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沙鄉年鑑讀後感1500字

沙鄉年鑑讀後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導語:《沙鄉年鑑》中提到的沙鄉,其實就是利奧波德在卸任美國亞利桑納州的助理林務官之後,在威斯康辛河畔購買的一個荒棄的農場,表達了作者對於土地的眷念。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沙鄉年鑑》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沙鄉年鑑讀後感1500字

  沙鄉年鑑讀後感範文【1】

現在,浮木後面暖和了,因爲風兒已經跟着大雁走遠了。我也想跟着大雁飛走,要是我也能變成風兒該多好。甦醒在春天,自由、快樂、漂泊。

我帶動雲彩飛舞,像是在空中伴着小野麗莎的歌兒跳了支舞。雲彩裏飛出一羣大鳥,拍打着翅膀飛翔,姿勢之優雅,在雲彩裏忽隱忽現,像一面旗幟,忽上忽下,一切都吸引着我。我與他們嬉戲玩耍,朝遠方飛行,最後一聲大雁的鳴叫消失時,夏天的影子就不見了。秋天的脾氣總不大好,夾着灰塵呼嘯而過,或在森林裏拍打樹葉發出沙沙響聲,最後像山一樣靜下來思考生命。

十一月是樹木倒下的季節,遠遠地,我就聽到了松樹的呻吟,他是大自然進化幾千年的物種,是古老的生命。 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幫助他,我一鼓作氣,鑽進伐木工的脖子,冬天的我是冷冰冰的,他已經在松樹的主幹上劃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觸目驚心。我帶動枝葉搖擺,製造更大的風浪,終於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伐木工懊惱地離去,放棄了今天的作業。一天天如此,我的能力卻在一點點減弱,守護了一個冬天的松樹林終於等來了春天,而我卻要永遠沉睡在這裏,等下一縷風來喚醒。

如果我是風,我不後悔。不後悔對自然的愛,對綠色的嚮往。

小時候,我的故鄉還是個小山城,四面環山,山是青黑偏綠的,江南也是一片荒草地,晚上有繁星,江水碧綠。我常去探訪山林,與溪水遊戲,享受這閒來之樂,山川之美。我拂過柳芽兒,濺起水波瀾,輕巧地唱出美妙的音韻。漸漸地,工業愈加發達,人們走上了社會發展新道路,大荒地被改建成高樓,隱約有難以觸及的威嚴,我無心再歌唱舞蹈。飄蕩了很久,我也從清純的晚風變成了污濁的臭氣,我不再去樹林遊戲,我會抹黑了溪水,我會給綠樹帶去煙塵,一切都變了。

如果我還是風,我也不後悔,看到綠色猶在,山川猶美,自然猶存,這就是我的精魂。

“當我們要尋找極端的幻想、盲從和迷信時……到那種單純吹捧經驗、非常蔑視思維、實際上走到了極端缺乏思想的地步的相反的派別中去尋找,那我們是不至於犯下什麼樣錯誤的。”從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想要返老還童開始,“神靈”被賦予了假熱愛的使命。功勳卓著的動物學家兼植物學家阿爾弗勒德·拉塞爾·華萊土,以及化學元素鉈的發現者和輻射計的發明者英國自然科學家威廉•克魯克斯先生都變成了“神靈”的追隨者自吹自捧,甚至連晚年的牛頓也埋頭於註釋約翰啓示錄。

然而不管是催眠術、神靈的照片還是神靈小姐的降臨表演,這些學術大牛們都陷入了經驗觀察後想證明自我的正確而再造經驗觀察的死循環。自我膨脹在其中也起到了巨大的蠱惑自我的作用,而當騙術被揭穿,“用赫胥黎的話說:我認爲證明唯靈論是真理這件事當中所能得到的唯一好處,就是給反對自殺提供一個新的論據。”

土地也好,神靈也罷,我們都需要像山一樣思考,思考土地的喜與悲,思考神靈的真與假,纔不會被物質衝昏了頭腦,也不因神祕失去了理性。

  沙鄉年鑑讀後感範文【2】

在《沙鄉年鑑》中,目不暇接的動植物名稱都被作者賦予了感情,這種感情讓我感同身受,我也會跟作者一樣,因爲黑頭山雀“65290”沒有在第六年的冬天出現而悲傷,也會因爲鱒魚咬住了魚餌而興奮,也會因爲80圈年輪的橡樹的倒下而唏噓……

