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1

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魯迅,他並不完全,只是真正的魯迅的一部分,蕭紅寫的這篇文章,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這個神一般的人物,中國文壇的傳奇:魯迅。

朋友們時常談到寂寞,在像這樣的冬夜裏我也是深感寂寞的一人。我們常常覺得缺少什麼似的,常感到一種未曾填滿的空虛。我們也許是在心胸裏描寫着華麗的舞臺,美妙的音樂或新鮮的戲劇罷,眼前向我們躺着的呢,只是一條冰凍的道路;雖然路旁未必沒有幾株裸樹,幾個叫花子,幾堆垃圾或混着黃灰的殘雪,然而夠荒涼的了。雲捲雲舒,花開花落,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的心靈泛起漣漪。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有這樣神奇的效果。

從中國小說發展的角度看,魯迅的小說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稱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他用“借一斑而略知全豹”的手法,從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提煉情節,揭示現代中國人的靈魂,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了具有無限生命力的藝術典型。魯迅的小說提供了外爲中用,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借鑑外國,發展我國新文學的經驗,還提供了以現實主義爲基礎,兼有浪漫主義的手法,吸收其他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的營養,使藝術方法多樣化的經驗。他以自己獨特的小說創作實踐,實現了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轉變。

對於作者的這篇文章,我想多少會有一點個人的情感在裏面,蕭紅從小得不到父愛,沒有家庭的溫暖,她把魯迅當作老師和父親。原來的一雙對人間有些懷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來;一個孤立無援的貧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魯迅先生的一家同這個東北的姑娘一見如故。魯迅先生喜歡她,關懷她;許廣平同情她,愛她,處處照應她。甚至連小海嬰也不願意離開這位年輕的、梳着兩條小辮子的東北阿姨。蕭紅成了魯迅先生家中的常客,親密得宛如一家人。蕭紅在文壇上健步地奔跑。人們看到她前進的腳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這位老人正是偉大的魯迅。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如果沒有魯迅先生,也就沒有蕭紅。她很可能默默無聞地寂寞下去,甚至頹唐地毀滅自己。是的,沒有魯迅先生在荊棘滿地的前面爲青年們開路,蕭紅同時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衝出牢籠走進文壇。三十年代出現的一批生龍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誰沒有受過魯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國現代文學隊伍方面,魯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魯迅是中國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對青年的幫助,是人們萬世所感念的。

不管真實的魯迅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勇士,但他一定是看透了中國這個社會。魯迅所具有的批判精神是我麼這個社會最最欠缺的。

  《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2

前些天我在翻閱蕭紅散文時,讀到了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這次閱讀感受很獨特。讓我對蕭紅這位“有掀天之意氣,蓋世之才華”的才女的又有了一份理解和崇拜,也爲呼蘭河能養育蕭紅而感到驕傲。也許是時代造就了魯迅,魯迅造就了蕭紅,才使現代文學史的天空上出現一道美麗的彩虹。

蕭紅不僅能夠駕馭多種文學體裁,也有擅長回憶、酷愛回憶、從記憶深處挖掘寫作素材的靈性。一方面,她把生命灌注到她所回憶的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回憶又使她的生話充滿了春日陽光般的溫馨。

《回憶魯迅先生》,作於魯迅先生逝世3年後。在此文中,她通過擷取魯迅日常生活的片段,勾畫出了一個充滿智慧、幽默、爽朗、平易,同時又無比關愛他人的魯迅形象。可謂用筆之細膩,敘述之傳神。

《回憶魯迅先生》的四十五個片斷在內容上沒有嚴格的邏輯順序,材料與材料之間互不關聯,形成某種斷裂,有些片斷即使倒置似乎也無礙於文章的連貫,這是一篇非常情緒化的文章。作者動筆之前對於全篇的佈局似乎漫不經心,全無預設。動筆之後,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噴涌的泉水,飛湍的激流,盡情傾瀉揮灑,形諸筆墨而成爲藝術結晶。那些讓人感到有詩意潛質和傾訴衝動的內容,她斷斷續續寫出,用感情的紅線將素材的珍珠逐漸織成一幅清晰的畫面。這是一種罕見的火一樣的文字,是一種任憑心緒召喚的詩性文字,是一種理性中夾雜着情緒性的文字。

