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5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5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5篇1

以前我曾無數次叩問自己,面對他人的過錯,我該寬恕還是該懲戒?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我找到了答案。

《悲慘世界》無疑是十九世紀最光輝奪目的小說之一。小說不僅爲我們鋪展開一軸半個世紀法國恢弘的歷史,政治,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的畫卷,更爲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以及冉阿讓面對懲處和寬恕後的靈魂鉅變。捧着這部鴻篇鉅製,我感慨萬千。

這個世界真的很悲慘嗎?不是,也是!世界原本沒有悲慘和幸福,是人創造了它們。雨果筆下的冉阿讓,用他可歌可泣的精神歷程詮釋了這一點。他本是一個品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他盲目報復社會,以至犯下了真正讓他終身悔恨的過錯;而大主教的寬恕,仁慈讓他在悔恨中爆發出深刻的覺悟,思想發生轉變,促使他的人格精神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一個人的靈魂從人間到地獄,再從地獄到天堂就因無情的責罰和友情的寬恕!責罰還是寬恕或許只在於人的一念之間,雖然這一念會經歷內心的戰爭,猶如沙場,但,這種心靈的廝殺永遠抵不過拯救一個人的心靈以及改變自己生命意義的價值。冉阿讓是不幸的,但更是幸運的。

我們需要寬恕,它能點化人的心靈,是世界變得和諧。“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都是軟弱,卑微,窮乏的,我們每個人都渴盼別人的寬容,饒恕。寬恕無關於血緣,它是人與人之間關愛的彰顯,就像冉阿讓寬恕德納第、沙威、馬呂斯和柯賽特一樣,在一次次捨己中成全了別人。如今社會競爭加劇,人心失衡,多少靈魂在各種矛盾中掙扎。大到宗教之爭,文化之爭,地域之爭,資源之爭,小到名利之爭,財富之爭,權力之爭,遊戲之爭,人心被擠壓成縫隙,容不下別人。我們呼喚饒恕、寬容、仁慈去翻鬆人心的土壤,好讓愛的種子在心中萌發、茁長。

我們需要寬恕,它可以淨化人的精神,使世界變得美好。老子有言:以德報怨,常於善人。寬恕屬“人之情”,而非“法之物”,當然,法律必不可少,它可以約束人的行爲。但當我們的思維僅限於各種規章、準則、條框的標尺時,人心是不是會越來越冷漠,堅硬,缺少寬仁、寬厚、寬容呢?我們的生命會不會越來越乾枯、石化,缺少感動、感化、感恩呢?懲罰總歸是冰冷的,就像警長沙威對冉阿讓秉公執法時的冷酷一樣。這個時代最大的危機是我們已經習慣各種契約對待一切,讓人世間漸漸喪失了寬容和信任。

我們需要寬恕,它能彼此傳遞,讓世界更加遼闊。當寬恕被送至他人靈魂深處時,會有意無意間洗滌人的心靈。大主教的寬恕感染了冉阿讓,使他洗心革面;冉阿讓的寬恕感化了沙威、馬呂斯,讓他們受到良心的譴責,從而知道如何去寬恕別人。這種傳遞的力量已蘊藏在他們的心裏,而且他們堅信:一個人被救贖就是一個世界被拯救。寬恕可以相傳,同樣,懲戒也可以相傳,選擇哪條路取決於對人的信心,前者帶來希望,後者帶來絕望。

寧靜可以致遠,寬恕也可以致遠!

  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5篇2

翻開這本書,與作者——雨果一起走進人生的《悲慘世界》……這是一部悲壯的史詩……這裏最令我最敬佩的是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先生把自己華麗壯觀的大房子給了旁邊那幢又小又破,十分簡陋的醫院裏的病人,自己卻住進了那幢“歷盡滄桑”的醫院。

米里哀先生沒有什麼積蓄,他的妹妹僅靠養老金度日。米里哀先生每年有一萬五千法郎的報酬,可拿些錢大多數都被他補貼教會或者救濟窮人,就連平日裏那些富貴人家捐的財務,他也全部用在了窮人身上。

雖然有大筆的錢過手,但他卻從來沒有沾一點便宜,甚至還倒貼了不少。

讀到這裏,我有些懷疑米里哀先生的精神問題。他先是把自己的豪宅給了醫院裏的病人,這我還能接受。可他每年有那麼多的報酬,居然還要靠自己的妹妹和女僕馬格洛大娘的精打細算才能度日,原因還是因爲把拿些錢幫助了窮人!

上帝怎麼會製造出跟天使一模一樣的人?我在心中感嘆。不過隨即又想,米里哀先生是位主教,他能放下身段,卑微的住在達官貴人瞧一眼都不會的破醫院裏,這是多麼偉大的人啊!

正因爲有了米里哀先生的好心,世間那麼多的窮人、無家可歸的人、無依無靠的人都有了棲身之所,正因爲有了米里哀先生的好心,社會上貧窮男子的潦倒,飢餓婦女的墮落,黑暗兒童的羸弱才能獲得拯救,多麼偉大的一個人啊!

雨果在這本書中,把一切的不幸統稱爲“苦難”,它處處展露着絕望和鮮血。也正因爲有了這些“苦難”,才能反映當時社會的.墮落。

  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5篇3

高一終於開學了,等待了漫長的暑假之後終於走進了自己夢想的高中校園,學校開學後發了很多書,語文還發了好多名著,呵呵,心裏好開心,我喜歡讀書,我喜歡體會書中的酸甜苦辣來激勵我的人生奮鬥目標!

