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範文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範文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1

《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它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她通過文字和我們分享她的經驗、觀察與看法。她希望我們能借肋閱讀與思考,仔細聆聽她的見解,並通過與麗蓮凱茲博士的心靈交流,得到專業上的啓迪,邁向專業的成長之路。

我輕輕地翻來目錄,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紹、譯者的感受和推薦都的想法,還分了上篇(幼兒與幼兒教育)和下篇(幼兒教育議題),真是一目瞭然。簡單的讀了序,我便開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兒發展的需求,從這裏讓我知道了幼兒理想發展的六個基本要素:幼兒需要有安全感、幼兒需要適度的自我肯定、幼兒需要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幼兒需要成人協助他們理解生活經驗、幼兒需要與有權威的成人一起成長學習、幼兒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爲學習榜樣。簡短的幾頁字讓我明白: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爲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爲這麼做是對的。就這樣,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戀。真是讓我大開眼見,讓我知道所謂的自尊指的是評價自己後所衍生出來的感覺,而自戀指的則是專注於自己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而從麗蓮凱茲教授舉的例子來看,讓我明白自尊和自戀會影響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長。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後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如:如何解決或應對所謂的問題行爲,我們不能光從外表的行爲來看,而是要考慮問題行爲和原因。而在處理問題行爲的時,我們必須瞭解其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纔是適當的治療方法。也讓我知道在教學中要學什麼?什麼時候學好?如何學最好?這讓我這個剛剛從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淺。

而下篇幼兒教育議題是值得我認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爲在這裏麗蓮凱茲教授寫下了有關幼教老師的反省與展望、現代父母與老師的角色、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爲、幼教老師的成長、幼教界的意識形態等有關幼兒教育方面的經驗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爲,讓我更進一步的理解了所謂的專業。它是對恪守執業標準或行事準則的承諾,這些行爲準則規範專業人員在常見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點是:

1、在工作上運用高級縝密的知道;

2、依據該知識做判斷;

3、採用專業行爲的準則。

讓我懂得應該如何去教導幼兒,用幼兒教師的專業教育及訓練,爲兒童的發展與學習盡最大的努力。

看完這本書了,感覺很不一樣,讓我進一步瞭解了有關幼兒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也讓我明白做爲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多麼的重要!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2

看完《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不僅在專業上經歷共鳴檢討交流與提升的過程,也深受"麗蓮。凱茲"大師特有的學術品質與專業精神的影響與激勵。使我對"幼教事業"有了更強的歸宿感和責任感!體會本書結合實際工作崗位主要有以下幾點理解與啓發:

一,培養健康自尊,而不是鼓勵自戀

回想過去的一些學習記錄單,仔細分析,發現存在着養成兒童自戀的例子,並未鼓勵兒童想外探詢以求瞭解或者引導兒童探究價值得研究的現象。如調查表中的標題"我喜歡的小動物""我喜歡的顏色""我喜愛的玩具""我最想旅遊的地方""我的家庭"等等。這些記錄單將兒童的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而忽視了要求兒童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想解決想清楚的事情""我想製造的東西"等。也就是缺少讓兒童扮演製造者創始者困惑者試驗者的角色。

有益於兒童的自尊應是詢問兒童的意見與喜好,提供機會讓兒童真正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判斷,鼓勵兒童間相互支持與合作的教學。從麗蓮。凱茲淺顯易懂的例子中最能體會。如四個大班孩子花了3天的時間製造風速船。第一次嘗試時,他們用了很多的膠帶,把四個風標粘起來,結果需要很強的風速才能讓他們設計的風速級計轉動。雖然失敗了,但老師不打擊也不忙於告訴答案,反而鼓勵他們繼續嘗試,孩子們也不肯放棄。顯然他們的堅持會影響老師的計劃。最後這四個孩子成功了,他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知識與技巧。同伴們都非常欣賞羨慕他們的設計,老師也投去讚賞的目光。相信他們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自尊!

二,學習氣質對與幼兒教育的啓示

反覆閱讀麗蓮。凱茲大師的觀點:"至少有7個理由,我們應該將培養想要的氣質列爲教育的目標",覺得不無道理。另在第7章中她提出幼兒教育四大目標”知識技巧氣質情感”反覆強調幼兒”氣質”目標的重要性。這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學習氣質代表着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係"其中第7條理由:"兒童不太可能從直接的教導中心學習氣質,而是從目睹身邊的人所展示出的氣質中模仿學習而來,因此老師與父母可以想像孩子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哪些氣質?如果老師希望幼兒養成探究假設試驗推論的氣質,就應該考慮自己的這些表現得更明顯,讓孩子看到。"這一條強調了教師對幼兒學習氣質的重要影響,因此值得我們在課程設計與師資培養過程中認真思考,哪些氣質值得培養,哪些氣質需要消弱。