作者帶給我的,不僅是對動植物情感上的羈絆,還有對我們生活的城市環境以及生活的方式思考,這或許是我這個生命科學“門外漢”對土地倫理和美學所能達到的理解。

用10年時間對兩個極爲不同地區的野生植物初次開花的時間進行統計和對比後,利奧波德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顯然,邊遠地區的農民的眼睛所得以欣賞的東西,在同一時期裏,是大學生和企業家們看到的兩倍。”(P44)一座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可能是一種植物在這個城市遭遇的滅頂之災。但是羈絆在都市生活中的我們,尚沒有閒暇停下腳步嗅嗅春天的槐花香,又怎會去思考必經之路上是不是少了一朵不知名的花。逝去的城市舊跡,尚且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遠在鄉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植物與動物被城市化不斷侵蝕更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因爲我們沉迷於“做地”生財,我們習慣於遺忘歷史,這是向“錢”看齊時代的症候。大學生和企業家們在追求物質的豐厚和社會的地位的過程中把“生活”生活成了生存,而那些邊遠地區的農民,餓有所食、寒有所衣,採菊東籬下還能見南山的簡單“活着”才真正像生活。

利奧波德在釣魚的序曲中,發現了人類和魚的相似之處:“準備着,並且是急切地抓住那個不論是什麼樣的,由周圍的某種風抖落到時間長河上的新事物!而當我們發現那表面上是那樣美妙的佳餚中包含着讓你上當的魚鉤時,我們又是多麼後悔自己的魯莽!”(P36)會釣魚的人都知道,釣魚的訣竅只有一個:等待。這種耐心是魚所不具備的,因爲食餌對它的誘惑好比在一個轆轆飢腸的人面前放一塊麪包,我們就用高其他動植物一等的智商去玩弄它們。這種自以爲是的智商成爲我們的致命傷。我們砍掉了鬱鬱蔥蔥的森林用於建築和裝飾,卻不得不戴上口罩來抵禦沙子的逆襲;我們抽掉了尚未污染的地下水用於生活和生產,卻不得不提心吊膽地提防“天坑”的光臨……當我們飢餓的高智商面對塗滿奶酪的麪包時,我們扔掉了釣魚時的“唯一的謹慎”,“用來佈置一個爲了得到,而且可能是難得的機會的場面”。(P36)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自己的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但是“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P124)一座山上的狼被獵殺時的嗥叫對村民和羊羣來說是勝利的讚歌,而這聲嘶力竭的背後卻藏着這座山即將在未來的幾年裏變得“光禿”的預言。利奧波德說,“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羣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爲人類所領悟。”(P124)的確,正如作者把回憶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的隨筆的一小章命名爲《像山那樣思考》一樣,我們缺少像山一樣簡單的觀察、辯證的思考,缺少對事物的歷史和未來的考察與預見,缺少山那樣的智慧。我們奮鬥的目標冠冕堂皇,手段天衣無縫,結果皆大歡喜,當我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歡呼雀躍時,一場滅“頂”之災正揹負着歷史的使命在嗥叫中萌芽。

興趣和熱愛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利奧波德在《結論》中寫道:“我不能想象,在沒有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讚美,以及高度認識它的價值的情況下,能有一種對土地的倫理關係。”(P212)我們曾經或者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已經或者正在消逝。如果,我們對這塊土地沒有一丁點兒的愛,那麼他們就消失得靜悄悄的。反之,我們可能可以把他們留在記憶裏,甚至存活在現實中。

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關係的學問並不僅僅是觀察土地及土地上的現象所得,而是被他觀察後的體驗和實踐所驗。這正是恩格斯在《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所闡明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我們要尋找極端的幻想、盲從和迷信時……到那種單純吹捧經驗、非常蔑視思維、實際上走到了極端缺乏思想的地步的相反的派別中去尋找,那我們是不至於犯下什麼樣錯誤的。”從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想要返老還童開始,“神靈”被賦予了假熱愛的使命。功勳卓著的動物學家兼植物學家阿爾弗勒德·拉塞爾·華萊土,以及化學元素鉈的發現者和輻射計的發明者英國自然科學家威廉•克魯克斯先生都變成了“神靈”的追隨者自吹自捧,甚至連晚年的牛頓也埋頭於註釋約翰啓示錄。

然而不管是催眠術、神靈的照片還是神靈小姐的降臨表演,這些學術大牛們都陷入了經驗觀察後想證明自我的正確而再造經驗觀察的死循環。自我膨脹在其中也起到了巨大的蠱惑自我的作用,而當騙術被揭穿,“用赫胥黎的話說:我認爲證明唯靈論是真理這件事當中所能得到的唯一好處,就是給反對自殺提供一個新的論據。”

土地也好,神靈也罷,我們都需要像山一樣思考,思考土地的喜與悲,思考神靈的真與假,纔不會被物質衝昏了頭腦,也不因神祕失去了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