文章開頭就是神來之筆:“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裏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寥寥幾句,一個樂觀爽朗、平易近人的魯迅形象便躍然紙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無情”的魯迅形成了鮮明對照。這是蕭紅用自己心靈感受的非常個人化的魯迅,是一個使常人敢於走近並能夠伸手去觸摸的可親的魯迅。

蕭紅在選材上的獨到之處是將自己與其交往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剪裁提煉,組織成文。魯迅先生的習慣動作如:“走路很輕捷”,“他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性格:“如魯迅“喜歡吃油炸的東西,喜歡吃硬的東西”,表現出魯迅剛毅倔強的個性。審美情趣:“如對作者的裝束評頭論足,表現出魯迅先生對美的獨到感悟。對青年的關愛:“如與“販賣精神武器的‘商人’”馮雪峯的交往,堅持看青年給他投去的信,表現出魯迅先生那種博大的愛心。正如同歷史學家往往要通過一枚枚石斧、石箭、燧石刀來研究史前學一樣,人們都期待着魯迅的同時代人能多提供爲局外人所無從瞭解的生活細節,通過魯迅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來感受這位文化巨人的脈搏,來接近一個真實而又富有人情味的偉人。蕭紅恰恰是通過女性作者的細心體察,敏銳捕捉到了魯迅先生中許多有靈性的生活細節,表現出魯迅的個性,情趣,魅力,氣質,從細微處顯示了魯迅的偉大思想和人格。

蕭紅的這篇懷人散文兼備“史”與“詩”的雙重因素,既具有散文的審美特質,又具備傳記的基本特徵——以真實人物爲記敘對象,剪裁提煉。由於作者蕭紅跟回憶對象魯迅之間有着直接交往,對回憶對象充滿着緬懷崇敬之情,素材又來自於親歷、親聞、親見,因此作品不僅富於史傳性,而且也富於文學性。

  《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3

當我打開這本書,翻閱這篇文章時,就有一股文學的香氣襲上心頭。細看,是魯迅先生的事蹟。

這位偉大的革命家,一生中全部精神都投入在文學,他無時不刻都在捍衛國家。他沒有真槍實彈,但是,筆是他最好的武器。

花開花敗,人物是非,他總是拼命工作。

正如文中所述: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着寫文章,街上的車嘟嘟叫起來了,魯迅先生仍舊坐着……

他讓我感受到那種博大的精神,孜孜不倦,全神貫注,那種投入的精神是不滅的,像盞燈,照亮了人的私心,人的懶惰,人所擁有信念上的不堅定,這所有,一切的一切……

魯迅先生的無私讓開拓了創新的路。

魯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時間沒有幾年了,死了不要緊的,只要留給人類更多……

而我明白,死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虛度光陰,花,可以幾個輪迴的生、死、盛、萎。而人呢?只有這70、80年光陰罷了。而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人民服務中!”

我爲這位偉在惋惜,他畢生都在工作,可曾有幾次真正休息,他失去的太多了……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

魯迅先生病逝……

讀到這,我思緒混亂,鼻子酸了,爲魯迅先生的逝世感到哀傷,他的事蹟讓我懂了許多,許多。從一個孩童長大……

“天底下哪裏有天才,只不過別人喝咖啡的時間我在工作罷了……”

——魯迅

  《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4

一九三六年十月魯迅先生逝世那時的蕭紅在日本彷彿看見一箇中國的女子在日本的街頭捧着一張報紙眼淚不住的往下流着漫無目的的走着她擡頭人羣中卻沒有一個熟識的人的影子

第一次讀回憶魯迅先生是中學時期的課文。那時讀書的目的並不是正確的,是爲了考試,爲了拿高分。並沒有試圖去理解文字中所承載的情感,或許作者的署名是張迺瑩,使我的印象更加的模糊了。

文字中,魯迅先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清晰的出現在眼前。看到一個吸着香菸的中年男人坐在藤椅上,穿着長衫,他半眯着眼睛,思考着事情。而這個心懷中國的男人,卻又那麼讓人親近,對二十出頭的蕭紅指導者穿衣服的哲學。他的生活是嚴謹而精緻的,所有的物品都整齊的擺放着,送出的書也要整齊的包好,連線也不可以歪斜。他在凌晨工作,直到天明。他病了,卻不像常人那樣休息,反而因爲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而加快了工作的步伐,一心想要爲人類留下更多更多。許先生對蕭紅說,他的做人我們是學不來的。也許正是因爲心裏的欽佩,才讓許先生能安心的照顧着魯迅,照顧他的生活,照顧他的一切瑣碎吧。