三,行爲改變技術背後的問題分析

其實"行爲改變技術"是教師在實踐工作中常使用的一種制約孩子不良行爲的方法。只是"行爲改變技術這個詞是一種專業說法。我所理解的行爲改變技術就是"糾正和制約孩子的不良行爲,試圖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過去針對孩子攪亂無理行爲,我也常常使用一些強化手段。但針對產生攪亂行爲的本身原因缺少分析。經過麗蓮。凱茲大師的指點,原來要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採取不同的策略,先了解其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如"制約型"的幼兒攪亂行爲一般是學來的,大部分情況只要成人不去注意或"糖果"安撫就可停止。

記得2年前的一次區域活動莽撞行事時,毛毛哭着找老師告狀,原來豆豆打了他。一問豆豆,是毛毛沒有徵求同意拿了豆豆桌前的玩具。一看兩人都有錯,當時氣憤之餘只好停止他們的.玩具。現在想來,應該告訴他們或協助他們澄清他們問題的所在,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示範如何應付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因爲這即是針對"社會型"幼兒的策略。至今令我概念還比較模糊難以分辨和應付的是"情感型"的幼兒,由於他們的行爲不易察覺,就很難消除他們內心素承受的壓力和傷害,經過書中的描述,我認爲此類幼兒多爲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幼兒,應該根據眼神情緒來判斷,多提供機會讓幼兒宣泄和表達自己不能控制的緊張敢和恐懼感。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3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這本書猶如經歷了一次思想交流與碰撞的美妙旅程,旅途中感受與領略着作者個人的獨特的學術氣質與專業精神。每讀一章,彷彿將我帶入了一個又一個思維的驛站,豐富、深刻、精闢而獨到的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觀點、見解、思考……以新的視角促使我重新審視目前的工作。以下重點就“幼教老師的成長”與“幼兒教育是專業嗎?”等章節的內容,結合自身研訓員工作,圍繞“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與研訓員工作”談談我的體會與思考:

一、本書中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深刻詮釋

首先,關於幼兒教師專業行爲的闡述引發我對目前幼兒教師行爲專業的關注。書中的一則關於處理孩子爭搶三輪車的案例成爲我反覆品味並運用於新教師培訓的經典案例。作者用專業的視角進行的縝密分析、深刻思考,引起我關於教師行爲專業性的關注。目前,本區幼兒教師在工作中能否“運用高級縝密的知識,依據該知識作出判斷並採用專業的行爲準則”成爲我關注的重點。

其次,關於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性的觀點促使我反思自身的發展階段。對於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性的觀點闡述了處於不同階段的教師有獨特的需求與要完成的工作。由此,聯想起93年剛參到幼兒園工作時,正處於“求生階段”的我時常會擔心“今天孩子不要出什麼安全問題”,有時甚至早上醒來會害怕上班,害怕進活動室與孩子在一起……當經歷一年的實習工作後漸漸由習慣變得熟練起來,一些點滴的經驗幫助我計劃每天的工作。這時的我時常會因爲“孩子經常來告狀怎麼辦?”等具體的問題而煩惱,反應出“強化階段”一些明顯的特點與需求。隨着進入“求新階段”,在各方面開始成熟的我通過承擔衆多的公開活動、評優活動給予了更多實踐、反思、交流的機會,從中不斷創造使用教材、創新教學方法。一線工作七年之後,進入區教師進修學院工作的我成爲了一名幼教教研員,在總結自身一線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理論的充實,並思考“教師的專業水平如何提高”等問題。由此,反思我自身的發展階段,更深刻地感受與體會了作者關於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性的觀點。同時,作爲一名研訓員,如何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給予有效的支持與幫助將引發我更多的思考。

二、思考研訓員工作與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

目前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研訓人員太多的習慣失衡了:面對幾十、幾百名教師講解教材、大綱的習慣;在聽課後把我們的想法一股腦兒給予教師的習慣;在幾十所基層幼兒園中忙於奔波的習慣;只關注教學不關注教師的習慣……因此,面臨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研訓人員接受着嚴峻的挑戰,教學思想、經驗、工作方式,甚至地位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由此,在面對課程改革中幾乎處於與廣大教師同一起跑線的研訓人員該如何應對,何去何從?研訓工作理念與方式如何創新以滿足課程改革、學校發展、教師發展的需要?通過《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的閱讀,給我不少啓示與幫助。

(一)反思關於目前對教研(研訓)員工作的評論

1、功不可沒說

①鄒尚智編著的《校本教研指導》一書中提到,教研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功不可沒,隨着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學工作經歷了一個形成規範與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當今,我國教研室已發展成一個集研究、指導、服務等多種職能於一體的教學業務與管理機構。在我國基礎教育發展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教師素質不高,教研員的確爲我國的基礎教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作出了不可抹殺的成績,如,改革開放以來,教研員在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加強教學業務管理,組織教育改革實驗,開展教學研究和指導,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發展滯後說

隨着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教研工作仍沿用傳統的一些理念與做法,有些專家認爲教研員目前的狀態已滯後於課改發展的需要。教學研究以考試爲中心

