韌,安妮的精神狀態有多麼大的失常偏差,保羅就有多麼強的生之渴望與頑強生命力。而這個世界其實有着太多安妮與保羅的故事。

除了這引人入勝的戲劇化情節以及血腥的畫面感之外,作者還爲我們設置了一個非常巧妙的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安妮看似掌握着絕對主動權,但是保羅卻控制着安妮所熱愛的苦兒的命運,反過來影響安妮的認知,而在保羅寫作的過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又不可控制地融入到苦兒的人生中。安妮依靠苦兒的故事活下去,而保羅則在於安妮充滿了恨與一點依賴的關係中,靈感爆發,寫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這三個人互相制衡的三角關係令人拍案叫絕。而如何尋找到平衡甚至致勝則是作家保羅一直尋找的答案。

同時這本書中作者也有對於作者的一點自嘲以及對於書籍的深深仰慕,作家總是想寫出最好的作品,卻難以擺脫自己厭惡的角色,或許那內心中對於“胸大無腦、美豔無比的苦兒”的厭惡也是保羅對於自我的厭惡,畢竟苦兒的世界是一種自己最容易進入的情境。而自己對於筆下人物的輕慢終於有一天讓自己招致了同樣的命運:輕易被左右生活甚至生死。而在安妮災難來臨之時,不僅苦兒成爲安妮的精神支柱,保羅自己也將寫小說當成自己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他不僅扮演了安妮的山魯佐德,也是自身的山魯佐德。書籍在這個故事中充當了最安穩的依靠,對於未知的巨大渴望,也是對於殘酷生活的最好逃避。

作者筆下的安妮是個閃亮的人物,她就像是上帝這個作家信手一揮,刻畫出的一個思想簡單思維瘋狂卻並不傻的角色。她的故事漸次展開,從一個簡單粗暴的人物變成一位真正的女魔頭,她的生命強悍也脆弱,她的手段殘酷駭人,卻憐惜一個虛構的人物,或許她的一生已經過壞了,所以將生命投射到苦兒身上。從作者的隻言片語中,我們拼湊出安妮的過往,她有着耐人尋味的一生。而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我們是否也有某刻與安妮相同,將生活樂趣與人生寄望於一部電視劇、一個綜藝節目、某個明星?而在一個一個光閃泡沫破裂之後,你是會去尋找下一個,還是執着不前?

  《頭號書迷》讀後感 篇5

大多數人在某個生命的時段會有崇拜的偶像,他們成爲心靈的引領或信仰,而一旦擁有近距離接觸偶像的機會,一些粉絲會做出令人瞠目結舌的瘋狂行爲。這本史蒂芬金的《頭號書迷》就是關於一個癡瘋讀者的恐怖舉動,她在偶然間救起了她最喜愛的作家,卻將他軟禁在家中,驚悚的故事從此拉開序幕。

史蒂芬金不愧是美國第一流的暢銷小說大師,其極強的敘事能力,絕對數一數二。全書從頭至尾只塑造了兩個主要人物作家保羅與其書迷安妮,又由於前者遭遇車禍沒有行動能力,活動範圍受限,所以故事場景主要囿於後者的房子內外。而作家卻能夠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讓每一頁的故事都充滿着逼迫人心的巨大張力,使讀者歷經一連串的驚悚歷程,感受男女主角之間激烈的衝突,他們的對話、行止之中精彩的心理戰,所有這些都充滿着非常強烈的戲劇性。

最出彩之處莫過於兩位主角鬥智鬥勇,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心理大戰。作家保羅不斷被壓力逼迫,爲求生存而不斷掙扎,將不可能化爲可能,把已死的苦兒重新寫活。在此過程中,保羅作爲作家或身爲人的尊嚴皆受到摧殘,精神瀕臨崩潰,但爲了逃離安妮的魔掌,他着魔似地認真寫作起來,最後的絕望之際又燃起復仇之心。而安妮則一直是個情緒捉摸不定的恐怖角色,時而溫柔體貼,時而瘋狂變態。事實上她不僅是精神不正常的瘋狂書迷,還是位前科累累的變態殺人魔。安妮的分裂人格是保羅善加利用而後得以活下去的契機,也是史蒂芬金創造出的令人不安的角色的關鍵,我們在字裏行間能感受到她身上的那份可怕,那種令人難忘且心生畏懼的氣質。