人生中能交這樣一位摯友也是讓人羨慕的啊。沒有年齡的隔閡,沒有代溝,爲着共同的理想而互相吸引推崇着,一齊努力着。都是讓人欽佩的人,都是讓人想要學習的對象。

嚴謹的生活大概是成就的來源,最近也在思考着要重新自律嚴謹的生活起來了,不去欺騙自己,不做表面功夫,讀了回憶魯迅先生也得到了激勵,雖然做不到那樣好,也是要試着去努力的做一做的。

  《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5

當我細細讀過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我不禁驚訝道,魯迅先生,這是你嗎?原來你的笑聲是明朗的,原來你對美學這麼有研究,原來你也懂幽默……

一直以來,我對你的印象就是語文老師給我們講授《孔乙己》《藥》等作品時所描述的你:魯迅,原名周樹人……那是爲喚醒大衆的反抗意識而棄醫從文的你,留下許多深奧難懂又“枯燥無趣”的文字的你,一個在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你……或許因爲你的文筆是那麼犀利尖銳,我腦海中的你不苟言笑,正義凜然,有着方正的髮型、濃密的鬍子和一張一直板着的臉……

但是,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你。開頭的第一段就寫道:“魯迅先生笑得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這也是你!原來你並不總是板着臉的,你在平日的生活中不會只表現出你的批判現實的冷峻的一面。這讓我想到了你寫的《社戲》。《社戲》中的你也是樂觀的、開朗的,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你,也是如此。這才發現是你的《孔乙己》《藥》令我模糊了對你曾有的印象;是你的震撼人心的、喚醒民族精魂的文字讓我忘記了寫過《故鄉》的你……慶幸的是,蕭紅把你——那個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你又一次地呈現在大家面前,讓我們在深入研究你的作品之時,也讀懂了你。

文中有一句話說道:“周先生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來,他是在開玩笑。”這一段把魯迅先生寫得太可愛了。原來,這也是你。一個在生活中充滿幽默、充滿歡樂的你。

對於我來說,你是偉人,你是那麼遙不可及、高高在上。而《回憶魯迅先生》一文讓我明白,原來偉人也有喜怒哀樂,同樣可親可敬。

不會忘記那個醫救中華靈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嚴肅的你,更不會忘記那個“很喜歡吃油炸的東西”“走路很輕捷”“笑聲是明朗的”的你。因爲,這也是你。

  《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6

放學以後,讀完了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

校園裏靜靜的,辦公室只剩我一人,工作的餘味還未散盡,開始走進久違的讀書生活。蕭紅用白描的手法,給我們展示了魯迅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生命垂危的最後時光。讓我們走近魯迅,瞭解了魯迅作爲偉人的平常生活畫卷。

魯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每天要接待一批又一批來訪的客人,每晚到十一、二點纔開始寫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別人醒來時,他睡覺。他們的家總是安靜的,爲了不打攪魯迅休息,每個人走路都是輕輕悄悄的。許廣平若吩咐孃姨做些什麼,也絕不會在樓上高聲使喚,而是緩步走下樓來輕聲吩咐。魯迅除了寫作之外,還要忙着校對稿件,忙着給青年朋友寫回信。在沒有鍵盤的那個年代,回一封封的信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是無法估算的。我想這其中一定有不少是陌生人的來信,在時間很少精力有限時完全可以不回的.,但魯迅沒有那樣做,他理解青年們的心,欣賞他們上進的願望,他不忍辜負了讀者對他的期待。這讓我想起初中讀過的阿雷寫的《一面》,當時他買書缺錢,魯迅看到了思書若渴的阿雷,給他墊付了缺少的錢,並送他另一本書。我當時並不能真正體會魯迅爲什麼要這樣做,後來讀了許多文章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他以自己的微薄力量引導這個災難中的民族走向光明。他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遠,馬不停蹄地工作,他要給後人留下最寶貴的財富。今天,當我們讀着他的文章,依然感到一個勇士站在黎明前的黑暗裏吶喊的剪影,讀着他的文章,想着他的爲人,會覺得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是鋼鐵澆鑄的,是堅毅的。