在利用課餘時間,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佳作。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麪包,使他在監牢裏度過了黑暗的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看完書後,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裏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

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懷叵測,那你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只會受到猜疑、冷落。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爲樂趣,要熱情待人,這樣,你纔會受歡迎。

英國的史美爾斯說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

  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5篇4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悲慘世界》的書。這本書令我感悟深刻,你想了解這本書嗎?

這本書大致介紹了這樣一個情感淳厚的故事:讓·瓦讓是一位剛從監獄裏釋放出來的苦役犯,雖然他已自由了,卻由於那張黃色通行證而遭到了別人的謾罵。萬萬沒想到的是,一位主教大人竟免費提供給他住宿與食物,並以巧妙地方法教會了他善良的人品。從此,讓·瓦讓神奇般地變成了爲人親切、善解人意,還不惜生命來幫助別人的馬德蘭市長。後來,他還以父親般的慈愛完成了芳蒂娜的遺願——將阿塞特培養成人。他在一次次波折中挺了過去,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情緒的低潮,用勇與嘗試、急中生智的優點度過了改過自新的一生。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沉思很久,仍在回顧那感動人心的故事。在故事情節中,不知不覺地便深刻反映出了惡與善的兩個極點。讓·瓦讓的前半生有不可救藥的惡,而後半生卻有着令人敬佩的善,芳蒂娜有着爲了還子而付出一生,在死前還惦記着孩子的精神,泰納迪埃一家人確有着名副其實的不靠工作,只靠狡猾的做法。這個故事給我的啓示是:有好心就有好報。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我相信它會讓你終生受益!

  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5篇5

一個人的一生真的是充滿不同的挑戰和機遇。這些都會是一個人一生所要經歷的,無論是挫折開心難過還是難以忘懷。無論生活在怎樣惡劣的壞境中或多或少都會讓一個人的生活發生變化。這個星期我讀了一本書,書中主角冉阿讓從一個階下囚變成一個善良,受人愛戴的市長,這是一段多麼辛酸的過程然而這部聞名世界的名著卻將荒蕪慘淡世界中人性種種改變盡收眼底然,我不禁對雨果這位浪漫主義作家感到欽佩。

這本書的主角——冉阿讓,童年時沒有上過學。成年之後,他成爲了一個純樸,熱心的園藝工人,幫着他的窮苦姐姐撫養着7個可憐的孩子,過着清貧的生活。一年冬天,冉阿讓找不到活兒幹了。家裏飢寒交迫,於是冉阿讓便在一個麪包店裏偷走了一個麪包,被人抓住,判處五年苦役。這個被社會逐斥並無可挽回的生靈。冉阿讓在監獄裏備受悽苦,終於,不堪忍受監獄艱苦的他,因爲四次逃跑刑期被加到了19年。年復一年這顆心靈逐漸乾涸,直到出獄,十九年他沒有流一滴眼淚。到了出獄的時候,冉阿讓耳邊聽到這樣一句奇特的話:“你自由了”但是,一張黃紙通行證,究竟通向什麼自由。冉阿讓雖然釋放了,但卻因揹負罪名,找不到住處。

冉阿讓變得仇視法律,他開始放棄了這個社會。就在冉阿絕望的時候,卞福汝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晚他在主教家裏留宿,然而當主教熟睡的時候,冉阿讓竟然想要殺了他,爲的是偷走他家的銀器,後來主教寬恕了他,將他放走了。卞卡福主教一點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安讓開始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

冉阿讓生性沉靜,但並不憂鬱,也許,這是天生富於感情的人的特點。冉阿讓在教主的感化下,開始恢復人性,後來還當上了市長,成爲了富翁的他仍不忘教主的教誨,他開始熱衷於慈善公益,然而即使是樂善好施的他,也因法律的濫判無辜,再度成爲了階下囚。但他仍然將教主的恩惠牢記於心,他救助了孤女珂賽特逃出了法律的魔爪,他辦學校、招無家可歸的人做工、資助貧困,使當地經濟繁榮。但社會的容不下他,法律也容不下他,他最終在孤寂中走向生命的盡頭。

冉阿讓曾經是一個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但是他卻被教主的博愛一點一滴的感化着,讓冉阿讓棄惡投善,對與他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愛,也許這就是人性的魅力。但是,這個社會的醜陋與壓迫,使冉阿讓一再落入法律的魔爪之中,所幸他的心已是聖人的心,像那個主教一樣。懂得愛,懂得寬恕。他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偵察員沙威,他原諒一切,他是那樣的溫和、有大愛。誰能想象他曾經是一個殘暴的苦役犯?

整部小說在於怎樣揭露這種社會壓迫如何把人間變成地獄,也讓我深切地體會到社會最底層窮苦人的生活,看到人性的善惡,並且時而爲之感動。這不得不再一次的讓我感嘆巨匠雨果的文筆。光明磊落,寬厚善良的人,無論在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但是,陰險狡詐,自私自利的小人會永遠遭到人類的唾棄。書中有許多角色也真是這個社會的縮影,比如店主德納第,爲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時聲稱自己是演員,一時又說是畫家,但再高明的欺詐手段高,也掩蓋不了自己丑陋的內心。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不可能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