此外,書中多次描寫保羅趁安妮外出溜出房間試圖逃生的場景,每每讀到都使人不寒而慄、背脊發涼,我會和保羅一樣時時擔心,害怕安妮突然跑回來發覺他逃跑的企圖。甚至有一次當安妮走到門廊時,保羅纔剛剛意識到,差點來不及把房門迴歸原位,險象環生。讀時產生這類提心吊膽的感覺讓我既緊張又刺激。只此一點,作爲一本驚悚小說,可謂成功。

最後,我們不得不檢討一下作家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在這浮躁的速讀世界,文字與金錢的赤裸裸交易是畸形的關係。推而廣之,偶像與粉絲的關係,如果只停留在一方盲目的崇拜,一方批量生產精神消費品的階段,對雙方都會形成危機,想想楊麗娟之於劉德華,安妮之於保羅,皆爲恐怖粉絲對於這個世界的警示。

  《頭號書迷》讀後感 篇6

一開始選擇這本書是因爲在圖書館看到斯蒂芬金的系列,看到這個排號靠前就選了……誰知道閱讀以後就被迷住了,晚上看到一點多第二天有早讀不得不停止,好了奔入主題了

多年來讀書總是渴望我喜歡的人物可以得到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結局,不管是幸福生活亦或是滿足死亡……只是這是唯一一本我一直希望主角能夠早點死去,擺脫大魔頭安妮,能夠不被安妮繼續折磨囚禁。

說真的,我同情保羅,我心疼他,他本該是光鮮亮麗的做一位讀者追捧的作家,因爲一場車禍,成了一個噩夢連連四肢不全爲了逃離不斷想辦法不斷寫作的人,他堅持,他努力,作爲讀者他所受的苦我無法承受卻放佛親眼目睹他的淚水,親耳聽見他嘶聲力竭絕望的怒吼……

在書中,在被安妮砍去手指腳掌之後,保羅一度絕望昏沉,他一直以爲支持他繼續寫作努力逃離的動力是苦兒還魂記,包括我,結果……他的堅持竟然是爲了報復安妮。不得不說,保羅也是個黑暗的負能量人物,即便在書中又透露出保羅頑強的毅力堅持,但斯蒂芬金並沒有刻意強調,而是以可怕的心理推導闡述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書中也是頻繁出現"你行嗎?”“你不行吧”的詢問,保羅不斷的詢問自己,不斷的鞭策自己一定要親手殺了安妮,親手報復安妮這個瘋婆子,只是還不到時機

當保羅逃離之後,事實上,安妮一直沒死,她的靈魂一直在保羅的腦海裏,噩夢裏頻繁出現,保羅永遠也忘不了他的遭遇,懷着感恩與害怕的心情,含淚繼續寫作,這是他最後的價值,對自己的價值與交代

他的遭遇終於得見天日。

  《頭號書迷》讀後感 篇7

讓我印象深刻的有

作爲一個作家,保羅有多麼憎惡自己筆下最知名,爲自己帶來滾滾財源的角色;

史蒂芬金如何讓讀者跟着保羅爲了偷溜出去沾沾自喜,跟着他因爲藏了把刀而膽戰心驚卻滿懷期待,跟着他一起陷入絕望與仇患上甚至爲了安妮的片刻好轉而與保羅一起進入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安妮這個角色如何從一開始的十惡不赦,讓你覺得變態到無法進階的情況下進化到更加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卻完全沒有產生不合理,作者只是爲了寫變態而堆加變態行爲的(這一點很多日本作家都是短板,殺戮之病、他人事等很多小說裏的變態形象都是一個變態,而不是真人);

最大的虐待就是鋸斷腿,但不給藥不給飯都讓人覺得比死神來了還要讓人心臟抽搐;

主角意志堅定,沒有那麼多的內心道德掙扎,生性聰明受過教育,卻被看似恍惚的安妮打壓的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保羅的挑戰與逃生與他小時候玩過的遊戲巧妙的結合呼應;

在幽閉狹隘空間裏,一節節攀高的信息量讓人喘息不過來;

