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後感大綱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第1篇】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後感

這段時間拜讀了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主編的《這樣愛你剛剛好》這本書,感覺受益良多。這本書針對各個年齡段孩子家長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在各個成長階段可能出現的變化和問題,並向父母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幫助孩子的方法。讀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愛孩子不是簡單的事,更學會智慧的愛,科學的愛,不能一味遷就孩子,讓愛變成“溺愛”,要學會“讓愛剛剛好”。

我的女兒已經四年級了,書中所說的孩子成長中會出現的一些問題,有我意識到的,也有我沒有意識到的。比如“是否應該陪寫作業”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從女兒有作業開始,我都是坐在旁邊陪着她,因爲我怕她寫作業拖拉、姿勢不對,更怕她寫作業注意力不集中、錯誤多‥‥‥孩子累,我自己也身心俱疲,“陪”不知不覺變成了“盯”。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呢?這本書讓我明白“陪伴的目標是不陪”。首先,家長不能單純的陪同,緊盯着孩子的作業轉,這樣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碰到問題就會問家長;給孩子一定的空間,減少對家長的依賴。其次,孩子寫完作業後,不要直接幫她檢查作業,而是要養成孩子自我檢查的習慣;通過事後隨機檢查孩子的作業,並對出現的錯誤進行必要的懲罰性的訂正,讓孩子認識到獨立作業必須認真面對。最後,要學會放手,在孩子能夠獨立寫作業之後,逐漸減少陪同時間;要將“陪”更多地用在課外閱讀上,用“陪”來享受一段溫馨的親子時光,借“共讀”走進一個屬於孩子的世界。

還有,生活習慣上的“分牀問題”,這是我沒有意識到的。作爲母親,我原來一直認爲女兒想跟母親一起睡,是母女感情親近;所以到現在女兒十一歲了,還跟我一起睡。但書中指出到了該分牀的時間就要分,這是一種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能力直接關係到孩子以後學習和生活。書中還強調在與孩子分牀睡的習慣培養過程中,肯定會有反覆,比如孩子自己睡一會兒後,往往又會跑到父母的牀上來了;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能破例;即便夜裏孩子迷迷糊糊地自己過來,父母切記當時不必與孩子較真,但是等孩子睡着之後,一定要把孩子抱回自己的牀上。書中還提醒我們,孩子形成一個新的習慣往往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父母要有思想準備,不僅要堅持,更要有耐心,在孩子反覆的時候,不能輕易責備孩子,強迫孩子,使這個過程成爲孩子痛苦的'回憶。

四年級是孩子小學階段的一個關鍵期,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四年級孩子開始從被動學向主動學轉變,孩子會逐漸出現個性和能力的明顯差異,他們會在一道難題面前“死磕”,會爲集體和同學的事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還會向我們成人“討要說法”,不再處處言聽計從。面對學習任務日益加重,身心發育漸趨成熟,人際交往逐步深入,雖然開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極其有限,社交經驗也缺乏,經常會遇到很多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表現出不安的情緒。這是需要父母密切注意,及時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克服不安;如此,孩子可以安然度過這個不安期,綜合能力也能得到健康、快速的提高。書中反覆強調,對於父母而言,任何事業的成功也不會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工作忙不是忽視孩子教育的藉口,特別是在關乎孩子一生的關鍵時期;孩子的教育不一定要花費太多的時間,但父母卻需要時刻具有尋找教育時機的意識。

  【第2篇】

在班主任老師的推薦下,讀了《這樣愛你剛剛好》三年級冊,這本書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角度科學地分析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身體特點、智力發育特徵、心理情感的特殊性,讓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過行之有效的應對辦法,科學地陪伴孩子成長,感觸多,收穫更多。

  一、愛的方式應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改變

孩子上三年級後,我發現孩子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傳遞越來越豐富,他喜歡探索新奇,喜歡錶達自己,想象力與創造力顯著提升。在互動的過程中,他表現出反叛和不聽話,他常常委屈地說“你不相信我”。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我應該換種方式與孩子相處,換種方式來愛孩子。孩子一般在10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崛起,生理成長決定了這個時期是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書中說,這一時期的孩子,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總是固執地認爲自己纔是對的,但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錯誤的,因此,這種矛盾讓孩子的情緒、情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突出表現爲“讓我試試”、“請爲我點贊”。當我們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時,就會發生衝突,衝突的背後隱藏着孩子渴望父母對他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二、善用科學的方式去表達愛

通看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的表達有科學的方式可以學習、可以借鑑。“善於表揚與獎勵,適時批評與懲罰”這章節,祥細地介紹了什麼時間誇孩子和批評孩子,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誇孩子和批評孩子,倡導“自然懲罰是首選”,認爲要少用邏輯結果去罰懲孩子,而多用自然結果去幫助孩子。當事情發生之後,多和孩子一起想辦法,“發生了,確實很可惜,很難過!現在有什麼辦法呢”,協助孩子在找到方法的過程中,學會承擔後果、學會改善的方法,通過一件一件事情的累積推動孩子的成長。同時,書中表達了要重視健康養育,給孩子一個乾淨、整潔、有秩、溫暖的家,對早餐、零食、飲品以及餐桌教育進行了祥細的闡述。營養、運動、睡眠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對身爲醫生的我來說,感動於編者是如此用心、細心地把這一部分作爲獨立的一個章節進行闡述。

  三、愛的能力需要學習需要作出榜樣

這本書告訴我,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同時這種愛的能力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自我完善。10歲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友誼將成爲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父母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和認同,以及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悲傷和軟弱,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愛,這將構成孩子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基石。面對科技產品對孩子在時間、精力上的爭奪帶來手足無措感,這本書在“做關注科技的現代父母”章節,告訴我們正確地認識科技產品,倡導“帶孩子一起探討科技新事物”,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的理念、正確的方法。我們的孩子終將走上社會,本書將“誠信”、“有教養”、“勞動”,以及如何看待“分數”,四篇獨立成章,讓我們父母作誠信、作有教養的榜樣,讓我們全面看待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這推動了作爲父母的我們,要不斷自我完善、不斷自我修行、不斷自我提高。

“孩子是因你而來,不是爲你而來。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看完這本《這樣愛你剛剛好》,我想,我們作爲父母需要更加努力,努力做到知在先、思在先、行在先,讓因我們而來的孩子,在我們正確的、科學的呵護和關愛中,成長爲最好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