——考試研究衝擊教研;工作內容行政化——把教研員當成教育局的“機動部隊”、“祕書班子”;教研方式“教練化”——教研員手把手地指導教師設計教案、教學方式,教師成爲推行者、實踐者;教學研究憑經驗——缺少學習、事務繁忙等,依靠多年經驗只作爲教學研究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教學研究功能異化——目標模糊,出現“兩張皮”現象,“形式主義”的做法等等。以上這些成爲教研員工作的弊端,影響課改工作的進程、教師的專業發展,顯然教研員自身發展滯後。

3、效益未顯說

網上看到這樣一篇評論“教師培訓=睡覺+鍛鍊?”,文中對目前某些教師培訓的現狀提出了批評:某工作第一年的新教師參加學校安排的教師培訓,原本高興地去卻是滿懷失望地回來。只因爲作爲新教師本想學習的如何面對學生,如何安排教學步驟,如何把握課堂……等衆多問題均無從解答卻被培訓者將大學學過的課程重新又講了一遍而代替,而且因爲培訓時間有限遠沒有大學老師講的細緻與深入。於是,騎車鍛鍊、到地兒休息、上課睡覺就成爲其參加培訓的全部內容,而培訓者所講的並非其所需要的。之後,該教師起初爲每週犧牲半天時間而憤憤不平的心態逐漸爲了學分、爲了職稱而“平和”,一學期過去,鍛鍊+睡覺=一張值6學分的紙。而該教師再也不願參加類似的培訓活動,原因很簡單,因爲他認爲教師培訓不能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動態,不如上網;不能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不如請教身邊有經驗的老師……這樣效益何在?

②高振千在《新課程培訓的效益》一文中提出,有多少教研員在腳踏實地地幹工作?有多少教研員自己已經學深學透新課程理念?有多少教研員具備新課程實踐經驗?……不少人懷疑中國特色的龐大的教研員隊伍的作用,主張取消教研員。

(二)從以上三種對教研員工作的不同評論來看,作如下的分析:

教研員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業務領域專業人員,其作用與職能無法取代。

正如功不可沒說中的觀點提到的,在一定的時期教研員發揮的作用是一線教師或是高校研究人員所不能完成的。其既有專家的理論水平又有教師的一線經驗;既有領導的管理才能又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所以,教研員獨特的作用是其得以在中國教育領域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原因,其特殊作用與職能無法取代。教研員在目前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不斷學習、轉變、發展,以適應當前教育發展、教師發展的需要,否則將被淘汰。

教研員的定位應是重新設計,應基於研、訓之間的課堂教學實踐直面基層廣大教師羣體,並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教師專業化水平,能夠引領基層學校的“校本培訓”,逐步形成學習型組織。體現以下六種不同層面的角色:

角色一:研訓員應是研究者。首先,①由新課程的詮釋者轉變爲課堂與教學理論的研究者。在新課程中應不斷自我思考、審視、反省、判斷、分析、概括、總結,研究課程,尤其是課程實施中的實際問題。將問題研究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將預設研究與生成研究相結合,將人文研究與專業研究相結合,研究教材、教育理論,研究幼兒、教師……以教研、科研並舉的思路開展活動,用科研的方法指導教研的行爲,借鑑科研的科學性、嚴謹性、前瞻性等來開展研訓工作。其次,②由共性化課程的規範者轉變爲個性化課程的催生者。

角色二:研訓員應是指導者。③由教師教學水平的鑑定者轉變爲教師專業化自主發展的促進者。首先,要重構研訓員與教師間的新型關係,變自上而下的鑑定式爲教師雙向互動、平等交流的探討式,以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其次,要更教學評價的新操作要領,變一課定論式爲更多關注教師課堂教育教學實踐的全程的發展。

角色三:研訓員應是培訓者。由單一枯燥、傳統的培訓轉變爲對象更具多元性,工作更具層次性,內容更具廣泛性,形式更具多樣性的培訓。改變以往傳統的培訓模式,採納促進與教師互動的培訓模式,加強彼此的交流、瞭解教師的需要,做好課程理論與教師實踐間的橋樑工作。

角色四:研訓員應是管理者。由自上而下的集權式管理轉變爲放權式的無爲

管理。應瞭解各園所教學管理並參與與推動園所的教學工作,包括:開設課程情況,教材使用情況,對課程管理情況,教學常規管理情況,教研活動開展情況,青年教師與新教師的培養情況等。將管理成爲一種無爲管理,爲園所教師提供發展與創造的空間,鬆綁放權,創設一個寬鬆的管理環境。

角色五:研訓員應是服務者。由封閉式轉變爲開放式、全程式的服務。應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與服務,創設條件、提供機會,爲教師的交流、展現搭建平臺,並且提供資源,順應第一線教師的需要。

角色六:研訓員應是學習者。爲了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自身必須不斷學習,如新課程理念,教育現代信息技術,現代教育管理思想等,使自己站的高才能看得遠。

總之,《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將成爲我日後工作中的好夥伴,也希望在每一次的閱讀中不斷有新的體驗、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