文章還讓我進一步認識了許廣平——魯迅的愛人。其中有兩處的細節描寫,讓我震顫。一處是寫魯迅生病期間她對魯迅無微不至的照顧,她給魯迅挑選最嫩的菜,把魚肉最軟的一塊夾給魯迅。現在有多少妻子能做到這一點?社會在變,人的價值觀在變,我們已經習慣於享受、習慣於索取。但讀到這樣的文字,甜柔、善良、體貼、質樸的人性在喚醒我們靈魂深處的母性。再偉大的愛情,也離不開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處最能咀嚼出生活的滋味,愛需要付出,需要的是細膩的付出。另一處是寫魯迅病重在牀,許廣平不但要料理家務,還要幫他收閱來稿,擔當了那個時代許多賢妻良母所不能承受的重任。魯迅的病日久不見好轉,她剛哭泣過,爲了不使魯迅難受,她總是背對着他忙裏忙外,她不想讓魯迅看到她哭泣的模樣,獨自承擔着巨大的精神壓力。愛,讓她柔軟的肩膀越發堅強。

蕭紅,我在《回憶魯迅先生》文字的背後看她,她在看魯迅,應了卞之琳的《斷章》。上次聽講座,某個專家說,蕭紅一生真愛的男人只有兩個,一個是祖父,另一個是魯迅。對祖父的愛是親情之愛,對魯迅的愛則是一師一友的愛。她敬重魯迅,也敬重許廣平,她是他們倆的朋友。蕭紅在自己的詩裏寫過“理想的白馬騎不得,夢中的愛人愛不得”。不知道這理想的白馬是否是魯迅或者是魯迅一類的人,但這騎不得與愛不得之間,又有着許多的無奈。蕭紅是愛情的悲劇主角,無動於衷讓她不傷害生活中任何一個爲她所愛的人,蕭紅悲,悲得明智。

  《回憶魯迅先生》讀後感7

“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裏的歡喜。”這是文章的第一句話。原本以爲有着“一”字鬍鬚和“刷子”頭髮的魯迅先生很嚴肅莊重的我,一看到這句話,便不由得大吃一驚。“不苟言笑”的魯迅怎麼會有如此開懷的、發自內心的大笑?帶着這第一個疑問,我開始讀蕭紅的這篇《回憶魯迅先生》。

一字不落地讀完全文後,我發現在文章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魯迅的性格和爲人。

就讓我從那個疑問說起吧。蕭紅多次寫到了他的笑容:“明朗的魯迅先生的笑聲”、“轉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來”、“對於衝破憂鬱心境的展然的會心的笑”、“笑而不答”……這可以看出魯迅並不是永遠板着臉,而是和藹可親的。其中,魯迅有一次還開玩笑,對上午才見過面的蕭紅說“好久不見”,可見他也會像小孩子一樣頑皮,心中充滿了樂趣和幽默感。魯迅先生的笑容總是很“明朗”、爽快,這也能看出他做事幹淨利落,不拖泥帶水,爲人正直、大方。這也感染了蕭紅,讓她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這篇文章中,對於魯迅走路的描寫特別精彩:“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彷彿不顧一切地走去。”這雖然只是魯迅的習慣動作,但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果斷、珍惜時間的魯迅。

魯迅“歡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飯也歡喜吃硬飯”、“喜歡北方口味”、“就是後來生病的時候,也不大吃牛奶”。這體現出他很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很有個性,也很堅持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原則和特別的愛好,有些倔強、固執。但這種性格也使他做事堅持不懈,一氣呵成,從不半途而廢,總不讓自己空閒着,即使生病了也“又談翻譯,又談某刊物”,還忙着“校《海上述林》的校樣,印珂勒惠支的畫,譯《死魂靈》下部”,“要做的事情非立刻就做不可”;對待工作一絲不苟,講究效率。他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平凡而有意義的一生。

除這些以外,他還很愛護青年——儘管蕭紅做的點心不那麼美味,他還是客氣地說“我再吃幾個嗎”;他嚴格地要求祖國的下一代,對他們寄予厚望,因爲對學生的不滿而生氣,可見他十分在乎學生,同時也約束着自己,給晚輩做好榜樣;他很謙遜,尊重他人,送客要送到大門口,還讓別人用自己創作的原稿擦手、包油條,很節約用紙,沒有因爲自己作家的地位而高高在上,瞧不起人,他始終以一顆平常心面對所有羣衆……

最後,我想說:“魯迅先生,您身上有太多太多可貴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您真不愧是我們中國的‘民族魂’!”