讓人驚歎的細節,類比。

  《頭號書迷》讀後感 篇8

之前看過了他的穹頂之下,覺得外國小說就是容易給人“過於注重人物細節塑造”的印象,果不其然。

然後又找了他別的小說來看,於是有了這本花了半個月看四分之一,一下午看完四分之一的《頭號書迷》。

這本書不同於《穹頂之下》,甚至給人截然相反的感覺,通書甚至可以說只有兩個人物——小說家,保羅 · 謝爾登和他的瘋子書迷,安妮 · 威爾克斯。

其實我是不太容易記住人名的,所以這本書讀起來容易也是因爲人物少的原因,斯蒂芬 · 金通過塑造一個有恐懼症和精神病患者的書迷形象,講述了當這樣一個人與自己狂熱喜愛的作者在一起時的故事。

如果是常人,如果安妮是個善良美麗的退休護士,說不定會擦出愛情的火花之類,然後整個故事就變成了一本愛情小說,順其自然的斯蒂芬 · 金就變成了一個愛情小說作家。

但是很可惜(這句可惜是說給那些個期待愛情小說的人的),金大(請允許我以後這麼稱呼你吧我也變成你書迷了)是我們愛的懸疑小說家,所以保羅只好受肌膚之痛,被迫服用癮性藥物以致後來離不開這個名叫“拿威力”的藥,被砍腳,被強迫喝涮抹布水……

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影《危情十日》我還沒看,但是覺得名字起的好不恰當,或者是因爲電影時長的限制才把他受了幾乎半年的苦寫成十日。

中間採用了小說中的小說的結構,但是那個小說,人太多了我也沒記住。

最後發現金大好像很喜歡蓋革計數器,連看兩部小說都有這個東西

小說挺好看的,推薦。

  《頭號書迷》讀後感 篇9

現在人們用“女神”這個詞來形容心中的女性形象,一般是美麗、優雅,神聖不能接近的理想型對象,但是在斯蒂芬金的作品《頭號書迷》裏,斯蒂芬金用“女神”這個詞形容變態殺人狂的女書迷安妮,看似顛覆了“女神”這個詞的傳統用法,實際卻讓人感嘆這個詞的神來之筆,安妮身上真的有股神祕的力量,籠罩着神聖不可欺犯的光影,是人類已不能進行對抗的恐怖。

《頭號書迷》是一部我讀過的人物最少的小說,全書250多頁,只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暢銷書小說作家謝爾登,一個是他的“頭號書迷”安妮,人物雖少,但矛盾衝突激烈明晰。在作家謝爾登發生車禍後,被安妮所救,因爲雙腿受傷不能行走被安妮囚禁在家中。安妮是謝爾登的“頭號書迷”,她超級迷戀謝爾登小說中“苦兒”這個人物,在安妮得知“苦兒”死亡的結局後,她用盡一切手段折磨謝爾登,逼迫謝爾登重新續寫“苦兒”小說系列,要在作品中賦予“苦兒”新的生命。謝爾登爲了生存,不得不繼續創作,同時,還要想盡一切辦法逃脫安妮的魔掌。隨着對安妮的深入瞭解,謝爾登發現了安妮驚爲天人的祕密,他痛苦絕望,感到始終無法擺脫安妮對他身體和精神的控制,他把安妮奉爲了“女神”。

整部小說充滿了恐怖懸疑的氛圍,以作家謝爾登視角描述周邊環境、安妮形象,使讀者身臨其境,彷彿自己就是身陷囹圄的謝爾登,一直在尋找逃生的出路。當讀到謝爾登偷藥、偷看日記等“反叛”行爲時,讀者和書中的謝爾登一樣膽戰心驚,生怕安妮會突然出現抓到自己。細緻入微的環境描寫,惟妙惟肖的人物塑造,形成了映入讀者腦海中的畫面,擁有很強的鏡頭感和代入感。讀斯蒂芬金的小說就像看希區柯克的電影,一幕幕鏡頭出現,謝爾登的驚懼、安妮的強悍歷歷在目,引人入勝。這部小說後來改編成的電影《危情十日》也大受好評,女主角凱西貝茨因出演了安妮這個瘋狂的“女神”級人物,榮獲了第63屆奧斯卡的最佳女演員獎。

很多評論家也很難對安妮這個人物進行概括,她躁狂抑鬱?殘暴兇狠?聰明狡猾?各種性格特徵在一個人身上的呈現,因爲她就是無法超越的“女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